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理群:对这些孩子,我们是欠了债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1 13: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钱理群:对这些孩子,我们是欠了债的

编者按 钱理群,原北京大学中 文系教授。多年来,钱理群先生一直关注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北师大“农民之子”、“清华伟新·新公民计划”等民间团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坚持参加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本组文章,即是钱理群先生在这些活动中的部分发言,其中的深切悲悯、底层忧思和关切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知识分子情怀,令人动容并深思。
他们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4年11月27日在北京“首届打工子弟学校学生作文竞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我之所以愿意促成“首届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作文竞赛”活动的开展,是因为主办者“北师大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计划书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与同样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其他成长在公立学校的同龄孩子一样,打工子弟有权利挺起胸膛,大大方方地站上领奖台,展示自我,证明能力,发出自己的心声!”
这里的“权利”两个字非常重要。“弱势群体”之“弱”,不仅是物质贫困,更是权利的贫困。
长期以来,农民工的孩子都没有在所在城市享受教育的权利。——记得几年前我最初接触北师大的“农民之子”时,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想去打工子弟学校支教,而这些学校都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现在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已经超过400余所,学生人数超过了15万人。应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农民工还是“沉默的大多数”,还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我们就从他们的孩子着手,通过作文竞赛,让社会倾听打工子弟的心声。作文题是“北京、家乡与梦想”,听孩子们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讲述他们来到北京的感受,以及他们的梦想。这不仅是讲述,更是一个证明:他们也是中国的小主人,他们有权利做梦,更有权利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而且说得不比任何孩子差!
于是,这次作文竞赛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尽管人们已经厌烦了城市里各式各样的作文竞赛,但打工子弟的作文竞赛,却是第一次。这“第一次”,既让人兴奋,又令人感到辛酸。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是欠了债的。什么时候,打工子弟可以自由参加城市里的任何文化、教育活动,以至不必为他们单独举行这样的竞赛,我们大概才能心安。
同样处于权利贫困状态的,还有孩子们的老师与校长。他们是付出很多的一个群体,不仅要为自己的生存挣扎,还要在几乎是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为培育这些孩子而耗尽心血。因此,他们有理由和他们的学生一起站在领奖台上,受到应有的尊重。
这次活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打工子弟学校联合起来,让打工子弟团结起来,为了自己的权利,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我想,这正是一个关键:最根本的,是要让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自己“站立”起来,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
请倾听他们的心声

(2004年12月25日在北京“首届打工子弟学校学生作文竞赛”颁奖会上的讲话)

很多同学说自己做梦都梦到站在领奖台的那股高兴劲儿——这其实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这个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我想起了这次的获奖作文《给政府的一封信》,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是谁?”小作者说:“用温暖的词来形容我们,就叫‘新市民’,用准确的词来形容我们,就叫‘打工子弟’,但我觉得用‘弱势群体’这个词儿来形容我们,会比较确切。”文章接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狭小的圈子里,制度把我们隔在城市的边缘,是身份的低下让我们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文章结尾,她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请政府给我们这些打工子弟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并不比任何人差……”
现在,他们终于有了一个证明自己能力与智慧的机会,大大方方地站在这里,向世人宣告:同在蓝天下,我们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同样是北京的小主人,是中国的小主人,是新世纪、新世界的小主人!北京,中国,以至世界,都应该倾听我们的声音!
这真是一个历史的时刻。我们应该向所有的参赛同学,特别是获奖的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所有培育他们的老师、校长、家长,向所有关心他们成长的青年志愿者、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节日!
我这一辈子不知道改过多少作文、论文,却没有想到在退休以后,还有机会看到这样让我动心的作文!我想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作文的特点,就是“真”,真实,真切,真挚,每一篇都袒露出一颗颗“真诚”的心。正是这“真”,打动了我这个老头子,让我想起了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说的“作文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一个小作者谈到自己在北京的遭遇与感受,他的家乡口音受到了北京人的嘲笑,因而他发出疑问:“为什么不能让这个冷酷无情的北京有一缕温暖,充满对外地人的关怀呢?”但他很快就在学校里结识了一个好朋友,感受到了“金钱买不到的友谊与感情”。于是,他就有了自己的“北京观”:这是一个“充满了好与坏的北京”,并产生了这样的愿望:我真希望它能变得更加完美!
这是另一位小朋友对北京的独特观察: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戴着墨镜,打扮得挺帅气的小伙子在听音乐”,仿佛很文明的样子,不料“不一会儿,他把他旁边的窗口拉开把头伸出去,随口吐了一口痰”。小作者大吃一惊:“难道北京的人就是这样不文明吗?”而且他很快就为北京担起忧来:“他们要是继续下去的话,会不会影响到北京奥运会呢?”
好几位小朋友都写到对北京生活的失望。一封写给外公的信里这样写道:“在家乡我每天可以和小伙伴玩,而在这儿几乎没有休息或玩的时间。为什么一点儿空间(都)不给我?”他“想念家乡的小伙伴,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想念家乡的小溪,甚至想听一听夜晚村里的狗叫声”……
不知道在座诸位,读到这些有什么感想,我是被深深地感动与触动了。我们所有的成年人真应该倾听这些北京打工者的孩子的呼声和意见,好好地想一想。
看看这些孩子怎样描写他们的老师,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篇作文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课的时候打瞌睡被老师发现了,没想到“老师不但不打我、不骂我,还讲起了她以前教学生的故事,讲完后老师没说什么就让我自己去体会”,结果是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老师也笑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上了。——读完这篇文章,不由得对这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肃然起敬。在孩子的童年生活记忆中,留下一个美好的神圣的瞬间:这正是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所有的家长都为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尽了力,但无庸讳言,有的家长由于生活的艰难,经常发生争吵,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一封写给爷爷奶奶的信写到,每天晚上父母都要吵架,甚至相互厮打,“虽然我才十多岁,但也不小了,我已经无法忍受这个在我认为已经是一盘散沙的家了”。于是就有了发自肺腑的痛心的呼唤:“爷爷奶奶,你们接我回去吧!我实在待不下去了!以前我在家的时候,你们经常要我干活,我觉得你们不好,今天,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顶撞你们,爷爷奶奶原谅我吧!如果嫌我拖累你们,我可以帮你们干活!如果你们怕我不干,那你们可以打我啊……”——读了真让人心酸。父母由于生活的艰辛造成了情感的扭曲,而由此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则更加触目惊心。孩子尽管年纪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不管大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多少不顺心的事,都不能因此而伤害孩子的心。
读这些打工子弟的作文,心情多少有些沉重。他们写得很真实很真诚,你可以感觉到他们在北京生活的艰难。这次作文竞赛的主题是“北京、家乡与梦想”,但真正具有童心、童趣的“梦想”的文章却几乎缺失。我们只读到一篇作文,一个小女孩写信给她的外婆,说“我想要一朵孙悟空的筋斗云一样的云。那样,我就不用每天上学、放学那样走路去学校,走路回家了!也不用忍受因为我和您相隔两地而见不到面的痛苦了!……只要您想我的时候,我就可以驾着筋斗云马上出现在您的面前,还可以带着全家人去遨游五湖四海,遨游世界呢”,文章结尾这样问外婆:“不知您能不能满足我这个小小的要求?”——我想,我们每个人读到这里,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同时,我们也在想:什么时候我们的打工子弟,也能有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有的心智的解放、幻想的翅膀?
重新认识打工子弟学校教育

(2008年6月1日在“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师生文学联谊赛颁奖典礼暨‘六一’赈灾义演活动”上的讲话)

我们今天的会有两个主题:“既是让全社会听到打工子弟学校师生的心声,更是让打工子弟学校师生表达对灾区同胞的拳拳之心”,我觉得都很有意义。
打工子弟与灾区的孩子之间很相象。首先他们都同样的可爱。这次救灾提出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命题,其中之一,就是要“感恩孩子”。那些灾区的孩子,无论是“敬礼”儿童,还是“芭蕾”女孩,“可乐”少年,都感动了全中国,全世界。我们的打工子弟,也有这样美丽的心灵,我们每一个教师也都时时刻刻从他们那里得到温暖,受到教育和启示——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
我很喜欢这次的获奖作文——王婷婷老师写的《麦田的守望者》,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位残疾而坚持学习的学生,在这位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守望者”,“在残疾悲苦的麦田里坚强地站立着,守望着,迎接命运的风风雨雨”,老师因此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在她面前,我彻底放弃离开的打算,我也决心做一个守望者,我愿默默无闻地一直守望着我们眼前这希望的麦田,直到他们全都长大成熟”。老师和学生一起守望,共同成长,这正是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灾区的孩子一样,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呵护。正像苟晓明老师在他的文章里所说,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家庭搬迁,学校轮换,地域方言不同,家庭生活的矛盾,学校与社会的压力,都造成了孩子学习的异常困难。我读这些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作文,最强烈的感受,也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城市的学生远要复杂,他们的“成长中的烦恼”特别多,心理负担格外重,需要我们给予特殊的关照。
这次震灾,震垮的学校特别多,牺牲的学生特别多,成为我们全社会、全民族永远的痛,由此形成了一个全民共识:“亏什么都不能亏教育”。这应该进一步成为一个新的治国理念。我认为也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打工子弟教育、流动儿童教育,将其置于“绝对不能亏”的地位。
这还关系到——也是在这次救灾中形成的“生命相互依存”的理念:“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每个人都同时是别人生命的一部分,任何生命的不幸,都是我们的不幸”。那么,在城市里,只要有一个孩子没有受到完整的教育,都是我们心中之痛,我们应该从这样的“生命观”来重新认识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的意义。
这次救灾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生命之美,他们平时是那么不显眼地默默工作,但一旦到了危难时刻,他们就挺身而出。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也是如此。打工子弟学校的环境实在太差了,他们多少次想退出,但是又都坚守下来了。原因很简单:“一双双童真的目光在等待着我们去给他们上课呀,我不去教,总得有人去教。”朴素的语言,捧出了一颗热忱、高贵的心!在这样的老师面前,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
整个社会对这些老师也要存有感恩之心,更要感到愧疚,并且扪心自问:国家、社会,以及我们自己,为改善这些教师的生存条件、教学条件究竟做了什么?因此,我们在感恩之后,还要发出呼吁:全社会都要来关注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政府更要从政策与制度上来保证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生存权利和教育权利!
人总是在灾难中成熟的。这次汶川地震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我们的学生、老师,以及我们自己;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教育的意义——生命是美丽的,培育生命的教育更是美丽的。活着,真好,真难。孩子的成长,真好,真难。教育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志愿者,真好,真难!
他们在最缺少爱的地方坚守爱的教育

(2012年12月9日在“清华伟新·新公民园丁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我十分有幸地读到了这次“清华伟新·新公民园丁奖”的获奖作品,这些充满生命气息和温度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更启发我思考关于打工子弟教育、关于中国教育的许多问题。下面要讲的,不是颁奖词,而是我的感谢与感想。
我从2004年就关注打工子弟学校教育。八年里,我不断从打工子弟学校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里吸取思想和生命的力量,并且一直在思考:这些不一样的“新公民的园丁”,对于中国的教育的意义在哪里?这一次全国各地打工子弟学校最优秀的老师们所写的生命故事,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可以说,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是在爱的沙漠里,用自己的生命的泉水滋润着学生的焦渴的心灵,实行真正的爱的教育的。打工者和他们的子女都处于社会与教育的边缘位置,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仅物质贫困,更面临精神和权利的贫困。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是在两极分化的社会坏境下,为给予弱势群体的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追求教育的公平而不懈努力的。
他们付出最多,却长期处于工作劳累、工资偏低、没有社会保障,又得不到尊重的状态。今天站在这里的老师,以及他们背后的十一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守爱的教育,坚守教育的公平,坚守教师的自我尊严:这就是我们要向他们颁奖,向他们表示最大的敬意的最充分的理由。
把他们的这“三个坚守”置于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就更显示出其不同寻常的意义。爱的教育的缺失,教育的不公平,教师尊严的丧失,是当下中国教育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这些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或边远地区的老师们,在最缺少爱的地方坚守爱的教育,在最不公平的地方坚守教育的公平,在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坚守作为人的教师的尊严,这是怎样的崇高与伟大!每一个良知尚存的人,都应该向他们脱帽致敬!
可以说,正是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教师,和公办学校里的“真正的教师”一起,推动了一场静悄悄的教育变革。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师或者合格的教师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善于独立思考,三是喜欢读书。我读这些获奖作品,最强烈的感受,自然是前面提到的老师们为学生的成长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还从获奖作品的朴实、流畅、深情的文字里,看到了老师们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力量,看到老师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努力学习、写作与思考的身影。这同样使我深受感动,也应该是要给诸位授奖的重要理由。
我还想到了自己的责任。长期以来,这些最应该受到关怀与尊重的教师,一直处在社会、舆论的视线之外,今天“新公民园丁奖”的颁发,是一个补偿,同时也是一个召唤:一切真正关心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公平,关心所有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人们,都应该给予打工子弟学校和校长、老师、学生们以更多的关注,更为切实的支持。
最后,再一次向获奖老师,表示祝贺,谢谢你们!
(本文原载《教师月刊》2013年第5期“人文”栏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22:01 , Processed in 0.1056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