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举手抬脚间皆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 21:4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举手抬脚间皆教育



       许锡良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立即有儒家学者说我这是儒家的教育观,给我留言说:先生怎么学起儒家来了?“举手抬脚间皆教育”就是儒家“举手抬脚间皆学问”的翻版。当时学问的内容,就是教育孩子们懂礼貌。说实在的,我对儒家的那一套礼并不感兴趣,儒家的礼根本就不是什么礼貌,而是上下尊卑,等级秩序那一套繁琐做法。

我今天要说的其实是挺现代化的。有网友给我发来信息说,由于越来越多的顾客使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作为学习工具,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将得到彻底改变,商业杂志《快公司》对移动教育市场进行了研究,并如是说,“无处不在的手持设备与持续不断下滑的制造成本,使得举手抬足间皆教育”这一理念的实现成为可能,因此,对所谓发达市场与全球面临资源挑战的地区而言,移动教育将成为广泛存在的现实。

读着这样的信息很感慨,因为,这意味着将来的学习工具就是手中的手机与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通讯工具,读书,读报,信息交流平台是移动的,而且要了解一个东西,只要打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网就可以查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除了书籍、新闻之外,还有生活上的一切信息,比如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等。

人们的阅读、写作与交流,越来越通过电子的方式交流。人们的学习场地将不再是固定的教室与图书室,而是一部手机或者一部平板电脑。学习的条件已经变得十分简单。学习已经变成这样几个环节:第一是懂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产生下一个学习环节。因此,在移动教育情境中,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第二,知道到哪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且知道这些知识信息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那些问题。第三,知道怎样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找到并且用好这些有用的知识信息。第四,懂得利用已经的知识信息创造性解决自己的问题。

因此,传统的那些记忆背诵为主的学习会逐渐被淘汰出局。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人学习的主要内容。

技术这个概念也随着移动教育的概念的变化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已经不存在纯粹的什么技术,一切技术都跟随着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来。假如你没有自己的创意(IDEA),你也就意味着没有技术。当你有一个创意的时候,接下来才会有伴随而来的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问题。传统意义上有着固定技术的学习观念已经过时。同时知识信息是否有用,也是伴随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来的。一个人储存知识,并且用所储存的知识作为炫耀的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人的学问不是读书多少,而是他灵活应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缺憾的能力,特别重要的是他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短板,能够找到与自己合作的那个伙伴。因为,每个人都有专长与短处,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与专业能力,那么,他不是自己做一个全才去包揽工程,而是寻找最得力的合作者来共同完成这个事情。

因此,在移动教育社会,一个人的竞争能力逐渐让位于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会合作才会有竞争力,不会合作无论你怎么厉害,都成不了事情。

移动教育社会,还意味着人们的契约精神将会有更为精细的要求。个性解放,自由精神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精神。因为,没有个性解放与自由精神,就不可能会有真正的选择与合作,也谈不上互惠互利,通过合作,形成团队精神,移动教育社会里即使有竞争也是在合作的前提下竞争。

然而,中国的教育目前还停留在应试的单线的激烈竞争之中,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笼罩下不能自拔,并且用靠记忆而获得的一点死知识的测试,将学生排名,分出三六九等,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的竞争氛围。还在不停地把学生这样活生生的人当成机器在折磨着。对学生的训练,不是当成记忆的容器,就是把学生当成计算的机器。换句话说,学生现在在学校里所学的大多是电脑与计算机完全可以替代的,并且人脑永远无法与电脑相比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有着鲜活生命的人的性质几乎被沉重的负担与忙碌的考试而压得变形。学生作为人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有主动做事的精神,认识自己与整合环境资源的能力,几乎是空白,体验式的学习被严重忽略,而纸上肤浅的背诵几乎成为折磨学生的法宝。

总之,一个无情的教育现实就是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更可怕的是有不少学校还把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那一套做人做事的法则搬进校园,荼毒少年儿童,让他们记忆背诵那些过时的古奥艰涩的文字垃圾,不仅学习内容严重陈旧过时,而且学习方法也严重落后于时代。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学习简直是毁了孩子的未来。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4:23 , Processed in 0.3959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