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一样的教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8 04:5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一样的教研
张基广
昨天,省、市语文学科的教研员齐聚我校,一起研讨一节语文课。

在先听一节课的试教后,大家坐在一起开始了激烈的研讨。不愧都是久经“校场”和“研场”的老教研员,大家围绕文本和试教课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每个人都有根有据,头头是道,让执教的老师云里雾里,一时不知听哪方的意见为好。

本来嘛,语文这东西本身就不是“1+1=2”这么理性,更没有唯一的、固定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该听谁的呢?谁都是对的,谁都不一定全对,谁都不能代表其他人。

眼见讨论进入了胶着状态,我提出了一个建议:“不妨让我们的孩子来参加教研,在刚才参加试教的班上找几个同学,来听听他们刚才上课时的感受;再找几个没有学过这篇课文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看看站在他们的角度读出了什么……”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来了。教研员们饶有兴致地围上去,与孩子们亲切地交流起来,一个个让他们看起来大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孩子们眼中变得直接而简单——童眼看课文,就是那么简单;童眼看世界,也是那么直接。

孩子们的童言无忌,让大家的视线逐渐明朗起来,几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也豁然开朗了。孩子们走后,教研员们都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我们常把“以生为本”挂在口头上,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花了多少时间走进孩子们中间,耐心听一听孩子们的想法和声音?如果没有孩子的声音,我们不是经常在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吗?我们又怎么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常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但在平时的备课、上课和课后研讨中,我们真正请孩子们参与没有?没有孩子们的参与,我们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把教学参考书中的理解、教师的理解、成人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强加给我们的学生,殊不知以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生活经验,他们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和见解。

我们都知道备课要有“三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但往往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更多的是把时间花在读教材、备教材上,能联系到课程标准的老师就不太多,更不说真正研磨学生,真正去听一听学生的声音了。

我真的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多考虑考虑学生的在场!

我真的希望我们的老师要经常听一听学生的声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0:08 , Processed in 0.0600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