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例谈语文课传承文化的心理层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6 08:0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例谈语文课传承文化的心理层次

文章作者:戎伟丽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年11月 2013-1-31
    新学期伊始,第一堂课又要执教《为你打开一扇门》了。站在三尺讲坛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稚嫩而绽放笑容的脸。他们刚度过漫漫小学生涯,宛如雏鹰,嗷嗷待哺,正满心期待步入中学后的新鲜的语文课堂体验。那么,如何独辟蹊径,营造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让“红杏枝头春意闹”呢?笔者想着眼于元认知特征与文本内容的有机结合,从语文课传承文化的尺度,谈谈对三个心理层次的认识,与教学同仁共勉,并得到一些创新教学的启悟。
    立足视角:文化自觉
    大家知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母语的习得过程,乃学习者凭借文本语言来诵读感知、涵泳理解和品评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本民族文化的浸润过程。工具性体现在语用层面,标志为听说读写;人文性则体现在精神层面,即文化浸润与内化作用。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培植和“精神奠基”。因此,当下语文课堂要唤起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自觉”,即有高度的文化觉悟和文化觉醒,认同灵感迸发、情感表达与观念创新的意义,并为文化积累、文化积淀与文化进步自觉担当时代责任。
    这一崭新视角,可以落实到教学设计,重归中华经典传授的传统“口诵心惟”上。
    一、借助元认知调控策略,自觉养成每课预习与善于积累、质疑的习惯。
    例:学生自我监督:①我是否有预习的习惯?②我设置语文预习卡片了吗?③我在预习卡片的“积累”与“质疑”栏目上准备充分吗?④我有哪些问题要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课堂上诵读感知,自觉积累汉字与母语词汇。
    1.注意易读错、写错的字,因字不离词,故在词语中加点:憧憬、大有裨益、博士;衰弱、无聊、凝聚、智商。
    2.理解常用词语在句中的意思,着眼于该词在生活中的实用情境,因词不离句,故列出句子,注意加粗的词语:求知和阅世的过程、浏览新鲜的景物、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3.积累体验的元认知监控:①我掌握易错字了吗?②我能理解常用词语的语境意义吗?③我能创造性运用这些词语吗?④我能纠正别人造句的失误吗?⑤补充注释中未见的词与短语:洞开,门窗等大开。洞,名词作状语,修饰“开”,像洞一样明白地开着。高智商的野蛮人:对立概念,有高知识水平而道德品质却低下的人,如清华大学刘某竟将浓硫酸泼向黑熊,文中特指拥有高学历却缺少文学素养的人。
    精神状态:文化自信
    如果说语文学习上的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即对祖国对民族优秀文化怀有礼敬和自豪,课堂上回归人性本真,师生均能身心自由,真诚、平等相待,与文本、对方真心沟通,真情交流,通过元认知促进自我经验的丰富、个体生命的成长和文化涵养的加深,有坚定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原生态的教学魅力,展示的重点环节是:吟诵涵泳,合作探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指吟诵涵泳,遍数多了,加上与同伴合作探究,集思广益,自然能包容借鉴,吸纳文明之优长,自然能理性审视,采撷文化之精华。师生、生生合作探究文本的两大问题是:(1)《为你打开一扇门》标题的妙处;(2)第四自然段对文学的阐述。
    问题(1)的元认知体验:①课文的标题特别吸引人,我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②经过讨论,能补充完整吗?(标题十分醒目,恰当运用了比喻。设置了悬念:“一扇门”是什么门?用第二人称“你”表亲切对话。)③“文学之门”早在小学二三年级就打开了,怎么现在又说打开文学之门?(师点拨:这是作家赵丽宏为出版《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言,旨在引起读者对文学的兴趣,让青少年亲近文学,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画卷中徜徉。)④我能了解初中生阅读文学的要求吗?(数量260万字,能欣赏品评与审美;综合实践与研究性学习。)
    问题(2)的元认知监控如下:①本段13个句子,我能找出中心句吗?(第12句。)②本段阐述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我能分析这些句子吗?(第1句阐述文学的特征,第2~4句阐述文学的内涵,第5~8句阐述文学的功能,第9~13句阐述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③我能用课文原句回答为什么“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吗?(因为“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④我如何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⑤“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这里“憧憬”和“理想”的前后顺序能否颠倒?我能从语意角度说出为什么吗?(不能。因为“憧憬”是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而希望得到,“理想”大多指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两者在程度上有区别。)⑥我能说出第10句中“硕士”、“博士”加引号的作用吗?(引号表否定,意在说明不是真正的硕士或博士。)
    发展趋势:文化自强
    语文课堂,实施生态教学与生命对话,其根本目的不外乎文化自强,即让师生在文化浸润中,砥砺前行,锻造特质,凝魂聚气,重塑人格,激发创造力,形成展示当代国人形象的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由于文化自强的心理感召,教学设计应追求创造色彩。或多元解读文本,同时又借助于别人的“前理解”,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或对文本意义作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或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
    1.联想想象。作者第4段揭示文学的特征“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①我能联想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吗?《诗经》、《楚辞》、汉赋、建安风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四大名著等。)②我能举例诠释作者的观点吗?(《诗经》中《伐檀》是劳动者之歌,《硕鼠》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进行冷嘲热讽,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唐诗中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别”,是盛唐衰败的历史见证,是诗史般的作品。)
    2.解读仿写。课文第2自然段由门谈起,引入话题:“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①我能概括句式的表达特点吗?(“只要……只要……一定会……”的句式,揭示打开“门”的三个条件。)②我能分析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吗?(充要条件,有了“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三个条件,就有“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的结果。)③我能否围绕一个话题模仿以上句式创作一个语段?(答案不是唯一的,符合句式特点,符合修辞规范的都行。)
    3.阅读创造。课文第4自然段中第3句:“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①这是由四个优美的比喻构成的一组排比句,我能理解其中的修辞效果吗?(连用四个生动比喻,构成“是这个时代……”的一组排比,加强语势,形象地阐述了优秀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生活与精神的内涵。)②我可以领悟“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的含义吗?(前者指用当时社会风俗以及日常生活做题材的绘画,后者指人类社会的文化景观或现象。)③我能以“我心中的文学”开头,用比喻与排比的手法仿写一段话吗?(示例:我心中的文学,是那样广袤的大地,是如此辽阔的天空,是彩色的文字描绘的奇妙风景,是滋润我茁壮成长的一泓清泉。)
    (江苏丹阳市实验学校;2123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54 , Processed in 0.0683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