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笔法工夫和心灵境界:当代书坛的缺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3 11:2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是什么?邓以蛰先生说是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一切书体可归纳于形式与意境二种。形式和意境,自书法言之,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一原理放到古今一切书法家而言,是完全成立的。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说,笔法功夫是首要的,笔法则来自于用笔。古人论书,常以用笔为先。东晋卫烁说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元代赵孟頫也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真、行、草书,各有体制,而笔法则一。民国徐谦认为我国近三百年也就是从清初以来无领袖群雄之大书家出现,乃由于不讲笔法之故。由此可见笔法之重要。没有笔法,书法形式美从何来?古人从执笔、运笔、点画、墨法等方面总结大量的经验,其最基本目的就是练习高质量的、具备形式美的书法线条。
    笔法功夫从艰苦勤练中来,古代几乎每一位大书法家都有勤苦训练书法的故事而为世人广知。王羲之“池水尽墨”家喻户晓;钟繇曾言“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每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钟繇练习笔法的辛苦可见一斑;相传怀素练习书法退笔成冢;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等等。将笔法锤炼通透自如,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前提,在笔法方面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因此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相传林散之练了近60年才得“草圣”称号,孙过庭《书谱》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清杨宾说“百艺率三年可成,独书用毕生之力”,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可见,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是笔法功夫和书法形式美的基本保证。
    但书法也不仅仅是个苦力活,笔法功夫固然不可少,还得有境界。有境界即说书法作品要有意境美,书家要有心灵境界。境界即艺术作品是形与神的统一,情与景交融。艺术要从有限中表达无限,传达言外之意。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书法亦如此,有境界才是艺术。境界赖笔法、结体、章法、学识修养成,无境界就是写字或墨戏。但有笔法不一定有境界,比如明代台阁体、清代很多馆阁体有笔法,但不定有境界。可见笔法只是书法境界的必要条件。
    常见当今很多人下苦功将古人的书法临摹得一模一样,但放开古人来写就一塌糊涂,这就近乎书奴了。离开古人就没有自己胸襟,终是书法未透之故。书法就是要将笔墨化作自己的“心灵境界”,使自己的性情、学养和人生观在书法中得以“敞开”,书法即彰显作者自身的“存在”,这样的书法才算成功。可见笔法功夫只是前提,但究非终点。胸襟境界才是书法更高的要求。清蒋和说“法可以人人而传,精神兴会则人之所自致。无精神者,书法虽可观,不能耐久索玩;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精神兴会即是心灵所呈现的境界,有笔法而无心灵境界终究是字匠。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书法不是一般的技,而是“玄妙”之技,这就得功夫之外还要学识了。黄庭坚说“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南宋姜夔也说“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涤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古人无一不重视书法外的学识修养,可见书法务须博学才可兼通。
    很多人说当今书法最缺书卷气,文人气,此言没错,这正是针对书坛普遍不重视学识涵养而论的。笔者以为笔法和境界完全可以含摄书卷气,我们说哪一幅作品境界很高,必然是包括书卷气、文人气那一种作品的。书卷气和文人气能否包含所有高境界的作品?自古以来,书法气韵品格多样,有书卷气、山林气、庙堂气、英雄气、豪杰气、神仙气等等,若以境界论之较书卷气、文人气更为全面。这里借用王国维先生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还有人说当今书坛最缺文化精神,其实书法承载的文化精神是个副产品,文化精神即包含在书法的审美境界中。有境界的书法必然有文化在里面。文化精神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境界说更为具体。
    以笔法和境界论书,还有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古典书法的老套数,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其实从古代和近现代书法家来看,真正符合时代精神创新的作品无一不是在传统笔法和境界上下功夫,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徐渭、、王铎、傅山等都是如此。比如徐渭是晚明狂草的开山鼻祖,他的狂草披头烂服,逸笔草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充满晚明心学时代的解放精神。徐渭的书法创新意识应该古今独步,但其书法并非毫无传统,时人评其《七言律诗》说道“纵横恣肆,诡异奇伟,满纸龙蛇。细品之,则笔画沉劲,欹中取正,字字分明,可谓艺高胆大”,徐渭书法再怎么创新,还是要遵循用笔的“笔画沉劲,欹中取正”等传统法则,他的书法境界高也是因为对传统的吸收、转化和再创。米芾、王铎的书法都比较有个性,但他们终生取法魏晋二王书法,不敢忽视传统。米芾说“草书不入晋人格,终成下品”,王铎也经常说“《淳化阁帖》予寝处焉”之类的话,对于他们来说二王笔法和境界是他们书法取之不竭的创造源泉。今天我们身处商业时代,同古典社会在文化观等方面难免有一些距离,但书法万变不离其宗,现代和古典社会不能视作截然对立。从笔法和境界上努力,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创造出同现代社会观念相契合的时代精神。对于今天急于创新的人来说,不如从古代书法大师那里学习如何转化传统。
    无论古典书法、现代书法还是后现代书法艺术,都不能脱离笔法和意境。从书法创作和艺术水准鉴别角度,笔法功夫和境界高低依然是最重要的尺度标准。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你写了多少年字,境界多高,对书法理解多深,内行之人一眼就知,书法是绝对作不了假的。巴尔加斯.略特说没有早熟的小说家,那么更不会有早熟的中国书法家!当代以及未来书法的发展出路只能在笔法和境界上寻找突破口,舍此之外就陷入旁门左道,这也是历来书法发展的基本规律。艺术就是戴着镣铐跳舞,中国书法为什么那么难以发展?因为这条镣铐太紧了,它就是笔法、结体、章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境界。
    历代书法家都重视笔法的锤炼以及学识的深厚。黄庭坚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世说新语?赏誉》说:“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古人作画作文,讲求胸中有大丘壑方可为之,否则下笔必俗,俗则不可医,书法同此理。我们看古代大师作品,他们从中表现的深厚功底、心灵意韵、宇宙情怀才是书法最为精彩的内核。
    从古至今,笔法和修养一直是老生常谈。作为当代人可以有无数理由大谈如何抛弃传统、进行时代创新等等,实在与真正的经典是不相干的。通观流行书体、展厅书风、现代书法等等各种活动很为热闹。但笔者看来很多作者不注重传统笔法的锤炼,不知运笔里面基本的中锋、使转、疾涩之法,往往信笔为体,视点画狼藉方圆为创新,实际上既无笔法也无境界。像古人那样以终生几十年的功夫去磨练笔法,没有非凡的精神境界自然难以做到。当今很少人笔法功夫能达古人,笔法不敌古人是今人难以超越古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代还有很多人作品书卷气缺乏,知识境界不高,终究是读书不多之故。清人李瑞清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因此重提笔法和境界则显得十分必要。今天书坛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古人,沉下心来苦练基本笔法,广读书籍扩充学养,去除自以为是、盲目创新、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认清笔法之“技”,“道”之境界,才是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技进于道,才是书法发展的必然规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2:17 , Processed in 0.07493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