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诗词格律(中)颜亮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7 16:3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4-17 08:48 编辑

              浅谈诗词格律 (中)
                           颜亮亨  
                                      四
      说了七律的格式,再来说五律、七绝和五绝。
      从各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说,本来是先有五律五绝七绝的。这三者南朝齐梁时期就基本具备,而七律到唐初才定型。但因为只要七律搞清楚了,其他律绝就容易理解,所以我说完了七律再说其他。
      先说五律。这很容易理解。你只要将七律每句的前两个字划掉,就成了五律。例如仄起平落的七律前两字划掉,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就成了一首五律。余类推。或者有人说,是先有五律后有七律的。那么也可以倒过来说,一首五律,你只要把第一个字是仄声的加上两个平声,第一个字是平声的加上两个仄声,就成了一首七律。黏与对以及对仗的要求也跟七律一样。前面说过,七律的平仄可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律中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
      再说七绝。如果说七律每句竖切两个字就成五律,那么,八句的七律中间横切一刀,就成了两首七绝。也可以是中间四句成为一首七绝。所以有人说:绝句者,截句也。以平起平落的七律来说: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前四句成为一首七绝的,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后四句成为一首七绝的,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
      中间四句成为一首七绝的,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五绝就更容易理解了。把五律从中间切开也成了两首五绝,或只取中间的四句成为一首五绝。
      其一为首句平起平落的,如: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蟊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卢纶)
      其二为首句平起仄落的,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其三为首句仄起仄落的,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
      其四为首句仄起平落的,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儿读如宜,教,应读平声)
      五律与七律,都应当押平声韵。但七绝也有押仄声韵的。如:洞庭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春梦》)。起、水、里都是上声。五绝押仄声韵的就更多了,几乎占了一半。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凡是押仄声韵的五绝七绝可以叫做“古绝”,押平声韵的则叫“律绝”。古绝的平仄相对不那么严格。
      五律的颔联与颈联绝大多数也是要求对仗的,但也有些诗人兴之所至,为求意胜而不太遵守。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颔联就没有对仗。在七律中却没有这种情况。
      以下略谈谈对仗(修辞学上叫做“对偶”)。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緑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这是清初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开头的一段,从中可见对仗是怎么一回事:对仗必须是词性相同,平仄相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景色对景色,气象对气象,方位对方位等等。
      此外还有明朝司守谦的《训蒙骈句》和明末清初的李渔(字笠翁)的《笠翁对韵》,这两者也是按平声各韵部的顺序编排而成,与前者各有千秋,兹不赘举。公余之暇随便翻翻读读,从中不但可以学学对偶,还可知道哪个字属于哪个韵部,哪跟哪可以押韵,哪个字是平声哪个字是仄声,有那些字古今读音有异。并且从中可以晓得不少历史典故,前面所引的颜、阮、梁帝汉皇之类就包含历史知识。你读一读就会感兴趣的。
      从对仗的上下句之关系来说,可分为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是两句同类景物事物,同一氛围,意思相近,上下句互相补充,互相映衬。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几树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白居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M)。
      反对是前后的意思相反,例如“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岑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突出了贫富苦乐爱憎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世道的不平。
      串对是前后有因果、连贯等关系。例如:“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王维)。“不因鹏翼展,那得鸟途通”(陈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前两者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后两者是连贯关系。

                               六
      再来讲讲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如果说“近体诗”的平仄字数和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那么古体诗则基本上没那么多规矩,相对自由得多。如果说近体诗是古代的“格律诗”,那么,其他的则是古代的“自由诗”。
      在五言诗出现之前最早的是四千年前尧舜时代的民谣,在春秋时代的古书中幸存的(称为“古逸诗”),绝大多数是四言诗,也有一些杂言;有一些夹杂着“兮”(相当于“啊”)字的,开屈原诗的先河。
      例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四言诗就更多了。整部《诗经》绝大多数都是。例如原来中学课本的《硕鼠》,大家很熟,不必再举。
      到汉朝,由四言诗发展为五言诗。最早之一例如:卓文君《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漇漇。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据云:司马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五言诗可长可短,没有限制。不要求对仗;韵脚可以随意转换,也很自由,例如上引这首就变换了三次韵。也有一韵到底的,杜甫著名的《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洋洋五百字全用入声韵(只不过相邻的韵部可以相押)。
      五言古诗大多数押平声韵。少数也有是入声韵的。如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部用上声韵。
      有所谓“五言排律”者,就是全诗超过五律的八句,除了头两句末两句,其余全部对仗,并且一韵到底。如,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全诗共十二句,中间六联 是 对仗。

      大观园中的女孩子林黛玉与史湘云中秋节在凹晶馆对诗,以后妙玉也参加进来。全诗共70句,35韵,中间33联, 全部是对仗,而且一韵到底。可见这几个女孩(实际上是曹雪芹)功力非凡。诗太长,就不引了。我们初学者不必学写这种诗,只不过从之可以多知道一点对仗的知识和典故罢了。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比之五言古诗,就更自由了。多数七古犹如若干首七绝连缀而成,每四句或八句多半也是平仄相间。最典型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见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个韵,共八次换韵。仿佛八首七绝似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哀江头》《丽人行》等名篇虽则长短不一,但都是每句七个字的。
      另一种七古就更自由,以七言为主,中间还自由杂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也参杂许多散文化的语句,酣畅淋漓,任情发挥,不受限制。最喜欢这样写作的是李白,如他的名作《蜀道难》《将进酒》都是如此。有的古人另外叫他“杂言体”,但《唐诗三百首》还是把它归到七言古诗之中。
      有“五言排律”,但没有人说“七言排律”,连清代诗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里都没有这一类。我只见过孔尚任的《桃花扇》末尾有一首《秣陵秋》:“陈隋风月恨茫茫,井带胭脂土带香。骀荡柳绵沾客鬓,叮咛莺舌恼人肠。中兴朝市繁华续,遗孽儿孙气焰张。”(不全引用了)共四十二句,一韵到底,除了首尾四句,中间全是对仗,这倒是难能可贵的。
      近体诗多半是抒情写景,情景交融,限于篇幅,不太可能详细叙事 。  较长的七古五古则可以完整地叙述事件的始末,抒情写景也可以更加淋漓尽致。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如此,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也如此。我的诗集中的《大桥行》《暮阳行》就是有意学习以记述完整的国事与私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2:09 , Processed in 0.1078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