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焦建利老师讲的童话故事新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7 17:11: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焦建利老师讲的童话故事新解作者:王竹立
前两天我转载了一篇焦建利老师几年前的博文,《从童话故事看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0vnq5.html,在转载的时候对第一个故事《歧路亡羊》稍稍有些不同的看法,趁今天有空,写下来供同学们参考。先转帖焦老师原文:

一、歧路亡羊:问题意识与研究目标
   有一天,杨子的邻居在牧羊的归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驰而来的一行车马,羊群因受惊吓而四散。等车马过后,那人把羊唤拢,急忙赶回家。他仔细清点以后发现丢失了一只羊,于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并邀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寻羊。杨子在一旁不以为然地说:“咳,才丢一只羊,何必兴师动众,派这么多的人去找?”邻人说:“山野、田间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过来。”杨子觉得这话有理,没有再往下说。他目送着这一行人出了村口。
   那邻人带领大家先沿赶羊回家时经过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个人沿岔路去搜寻。没过多久,他带去的人被分派完毕,剩下那邻人只身走大路。可是没走多远,前面又出现了岔路。他站在岔路口左右为难。焦急中任选了一条前去的路径。走着走着,只见前面又有岔路。那邻人无可奈何。他看到天色已近黄昏,只好往回走。沿途碰到其他的寻羊人也说自己遇到过同样的困难。
   正在家吃晚饭的杨子忽听见外面有嘈杂的说话声,知道是找羊的人回来了。他走出门去问那邻人:“找到羊了吗?”邻人答道:“跑丢了。”杨子说:“你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找,怎么还找不到呢?”邻人说:“我知道大路边有岔路,所以找羊时多带了几个人。可是没想到岔路上还有岔路。在只剩一个人面对岔路的时候,真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杨子听了邻人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说:“我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如果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从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普遍存在问题意识不强,研究目标不明确,在问题提出部分,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表述不清晰,缺乏明确的、确定的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研究目标不确定,在开题的时候设定的问题是这样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文章的展开,作者经常迷失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了,时常会发生不断的目标游移的现象。
   仔细想来,这不能不说是个教训。开题环节如果重视不够,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标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不通过SEMINAR不断检查自己是否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和问题的核心,问题意识的淡漠与研究目标的游弋便了难以避免的现象了。因此,在学位论文的研究与撰写过程中,至少要做到坚持两个贯彻始终:一是自开题到答辩不断地反思与检查自己研究的问题要贯彻始终;二是在起笔撰写到完成定稿过程中不断对照问题与方法、目标与结论要贯彻始终。

焦老师说的没有错,但也有它的适用范围。这种事先明确目标的做法对量的研究比较合适,对质的研究就不一定了。笔者在自己的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质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质的研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寻找与聚焦过程,往往不能一开始就确定明确的目标;即使一开始就确定了目标,过后往往也会发生改变。

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而自然情境常常是千变万化难以控制的。就像故事里的岔路一样,自然情境中的“岔路”是很多的,你无法一开始就选定一条唯一正确的路。故事里扬子派人去找羊,在无法确定羊走哪一条路的情况下,他不这样做还能怎样?而量的研究则不同,它必须事前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变量),只观察一种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改变,这样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然而在教育教学领域,这种严格控制变量的情况很难发生,有时可能还会违背教育伦理,因此量的研究在教育教学领域可应用的范围不大。

质的研究虽然事前不能非常明确地确定目标、步骤和计划,但也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关键是要让自己有一双敏锐的“慧眼”和不断思索的大脑,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线索,一旦发现了蛛丝马迹,就要像饿虎扑食般的扑上去,并迅速扩大战果,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以“歧路亡羊”为例,如果我是扬子,我会告诉我的童仆:“你们出去都给我留心点,不要光想着找羊,而要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带回来的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一只山鸡,一只野兔,一匹离群的马驹,一匹走失的骆驼。总之,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别人没有留意的东西,统统给我带回来。这样的话,即使你们没有找到羊,起码不至于空手而归了。”

我自己就是这样研究的。我常常像一个孩子似的四处游荡,一旦发现什么就立即紧紧抓住不放,直到把它弄清为止。例如我当年提出“3个1”教学模式,本意是为了解决多校区办学的问题的,但试验了几年觉得效果虽有一些,但要推广其实不易。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很多理论上说混合式学习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但我的观察正好相反,会增加学生负担,并让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在我的实验组与别人的对照组比较的时候,实验组的平均分数是提高的;但在我教的班的自身前后对比中,单纯讲授比混合式学习考试成绩要好)。于是我抓住这个问题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完成了第一篇质的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获得好评。接着我又提出要进行教学改革关键要改变评价体系的观点,并对混合式学习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提出了一套评价方案。我之所以能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观点,与这种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有关。

泰戈尔有一句诗“我求索我得不到的,我得到了我不求索的”,中国也有一句古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对个人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要求较高,研究生阶段要做到会有一定的难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54 , Processed in 0.0667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