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庆元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0 02: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农民到博导

——访语文教育学者周庆元


平生岁月等闲流,冉冉冬春与夏秋。
残雪却催新绿涨,甘霖又润晚华稠。

身经九死心难悔,人到中年事未休。
莫畏耕耘日当午,且挥热汗播丰收。
——周庆元:《生日自题》

        在一个冬日煦暖的下午,与周庆元教授作朋友式的聊天,他笑如佛面,妙语连珠。宽大的办公桌上挤满了稿笺、文具和书本,略嫌杂乱,可以看出主人在此辛勤笔耕的痕迹。谈到周教授的学术成就,他却谦和地摇摇头: “惭愧,惭愧,我是学士、硕士、博士什么都不是!”
然而,就是这位“什么都不是” 的人,以自己的勤奋、毅力与智慧,从一个饱受磨难的农民,成长为全国享有盛誉的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谱写了一曲亮丽的人生之歌。

残雪却催新绿涨


1947年,周庆元教授出生于湘中娄底市一个小山村。这里背靠仙女山,偎依孙水河,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而智慧的人们。晚清时期的湘军就是从这一带走出来的。

儒家认为,人的成才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周教授的成长正是充满了这样的磨难。他父亲读过几年老书,当过教师,解放初曾担任村长与联村秘书,因得罪了当地领导,被错误地划为“四类分子” 。从此,一家人遭受了20年不公正待遇。
满7岁那年,周庆元到了该启蒙念书的时候。暑假中的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跑到小学报名,期盼早日上学读书。可是,做梦也想不到,他竟会榜上无名!他当时着急呀,哭啊,喊啊,甚至在地上打滚啊,“我要读书!” 可有什么办法呢,不公正的政治打击竟然加害一个7岁的无辜孩子,竟然剥夺一个学龄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正当权利!无奈之中,他父母四处奔走,从别人那里借来破旧的书本,又托人买来石板石笔。于是,周庆元就在家里开始了读书生活。第二年踏进校门时,他能认会写好几百字了。

然而,这种打击仅仅只是开头,以后每一次升学,都无不遭逢此种劫难。他以优异成绩念完初小(四年),而升高小时却落榜,小小年纪只得离乡背井,寄居叔外婆家,到离家二三十里远的地方读一个扩招的民办班;考初中,又被纳入不予录取之列,只得在家务农,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考上一所初中班;初中以全优成绩毕业,考高中各科平均87分,可是在鉴定表中却被公社秘书签上“该生不宜录取” 的政审结论。好在县招生办副主任、县一中党支部书记两位都是知识分子干部,他们不极“左” 而重才,周庆元才得以“混”进高中。

周庆元自小酷爱读书,刻苦用功。尽管求学生涯几经磨难,但他发奋读书的意志始终没有消磨,一旦进入校园,就如鱼得水,似木逢春,加倍努力学习,成绩优异,频频获奖,深得老师的喜爱和器重。小学四年级时,正值“大跃进” ,学校举行作文竞赛,口号是“突破万字关” 。这一要求令许多学生望而却步,但上进心极强的周庆元却把它当成锻炼的好机会,欣然参赛,摆开架式,海阔天空地想,东拉西扯地凑,整整写完一个练习本,足足一万二千字,获得了唯一的特等奖。
高中毕业回乡,周教授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不仅经受劳动的辛苦,饥饿的煎熬,更要忍受心灵的折磨。他经常和父亲一起被勒令反省,遭受白眼和歧视。但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依然酷爱读书作文。实在无书可读,他就读《康熙字典》和《医学三字经》之类。同时,他写了不少诗文与曲艺作品,成为小有名气的地、县业余作者与《湖南日报》通讯员。

后来时来运转,人民公社让他当了民办教师。酷爱读书的他,深知没有书读的痛苦,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钟情教师这一职业,憧憬着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他先后教过小学、中学的多门课程;尤其有趣的是,中学一直学俄语的他,通过自学,居然还当过几年英语教师。

1974年,周教授进入湖南师院学习,是年27岁。终于圆了大学梦,他格外珍惜这弥足珍贵的机会,像久别的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且挥热汗播丰收


大学毕业,周教授服从组织安排,留校任教,协助他的导师、老一辈著名语文教育家张隆华教授,进行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恢复和重建。当时他们编写全国第一本《中学语文教学法》,张隆华教授主编,周庆元当助手。前后半年多, 20多万字书稿的修改,周庆元硬是全部誊抄了一遍,手都磨起老茧。

1981年,学校派他到华东师大进修一年。其时他已30多岁,面临着家庭、孩子、老人照料诸多问题,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皈依学问的献身精神,使他义无反顾地登上了东去的列车。进修期间,他抓住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修完规定的课程,还旁听了上海师大、上海教育学院的相关专业课。他还经常参加钱梦龙等特级教师组织的学术活动。为了赶时间,常常五点起床,倒几班车,饿了就吃阳春面。一年下来,他比别人几年还要学得多。

教书不易,教好更难。周教授深知,要做一个出色的教师,知识贫乏是不行的,他博闻强记,多所涉猎,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他工诗词,娴对联,喜书法,爱写作,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写日记,数十年如一日。每有游历和感慨,他常以古典诗词形式抒写情怀,其诗词、对联连中文系的同行专家也常表赞誉。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征集公祭炎帝陵祭文,他应征撰文,一举夺魁。此文是年8月15日由当时的省长陈邦柱在公祭典礼上诵读,后被镌刻于碑,陈列在炎帝陵御碑园内供游人观赏。2001年5月28日,湖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落成,《田家炳教育书院碑记》也是出自周教授之手。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功底,所以他讲课要言不烦,妙语迭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项艰苦而又繁难的工作。周教授为育好人,除了注重知识与理论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具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他认真讲授每一节课,讲究板书设计的科学与优美。他给国家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讲课,12个课时的讲授,却准备了10多万字的书稿。为了给新闻系学生讲好《新闻心理学》,他遍览国内所见版本,博采众长而不拘陈说,撰写的《浅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构架》在全国第三届新闻与传播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获得赞誉,《中华读书报》对周教授与北京广播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三位教授给以专文介绍。

至今,周教授已培养研究生40多人。他指导学生既强调基础,又注意启发思维,教学中给予的信息量很大。他主张“并列各说,以我为主”,讲课时避免繁琐考证,爱作纵横交错的对比阐述,也概述一些当时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奉献给学生,使之扩大视野。如讲“语文学科的性质”,他并不急于作结论,而是发放对“语文学科的性质” 争论的有关论文和资料,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得到科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周老师说话乡音难改,初听不好懂,一旦习惯了,便会觉得听他讲课如入胜境,别有洞天。

周教授属于他的学生,也属于整个教育事业。1989年,他挑起了学科带头人的重担,为学科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1989、1997、2001年三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二等奖、一等奖以及省级一等奖(3届)。同时,他组织全省各高等师范院校同行编写教材,开展学术活动,为我省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队伍的培养与提高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从紧张繁重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挤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全国语文教学法学术活动的组织与学科队伍的建设,为学会建设和学科发展竭尽心力,赢得全国同行专家的赞誉与敬重,1988年当选为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1993年为常务理事、秘书长,1998年担任常务副理事长。

为伊消得人憔悴


从走上大学讲坛的那天起,周教授便开始了教学科研的人生之旅。他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以及语文教学论和新闻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30多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30余项。

数字永远是枯燥乏味的,在这些数字背后,凝聚了他在科研百花园里奋力耕耘的艰辛。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周教授的体会是:勤奋与创新,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先说勤奋。

周教授摒弃社会变迁的喧嚣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在学苑中饱览湖光山色,斗转星移,痴心不改。周教授给研究生上第一堂课时,总要跟他们讲“两天半” 的故事,就是他多年来每一年只休息两天半,大年三十上午还在办公室忙碌,初三就已端坐案头。最近几年,小孩大了,连这两天半都保证不了。他说这些,不是炫耀,更不是表白,而是用身教鼓励学生发奋学习。

去年9月,周教授查出高血糖、高血脂,医生要求他到湘雅医院住院治疗。他说自己没有时间生病住院,只肯住校医院。每次打完点滴又匆匆赶去上班。事情实在太多,他常把打针的事儿给忘了,校医无奈,“勒令” 这个不听话的病人准时治疗。

再说创新。

周教授治学,能取人所长,但又匠心独运,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学术悟性强,思维纵横驰骋,将古今中外的学问互为参照,从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先后合著《中国语文教育史纲》,独著《语文教学设计论》、《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原理》、《中学语文教材概论》、《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高等职业学校大学语文》等,由此构建了一个颇具自己学术特色的语文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与操作体系。

同时,他还拓展研究领域,在课程与教学论和新闻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面狠下功夫。比如,他率先在湖南省为满足新闻专业教学需要开出《新闻心理学》课程,所设计的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构架和理论体系,在全国独成一家,带有原创意义。

“追求卓越,崇尚一流” 是周教授一生恪守的座右铭。

周教授做学问,总是和实际联系起来,满足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1997年,《北京文学》率先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大批判,有人批评语文教育理念落后,有人指斥教材陈旧,教法单一,有人甚至疾呼“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这一批判在世纪末出现,是很自然的,为语文教育的改革和语文学科建设的完善,提供了一个良机。周教授冷静客观地分析大批判出现的缘由。他说:“语文教育所暴露的问题,不在语文教育本身,而是语文教育赖以存在的环境改变了,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打个比方,唐朝有个“古文运动” ,无非是借古文名义反映时代的要求。为此,周教授撰文指出,在新的世纪,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是提高民族语文素质,促进学科自身完善,融入国际教育大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教学与科研成绩突出,周教授多次受到各种奖励,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胸无城府老书生


在几十年的求学和治学经历中,前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的至理名言,成为周教授为人为学所追求的境界。

周教授很欣赏一幅哀挽著名报人严怪愚先生的名联:“笔挟风雷名记者,胸无城府老书生。” 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他乃性情中人,喜形于色,怒也形于色,凭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和打动别人。初为周教授的研究生,有人会介绍:“周教授骂人呢!”几年学完,也许没有挨骂,也许真被批评过,但谁也不会记恨他。谁不能理解一个真正关心你、爱护你的人呢?

周教授个人爱好不多,悠闲散步,随意聊天,是他最好的休闲方式。有时漫步校园,见三五学子聚在一起神聊海侃,他也会情不自禁凑上去,兴趣盎然地与他们交流。

在老伴眼里,周教授实在有点“迂” 。他很少有空看电视,偶尔看回电视,每到动情处,就泪眼婆娑。他还有一“怕”,就是怕去殡仪馆,怕尊敬的师长、亲密的朋友悄悄“溜走” 。每次开完追悼会回来,一连几天心情沉重。

迂有迂的好处。周教授是语文教育界的权威,但他很欣赏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倡导“自由的学术天地” 。他从不摆大家的架子,也不贬低他人,常鼓励青年学者敢于挑战学术权威。他的这种坦诚待人的学术态度,赢得了同行们的深深敬重。在他的邮箱里,经常收到全国各地学者寄来的新作,大意是“敬请指导” “惠存留念” 之类。年轻人敬重他的为人,往往有新著请他作序,他只要能挤得出时间,一般会欣然应允的。

周教授后来做了“官” ,先后担任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兼过院党委书记)、社会科学处处长。周教授做官不像官,既不会板起面孔训人,也不会“拉大旗,作虎皮” 唬人,大到学院的发展,小到师生的生活,他都事必躬亲。去年上期,国家级专家组对湖南师大进行“211” 工程验收,为了确保重点学科顺利通过验收,几十万字的验收材料都是他自己亲手写的。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几年行政工作业绩显著,有目共睹。

做了官,也难免会有人求办点事。周教授坚持,合乎原则的就尽力帮忙,但与家人“约法三章”:不准收受别人的礼物。一年春节,有一位退休教师带着礼品到周教授家拜年,感谢学院照顾他残疾的儿子在院里干些杂活。周教授实在推脱不掉,回头邀了老伴提了更重的礼品到老教师家回访,并耐心解释说,安排他儿子是院行政的集体决定,也是对老教师应有的关心。

在湖南师大,周教授还有一段人所共知的佳话,他们家是岳麓区、长沙市、湖南省三级“五好家庭” 。他同父母、岳母三位古稀老人住在一起,一家六口其乐也融融。这固然离不开家长辈的仁厚慈爱,周师母的大度宽容,更离不开周教授的为人坦荡,诚心待人。

周教授填过一阕《浪淘沙·腊梅》的词:

雪映瘦枝丫,满树繁华,群芳寥落一枝花。霜剑风刀浑不怕,屹立山涯。
贫瘠也安家,根植黄沙,幽香万缕播荒遐。笑报来年春信息,装点天涯。


品词如见人,这正是他人格的写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周教授正当盛年,我们祝愿他在教育科研的百花园里采撷到更多更丰硕的果实!

(本文作者:黄耀红、马美著、黎铁桥、刘良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54 , Processed in 0.0740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