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力建:富有特色的“中国式开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4 19:4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力建:富有特色的“中国式开会”
  今天的中国人恐怕没有谁没有开会的经历。以前爱说: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国民党搞的是市场经济,政府运转全靠收税,其税多也不奇怪——不多多收税,他就没有办法生存;共产党呢,搞的是计划经济,什么都是国家的,至少是集体的,所以也根本不需要收税,不收税又不能叫老百姓闲着,怎么办呢?当然就只有开会了。大会小会生活会,表彰批评斗争会,还有什么党员团员骨干会,年头年尾年中会……如果你愿意,那你几乎天天都有会开。
  开会形式上很民主,唵,重大决策让人民知道,重大决定与人民协商,这只有人民政府才能做到,换了国民党,只知道收你的钱,跟你商量什么呀?开会?谁跟你开呀。不过,这也就是形式上。实际上呢,这会并没有这么伟大光荣正确。首先,这虽然都叫开会,可这开的会却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来就是这会是分层次的,你不能指望政治局开会说的和你们单位开会说的都是一样的事儿,更何况,有很多真正重大的决策决定并不是子会场上作出的,而是在密室里,在麻将桌旁,在游泳池里,甚至在马桶上。芸芸众生在会上讨论的,只是如何贯彻执行这些伟大英明正确的决策而已。其次,就是这样的所谓讨论,也没有一般老百姓多少发言权。开会的程序一般都是这样:有一个会议主持人,一般是行政首长,比如学校校长,工厂厂长之类,由他宣布会议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中间有那些人发言之类;另外有一个主讲人,一般是党委书记什么的脚色,会议内容是什么,全由他老人家一张嘴定,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至理名言你得听,说鸡毛蒜皮你也得听,甚至说污言秽语你也得听。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当“会”字简化成“人”和“云”组成的时候,“会”的内涵就变成了“人云亦云”——或许,这就是对我们今天诸多会议功能的最恰当说明。
  其实,在通讯传媒相当发达的今天,有许多会根本就可以不开。比如,每年中央召开“两会”,全国都在关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现场都通过电视直播,后期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稿也会在报纸上全文刊登,会议期间分组讨论通过新闻煤炭全方位报道,代表的讨论发言,电视报纸也都全方位展示,大家对会议精神早就烂熟于心,但是“两会”结束后各地还要开大会,层层传达,这简直是极大的浪费。还有什么新精神?除了把文件再都一遍能传达什么新道道?要是认真清理一下,像这样无用的会、重复的会、没有内容的会、可开可不开的会等等,要统统清理掉的话,中国要节约多少财政支出,恐怕会是个天文数字吧。
  不过,这也就说说而已。真的不开会了,我们的那些只会开会的官员整天干什么呢?岂不是要下岗了?单位领导讲话是有颇有讲究的。首先,领导肯定得坐在主席台或诸如此类的显赫位置上,如有若干领导在场,则其座次又必定有等级之分——这让人想起水泊梁山的排座次;其次,领导讲话不会有什么时间和方式上的限制,他(想讲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哪怕“不小心”念出一箩筐别字,反正他自己不知道,其他人想笑也不能出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领导在开会前拟定的讲话就是会议主题、目标及其结论,一般无须讨论,即便讨论,也无非是走过场,形式化而已。而那些追随者的发言,自然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其内容和功能无非是对领导讲话中的观点及其潜在意图进行注释、解释、发扬、补充、例证,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或执行的方案、措施和步骤。一般来说,领导的追随者与领导之间早巳存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其追随者“身份”在开会之前已经是公开或半公开的了。当然,在领导的威严逼视或“巧妙启发”下,开会过程中也不时会有一些并未事先安排的与会人员临时“投诚”,从而栖身于领导追随者行列。所以,开会的作用并不是集思广益,而只是给威权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力量的空间或舞台。作家王小波曾提出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概念,这个概念完全可以用于中国式的开会之中:在中国式开会这样一个直面威权的特定情境下,与会人员中的大多数既不能不置可否,也不能是“无言的反抗”,最多只能是默许而已。事实上,领导在会议上的决定或所谓提议总是毫无例外地被一致通过,不论形式上是与会人员齐声喝彩、鼓掌肯定、举手表决、匿名投票,还是大多数与会人员只是保持沉默而已。的确,若非如此,单位领导哪有威权可言?而大多数人也总要继续混口饭吃。故此,与会人员中的大多数或可称作“默许的大多数”。
  中国式开会假借着集思广益、群众参与、公开确认的名义,以一种社会仪式的方式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步具体化、明确化、扩大化、形式化、常规化及正当化,进而心理内化,即形成或强化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自我认同。
  开会除了强化一种不平等关系外,似乎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造神。这一点,在前苏联的历次党党代会上有充分表现。前苏联党政最高机构会议决议和领导人斯大林的讲话稿上充满了“掌声”,其频率之多大概只有用电脑才能统计得出来。每一段,甚至每隔几句话都用黑体字注明:“掌声”。尤其是这些领导人发出呼吁,喊口号,或讲话结束时,那就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暴风雨般的掌声”,就是靠这种惊天动地的会议掌声,一尊神诞生了。
  不过,正像剑有双刃鸟有两翼一样,开会也不尽是负面作用:当我们把开会的功能定义为集思广益,求同存异的层面之时,开会这一古老形式,又会展现出它让人欣慰的一面。譬如,当我们目光投射到1787年在美国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的时,也许,就会眼睛一亮。
  那一年,作为美国开国元勋的华盛顿已经解甲归田,安心做一个闲适的农场主,他压根不是太情愿参加这次困难重重、前景莫测的会议,因为当时各州互不相让的情形,使日渐苍老的将军心灰意懒,再加上他身体并不好,又有家庭拖累:一个兄弟刚过世,78岁的母亲病重——不过最终,他还是被詹姆斯·麦迪逊说服,借债赶到费城,担任这次制宪会议的主席。可就是这位往昔的将军先生,今日的主席先生,未来的总统先生,并没有凭借骄人的资历去抢占争论的话语权,据记载,在长达四个月的会议期间,他一共只发过三次言:“一次是被推选为主席后的仪式性发言,另一次是批评对保密规定的疏忽,第三次是最后一天,有关提高到国会每三万选民一个代表。只有这最后一次,是华盛顿将军对宪法本身发表的意见,内容只是希望在未来,民意更容易表达。”——这听起来近乎失传的神话。但历史确实如此。据说,当初麦迪逊坚持邀请华盛顿出席制宪会议的一个意图,就是向人们展示这次会议的正当性:像华盛顿将军这种人,连做皇帝的机会都要放弃,由他主持的会议,还会出什么问题?不单会议主席如此低调民主,会议其他参加者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在会上,他们的争论是如此激烈,却又如此节制。“在别的地方不可化解的世俗利益之争,他们凭借着对人性弱点的自我意识和克制、努力,竟寻到了出路。”更可贵的是,在妥协之后,分歧仍得以保持:“国家主义和民主主义、废奴派和蓄奴派、联邦主义和州权主义,没有哪一派被彻底打败消灭,没有哪一种主义征服了所有人,甚至没有什么人是对结果十分满意的。制宪会议的结果,是观点仍然分歧但是建立起共同联系的一种平衡状态。”就是因为这种集思广益,这种求同存异的开会过程,为美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美利坚时代!只是,正如林达先生的感慨:打造“费城奇迹”的,是这么一帮绅士,是一个绅士时代的绅士精神,可惜它们已经消逝,而距离我们——尤其是我们所置身的东方文化——愈加遥远。
  要之,开会的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求同存异,统一行动。如果不此之图,而将会议移做他用,最后结果难免淮南之橘化为淮北之枳。
  (文章原创于2005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0:30 , Processed in 0.0673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