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须关注学习者什么
冯 为 民
语文教学的基本落脚点就是语文视野下的教与学,“教”必须关注“学”,“教”得好的核心指标是“学”得好,“学”得好的评价标准不止看学生的从不知到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知之浅到知之深,还要看学生是主动参与、主动发现还是被迫参与、被动接受,更要看学生是否能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否能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是否能感受语文的魅力,是否真正喜欢上语文。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是共识,尤其是“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但如果再追问一下:语文教学须关注学习者什么?可能就会为难很多语文教师。“语文教学的迷茫与混沌”已成为令人无奈的大气候,而语文教学中“关注学习者什么”的迷茫与混沌则是形成此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放眼看一看就不难发现,在语文教学过程真正关注学习者的为数极少,只要闭眼想一想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语文课也很少真正关注学习者。语文应试教学日益猖獗的情形之下,能真正关注学习者不是天方夜谭就是不识时务,你果真在关注学习者,你就会发现有许多异样的眼光在注视着你,会有很多高人在嘲笑你,有时真的会使你有窒息之感。虽然有学者在呼吁必须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但要付诸行动是难于上青天。
笔者曾在博文《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学情分析”能力》中说:语文教师也似乎视“学情分析”为家常便饭,因为无论是说课还是形成的教案,抑或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都会听到或见到有“学情分析”的专门陈述。但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的所谓“学情分析”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是走过场的产物,因而虽有“学情分析”,却始终没有关注真正的“学情”,教学常常陷入被动局面,教学的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学情分析其实就是关注学习者的具体举措,关注学习者的学情就是要关注学习者的此时此刻,可能与期望。关注学习者就是要真正真正寻找到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和可能起点,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要”,以便教能促学。关注学习者首先要关注学习者的既有与需要,关注学习者的可能与期望,以学定教。而教学的过程是动态开放的,具有不可重复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持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断开展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评估与分析,并进行及时适度的凋整,以便于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改进学习。
具体而言,语文教学中的关注学习者,首先就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与兴奋点。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的确是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前提,但兴趣点的激发才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对任何语文话题都感兴趣的,但每节课都应该有拨动起学生心弦、激发起学生兴趣的“点”,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借“兴趣点”之力实施语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积极参与就可以成为不期而至的常态,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点就可能百启而不发,教师讲得精疲力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不仅要关注兴趣点,而且要关注兴奋点,所谓兴奋点,是指人在潜意识里所具有受到刺激极易引起兴奋的敏感区域。关注学习者的兴奋点就是关注学习者学习期望、终端目标和教学的使命联合在一起,促进不同教与学活动的互动与合作,使教与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找到教与学的共同点或互补点。实现优势叠加,优势互补,使优势放大,使教与学共赢。众所周知,语文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否能够博得学生的钟爱,就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对学习者进行了过细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对所教学生了解多少,学生对某种学习内容感兴趣、产生学习冲动而冷静决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语文教师关注兴趣点与兴奋点的最佳选择是“恰当并且出人意料”的定位的,既符合教的重点与教的目的,又符合学生的期望。因此关注兴趣点与兴奋点不是一味迁就学生,而是一定要以语文事业为重,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为重。如果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点与兴奋点,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教学就会低效。语文教学之所以很重视“导语”的灵秀与震撼,讲究“过程”的张弛有度与精彩生成 ,注重“结课”的言简意赅与余味无穷,就是要持续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点与兴奋点。
关注学习者思维发散点与障碍点。发散思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语文教学如果多关注学习者的思维发散点就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而想象是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又会使源泉汇合,而且发散思维能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关注学习者思维的发散点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更有利于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感性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当然。也要高度关注学习者的思维障碍点。就语文教学的本质而言,每节课都应该有“为难”学生之处,有的是未知的,有的是有深度的,有的是缺少体验的,有的是需要绕绕弯的,每节课总不能太流畅,总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和认知差距。而且教学的重点恰恰应该是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如果教师能让未知的能为牢记的,让有深度的问题变得迎刃而解,让缺少体验的变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绕绕弯的变得有章可循,语文教学就变得灵动而富有魅力了,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之功就令人敬佩了。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展示,机敏地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障碍点,耐心捕捉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源。
语文教学还须关注学习者的参与过程与参与收获。“参与”不同于“参加”或“到场”,参与是行为主体一种自主、自愿、有目的的参加,意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某种结果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参与过程参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而不致成为教学过程中随意支配的、附属性的客体。关注学习者的参与过程是现代语文教学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生生双向和多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关注学习者的参与过程是语文教学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者只有被尊重为学习的主体,享有充分的陈述意见和论辩等参与机会,才可能真正捍卫自己的人格。但从课堂实践看,不少的课堂只停留于让学生“参加”状态。如果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过程,学生也就一定会有参与的收获,如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等。如果关注了学习者的参与过程与参与收获,学生就会提高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性、学会倾听与表达,提升情商与智商就,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参与收获,那教出书呆子、学生只做听话的人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的许多航天器能轻而易举上青天,但在当初其实也曾被认为痴人说梦,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般人的太空遨游梦已经并不认为是奢求了。语文教学真正明白了“关注学习者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学就变得清晰而成效显著了,语文之梦也就变得不遥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