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熹怎样读书 (转自人民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0 00:4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熹怎样读书

      不同的人,因读书目的不同,读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古今中外,读书方法,千差万别,究竟哪种方法最好呢?我以为因人而异,没有最好,只有较好。而衡量一种读书方法好与不好的客观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效果好不好。如果通过读书,能从中取得很大的收获,那就说明这种读书方法是有效的、可取的,是好的。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以朱熹读《诗经》为例,开始读时,他就未知有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有跳出《毛传》、《郑笺》的传统《诗》学的窠臼,奉《毛诗》为圭臬。而等到他知之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后,才感到是真正读懂了《诗》了。他在宋淳熙十五、十六年间曾向弟子自叙自己读《诗》经历了一个二变三阶段的曲折历程:
  熹向作《诗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处,亦曲为之说;后来觉得不安,第二次解者,虽有《小序》,间为辨破,然终是不见诗人本意;后来方知只尽去《小序》便自可通,于是尽涤荡旧说,诗意方活。
  毛亨是西汉时人,著有《诗故训传》,为“毛诗学”的创始者。《毛诗故训传》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章句训诂,大抵采用先秦学者的意见,取自《国语》、《礼记》、《周礼》、《论语》、《孟子》等著作。《毛序》解诗的基本观点是“美刺说”,以为《诗》三百篇都有美刺的深意,后人更认为《郑风》与被称为“淫声”的郑声是两回事,应当在《诗》三百篇外别求郑声,借以维护孔子“思无邪”的千年诗教。朱熹断然认为《诗》中的《郑风》、《卫风》就是郑卫之声,古时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采集里巷歌谣,是“不问其美恶而悉陈以观”、“不嫌于庞杂”,这些民间土风本就没有什么美刺。自悟雅郑邪正之辨使朱熹彻底抛弃传统解《诗》的美刺说,而确立了自己经传相分、就经说经的解经原则。他的《诗》学思想经历了一个由主《毛序》作《诗集解》到黜《毛序》作《诗集传》的根本转变,从而建立了自己的解《诗》体系。
  朱熹对“四书”学,也是他在熟读这些著作时,产生怀疑,进而解疑,并在吸取融贯众家之说后建立“四书”经学体系的。他删改、重写《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是抛弃了历来“推衍文义,自做一片文字,非惟屋下架屋,说得意味淡薄,且是使人看者将注与经作两项功夫做了,下稍看得支离,至于本旨,全不相照”的解经方法,而采取汉儒的训诂解经方法。
  朱熹在其后半生中用了大量心血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的注释。据他自己说,对《论语》、《孟子》自三十岁便下工夫,六十七八岁还“改犹未了”,前后经过“四十余年理会”。他在七十一岁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确实做到了他自己说的“毕力钻研”、“死而后已”。
  朱熹一生用读书实践了广博的学习、审慎的提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辨别、踏实的行动。他的“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的治学精神和他从无疑,到有疑,到解疑,到无所疑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涂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3 , Processed in 0.0652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