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童书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13 23:0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典童书推荐”之第1期:《我等待……》  
      推荐人:张贵勇

      出版信息:



   《我等待……》, (意)卡利 文,(法)布罗什 图,谢蓓 译,接力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上榜理由:

  《我等待……》描述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24个难忘的瞬间。当生命的一幕幕在眼前划过,每个人都会百感交集,感慨于生命的意义。其实,生命就是一次次浸润着快乐的等待,就是一段追求美丽而幸福的人生旅程。作者在书中别有创意地将人生用一根红线串起,不经意间爱在红线上无声流淌,平凡的人生变得意味深长。某种程度上,《我等待……》与其说描述了生命的轮回,不如说让孩子懂得等待之于生命的意义,珍爱并享受生命中的每一瞬间。

  内容简介:

  该书采取了长长的、信封式的装帧,并以一根红线的绝佳创意,浪漫与思辨的唯美风格,为我们诠释了“爱与生命”这一永恒主题。书中描述了24个成长瞬间,其实是每个人一生的写照。当人生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每个人都会为生活、为生命而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

  大卫德·卡利,1972年生于瑞士,是欧洲最具创造力、最受欢迎的插画作家之一。他用独特的幽默感,创作了一个个轻松中带着细腻感情的故事。他的兴趣广泛,从连环漫画、插图、童书到电视剧本都有所涉猎,经常有一箩筐能打动人心的点子,现定居意大利。

  塞吉·布罗什,1956年生于法国,法国著名插画家和艺术总监,创作领域涵盖童书和大众出版,曾荣获2005年国际插画家协会奖、2005年法国巴欧巴童书奖、2007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插画奖等多项殊荣。在超过三十年的插画生涯中,布罗什说:“我最喜欢的作品是《我等待……》。”他目前旅居美国纽约。

  专家点评:

  一次次等待,编织成一段属于许多人的共同的生命旅程。等待构成了人生中一个个具体的片段,但它又何尝不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我等待……》用简约至极的文字与画面,诠释着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人生内涵,每一句话,每一个画面,都有着可堪回味的视觉与情感细节。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方卫平

  《我等待……》不仅是一本儿童读物,更是一本浓缩了人生旅程的书,是一本经历了世事的成年人感慨戚戚的书。作者以简洁而又生动的漫画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生命的同一性:我们从生到死,其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根冥冥之中的红线贯穿着,这根线的一端在自己的手中,另一端则似乎被上帝牵引着。人尤知天命,尽管如此,却又每天播种着爱情,积蓄着梦想,让人生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在跳跃,让希望迎接春天的到来,让明天总会有奇迹发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包 林

  作者访谈:

                                                                            “等待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等待……自己快快长大。……等待临睡前的亲吻。……等待妈妈的蛋糕早早出炉。……等待雨快点停下。……等待圣诞节来临。我等待……爱情。……”从盼望快快长大的孩子,到恋爱结婚的青年,到为人父亲的中年,再到妻离子别的老年,在《我等待……》一书中,法国插画作家塞吉•布罗什用简单的线条、平淡的叙述,传递出期盼、甜蜜、渴望、悲伤、痛苦等人生况味,让人不可避免地陷入对时间与生命的沉思。

  塞吉•布罗什表示,6年前,当看到大卫德•卡利的文字,接到出版社的插画请求后,立刻被这个简单的文字吸引了。但他提出,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不想添加太多的色彩,风格力求简单。出版社最终同意了。在创作过程中,布罗什曾想过用树叶来联结一幅幅生活瞬间,但一次在飞机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时,突然发现在法语里“完成任务”一词也有“红线”的意思,于是想到了用红线串起人生的不同阶段。

  红线的创意让这本书更有味道,人生变成了一条延续不断的生命线。后来,布罗什惊奇地发现,在许多国家,红线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本书文字中虽然没有任何表现情绪的词汇,但却超越了年龄与民族的藩篱,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也成为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确定了他的童书风格,并改变他的人生。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在《匆匆》一文中,朱自清用时光的飞逝来描述生命的短暂,但在《我等待……》里,生命因为等待而被无限拉长。在布罗什看来,甜蜜的等待渗透着浓浓的爱,而有爱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他创作《我等待……》,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的反抗,希望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静下心来享受每一个日出日落,让等待变成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在等待中品味幸福。

  正是这种蕴含在简单中的巨大力量,让这本书出版不久就获得了法国巴欧巴童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儿童文学类图书荣誉奖、IBBY国际青年文学奖,版权售出12个国家,成为一本让人惊奇的好书。而对于优秀图画书的定义,布罗什认为,首先图画书本身是独一无二的,是值得存在的,阅读之后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没有浪费一棵树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读者能够获得阅读的乐趣,与这本书产生关联,从书中看到自己,有着更多的联想和更深的领悟。

  布罗什建议,阅读图画书,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读,反复地读,不用担心孩子是否能够透彻理解。父母要打开孩子的视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接受新的事物。另外,故事本身很重要,在选择图画书之前,家长可以先阅读,选择一些贴近孩子生活和满足孩子想象力的书,那样孩子可以迅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进而感悟文字背后的哲理。

  张贵勇/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1:1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人:张贵勇

  出版信息:


  (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 文/图,柯倩华 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年11月出版

  推荐理由:

  该书曾获1942年美国凯迪克金奖,是一本颇有先驱意味的书,也是一本最仁慈的书。作者用深褐色、略带一点暖暖的暗红色笔触,画了一个名叫麦可的热心肠警察拦下所有车辆,护送母鸭马拉太太带着小鸭子过马路的故事。整个过程透露出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温暖情怀,也传达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书中幽默的故事情节让每个孩子都爱不释手,而大胆的鸟瞰镜头仿佛给读者插上了一双翅膀,让读者感悟到作者优美而纯净的画风。

  内容简介:

  公鸭马拉先生和母鸭马拉太太寻找了定居地点后,在美国波士顿城外的小岛上生了8只小鸭子。当小鸭子学会走路后,马拉太太打算带它们回波士顿公园定居。胖胖的母鸭带路,小鸭子紧紧排成一队,他们走在车辆繁多的街头,一路险象环生,引来城中警察、居民对他们的协助。最终在警察麦可和其他人的帮助下,马拉太太一家幸福地团聚。该书出版60多年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地大小读者的喜爱,是图画书中的经典之作。

  作者介绍:

  罗伯特·麦克洛斯基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汉密尔顿镇。1932年高中毕业后,他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得到一笔奖学金,来到波士顿,在美术学校学习两年,接着又去纽约深造。在创作上,他一直都是先作画,然后再配上文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用图来思维的”。1940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图画书《蓝弟和口琴》。1941年,他以在波士顿公园得到的灵感创作了《让路给小鸭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陆军,在军中教士兵画画。战后,他携妻子女儿在缅因州生活。2003年6月30日,他在家中去世。

  专家点评:

  《让路给小鸭子》之所以会成为久负盛名的古典之作,我想除了人们说的严密地架构故事的能力、构图大胆、强调细节、巧妙的空间处理、出色的写实力以及石版画风格的对开大画面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对待图画书那种虔诚的态度。
  ——儿童文学理论家 彭懿

  相关链接:

  《让路给小鸭子》背后的故事

  有一天,艺术系的学生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在波士顿公园里,花了好几个小时去画周围的环境,并观察着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他忽然听说在培肯街有一群鸭子阻断了交通。他突然灵感一来,拿起笔,把这个真实的突发事件写成了故事。

  在麦克洛斯基的故事中,鸭爸爸“马拉先生”和鸭妈妈“马拉太太”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地方,一处没有乌龟和狐狸打扰的地方。在查尔斯河畔,“马拉太太”的孩子们破壳而出,于是马拉太太带着小鸭子们开始朝着最终的目的地——波士顿公园出发。为了到达那里,他们甚至使城市交通陷入了混乱。不过,在一位友好的警察的帮助下,“马拉太太”和她的孩子们终于平安地来到他们的家,一个小小的岛屿,他们的父亲正在那里等候他们的到来。

  尽管故事情节清晰,但麦克洛斯基很快发现,他不了解鸭子的生活习性,也无法在纸上画出生动、传神的鸭子。于是,他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了两年野鸭之后,又买了鸭子带回他在格林威治村的公寓,养在浴缸里。鸭子们破晓就会起床,并发出刺耳的“嘎嘎”声。麦克洛斯基跟随在它们周围,一手拿画笔,一手拿画板。当他实在无法让鸭子安静时,就会让它们喝上一点酒。他的勤奋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画作完成了。

  麦克洛斯基是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腼腆的小伙子。他初来纽约便遇到了儿时一个好朋友的姨妈——儿童编辑梅·马西。马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儿童书《蓝弟和口琴》,对这本新书稿极为看好,暂时将书名定为《波士顿的春天如此美丽》。显然,麦克洛斯基比他的编辑更富有幻想。他希望全彩印刷出版这本书,而且用鲜亮的水彩为公园和天鹅游艇上了色。但是,全彩印刷实在是太过昂贵了,何况作者还是一个刚刚步入童书领域、从未经过考验的新手。

  于是,麦克洛斯基不得不决定仅仅封面用绿色。他选择了棕色墨水作为最终用色,这是因为棕色比黑色更显得温暖,也更接近鸭子的颜色。由于可用颜色有限,他在绘画中更加用心。他努力调整插图的空间,赋予它们不同的视点,并插入鸟瞰,以使插图更具空间感和动感。他刻意去感受培肯山,去观察公园铁栅栏旁的点滴细节,如一个小孩子会把他的手放在栅栏上,或在路过时用小棍子敲击跑过。在保留了最好的复制品后,麦克洛斯基把最终完成的定稿画到了锌片上,并直接送去印刷了。

  在出书的过程中,小鸭子们的名字由最初的“玛丽、玛莎、菲利斯、西奥多、比阿特丽斯、艾丽丝、乔治和约翰”,改为念起来更加响亮上口的“杰克、凯克、莱克、米克、尼克、伟克、皮克和卡克”。而这本书的书名,也在马西助手的建议下更名为如今这个书名。

  这本书一问世就好评如潮,同时还赢得了美国凯迪克大奖。当然,对这本书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多年来,有些读者一直在质疑鸭爸爸“马拉先生”是个游手好闲、不称职的父亲。但是,野鸭的爸爸们的的确确会把照料小鸭的工作丢给母鸭,自己一走了之。也许说不定母鸭会觉得这样更好些。所以,关于这种鸟类行为的细节,就像鸭嘴的细节一样,麦克洛斯基只是遵守了自然规律而已。在最后一幕中,鸭子一家的重新团圆深得孩子们的欢心,因为这本书的首次面世时,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孩子被迫与他们的父亲分离。

  1987年,波士顿公园150周年庆典时,雕塑家南希·舍恩将“马拉夫人”和她著名的家人的铜像复制品安置在了铁栅栏门旁不远处。这个门也因为这本书而声名远播。每逢节假日,成百上千的孩子们就会跑去触摸这些铜塑。现在,这些被摸得发亮的铜塑就像一座不朽的纪念碑,颂扬着《让路给小鸭子》这本书的不朽魅力。

  (作者系美国儿童文学评论家、《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作者安妮塔·西尔维)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1:45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童书推荐”之第3期:《我们属龙》

  推荐人:张贵勇

  出版信息:


  《我们属龙》,常新港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上榜理由:

  《我们属龙》聚焦12岁这个懵懵懂懂、情窦初开、满脑子幻想的年龄。该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写出了青春期少年既寂寞却不甘寂寞的特殊情绪,写出了独属于这一阶段孩子单纯而复杂的精神状态,写出了他们渴望自由,渴望被理解、认可与尊重的心灵呐喊。作者不仅深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还用细腻温润的文字将之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某种程度上,与其说作者在用心讲述一个感人的成长故事,不如说他在为中国少年的心灵塑像。

  内容简介:

  12岁的张萌、项雨、七省、武百和乌鸦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有个性,也有梦想。张萌想给他们自己写一本书,但遭到了父母坚决反对;项雨喜欢同班女生,可自己偏偏胆小不敢表白,屡屡让对方失望;七省从小就跟着父母不停地奔波搬家,经常要面对各种困惑、挫折;乌鸦家里很富有,但却没有太多知心的朋友。5个少年相遇后,他们相互倾诉彼此的快乐与痛苦,最终相约来到祖国北方的黑龙江边上,他们兴奋地对着大江喊“我们属龙”。心中的复杂情绪在那一刻得到彻底的宣泄,青春的记忆也在那一刻定格。

  作者介绍:

  常新港,1957年10月出生于天津新港,童年时随父亲到北大荒生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60余部,获第一届、第二届、第六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994年度庄重文文学奖,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长篇小说《一只狗和他的城市》获台湾2007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以及台湾2007年“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好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土鸡的冒险》、《咬人的夏天》、《蓝雪黑鸟》等。短篇小说《冬天的故事》、《荒火的辉煌》、《独船》等译介到日本。

  专家点评:

  作为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作家,常新港怀抱着一份对童年深切的理解和关爱,以略带幽默、调侃的笔触深入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抒写着属于五个男孩心灵世界中的痛苦,也探索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作者在字里行间向读者展示的来自于当代孩童内心的苦恼与孤独,以及他们发自内心地被理解的深深渴望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价值所在。
  ——浙江师范大学 张佩佩

  小说中的少年与其生活世界之间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调和的,而在这种对立中,真正理解他们需要什么,以及能够帮助他们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也只有他们自己。这使得小说对于少年行动能力的肯定和张扬显得格外突出,也使得小说的整体叙事更透露出一种童年中心主义的旨趣。作品中全由五位主角的名字构成的章节目录进一步印证了小说对于少年自我的专注,也内在地呼应了前青春期的少年心理感觉。
  ——儿童文学评论家 赵霞

  作者自述:

  为今天的中国孩子雕塑

  常新港

  我在这部小说里,想面对真实的孩子。一开始,我为三个男孩子写了小传。突然觉得不够,又增加了两个,让五个孩子走进读者的视野。

  我写了他们的快乐,幸福,友情。我还写了他们的孤独,青涩,贫困。我又写了他们的真诚,天真,向往。我想让笔下的孩子走过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他们必须走过这段旅程,生活是无法回避的。

  2011年11月10日,我还没有交稿。往年的贺岁书都是在10月前如期交稿的。

  但是,我还是在寻找一个让自己能够踏实下来的东西。我在写作的十字路口重复转圈和困惑着。

  我要寻找什么东西?

  寻找一个孩子的信仰?这问题太大了。

  一个孩子该有信仰吗?一个孩子该有信仰吧!我问自己,我回答自己。一个孩子,不能在长大后,才想要摸摸信仰的大门吧?

  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已经没有多少信仰了。我们不能让今天的孩子只知道钱,房子,汽车。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在没有信仰的环境和空气中生存。

  我们属龙!应该就是孩子的信仰。

  这也是我的信仰。这绝不是哗众取宠。这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也是儿童文学作家的美好愿望。

  那天,我觉得这部小说写起来就顺手多了。心里也踏实了许多。我们属龙,也成为了这部贺岁书的书名。

  为今天的中国孩子雕塑。

  在小说结尾,我写了黑龙江的龙,看见了丢失了很久的儿子之后,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

  那一刻,我才知道,现实和幻想离得那么近。

  精彩书评:

  告诉你12岁想些什么

  ——读常新港儿童小说新作《我们属龙》

  20世纪美国小说家布思·塔金顿在其著名的儿童小说《男孩彭罗德的烦恼》中,不无戏谑地把男孩的12岁称为“一个值得苦苦熬盼的成就”,并笑言“一个刚满十二岁的男孩就像一个法国人刚获选学院院士一样”。当然,只有12岁的少年才能体味与这份“成就”相伴而来的种种甘苦。这个“少年”包括塔金顿笔下的彭罗德,也包括常新港在其儿童小说新作《我们属龙》中塑造的五位少年主角。

  对男孩来说,12岁是一个与躁动有关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他们眼中熟悉的世界仿佛重新变得陌生起来,他们身边原本平易的生活忽然变得有些难以相处,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发现,12岁的身体仅仅是走在街上,也会无端地引来一些不安的猜忌,就像在《我们属龙》中,那位警惕的退休警察从聚在街边的这五个男孩身上,恍忽看到了“草原上的小狼”般的小小威胁。这当然不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觉。因此,这些游荡在童年与成年的时间缝隙里的男孩们,尽管“肚子不饿,口中不渴,天不热也不凉,但是,就是觉得苦,十二分的苦。”这份“苦涩”感与即将来临的青春期有关,同时也打上了当代少年生活现实的独特邮戳。

  所以,五个男孩中的张萌决心要为12岁的“委屈”和“不幸”“写一本书”:那个默默地与自己身体里面无法言说的怯懦相拼斗着的项雨,那个因为被老师公开误解和羞辱而对学校、对生活失望至及的武百,那个怀着对一个安定的家的渴望却不得不跟随父母辗转于不同城市之间的七省,那个生活上予取予求却从未能从中获得真正快乐的乌鸦,还有那被父亲专横的学业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张萌本人。与外面世界的波澜壮阔和现实人生的大起大落相比,12岁的这些烦恼看上去是如此细小和琐屑,有时甚至显得微不足道;而与那些属于战乱、饥荒、斗争年代的沉甸甸的童年艰辛相比,丰衣足食的张萌们的这些委屈,又显得多么云淡风清。有的时候,连小说的主人公们也忍不住自我感慨:“幸福的事情太多了,人就会忘记幸福。”

  然而作者丝毫没有贬低这些委屈的意思,相反地,他希望我们看到,每一个时代的童年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艰难与烦恼,而且,对于亲身体验和承受它们的童年个体而言,这些烦恼本身并没有伦理上的高低之分。换句话说,小说主角们所面临的种种日常生活的烦扰,也是亘古以来童年始终身处其中的生存困境的一部分,它们在童年的心灵上所留下的情感印痕是一样深刻的。小说借七省之口这样说道:“只要是自己经历的不幸,没有大小”。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童年不幸的体现方式,而在于这种不幸的根本内容:“有哪一位大人真的在乎一个十二岁男孩子心里的难受呢?”毫无疑问,童年真正的生命感受被轻视和遗忘,这本身正是童年最大的不幸。我想,这是《我们属龙》所意在表现的一个基本题旨。

  小说中,少年们对于上述“不幸”的反抗显得悲壮而又无奈。在爱好写作的张萌和功利主义的父亲之间不断升级的对抗中,12岁的少年始终是弱势者,他的精神只能借由一种“隐形笔”般的非正常方式秘密地生长。同样,面对来自师道尊严者的缺乏善意的嘲弄和羞辱,受伤的武百最后选择了逃离。这或许意味着,小说中的少年与其生活世界之间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调和的,而在这种对立中,真正理解他们需要什么,以及能够帮助他们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也只有他们自己。这使得小说对于少年行动能力的肯定和张扬显得格外突出,也使得小说的整体叙事更透露出一种童年中心主义的旨趣。作品中全由五位主角的名字构成的章节目录进一步印证了小说对于少年自我的专注,也内在地呼应了前青春期的少年心理感觉。

  但作者似乎还希望《我们属龙》在精神上能够越过单纯的少年生命书写而走得更远些。小说题名中出现的“龙”的意象,其主要的用意并不仅仅在于指涉年龄,也是作为一个与古老的民族图腾有关的精神符号。在小说中,作为生肖的“龙”不但是中国式当代童年的一个标签,也成为了本土童年精神的一个象征。因此,在小说“尾声”部分,作家有意为故事里的五个少年安排了一场与“龙”之间的文化寻根式的精神邂逅。不过在我看来,这一从童年的身外着意加诸童年的文化深意,倒使整部小说的精神显得游离和不自然起来。与作品中有关“龙”的文化隐喻相比,我更欣赏作家对于“12岁”的当代少年生活和心灵的把握与叙说。我相信,这样的叙说中所包含的那份理解对于童年来说,就是最重要的精神。 (赵霞/文)
4#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2:5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人:张贵勇

  出版信息:


  (英)安东尼·布朗著,余治莹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推荐理由:

  简单朴实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以及暗藏玄机的图画,安东尼·布朗用孩子的口吻和眼光描绘了一位既强壮又温柔的爸爸、一个样样事情都在行、给孩子十足安全感的爸爸。该书最动人之处在于,不仅仅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可爱的有趣的父亲形象,并在字里行间、在每幅画面背后,表现出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无限崇拜、无限追捧。那种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对父亲的浓浓的爱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人再一次深深地品味父爱的力量。

  内容简介: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我爸爸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野狼都不怕。他可以从月亮上头跳过去,还会走高空绳索(不会掉下去)。他敢跟大力士摔跤,在运动比赛中,他轻轻就跑了第一名。我爸爸真的很棒……该书借助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他爸爸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及个性特点。尽管书中表现的是爸爸在孩子心目中最常见的场景,但却洋溢出浓浓的温馨,道出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热爱。

  作者介绍:




  安东尼•布朗,英国绘本大师,超现实主义画家,曾获国际安徒生画家奖、格林纳威大奖等,作品先后被译成十四种文字出版。1946年出生在英格兰,自小喜爱画画与说故事。十六岁进入里兹艺术学院学习平面设计。十七岁那年,父亲在激烈的球赛后猝然离世,在安东尼•布朗心里造成极大的冲击。艺术学院毕业后,安东尼•布朗参加了圣巴瑟洛莫提供的医学绘画课程,并在课程结束后,进入曼彻斯特皇家医院服务两年。

  1976年,出版第一本图画书《穿越魔镜》,由此开启了图画书创作的生涯。他自写自画的《大猩猩》(Gorilla)、《动物园的一天》(Zoo)先后得到1983及1992年的格林纳威奖。2000年,他更获得图画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安徒生大奖。

  专家点评:

  我常说,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一种非凡的气质,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读者的童年经验,让孩子在熟悉中亲近,让大人在回忆中微笑。读完这本书后,也请你闭眼想一想,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爸爸威猛高大,无所不能?

  ——儿童阅读推广人 王林

  专家解读:

  偶像爸爸

  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1946年出生于英国雪菲尔,英国英格兰北部城市)的安东尼布朗,用色明快,构图有超现实风。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在偶然的机会下对医学插画产生兴趣,并在曼彻斯特的医院工作了两年。不知是否受医学插画经验影响,读者不难发现,安东尼布朗喜欢精细描绘,例如常被他拿来当主角的大猩猩,身上毛髮几乎每一根都清晰可辨。

  在创作绘本前,安东尼布朗也曾设计过贺卡。1976年安东尼布朗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书《Through the Magic Mirror》。阅读安东尼的作品,时常会惊讶作家心思的缜密、幽默风趣的表现,而其书中所带给孩子们的希望与愉悦,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难能可贵的珍宝。“安东尼布朗不仅有天分、有才能、有无可比拟的想象力,还将绘本带往前所未有的新领域,他以超现实的笔触创作出只有他才能呈现的绘本世界,吸引大小读者一读再读。”超现实派画家安东尼布朗已成为全球绘本的票房保证。其作品屡见于各项童书大奖,而且本本脍炙人口。安东尼布朗特有的超现实风格,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每个小地方都藏著意涵丰富的幽默趣味,每次阅读都有新发现。

  在约克郡一个叫做西普福尔摩(Hipperholme)的乡村酒馆长大。他自幼喜欢艺术,常常跟着父亲画画,一画就是几小时。除此之外,安东尼还喜欢橄榄球、足球、板球等体育运动。中学毕业后,安东尼进入利兹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课程,受教于哈瑞·都柏朗(Harry Thubron)。开始,他是个医学书籍插图画家,供职于曼彻斯特皇家医院,期间绘制了许多人体内部构造图。最初安东尼觉得这工作挺有趣,可三年之后他发现那不过是重复劳动,又担心这样的工作太具高度匿名性,无法被大家视为真正的绘画,而打算有所改变。之后他曾在广告界待过一阵子,因为极度厌恶这一个圈子而离职。后来Anthony Browne投身于名信片的制作,他的设计推陈出新而不落俗套,受到出版商的赏识,开始了他的插画生涯。有15年他一直在戈登·弗雷泽画廊设计明信片。他的《大猩猩(Gorilla)》就是从生日贺卡上的一张图片开始的。197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安东尼·布朗的作品获过许多奖项,其中包括两次凯特·格林威奖(Kate Greenaway Medal)和三次库特·马斯勒奖、德国绘本奖、安徒生大奖、荷兰银铅笔奖及艾米克奖。同时安东尼·布朗也是英国少数拥有广大国际市场的作家,是一位深为读者喜爱的绘本作家。
  (作者系台湾中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宋珮)
5#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3:5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人:张贵勇
        出版信息:



(美)凯瑟琳·拉丝基著,马爱农等译湖北少儿出版社20116月出版
        
        推荐理由:

       “猫头鹰王国”是一部讲述猫头鹰世界的奇幻小说。在小说中,四位精英团队的小猫头鹰历经艰辛,不畏险阻,成长为珈瑚巨树的守卫者。它们和现实中的人类一样,会说话,会思考,也有追求、有梦想。其实,以赛林为首的团队求生历险、守护巨树、追求梦想的过程,就是一部经典的励志史诗。透过一个个极具个性的人物、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情结,一部青少年的心灵成长史悄然浮现于眼前。

        作者介绍:



        凯瑟琳·拉丝基,美国著名作家,所涉猎的文学领域十分广泛,有小说、科普和儿童读物等。与丈夫合作的小说《甜蜜时期》为她赢得纽伯瑞大奖。虚构作品《夜间旅行》获国家犹太图书奖,《火刑时代之外》获美国图书馆协会青少年最佳读物。同时,由于在纪实文学上的贡献,曾经荣获过波士顿全球号角图书奖,以及华盛顿邮报儿童图书协会奖。先后共出版了50多本小说和非小说书籍。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的是一只名叫赛林的小谷仓猫头鹰,刚刚出生没多久,被亲哥哥昆郎暗算,被推出温暖的窝,又被邪恶的猫头鹰掳到圣灵枭猫头鹰孤儿院,并在那里亲身经历和目睹到一些极其残忍的事情。赛林意识到这股邪恶的力量将打碎猫头鹰王国的安宁,于是他与精灵猫头鹰吉菲、大灰猫头鹰灰灰和穴居猫头鹰掘哥一起,组成精英团队。在一指大师的帮助下,他们迅速成长为不畏艰险、智勇双全的正义守护者,他们的生活轨迹也从此改变。珈瑚王国也因为这些精英卫士的存在,最终战胜以昆郎、妮拉、柯丽丝和强哥等为首的恶势力,从而转危为安,实现了永久的和平。


        专家点评:

        这是一套将自然与幻想结合得极其完美的上乘佳作,它紧凑的情节、美妙的语言、对鸟类世界细致入微的描写,无一不让人感动和深醉其中。
——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猫头鹰王国”系列在动物小说基础上又增加了冒险、励志、奇幻等种种因素,其丰富的想象力、知识与趣味的融合、优美的文笔,对各年龄层的读者来说,无异于是一道完美的阅读盛宴。
——儿童文学作家 沈石溪

         精彩书评:

成长的生命体验


        一只弱不禁风的小雏鸟,最后成为猫头鹰王国的王者。所以,将《猫头鹰王国》归类于单纯的“动物小说”,是不能涵盖或者穷尽其深厚与多元的内涵的,“成长”的主题反复闪现。

        以丝绸般的黑夜作为底色。以朝阳般的金色上下镶边。一双凌厉的猫头鹰的大眼睛扑面而来。《猫头鹰王国》就以这样强烈的视角冲击效果,吸引了我,如同中了魔法般的,情不自禁地走进了凯瑟琳·拉丝基的猫头鹰王国,走进了一个我们未曾体验但又那么熟悉的奇幻世界。

        对于人类来说,猫头鹰应该属于益鸟;但是,由于其面目古怪,又常在夜间发出凄厉的鸣声,在中国的民间,又被误认为是“不祥”之鸟,古书中还把它称之为怪鸱、鬼车、魑魂或流离,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但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猫头鹰却是可以驱除邪恶的正义之鸟。在日本,猫头鹰被称为福鸟,还成为长野冬奥会的吉祥物,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而古希腊人把猫头鹰尊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就是一只小猫头鹰。而在罗琳的魔法小说《哈利·波特》中,猫头鹰是巫师们宠物,而且,是最高贵最受欢迎的。因为它们能够通晓人类的感情和语言,是智慧之鸟。

        是不是人类对于猫头鹰的截然不同的认知,打开了凯瑟琳·拉丝基的幻想空间,激发了凯瑟琳·拉丝基的创作激情呢?作为一个“王国”,它当然是真理与迷茫同在,正义与邪恶并存的。它当然应该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凯瑟琳·拉丝基对于猫头鹰的着迷与选择,反映了她的聪明、独特与睿智,因为猫头鹰恰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认知的汇聚点。

        于是,我们看到一只名叫赛林的小谷仓猫头鹰出生了。当他等待爸爸教他学飞的时候,却在沉睡中遭受到暗算,并被邪恶的猫头鹰掳到圣灵枭猫头鹰的孤儿院里,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许多极其可怕和残忍的事情。他意识到这股邪恶的力量即将打碎猫头鹰王国的安宁,于是,赛林和他的朋友们为了找寻真理,开始了一个神奇的旅程。一路上,他们与黑暗和阴霾战斗,与不可想象的危险战斗,由一只弱不禁风的小雏鸟,最后成为猫头鹰王国的王者。

        凯瑟琳·拉丝基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也是很有趣的。她是个多面手,既能写纪实文学,也能写虚构文学。她的《糖样时光》获得了纽伯瑞奖;她在纪实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又荣获了波士顿全球号角图书奖,以及华盛顿邮报儿童图书协会奖。本来,她是想写一本关于猫头鹰的纪实文学的,并且以猫头鹰真实的照片来做插图。于是,她连续十年对猫头鹰进行观察,并且对它们的习性展开广泛的研究。但是,最终却写了一部关于猫头鹰世界的幻想冒险小说。

        因此,当我每天晚上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说老实话,不是猫头鹰的自然习性吸引了我,而是凯瑟琳·拉丝基的幻想和猫头鹰赛林的历险与成长吸引了我。我不反对大家对这部小说的评价,例如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评价:“这套动物冒险小说无疑是对自然的回归,它紧凑的情节,对鸟类世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所有对阅读慢慢失去兴趣的人,燃起了希望”。但是,我认为将其归类于单纯的“动物小说”,是不能涵盖或者穷尽其深厚与多元的内涵的。是的,动物小说的重点之一,是写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以动物作为象征,作为符号,来折射人的世界。但是,动物小说从传统发展到当下,已经不再停留在符号和象征的阶段,而是从描写具有丛林法则的完全的动物世界,到关注动物本身的生活,关注动物性的自然保持,乃至动物本身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其指向不仅仅是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还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反思,人类与自然包括动物在内的生物圈如何和谐共存的思考。

        一个本来想写猫头鹰的纪实作品的作家,怎么渐渐的情不自禁地将作品写成了以“成长”作为主要元素的小说呢?其实,“成长”是美国文学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莱斯利·菲德莱尔在其名著《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中指出,由于美利坚民族历史短暂,美国作家也没有悠久的民族文学传统可以依凭,他们的创作体验与青少年的成长体验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美国作家喜欢选择年轻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已成为美国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传统。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小妇人》、《麦田里的守望者》、《所罗门之歌》等等。成长小说的结构常常是通过出走、历险、寻找、考验或者磨难,让主人公接受人生的挑战与坎坷,从而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在思想上不断的顿悟和升华,最终战胜困难,赢得人生新的成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再来看赛林的成长历程,正是如此。

        这个世界之所以需要文学,之所以需要儿童文学,之所以需要动物小说或者成长小说,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除了给读者以愉悦,以审美,或者以快乐,以消遣,更重要的,应该是予人以精神的支点。在这个意义上,我欣喜地看到,一只勇敢的猫头鹰,飞到了中国孩子的身边。中国的孩子们不是缺少糖,而是缺少铁和钙,中国的儿童文学同样不缺少搞笑与挠痒痒,真正缺少的,是在商品大潮中仍然挺立的、用生命的体验去为孩子们写作的脊梁。

       (作者系武汉作协主席 董宏猷)




        翻译者言

放不下的“猫头鹰王国”

马爱农


        今年年初,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叶珺给我打来电话,请我给他们翻译美国作家凯瑟琳·拉斯基的“猫头鹰王国”丛书的前两本。由于手头事情较多,我没有立刻答应,只是请她将书快递过来我看一看。翻开第一本读了之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进入了一个奇妙的鸟类王国,认识了一大群活泼可爱、性格鲜明的猫头鹰……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开始翻译这两本带给我无限乐趣的动物小说。甚至在译稿交出之后,我仍感到意犹未尽,似乎内心有一部分依然留在猫头鹰王国里,久久徜徉,流连忘返。

       故事开始的时候,赛林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猫头鹰幼雏,享受着家的温馨和父母的关爱。全家五口其乐融融,赛林要举行他的“初毛仪式”(第一次吃带毛的肉),而小妹妹伊兰也要迎来她的“初虫仪式”(第一次吃昆虫),哥哥昆郎呢,已经在练习飞翔啦!然而,就在第二天,命运突然发生巨变,赛林被他的亲哥哥从窝里推了出来,紧接着他又被一伙邪恶的猫头鹰歹徒抓走,带到了遥远而荒凉的“圣灵枭猫头鹰孤儿院”。他的冒险经历就从那里开始……

       我惊叹作者丰富的、富有童心的想象力,以及她对森林世界和动物生活的深刻了解。故事情节的设置引人入胜,充满悬念,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兴趣,并且让这种兴趣保留到阅读的最后。许多场景非常惊险,比如女英雄红藤为了护蛋而献出生命的一幕,林伯掩护赛林和吉菲从圣灵枭孤儿院逃跑的一幕,都是千钧一发,九死一生,令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而且,从静谧的提托森林,到荒凉的圣灵枭孤儿院,到辽阔的沙漠,漫漫旅途中的种种景致,再到珈瑚巨树……读者跟随着小主人公冒险的足迹,不仅享受到惊心动魄的故事,还能领略各种自然景物和风光,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壮阔和奇妙。

       我还惊叹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良苦用心和深厚功力。在“猫头鹰王国”里,不仅主要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一些次要人物也活灵活现,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色。

       赛林作为这本书的主人公,具有一个小英雄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和美德。他勇敢,机智,善于思索,而且在集体中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在关键时候以他的善良和忠诚把大家重新团结在一起。除了他之外,其他猫头鹰小伙伴也个个鲜明传神,就拿那个小集体里的另外三个小伙伴来说吧。吉菲,一个冰雪聪明的小女孩,个头特别小,脑子特别快,说话喜欢用一些大字眼,在凶险严酷的圣灵枭孤儿院里,她用自己的智慧克服重重障碍,想出一个个巧妙的计谋,挫败了敌人想要“催眠”和奴役他们的阴谋,带领赛林成功地逃了出来。灰灰,一个孤儿,用他自己的说法,是凭着自己的本事,在大自然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个头特别大,底气特别足,自我感觉特别好,喜欢吹嘘,很为自己丰富的闯荡经历感到自豪,其实,在他魁梧粗犷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善良柔软的心,身为孤儿的他,特别珍惜友情,珍惜这个小集体的带给他的温暖,他也用自己宽大的羽翼,为娇小的吉菲和胆怯的掘哥遮风挡雨。掘哥,是生活在地面的穴居猫头鹰,擅长掘地和长跑,他的亲人惨遭圣灵枭的歹徒杀害,使他成为孤儿,他虽然生性胆小,不擅飞翔,但是特别喜欢思索,经常冒出一些富有哲理的思想火花,在同伴感到困惑的时候,他能给大家指点迷津。总之,这个小集体里的四个人物真是各有特色,缺一不可。

       除了这四个主角,还有几个人物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猫头鹰窝里当保姆的皮圈太太,她是一条盲蛇,把照顾猫头鹰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她对赛林这些小孤儿们怀有慈母一般的爱,而在关键时刻,她又深明大义,像慈父一样板起面孔,摆事实讲道理,让误入歧途的孩子们重新走上正轨。到珈瑚巨树后,她乐呵呵地当起了女佣,每天用自己长长的蛇身托着杯子,给猫头鹰们端茶送水,并且还被选为竖琴首席演奏者——这里,作者生动形象又不乏幽默的想象力再次让我叫绝。此外,还有珈瑚巨树里那位德高望重的一指大师,得理不饶人、有点儿话痨的丽莎,歌喉悦耳、喜欢闪闪发亮的小物件的嘭嚓嚓夫人,粗门大嗓、快人快语的喜鹊货娘马大姐……真是不胜枚举,个个鲜活。

       更为重要的是,这套书还让我感受到一种美德的力量,以及一种向上的精神。作者把一些最根本的做人道理融在了丰富生动的情节之中。我们随着主人公一起冒险和成长,不知不觉就被他们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德所感动,受到启迪和教育。善良,勇敢,同情弱者,团结友爱,珍惜友谊,富有团队精神,在困境中从不轻言放弃……所有这些,都是青少年们特别需要培养和保有的美德。
6#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4:3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人:张贵勇

        出版信息:



(美)利奥·巴斯卡利亚著,任溶溶译,南海出版社20097月出版

        推荐理由: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一则关于生命的童话。简单亲切的文字、意味深长的寓意、清新简洁的画面,作者通过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生动都展现了生命的历程,并教会读者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在所有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作品中,利奥·巴斯卡利亚的这部作品没有触目的场景、没有消极的对话,却表达出了生命的意义与厚重,以一种自然而然、非常恰切的方式,让人领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其说这本书的内容更优秀、更吸引人,不如说作者阐释生命意义的方式更加特别、更加让人回味。


        内容简介: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美国生命教育专家利奥·巴斯卡利亚唯一一部图画书作品。故事讲述了一片名叫弗雷迪的叶子,它与它的树叶朋友们从轻风摇曳的春天到阳光灿烂的夏天,从金黄凉爽的秋天到雪花纷飞的冬天,一直无忧无虑的生活着。在经历四季变化的过程中,它也曾在面对生命的变化时疑惑过、恐惧过,但是,当某一个清晨,那一阵风将它最后一个从树枝上带走的时候,它不再害怕,安静地落下来。该书出版后迅速在美国流传开,并被陆续翻译成17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作者介绍:


        利奥·巴斯卡利亚是世界著名的演说家和生命教育专家,曾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在大学内率先开设了“爱”的课程,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他一生致力于推展广义的“爱”,美国的大众传播界称他为“拥抱博士”。在25年的写作生涯中,他有5本书同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纪录。《一片叶子落下来》全球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他主要作品有《爱的智慧》《爱、生活与学习》、《爱》、《开往天堂的9路巴士》等。

        
        专家点评:


        和孩子一起静静地分享这本书,是另外一种感受。我顿然明白,为什么作者要为这片叶子起一个名字?为什么他身边的叶子也都有名字?读着、读着,我们不再是一个生命的旁观者,我们进入到故事中,都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独特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而我们的体验构成了一个整体。于是,在这片叶子和那片叶子的对话中,我和女儿各自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我们延续着关于生命的对话。
——儿童阅读推广人  阿甲

        我们读了这个一片叶子一生的童话,自然而然会想到我们人的一生。叶子的一生象征了我们人的一生。自然,叶子的一生只有一年不到,而我们人的一生要长得多而又多,一年不到,我们人才只是个刚会走路说话的娃娃。而且我们人到底不同于叶子。可是,我们一生中也有春夏秋冬,不是一年里的春夏秋冬,而是一生中的春夏秋冬。我们活着,就要勇于经历风雨,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就要有美好的理想,做好事情。
——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 任溶溶


        书摘赏析:


“活着,就是为了做有意义的事”


利奥·巴斯卡利亚
        春天过去了。


        接着,夏天也过去了。


        弗雷迪这片叶子已经长大,叶片又宽又厚实,五个角又尖又硬。


        他长在一棵高大的树上。可春天里,当他在靠近树梢那根大树枝上出现时,还不过是小小一片叶芽罢了。


        在弗雷迪的四面八方,叶子真有成千上万片,全都跟他一模一样,或者说,看上去全都跟他一模一样。很快他就明白,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哪怕是在同一棵树上。他左边那片叶子叫艾尔弗雷德。他右边那片叶子叫本。他头顶上那片可爱叶子叫克莱尔。他们全都一块儿长大起来。在春天的微风中,他们学会了跳舞,在夏日里,他们懒洋洋地晒太阳,让雨水给他们冲凉。


        可弗雷迪最好的朋友是丹尼尔。丹尼尔这片叶子在这根树枝上最大也最老。弗雷迪还觉得,丹尼尔在他们大伙儿当中最聪明。是丹尼尔告诉他们,他们是树的一份子。是丹尼尔向他们解释,他们是生长在一个公园里。是丹尼尔讲给他们听,这棵树有茁壮的树根埋藏在下面泥土里。他还给他们讲那些停到他们这根树枝上来唱晨曲的小鸟。他讲太阳,讲月亮,讲星星,讲一年四季


        弗雷迪真高兴他是一片叶子。他爱他那根树枝,爱他那些轻盈的树叶朋友,爱他这高高在空中的地方,爱轻轻吹动他的风,爱温暖他的阳光,爱在他身上投下洁白柔和影子的月亮。


        夏天特别好。漫长的炎热白昼让人觉得舒服,暖和的夏夜是那么宁静。


        那个夏天,公园里人多极了。他们不断地到公园来,坐在弗雷迪那棵树底下。丹尼尔告诉他,给他们遮阴是他的志愿之一。


        “志愿是什么啊?”弗雷迪问过他。


        “就是活着的目的,”丹尼尔回答说。“我们活着,就是要让别人过得快活。我们活着,就要给因为家里太热,到这里来避暑的老人遮阴。我们活着,就要给孩子们一个阴凉地方,好让他们来玩。人们到树下来野餐,在格子台布上吃东西,我们活着,就要用叶子给他们扇风。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做这些好事情。”


        弗雷迪特别喜欢老人,他们安静地坐在凉爽的草地上,难得走动,悄悄地交谈他们过去了的时光。


        孩子们也好玩极了,尽管他们有时候会在树皮上挖窟窿,或者刻上他们的名字。看着他们跑得那么快,不断嘻嘻哈哈地笑,那还是非常好玩的。


        可是弗雷迪的夏天,很快也就过去。


        10月一个夜里,它一下子消失了。那天夜里,弗雷迪觉得从来没有这样冷过。所有的叶子都冷得索索发抖。他们给披上了薄薄的一层白色东西,它很快就融化掉,留下的是露水在早晨的阳光中闪烁。


        于是丹尼尔又告诉他们,他们这是经历了第一场霜冻,这说明,秋天已经来到,冬天也不远了。


        (摘自《一片叶子落下来》第5-11页)

        
        精彩书评:


该如何告诉孩子关于死亡的事


猿渡静子
        死亡是一种消失,永远的消失。因为不复存在,所以它总能让人感到极度的恐惧。虽然人们也知道,那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却希望那是遥远的,远到不愿去想它,极力回避它。


        但活在如今这个世界上,变数真的是太多了。报纸版面上充斥着的车祸、凶杀、闻所未闻的疾病,并不都是虚构出来而耸人听闻的,它们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
        

        而我发现,我这30多年的人生一路走过来,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理解也在悄悄地变化着。年少时轻狂,觉得死不过是肉体的离开,可以与恋人一起等待下一次的轮回;终于成熟有了自己的家庭,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常常会在夜里凝视着他,那稚嫩的小脸上透着那么多的无助。我想,除了我,还有谁能这般爱他,如果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这幼小生命的生存,仅靠自身的力量,又该面对多少艰难!我发现自己更加惧怕的还是,有一天,因为疾病,或者因为偶然的原因,我如何面对他的离去。这惧怕像噩梦一样缠绕着我,使我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甚至很有些后悔:何必诞下这样的生命,让我终日难以解脱呢?

        我活在无尽的恐惧中,如此惶惶度日。


        没想到的是,他原来比我更害怕失去我。有一天,我病得很重,一直躺在床上,他站在床边问:“妈妈,你病了吗?”我说:“是啊,妈妈要死了。”没想到,他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妈妈你别死!妈妈你别死!”那一刻,我不知道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他所理解的死是怎样的?但是我至少已经知道:他明白,我的死就是离开他。儿子无助的哭泣让我猛然意识到,若我有一天真的突然从他眼前消失了,对他的心灵该是一种怎样的伤害!我应该为他做点儿什么了。

        在日本,以前也是非常忌讳谈到死亡,但是新一代的父母就不那么想了,于是一些关于死亡教育的书籍出版了,而且卖得还很不错,我翻译并介绍到中国来的《再见了,艾玛奶奶》就是我精心挑选的一本。


        这本书通过一只猫的眼睛,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一位老奶奶从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到安静地死去的过程。奶奶的乐观与坚强告诉我们及孩子,死亡并不可怕,死亡的瞬间是平静且安详的。如果我们当父母的自己就能很好地理解与接受死亡的必然来临,那样对于自己的离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就会更少一些。我们不要低估了自己的孩子,不要隐瞒事实,因为孩子凭他们的本能其实是能够感觉到有什么重大事情发生了的。


        儿童的死亡认知课题研究专家就曾指出:3岁至5岁的孩子通常会认为,死是到了另一个新的环境,他们还无法区分活着和生命的消亡有什么不同;5岁至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死亡,但他们会觉得,那种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不测,与自己并没有关系;9岁以上的孩子却开始意识到,死亡同样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还知道,死亡就是肉体生命的消失。


        中国对于儿童死亡认知的教育还几乎为零,而西方则很早就开始了。当然,孩子年龄的不同,让他们了解死亡的方式也应该不同。美国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发行量已经超过1800万册,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意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那天,我给儿子从头到尾读了这本书,读得非常深情。读到秋天来了,树叶开始纷纷议论死亡时,儿子说:妈妈,我害怕自己会死。他才刚刚3岁,似乎已经比同龄的孩子更早具有了关于死亡的意识。而等读完整本书,我问他:你还害怕死吗?他说:不了,因为冬天去了,春天又会来了。听他这样说,我很欣慰,因为,当我有一天不得不离他而去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儿子,妈妈就像那片叶子一样,化为了泥土,等春天树叶发芽,你就知道,妈妈又回来看你了,你可以经常在树下玩耍,妈妈就在树上陪伴着你呢。”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5:34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人:王永洪 张贵勇
        出版信息:


   (巴西)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著,蔚玲译,天天出版社20106月出版
        推荐理由:

       《我亲爱的甜橙树》写出了一个五岁男孩对亲情、友情、生活的看法,清新的文字让人一次次被柔软的童心所感动,尤其是在文尾处泽泽失去甜橙树、失去老葡的时候,几乎都会抑制不住地流泪。“没有温柔的生活毫无意义”——这句在作者心里埋藏了42年的话不仅是对老葡说的,也不仅是对所有的父母说的。这本书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略带忧郁的内心独白,告诉读者如何看待童心、保护童心。正如台湾“80后”女导演陈映蓉所说:不管是九岁,十九岁,还是二十九岁,泽泽都会与我同行,给我一样的感动和感悟。

        内容简介:

       五岁的泽泽聪明而早熟,他喜欢美国西部电影,喜欢唱歌,总是在心里以特有的方式,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委屈,他甚至发现了一棵“会说话的甜橙树”,每当挨罚的时候他就去找甜橙树聊天,倾诉心中的委屈。直到有一天,遇到这个世界上最喜欢他的人老葡之后,老葡取代了小甜橙树,成为的倾诉对象。老葡教他学知识,带他出去玩,使泽泽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幸的是,因为修路,小甜橙树要被砍掉,接着老葡突遇车祸。随着最爱的人和树的失去,泽泽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他的童年也结束了。

       作者介绍:

       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1920-1984年),是巴西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他自小在伯伯家长大,就如他笔下的五岁男孩泽泽一样,也是自己学会识字看书,九岁时还获过游泳和足球冠军。他天性好动,曾学过医,后又学绘画、法律和哲学。他爱好旅游,曾到欧洲和巴西的各地旅行。他从事过的职业更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渔夫、教师、模特、舞蹈演员、侍应生、电影电视及话剧演员等等,他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景许多来自他的生活经历。

       专家点评:


       五岁的泽泽让我们发现:每个儿童都需要一个真正理解他的倾诉对象,无论是蝙蝠、老葡或者是一颗甜橙树,这是使他能够保持善良、宽容和童真的重要途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途径,善良、宽容与童真才能穿越时空,当我们长大以后仍驻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汤锐

       《我亲爱的甜橙树》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成长小说,大病初愈的泽泽面对小弟弟想逛动物园时的内心独白,其精神指向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童年”是这两位作家的共同心愿,也是他们对天下父母的深切期望。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王泉根

       精彩书摘:

倒下的与站着的树

       天色还没黑,消息已经获得证实,感觉好像和平的祥云再度君临我们家。

       爸爸拉着我的手,在所有人面前把我抱到他膝上,很慢地摇着椅子,这样我才不会头晕。

       “一切都结束了,儿子。有一天你会成为父亲,你也会发现男人的生命中有某些非常困难的时刻;似乎什么事情都不对劲,绝望永无止尽。但是现在都过去了。爸爸已经被任命为圣托艾雷修工厂的主任,你们再也不会过没有礼物的圣诞节了。”

       他顿了一下。他这一生和我一样也很难忘记“那件事”。

      “我们要搬到很远的地方,妈妈不用再工作了,你的姐姐也是。你还留着那块印第安人头的金属牌子吗?”

       我手伸进口袋找到那块牌子。

       “很好,我要再买一只表,把这块牌子挂上去。有一天它会变成你的表……”

       “葡仔,你知道什么是碳化矽吗?”

       爸爸一直说话、一直说话。

       他用长满胡须的脸摩擦我的脸,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他那旧衬衫发出的气味让我起鸡皮疙瘩。我滑下他的膝头,走向厨房门口,坐在台阶上看着院子,看着日光渐渐暗淡下来。

       “这个男的对我这么好做什么呢?他不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已经死了,被曼哥拉迪巴号杀死了。”我感到一阵嫌恶,却毫无怨气。

       爸爸跟了出来,他看到我的眼中又起雾了。

“别哭,儿子。我们会有一间很大的房子,后院有一条真正的河,还有很多大树,全都是你一个人的。你可以荡秋千玩。”他几乎是跪在地上跟我说话。

      他不懂,他不懂。没有其他树能像卡洛塔女王那么美。

      “你可以第一个选树。”

       我盯着他的脚,脚趾突出了凉鞋的鞋面。他是一棵老树,树根漆黑。他是一棵父亲树,但却是一棵我几乎不认识的树。

       “还有,他们不会这么快砍掉你的甜橙树。等他们要砍的时候,我们已经搬到新家,根本不会知道这件事。”

       “没关系,爸爸,没关系……”我抱着他的膝盖哭泣。

       我仰起头看他的脸,他的脸上也满是眼泪。我喃喃地说:“他们已经把树砍掉了,爸爸,一个多礼拜以前他们已经砍掉了我的甜橙树。”

       好多年过去了,我亲爱的麦纽·瓦拉达赫,现在我已经四十八岁了。有时候在思念之中,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你常常送我电影明星的小照片或弹珠。是你教会了我生命的温柔。我亲爱的葡仔,今天换成我送出小照片和弹珠,因为没有温柔的生命并不美好。有时候,我在温柔中感到快乐;有时候,更多时候却非如此。

       很多很多年以前,在我们的那段时光,我不知道曾经有个傻瓜王子跪在祭坛前面,含泪叩问圣像:

       他们为什么要让小孩知道那些事呢?

       事实上,我亲爱的葡仔,他们很早就告诉我那些事了。

       珍重再见,愿上帝与你同在!

     (摘自《我亲爱的甜橙树》,(巴西)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著,蔚玲译,天天出版社20106月出版)


        教师书评:

温柔比惩罚更能感化顽童的心

       前段时间,当数亿民众沉浸在世界杯所带来的快乐中时,我有幸读到了这部在亚马逊网站被给予五星级评分的巴西作品——《我亲爱的甜橙树》。在满足了好奇心之余,它也给我带来了别样的感觉。之前对于巴西儿童文学的了解仅限于看过的3部巴西儿童电影——《中央车站》、《屋顶上的童年时光》和《记得童年那首歌》。而这3部影片基本上都以描写底层平民儿童生活的朴实、细腻的写实风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阅读这部巴西著名作家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的作品,感觉又回到了电影中所展现的巴西现实平民生活的场景:朴实、苍凉而又不乏真诚,只不过通过作家对自己童年心理的真实而细腻的回溯与描写,使我们对巴西平民孩子在磨难中成长的心灵世界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

温柔与仇恨


       童真与“成人霸权”的碰撞、温柔与仇恨的消融……一部历经磨难的儿童成长史。

      《我亲爱的甜橙树》是一部具有一定自传性的小说,作品中作家以童年回忆的视角,通过一个名叫“泽泽”的5岁男孩的口吻,向读者叙述了一段温馨而伤感的童年故事。现实与幻象的融合、成长与磨难的交织、童真与“成人霸权”的碰撞、温柔与仇恨的消融……与其说它是一部写给少年儿童的儿童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写给成年人阅读的儿童小说。读了之后,你一定会去深刻地反思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父亲,思考怎样去理解一个真实的孩子的心理。

       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的一段“创作谈”常被人提及,而且也是理解其作品意蕴的一把钥匙,他说:“文学是最复杂的艺术,因为它要赋予作品绘画的色彩和线条、音乐的声音和旋律,以及动感。写作是我找到的用以展现我的生活经历、传递我的喜怒哀乐和一种久被遗忘的感情——温柔的方式。没有温柔的生活毫无意义。”作者构思这个故事用了整整42年,然而最终成书却仅仅用了12天,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可见作者是多么用心地去构思这个他一直想要写的故事,也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个他一辈子最刻骨铭心的关于温柔与仇恨的故事。我觉得,他最终找到了故事最佳的切入点。“甜橙树”既是他童年最亲密的伙伴、最忠实的倾诉心声的对象,又是他历经磨难的童年成长的象征。于是,围绕着“我亲爱的甜橙树”,童年的记忆滚滚而来,一泻千里。

       作品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告诉我们:温柔比暴力惩罚更能感化一个顽童的仇恨心性。泽泽因小小年纪遭受了家庭太多太严酷的暴力而心中充满了仇恨,以至于一再用恶作剧来排遣心中的恨。然而恶作剧带来的严重后果,又使他面临更严厉的惩罚,这更加剧了他心中的怨恨。其实,泽泽是个心地非常善良单纯而又敏感的孩子,谁对他温柔一点点,他都会铭记在心并千方百计给予回报。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老葡,更是化解他心中仇恨的引路人。老葡细心照料泽泽的伤腿而感动了他,他不再把老葡当作敌人,而是成为他最想念的倾诉对象。在与老葡的交往中,泽泽充分感受到了被关爱的温柔与幸福,原先顽劣的性情也改变了很多。正当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老葡的意外死亡给了他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几乎崩溃了。然而,又是家人的温柔关爱渐渐化解了他心中的巨大悲痛,泽泽终于从死亡边缘走了回来。而这时候的他,也已跨过了成长道路上最艰难的一道鸿沟。

现实与幻象

       成长就是离幻想和天真越来越远的过程,但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会长大。

       我们曾经对《百年孤独》中的神秘魔幻与现实生活相交织的表现手法记忆深刻,而同为南美作家的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对这种表现手法也不陌生,在作品中他成功地吸取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与幻象相融合的表现手法。作家结合儿童思维泛灵性的特征,让幻象自由出入于主人公泽泽的现实生活中,来表现泽泽最真实的心灵世界。这个幻象的象征物就是那棵会说话的小甜橙树。“甜橙树”既是泽泽童年最亲密的伙伴、最忠实的倾诉心声的对象,又是他历经磨难的童年成长的象征。从泽泽发现这棵神秘的会说话的小甜橙树开始,小甜橙树就成为泽泽童年的精神伴侣。泽泽甚至称他为“明基诺”、“苏鲁鲁卡”,可见他对小甜橙树的钟爱。
   
       可是,当他听说他最信任的朋友老葡的车被火车碾碎了的时候,他心中的美好世界顿时坍塌了。因为世界上唯一把他当成“人”的人走了,他的心灵一片荒芜。所以,他不再相信自己以前编织的幻想世界,就连小甜橙树他也只相信它不过是一棵普通的、将来会结果实的树而已。这表明泽泽真的长大了。因此,成长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成长就是离幻想和天真越来越远的过程,但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会长大。当然,从死亡边缘回来的泽泽虽然已不再相信那个“幻想世界”,但面对幼小弟弟的询问,他还是不忍揭穿现实的残酷,而是把“幻想世界”留给了路易斯,并告诉他:黑豹去亚马孙森林度假了。年仅6岁的他尽管过早地失去了美好的童真,但他还是希望他的弟弟继续保留那份童年幻想的快乐和天真。

       小说对泽泽心灵世界的真切展现,基本上都通过泽泽与小甜橙树明基诺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与对话来完成,现实与幻象相交织融合的魔幻手法也成为作品刻画人物心理世界的最鲜明的特色。

质朴与白描

       经历了胜于肉体疼痛的心灵疼痛之后,泽泽终于“长大”了。


       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是巴西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他自小在伯伯家长大,就如他笔下的5岁男孩泽泽一样,他也是自己学会了识字看书,在9岁的时候还获得过游泳和足球冠军。他天性好动,曾学过医,后又学绘画、法律和哲学。他爱好旅游,曾到欧洲和巴西的各地旅行。他从事过的职业更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渔夫、教师、模特、舞蹈演员、侍应生、电影电视及话剧演员,等等,他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景许多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正因他来自巴西底层生活圈子,而写的又几乎是他童年生活的写照,熟悉的现实生活,平民立场的写作心态,使他几乎不用刻意的描摹,一幕幕生动真实的平民生活场景就如水银泻地般流泻而出,接近于白描式的语言表达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巴西平民穷困的生活状态和窘迫的生活状况导致的失衡心理给儿童带来的灾难。

       当然,作品也并非没有美丽的描写,在叙述泽泽美妙的幻想世界时,作者往往用最生动和最富表现力的语言来展示它的美丽与奇特,充分表现了一个孩子的幻想世界的浪漫与奇妙。作者还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记录巴西民间歌手所传唱的浪漫情歌,歌词十分优美动人、华丽而抒情,由此也传达出巴西民间崇尚歌舞的民族文化风尚,而这些美的元素对泽泽美丽心灵的润泽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滋养作用。

       泽泽童年的遭遇尽管很残酷和令人心酸,但是他仍然很幸运,因为泽泽还拥有很多温柔地关爱他的人,也正是这些人保护了泽泽天使的一面,影响着他,并且改变着他。在经历了胜于肉体疼痛的心灵疼痛之后,泽泽终于“长大”了。泽泽的成长令人感动,也值得每一个做父母的成年人深刻反思。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 周晓波,本文链接地址: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6:13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人:张贵勇

       出版信息:



(美)威斯纳 /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2月出版


       推荐理由:


       有人说,《疯狂星期二》无字图画书的经典之作,是一本完美无缺的书。而之所以完美无缺,除了够魔幻的情节、够逼真的图画,还包括每张图画背后所自然流淌的无边想象力,以及让人难忘的堪称奇妙的阅读体验。尤其让人惊奇的是,那些看似荒谬的场面在作者的晕染下,迸发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对艺术、对图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甚至幡然领悟,原来图画书还可以这样表达,原来简单的图画同样竟然表现出极大的艺术价值。


       内容简介:


       星期二晚上8点左右,池塘里昏昏欲睡的青蛙被惊醒了。它们看见在从远方飘来一片片荷叶,荷叶上的青蛙穿越城镇的每个角落,吓跑了看家的狗。它们落在院子里、厨房间,落在睡着的老婆婆身边,最终成功“着陆”在城镇边的池塘里。一个不平静的夜晚过去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恢复平静的城镇,留给警察许多未解的谜。下一个星期二的晚上,房子的外墙上借由灯光的照射,半空中出现了猪的影子,又一个疯狂的星期二上演了。

      作者介绍:



       大卫• 威斯纳195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作为一个在郊区长大的孩子,他用想象力创造了他的日常世界。在罗德岛设计学校期间,他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全日制的艺术学生,进一步研究他酷爱的无字讲故事的技艺。1980 年, 他与迈克• 泰勒合作出版了第一本书《诚实的安德鲁》,1988年,他又自写自画出版了第一本无字图画书《梦幻大飞行》,获得1989年的美国凯迪克银奖;他的无字图画书还有《飓风》《199629日》《怪兽饰之夜》《7号梦工厂》、《三只小猪》等。目前,他与妻子及儿女们住在美国费城。


       专家点评:


       这绝对是一部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作品!大卫• 威斯纳就是有这个本事,他不用文字,完全靠视觉元素来叙事,硬是把一个超现实的故事用景象一般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出来,整本书就如同一部幻想短片。它让你无法不相信,在这个疯狂的星期二的夜里,确确实实发生了一件疯狂的事情。
——儿童文学理论家 彭懿

       精彩书评:

无字书中的镜头画面


      《疯狂星期二》的作者大卫• 威斯纳在罗得岛设计学院就读的时候,开始对无字书的形式发生了兴趣,于是他想要创作文字极少,或者根本没有文字的图画书,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图画充分发挥叙事的功能。毕业多年后,威斯纳的确在无字书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并且以此获得多项大奖的肯定。在他的作品当中,尤其以他首次得到凯迪克大奖的《疯狂星期二》最为著名,而这本书已经被公认是无字图画书的经典之作。


       英文书籍顺应文字书写的方向,大都是左翻书,也就是引导读者从左往右阅读。


       这本书在书名页之前就开始说故事了,白底的页面上安排了三个竖长形的框形图画,由左至右,让读者看到青蛙往上飞起的连续画面。到了书名页之后,左页文字交代时间,右页则出现了三个横长形的框形图画,阅读的次序变成由上往下。这三个画面就像是电影摄影机相射的运动镜头,天空的变化显示着时间的推移──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而摄影机从远景往前推近,直到清楚地呈现池塘中的一段朽木和朽木上抬头张望的乌龟,读者不免好奇,神色惊奇的乌龟到底看到了什么?


       接下来整页的跨页图让人惊叹不已,读者除了看见青蛙飞翔的奇景外,还可以浏览画中的细节。


       之后,威斯纳继续运用跨页大图、单页图和上下、左右分隔的框形小图述说故事,极少的文字仅仅标出四个不同的时间。图的大小变化让读者自动跟随著作者安排的节奏阅读;框与框之间的空白或是间隔控制着节奏进行的快慢,或是暗示出相隔的长短,而画面上远景、中景与特写的交替变换, 不仅让读者能纵观全局, 也能清楚地看到青蛙的每一个生动的表情与肢体动作。


       《疯狂星期二》虽然是一个想象的故事,但是威斯纳却用水彩画出非常写实的场景、人物和动物,写实手法与想象情节的搭配增加了画面的诡异奇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威斯纳以蓝色调为主,描绘出光线的明暗变化。由于故事中的青蛙都飞翔在空中,威斯纳巧心安排,让读者时而以青蛙的角度俯瞰地面,时而从地面往上仰望,看着大群青蛙如大军压境一般空降小镇,角度的变化使读者有一种如临现场的感觉,这些细心的安排,加上幽默有趣的情节,自然是本书令小读者百读不厌的主要原因。而这个既诡异又幽默的故事还在最后留下了伏笔,让读者不禁想象下一个星期二,一群飞行的猪会造成怎样的混乱呢?

       (作者系台湾中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宋珮)
9#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7:09 | 只看该作者
“小猪唏哩呼噜”系列(彩色注音版),孙幼军 文,裘兆明 图,春风文艺出版社20116月出版

       推荐理由:


      “小猪唏哩呼噜”系列最打动人之处,在于字里行间处处显露的儿童立场。这只可爱的小猪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有趣、善良、幽默又不乏智慧的孩子。它的身上所显露的是儿童所具有的一切纯真美好的东西,让人长久的感动、时常的回味。都说儿童是成人的老师。在唏哩呼噜的一言一行中,每个成人都会看到在忙碌而功利的生活中自己所渐渐失去的童趣与纯真。感谢小猪唏哩呼噜,让每个儿童有了无比美好的童年回忆,让成年人重新做了一回无忧无虑的孩子。


       内容简介:


       唏哩呼噜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只小猪。因为他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头也不抬地“唏哩呼噜”一片响,所以就叫了这个名字。唏哩呼噜是一只不平凡的小猪,别看他小,经历过的事情可不少,他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事:他想挣点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可是狐狸掌柜说话不算数,让他吃了不苦;为了还钱,唏哩呼噜给象博士当保姆看孩子,为此受了不少的冤枉气;唏哩呼噜认识了新朋友小蛇,却遭到妈妈的反对……猪唏哩呼噜所经历的其实就是每个孩子每天会遇到的故事。透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唏哩呼噜那颗纯真善良、非常有爱的心。


       作者简介:
2013-4-14 17:01:20 上传
下载附件 (67.92 KB)



    孙幼军,1933年5月出生,哈尔滨市人,现居北京。当代著名童话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外交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1961年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长篇童话 《小布头奇遇记》,此书出版累计册数达百万以上。代表作有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怪老头儿》、《小贝流浪记》、《洋教头手记》等,曾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及国内多种奖项。

       专家点评:


       “小猪唏哩呼噜”系列无疑可以让为人父母者,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能从一只小猪和他的小伙伴们的恣意和舒展的童年生活里,领略到什么是好的童年、好的家长,什么是健康的个性、单纯的童心和快乐的成长。
——儿童文学作家 徐鲁


        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是那种令人非常愉快的童话,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而且在“儿童观念”上远远跨越作者早年的理解,对孩子们甚少训教,充满了理解和爱怜。                                                   
——儿童阅读推广人  阿甲


      对话作者:


孙幼军:儿童文学得孩子爱看


       孙先生写童话写了半个世纪,如今虽然满头银发,但是,依然童心未泯,还是期待着更多的孩子能看到和听到他写的故事。另一方面,他对儿童文学创作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写儿童文学,最基本的一条是要给孩子看,我追求的就是这一点,我要写孩子们喜欢的东西。


       “小布头”活跃了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以前,一个名叫‘小布头’的布娃娃已经开始活跃在我心里,搅得我坐立不安。一群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放学后跑来,要求我讲故事,我就把小布头的故事编出来,讲给他们听。”孙幼军创作的“小布头”是几代中国孩子的“玩伴”,自1961年诞生以来,小布头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半个世纪,至今,依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孙幼军说,自己走上童话创作道路的重要原因是家里有很多弟弟妹妹,小时候,他是孩子头,每天都要给弟弟妹妹讲故事。“应该说,我比较熟悉孩子,而且,我从小就喜欢孩子,我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有什么需要。”尽管《小布头奇遇记》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小布头不仅仅是那一代人的记忆,此后数十年,几代孩子都在童年接触过小布头。孙幼军说,时代在变化,孩子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是,属于那个年龄段的兴趣点不会变化,“无论什么时代的孩子,都喜欢小玩具、小动物。一个普通的故事也许不能吸引他们,但是,只要你设计出一个带有幻想性的神奇的小玩意儿,孩子们就会很喜欢”。


       正因为始终保持童心,并且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点,真正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来捕捉创作灵感,使得孙幼军创作的童话故事一直受到广泛的欢迎。《小布头奇遇记》之后,他创作的《怪老头儿》、《小贝流浪记》、《小猪唏哩呼噜》等作品都相继取得成功。后来,《小布头奇遇记》的续集《小布头新奇遇记》问世,为孙幼军提供新的灵感的是他的小外孙。“孩子刚刚出生不久,我的女婿和女儿就先后出国深造,孩子身边没有爸爸妈妈,非常的可怜。我希望小布头给他做朋友。”


       别把自己扮成孩子去写,那样很假


       因为年纪的关系,孙幼军现在已经不再创作童话了,不过,他也关注着儿童文学的发展。作为“小布头之父”,孙幼军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童话作家之一。提起国外的童话作品,他认为,安徒生童话其实并不大适合孩子阅读。“安徒生创作的165篇童话,我都看过,我认为只有几篇适合孩子读,而大部分是孩子很难理解的。我认为,安徒生童话其实是写给成人的童话。”


       孙幼军坦言,自己不大喜欢在创作问题上发表议论。但是,面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儿童文学成人化,他表示,儿童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一条是孩子们要喜欢看,我追求的就是这一点,我要写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有的父母看见孩子跟小动物说话,就批评孩子傻,其实,他们忘记了,小孩子的本性就是如此,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幻想的世界。当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多懂些科学、多读点知识,可恰恰阻碍了孩子们发挥无尽的想象力。那些未来能够成为科学家的往往就是那些在孩童时期充满想象力的人。


       除了童话创作,孙幼军还写过不少散文,曾经获得儿童散文的国家级大奖。对此,他表示:“有的人写儿童散文,总是把自己扮成孩子,用孩子的口吻去写,出来的效果很假。我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我选择的还是自己的角度,一个老人的角度,用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我的童年感受。”


       也许正是因为孙幼军在创作时找到了适当的角度,因而,他的作品才能够经久不衰,始终把握住读者的心。

      (作者王研,该文发表于20100719日《辽宁日报》,有删节。

       精彩书评:


走进单纯美丽的童话世界


赵平


        我一直觉得好童话是很难写的,因为好童话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成人看的。特别是因为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孩子,更增加了它的创作难度。许多流传已久的优秀童话作品之所以一直受到孩子们和成人的喜爱,不仅在于童话与其它体裁的作品比较起来,保存着更多的纯真、快乐和诗意,而且在于童话所反映的世界单纯、美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爱与探询的空间。正如同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阿尔蒙德所说过的一句话:“写给孩子们看的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深深地吸引他们,使他们能够很好地走入到故事中的世界中去,感悟得更多,并认识得更深刻。”


       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就是这样一部令人忘我的好童话,从最开始的一页起,它温馨的话语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忍不住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并迷上了这只憨直、能干、勇敢的可爱小猪——唏哩呼噜。


       小猪唏哩呼噜是十二胞胎姐弟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惟一的男骇,因为他吃东西的时候特别响,总是头也不抬地“唏哩呼噜、唏哩呼噜”,所以爸爸妈妈就叫他唏哩呼噜。小猪唏哩呼噜是一只不平凡的小猪,别看他小,经历过的事情可不少,恐怕有的大人都不如他。


       唏哩呼噜被大狼叼走,要去喂小狼宝宝,可是他并没有怕,而是巧妙地逃脱了大狼的手心,还在八哥“你好再见”的帮助下战胜了要吃掉小狼们的月牙熊,成功地保护了小狼们。他为鸭太太做保镖、一个人赶夜路到城里送鸭蛋;还帮鸡太太鸡宅捉鬼。他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成功地战胜了大狼、月牙熊,还巧妙地吓跑过大老虎、斗败了坏心眼的猩猩老二,难怪大家又叫他“猪大侠”。


       只是谁也不能只遇到好事情,碰不着坏事情,小猪唏哩呼噜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因为他毕竟还只是一只小小猪,太单纯也太善良,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家伙总是想欺侮它,打他的主意,想占便宜,像狐狸掌柜的说话不算数、象博士的“咬文嚼字”都使小猪唏哩呼噜受了不少的冤枉气,也吃了好多的苦。可是天性乐观开朗的小猪唏哩呼噜却不在乎这些。其实,和小猪唏哩呼噜一样,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苦痛,可是苦也是甜呢。


       孙幼军不愧是我国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笔下的童话世界中的人物曾经伴随几代人度过美好的童年。他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对儿童生活语言的提炼和纯熟运用令人叹服。他的观察近乎神奇,许多微妙的心理变化都被他成功地捕捉到并以充满爱意的语言表现出来,生活中的许多知识与道理都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巧妙地传达出来。由于他深刻的包容和理解,《小猪唏哩呼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无比生动的小猪唏哩呼噜,还有他的家人和可爱的朋友们:猪爸爸、猪妈妈、小蛇花花、鸭大婶、鸡太太、月牙熊、猫先生,他们比充塞在现代小说中的几百个人物还要有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荣誉奖以及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的著名画家裘兆明女士为该书配制了几十幅精妙的插图,憨直可爱的小猪、爱唠叨却心地善良的猪妈妈、世故贪婪的猫先生、狡诈的狐狸掌柜、摇篮里酣睡着的象宝宝等,经过裘女士的画笔,都活灵活现起来。这些惟妙惟肖的插图同动人的故事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可谓珠联璧合,令人过目难忘。


       细想想,这只可爱的小猪此次担当的任务可不轻,这一次他可是“小布头丛书”(童话)的“排头兵”!因为他和四十年前的“小布头”一样勇敢与可爱,所以“小布老虎姐姐”把担当“小布头丛书”排头兵的任务交给了他。现在,小猪唏哩呼噜正等着经历了许多新鲜事的小布头来和他相会呢,要知道,《小布头新奇遇记》就要和大家见面了。到时候,小猪唏哩呼噜会拥有更多的好朋友,我们也会有机会看到更多更好的童话。


       合上了书,我却仿佛还在小猪唏哩呼噜的世界里,听着他睡熟时发出的鼾声,想着他和他的好朋友花花一起玩耍时笑眯眯的样子,不由得露出了微笑。不知道明天他会不会吃得太多撑得腰带弯腰时会断开来,会不会成了皮球飞过篱笆压碎了棕熊先生参加比赛的大冬瓜,会不会和他的新朋友开始新的历险——明天,他还会遇到哪些新奇的事情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3:07:53 | 只看该作者
         “巴巴爸爸”系列,(法)缇森、(法)泰勒 等著,谢逢蓓 等译,接力出版社20101月出版
       推荐理由:


         20世纪80年代,当“巴巴爸爸”系列动画片被引入中国时,一下子打动了众多青少年的内心,成为一代人难忘的童年记忆。而让人记忆犹新的,除了巴巴爸爸一家随时随地的变化万千,还包括其天性善良、助人为乐、热爱地球、极具环保意识的个性。巴巴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可谓理想的伙伴与朋友,他们让人看到童心的真善美,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未来,让人感到直抵心灵深处的温暖。某种程度上,“巴巴爸爸”系列圆了孩子们的梦,这个梦关涉童年的一切期冀,而且都一一变成了值得回味的现实。


       内容简介:


       一天,弗朗斯瓦的花园里长出了一个巴巴爸爸。他的个头太大了,没有地方可以住,只好在小镇上四处游逛。刚好碰到一座楼房着火了,他救了所有人。一下子,巴巴爸爸成了人们心里的大英雄。弗朗斯瓦的爸爸在院子里给巴巴爸爸做了一个大小正好的房子,巴巴爸爸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后来,巴巴爸爸找到了巴巴妈妈,有了七个拥有个性不同的孩子,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如地球受到污染,巴巴爸爸带领全家离开地球;巴巴爸爸的孩子开办学校,给社区的孩子们带来快乐;巴巴爸爸一家去度假,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作者介绍:

       巴巴爸爸的形象是漫画家德鲁斯泰勒和他的夫人安娜特缇森,根据棉花糖的形状而突发灵感创作出来的。安娜特缇森曾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德鲁斯泰勒是法国一所中学的数学和物理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过画画,但一直觉得用画笔画出有趣的形象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1970年,“巴巴爸爸”系列图书的第一本书《巴巴爸爸的诞生》出版,刚一问世就获得好评,并屡获各类大奖。1975年,“巴巴爸爸”系列被改编成动画片, 很快风靡全球。


       对话作者:


“个人情感在创作中是最重要的”


       巴巴爸爸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与作者泰勒及其夫人缇森的性格特点、业余爱好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也投入了巨大的情感,而这是动辄上百人的大团队所无法比拟的。


       “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巴巴爸爸因其可爱的形象和善良的心性,深深印在了几代人的心中。在阅读这部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许多读者可能产生疑问,巴巴爸爸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巴巴爸爸为何有7个孩子?巴巴爸爸吸引人的奥秘在哪里?
日前,巴巴爸爸的作者德鲁斯•泰勒来到中国,讲述了创作“巴巴爸爸”系列的经历。


       据泰勒回忆说,巴巴爸爸的形象跟咖啡馆很有渊源。他和夫人安娜特•缇森经常光顾离家不远的一家咖啡馆。一天,安娜特和朋友们在那里聊天。当时法语还不太好的他,就在咖啡馆的一角,在画夹上随手画画。这时,他看到一位妈妈领着一个孩子,孩子手上举着一个粉红色的棉花糖。受到棉花糖的启发,泰勒勾勒出了“巴巴爸爸”形象的雏形……


       在法国,棉花糖都是粉红色的,所以巴巴爸爸也是粉红色的。而巴巴爸爸诸多鲜明的个性跟泰勒和安娜特密切相关。泰勒说,他的夫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环保意识。她非常喜欢大自然和动物,也喜欢做陶瓷、种花和种树。他们家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撒了很多食物,供附近的鸟来吃。他们也喜欢用泥巴捏各种动物的造型,塑造了成百上千的形象。这种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巴巴爸爸”系列里,《巴巴爸爸回到地球》就表现了这一主题。


       而之所以是7个孩子,而且是不同颜色的,泰勒解释,是因为不可以做一个深蓝和一个浅蓝的宝宝,颜色的数量决定了不可能是太多的孩子。巴巴爸爸的粉色确定以后,泰勒和安娜特就赋予了巴巴妈妈黑色,因为黑色和粉色可以形成对比。其他的孩子在颜色上是相互搭配和互补,这也是孩子不同个性的体现。“其实,在创作‘巴巴爸爸’系列之前,我写过一本《三个颜色的冒险》,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颜色的认识,巴巴爸爸孩子的颜色就是从这里引申过来的。”泰勒说。


       至于书中幽默有趣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跟安娜特的个性和职业有关。安娜特以前是个建筑师,她设计了巴巴爸爸新颖而独特的家,并把许多有趣的创意融进故事里。而与夫人合作,泰勒觉得非常愉快。在他看来,巴巴爸爸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不同年龄孩子的欢迎,并且始终有层出不穷的故事问世,归功于他和安娜特个性化的创作。其实,“巴巴爸爸”系列从开始的草稿到最后的成型,完全他们俩创作,有点类似于卓别林自拍自导电影。


       泰勒感慨,现在艺术创作越来越工业化。例如,拍摄一部电影,往往是20人一个团队,进行故事创作。背景是另外20人的一个小组,动画又是一个20人的小组。即使很经典的艺术创作也大多由一个团队来完成。最终的产品也许很优秀,但总是缺少一些个人化的感悟或体验。而“巴巴爸爸”系列饱含着安娜特丰富的想象、善良的人品和独特的个性,这一点是工业化的团队创作所难达到的。


       正是这种近乎个人化的创作和情感的付出,“巴巴爸爸经典系列”于1970年出版时,就受到了英国评论界权威的赞誉。此后,巴巴爸爸风靡整个欧洲。1975年,巴巴爸爸的故事被改编成动画片。很快,40多个国家的观众就从电视机里结识了巴巴爸爸一家。截至目前,“巴巴爸爸”系列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1亿册。(张贵勇)


      媒体报道:


巴巴爸爸与环保理念


       泰勒夫妇“创造”七个巴巴孩子时,上色标准则力求符合干净、简单、纯粹的原则。有些由互补色调和而成,比如蓝色的巴巴布兰特与黄色的巴巴祖调出绿色的巴巴拉拉—至多也不超过三种底色来杂糅。通过电脑制作后,更可直接看到明亮、简单的图层搭配。


       但当《巴巴爸爸》被推广到美国时,巴巴妈妈的黑色皮肤竟被人联想出种族歧视的意味。电视台要求泰勒夫妇用深蓝和浅蓝替代粉红与黑色,他们因此放弃了美国市场:“《巴巴爸爸》完全没有政治倾向。”泰勒很认真地强调。


       但当他点评与妻子安娜特一个个悉心塑造出来的“孩子”时,忍不住露了馅:橙色的巴巴蒂娜最聪明,她热爱阅读,还是个女权拥护者!


       尽管如此,《巴巴爸爸》系列中传递的保护地球的理念却是贯穿始终,甚至被认为是“巴巴爸爸价值观”。


       早在系列第四本《巴巴爸爸回到地球》中,泰勒夫妇就为小朋友呈现了一幅地球环境被破坏后的可怕景象:天空变得灰暗,花儿与动物消失不见,人类不得不佩戴氧气面罩,灰头土脸地行走。


         1970年代,欧洲国家在工业化后期,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环保诉求高涨。泰勒用漫画的形式回应了这一潮流。在儿子托马斯看来,父亲泰勒的生活也很简单,他喜欢跟大自然接触,在花园里放置食物,吸引小鸟啄食,“巴巴爸爸价值观”传达出了泰勒夫妇对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的关注。


       当巴巴爸爸一家去火星旅行时,巴巴布拉伯由于担心火星上吃不饱,而把他在地球上培育的菜豆带到火星上,不料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一场“菜豆大战”。因此,当巴巴蓓尔离开火星前准备把波波树带回地球时,她的计划被巴巴爸爸及时制止了:“我们什么都不能带,难道你忘记菜豆大战了吗?”


        巴巴一家与人类朋友克洛迪娜、弗朗索瓦去海边玩时,发现有轮船向海里倾倒石油。被污染的海水甚至喷了他们一身,愤怒的巴巴爸爸因而变身吸水器,将满肚石油回敬排污的轮船。


       巴巴家族成员不仅能使用超能力做环保,也会传递出“人人能做环保”的理念。圣诞老人曾送给巴巴祖一群热带鸟儿,但它们不习惯那里的严寒气候,尽管巴巴爸爸一家想方设法为鸟儿们供暖,但它们最终还是不能适应。最后,巴巴祖只有忍痛割爱,放飞了这些热带鸟儿—他懂得了妈妈的教诲:“还是让鸟儿们回它们自己家吧,在这里,它们是不会快乐的。”


       负责引进《巴巴爸爸》图画书的接力出版社社长白冰注意到,巴巴爸爸可以有很多改变,可以改变轮船、梯子或者什么,但没有改变自然,他实际上提倡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改变或者改造自然,因为改造、改变自然会给人类带来厄运。白冰认为《巴巴爸爸》之所以受欢迎的理由,正是因为其中的爱心。


       泰勒则这样给出回应:“其实巴巴爸爸最大的能量,就是他可以打动小孩子的心。”


       (该文作者为郑文、温雅琼,刊发于《南都周刊》2011年度第3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5 12:46 , Processed in 0.0973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