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先生19日下午抵达集大宾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3 10:2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亢美 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广西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师培训部教研员,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小学语文学科组组长、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 类导师,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  他多次应邀在全国多个省市讲学和上课,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他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发表教研文章近200篇,出版独著或合著的论著教材20本。先后指导5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课堂教学或录像课比赛均获一等奖,主讲的师资培训VCD在全国发行。
他先后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字理教学研究课题、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研究课题、广西教育厅小学语文课改研究课题等,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从教情况从教40多年,潜心教学研究,先后出版独著或主编了《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小学语文教师基本技能》、《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引》、《小学语文新理念与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案例评析》、《小学语文新理念教例评析》等论著教材20本,发表《王崧舟的美读艺术》、《我的字理心路历程》、《语文教学根的寻觅与守望》、《用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等教研文章250余篇。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先后应邀到北京、上海、杭州、西安、长春、乌鲁木齐以及新加坡等地讲学和上课,以独特的讲学风格和颇具特色的字理教学受到广大教师的赞誉,是一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并举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荣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05年11期封面人物;《人民教育》2010年4月号“名师人生”栏目对他的事迹进行专门报道。2011年获得“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管季超
与广西自治区小语教研员黄亢美先生在集美大学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0:28:42 | 只看该作者
《广西教育》编者按:“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是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我区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全区共有400多所子课题学校近万名教师参研。该总课题组自2007年以来已先后举行了三次诗联赛,旨在通过教师的诗联创作,切实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鉴于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诗联知识方面的匮乏和存在的模糊认识,本刊特转发该课题主持人黄亢美在“诵经网”上与多位教师网友关于首届诗联赛的“话聊”内容,相信读者看后会对“诗联”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民族文化。)
黄亢美与网友关于诗联知识的话聊
  各位老师,各位吟友,你们好!我首先代表经典诵读总课题组对大家积极热情地关注和参与本次诗联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近段出差在外,回来后这两天看到网上各位老师对本次诗联获奖结果的评论,我的感觉就是两字——高兴。乘着今晚的闲暇,我们就作为吟友,围坐在小石桌旁,身后流水淙淙,迎面清风徐徐,空气如此清新,心情这样舒坦,“云舒云舒”、“岭南居士”、“不如归去”、“桂岭啰喂”、还有“独钓翁”等,人太多,我就不一一招呼了,大家坐近些,今晚我们就推心置腹地谈谈,如何?
  你们问我为什么高兴?这还用说吗,作为总课题组的负责人,这次活动有1000多人次参与,所写的诗联2000多比(首),不少学校的学生也参加了,这么多人次参与是我们原先估计不到的,特别是评奖揭晓后仍然有这么多老师关注,你说我怎么会不高兴呢!相当多地老师在网上留言,深谈来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也有一些吟友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有些甚至言辞还比较激烈,于是形成地论争,就在这论争中,诗联规律愈加明晰起来。我敢说,看过拙文《近体诗声律常识及运用》,看过本次诗联的评析,特别又是完整地看完本次正反双方的辩争观点和论证过程的,一定会对诗联的声律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正如“三鉴客”所说,因此而出现的一些错误也是美丽的,就像我们在课堂上亟待学生发言而终于有一个举手了,他虽然说得不怎么完满,甚至基本上是错的,我们也会感谢他的,因为是他打破了僵局,有了他的发言才会有后面辩争的小手如林啊!从这点来说,我们难道不应该感谢发表不同意见的吟友吗!应该!应该呀!给你们施以古礼——作揖啦!!
  都别客气唷,边嗑瓜子边聊。“桂岭啰喂”,在这里你年纪最轻,你就代我顺手给各位倒些茶水,泡些西山茶叶吧,我刚从桂平西山带回来的。
  在今晚的吟友中,我最熟悉的是“桂岭啰喂”,因为我们原来就在网上认识,所以今晚的海聊还是从他开始吧。
  (面向“桂岭啰喂”)“桂岭啰喂”,23日上午在你市的试验小学听识字课, 我注意到你很专注,课后你还询问什么地方有字理方面的书籍卖,很想购买一本。我当时向你推荐了周瑞宣老师的《汉字形义详解》一书。这样吧,明天我再给你寄去一本有关3500个汉字形义析解的拙著《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你去年不是也送我一本你与他人合著的散文集《铿锵三人行》吗,还有你的题签呢。所以,明天我的这本书等于是“物资交流”,我也会题上几个字的,就留个纪念吧。当天下午我继续在试验小学给该城区名师工程的学员作“诗联声律常识”的专题讲座,很遗憾,下午你因“重于泰山,压倒一切”的“两基检查”而无法来。这两天回来后,我就看到你23号当天晚上在网上的“演讲”了,我想,如果当天下午听了我的讲座,加上你天资如此聪敏,也许后面“炮弹偏靶”的现象就会少了许多。
  “桂岭啰喂”,你对这次举行的诗联擂台赛的联句评论道“真正合律的诗联能有多少?”还说“单看平仄,许多人仍是有很多问题的”。就整个诗联赛的2000多比(首)诗联来说,你这样的评判应该说是正确的,当一比比对联和一首首所谓的格律诗因不合格律在我的手下被一一划掉时,我的心当时是阵阵的痛啊!2000多比(首)的诗联才有100多比(首)基本符合声律平仄的要求,这5%的比率是多么的低呀!!其中确实还有你说的“误打误撞”而入选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诗联来说)的传承的确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申报了这个诵读经典课题,随后又举行了这次诗联赛,目的就是希图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尽绵薄之力呀!所以说,你的观点从整个的情况来说是对的,只是你所指的范围不够明确,特别是所例举的又是获奖的诗联,这样你的“炮弹”就偏移些了,这些获奖的诗联特别是获一等奖的诗联,其平仄对粘我们是经过仔细的甄别评审的,而这些获奖者中就不乏诗联方面颇有研究的老师。
  “桂岭啰喂”,你在评论获格律诗一等奖的五律《课改感言》时说该诗“不是排律却换韵,况且是隔句压,另人费解”。我不知道你的这种判断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也许是一时粗心所致吧。在中古乃至近代人写诗多遵循《平水韵》,该部韵书所分的韵部比较细,按四声分类共有106个韵部。元代的周德清编了一本《中原音韵》,这本韵书把当时的诗韵分为19个大的韵部(现代又浓缩成“十八韵”),第一韵部是“东钟”(ong),第十五韵部是“庚青”(eng、ing),也就是说,起码在元代的时候人们就把韵母为eng和ing的韵脚字归到“庚青”韵部。《课改感言》这首诗的韵脚字分别是 “鸣ming征zheng经jing生sheng倾qing”,也就是说,就是放到元代之前去这首诗也是押韵的,所押的就是“庚青”韵辙。到了近代,人们逐渐的把“东钟”和“庚青”两个韵部合并起来,如曹雪芹的《半瘦燕画诀》一诗的韵脚字就是“容、形、峰、雄、层、陵、风、程”,可见,至少在清代人们已经把“ong、eng、ing”的韵母字通押了。在现代,我们都很熟悉的《东方红》的韵脚字“红ong、升eng、东ong、星ing”也是把它们通押了的。为了使这些韵部固定下来,于是在近代形成了“十三辙”,它的韵部更少,用韵更宽了,他们分别是:1、发花2、梭波3、乜斜4、姑苏5、一七6、怀来7、灰堆8、遥迢9、由求10、言前11、人辰12、江阳13、中东(取每韵部的前面两个字代为名称,没有什么特别含义)。先前《中原音韵》的“东钟”(ong)和” “庚青”(eng、ing)合并为现代十三辙的“中东”。由此可见,你说获一等奖《课改感言》不押韵就不对了。我相信你对十三辙一定是学过的,只不过是一时忽略罢了。唷,“雪花飘”问怎样学好“十三辙”? “十三辙”的名称上面已经介绍了, 你们必须要了解每一韵辙所包含的韵母,如“中东辙”包含有“ong、eng、ing”三类韵母的字,“人辰辙”包含有“en、in、un” 三类韵母的字。什么?你问怎样速记这十三辙?哦,下面这句话每个字代表一个韵辙,记住它就能帮助我们快速记忆:
  月下一哨兵在村头站岗多威武
  你看,“桂岭啰喂”果然聪明,马上就能脱口背出了。“雪花飘”、“凄凄雨”、“苍穹鹰”你们如何?噢,也不错,背两遍也记得了。那我检查一下,“月”和“岗”各代表什么韵辙?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乜斜”和“江阳”,不愧都是有一定诗联学养的人!
  这次对联赛中我们出了“喜看红梅开岭上”的上联,要求应对下联,忻城县教研室的黄爱文老师所写的对句是“乐观黄菊绽篱东”并获得一等奖。就上下联地意境来说,红梅黄菊,一开一绽,相映成趣,“绽篱东”句使人联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淡然情境,这样的对句还是颇具诗意的。洛维,你认为该句获一等奖上不当地,主要认为该联句“乐观黄菊绽篱东”是“仄平平平仄平平”,由此认为它是不合律的。“博白一老师”在评论中说“菊”在他们博白客家话中就是以“-g”收音的入声字,翻开古汉语入声字表也如此,因此“菊”当属入声字,以此观之,“乐观黄菊绽篱东”二、四、六的平仄完全符合七言仄起式联句的要求,“博白一老师”的说法是正确的。你的桂柳话当然是很地道的,桂林话属于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入声字在中古的时候已“入派三声”,即分流到平、上、去三声中了,所以,今天讲北方方言的人,在我们广西也就是讲桂柳官话的人一般是难以辨认入声字的。在客家话和白话(粤语)中,都还留存着古入声字,因此,有人说,客家话和白话(粤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会说这两种方言的人对辨认入声字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基本特征即是发音急促,收音短快,一般以—b、—d、—g为韵尾。你会说客家话和白话吗?噢,不太会。那你是怎么辨认入声字的呢?噢——原来主要是看入声字表,这是个好办法!对我们不会讲客家话和白话(粤语)的人来说这只能是唯一的选择。“西边雨”你问到哪里去寻找《入声字表》?是的,不太好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已把此表贴在“诵经网”(sdjdsw2006.16789.net)《诗联擂台》栏目里。入声字归到上声和去声以后如何去辨认它呢? 这好办,可以不必刻意去记它,反正在现代汉语中读上声和去声的统统都是仄声,那么,只要我们记住归到阴平和阳平中的入声字就可以了。例如,“八”和“十”在普通话中分别属于阴平和阳平,但它是古入声字,当属仄声。我们现代人在欣赏古代诗词时,要有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的意识,因为那是古人按当时的声调来协调平仄的。我们现代人今天在写作诗联时,一般仍可按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也可按现代汉语“阴、阳、上、去”四声协调平仄。洛维,在如何识记入声字方面你还有什么更便捷的方法吗?今晚时间紧些,稍后你可另择时间在网上笔谈,把你的识记方法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的成果哟!
  还有,你对本次格律诗一等奖的柳州市鱼峰山小学卢坚老师写的《丹洲怀古》也认为它明显不合声律。为便于大家阅读和理解,现把该诗粘贴如下:
丹洲怀古
柳州市鱼峰山小学 卢坚
  曾与友人到距柳州180公里外的小山庄——丹洲游赏。目睹碧水青山间这个明代小镇的古朴风貌,触摸着四百多年前陈壁残墙,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清官怀远率先垂范,带领百姓辛勤劳作的景象,于是赋诗一首:
                      黛岫延绵依水行,
                      扁舟自在恋波清。
                      古城依旧说怀远,
                      深巷时闻朗笑声。
  “柳州一丁”对你地观点提出了具体的反驳意见,我细读该文,其观点和论证还是比较中肯。 你在评论中说“今天我的话出格了,干了越权的事”, 你这话说错了, 你没有干越权的事,说真的,你带头发言评论我们得谢谢你呢!我对你是寄予蛮大的期望的,在回民小学看你的课,在饭席间听你的朗读,阅览你的散文和你这次写的绝句诗,说明你还是很有思想和底蕴不浅的人。爱之深则责之严啊!你说“希望黄老师不要生气”,然而,我却还是有些生气了,生什么气呢?“桂岭啰喂”啊,如果说你不会讲客家话和白话而对“菊”是入声字一时辨认不清的话,那么,凭你的才智和知识底蕴,断不会连《丹洲怀古》中 “恋”和“巷”的声调是去声也辨不清吧?!你把“扁舟自在恋波清”的平仄看成“平平仄仄平平平”,这样就变成了“三平调”;把“深巷时闻朗笑声”的平仄看成了“平平平平仄仄平”,这样出句与对句第二字位的平仄就不是“相对”而是“相粘”了,以此观之,这首七绝当然是“明显不合声律”的了。 你说,我对你这个“高年级的优材生”却犯了“低年级的低级错误”会不生一些气吗?如果我现在问你“恋”和“巷”究竟读什么声调,我完全相信你是不会说错的。但是,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却出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看还是粗心和急躁所致。另网名为“送啰喂”的老师在留言中寄语你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还说了不少劝勉的话,的确,他(她)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开始就用“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也许你看到的都会是错误。 昨天晚上我看了你发来的低年级阅读课文《风》的实录和点评,你就写得就很不错嘛!本课芟除繁杂,紧紧抓住以读为本这条主线进行整理和点评,语言顺从练达,评析比较理性,通篇洋溢着“玫瑰的芳香”。虽然你也提出些许的不足,但那是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很善意地提出的,所以,其结果就是点评者辞采飞扬,执教者心悦诚服,观评者收获颇丰!这就是和谐!是我们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
  “桂岭啰喂”,因为与你熟,所以就聊得深;因为对你有所期待,所以说话的语气也许就显得重了些。不知听了后你心绪如何,亦请你理解并谅解黄老师的倚老卖老哟。我注意到你看了“博白”、“岭南”和“绿岛”等几位吟友的商榷意见后的反馈“发言”, 还是很有男子汉的气概的,你敢作敢当,知错就改,如此而为,肯定会更快地成熟和长进!我们会更多的关注你!
  哟, 光顾着与“桂岭啰喂”聊,冷落各位了,抱歉!抱歉!各位喝茶。话要聊出味道,茶也要喝出味道唷!
  (喝茶。约三分钟后继续聊。)
  (待续)
  (以上为网聊“上篇”)
  (以下为网聊“下篇”)
  哟, 光顾着与罗伟聊,冷落各位了,抱歉!抱歉!各位喝茶。话要聊出味道,茶也要喝出味道唷!
  (喝茶。约三分钟后继续聊。)
  “东边日出”你喝茶呀!什么?听了上面地言说你感到了平仄在诗律中的重要性。是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泰斗,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我们广西博白人)在其《诗词格律概要》一书中就说过:“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你问怎样简要地识记律诗绝句地平仄谱?唷,这可是难者难,易者易啦!在诸多的格律要求中,平仄的规则是最重要的,也是稍难些的,但掌握了规律就一点不难。近体诗的平仄类型主要依据其首句的平仄结构来划分,由于首句第一个字一般不论平仄,所以第二个字是平就叫“平起”,是仄就叫“仄起”。识记近体诗的各类平仄谱可从五言仄起式绝句开始。如:
五绝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上面的平仄谱只要记住第一句和第三句,那么第二句和第四句就可以顺推出来,因为平仄相反,也就是相对。在近体诗中,五绝仄起式较多,故五绝仄起式平仄谱是最主要的,熟记这一平仄谱式,其余的平仄谱式均可顺推出来。如:
五绝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仔细审看,就可看出五绝平起式平仄谱其实就是五绝仄起式平仄谱上下联的倒置,它由“一二三四”的序列排成了“三四一二”。
  七言绝句的平仄谱又怎样识记呢?那也很容易,一看便知:
七绝平起式                    七绝仄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上两例可看出,七绝的平仄谱就是在五绝平仄谱的基础上,前面分别以“平平”和“仄仄”相对相粘而成的。律诗的平仄谱更好识记,它就是把绝句四句的平仄谱重复一次变成八句即可。你不妨试着读读一些律诗,稍加品味就可悟出。常言道“熟能生巧”,多读多品味,然后尝试着创作,便能逐渐地入律入格,进而熟能生巧。掌握古诗的基本声律知识,我们便能了解古诗中因声律而异变的词法句式,在教学中就能自觉地用现代汉语语法去梳理倒装的古诗句式,缩短古诗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的距离,便于学生对古诗的确切理解,避免死背译义的情况。
  “云卷云舒”贤弟坐得远一些了,靠近些吧。你真是具有一双“火眼金睛”呀!一眼就看出获格律诗一等奖的《课改感怀》一诗“剽窃”了王维《观猎》中 “风劲角弓鸣”这一现成句子, 你指出的问题是对的,可见“云卷云舒”贤弟古诗文积淀之深厚。为什么评它为一等奖呢?当时我们是这样考虑的:本次竞赛入选的律诗中,七律四首,排律一首,但这些律诗二、四、六字位的平仄都有一两处或两三处是欠合律的。五律除这首外还有一首《无题》,这两首的平仄都比较工,这实在难得!但《无题》在颔联和颈联上不对仗,此乃律诗之大忌。由是观之,本次所参赛的律诗中仅《课改感言》是完全合律的(“惜”是古入声字,因本次竞赛也可以按现代汉语四声进行平仄协调,所以作者把“惜”作为平声也是可以的),考虑到本次竞赛活动主要是了解和感受近体诗和对联的格律形式,本诗八句中仅有起始联的第一句是借用(当然,说“剽窃”也不为过,另“万里征”已渐为口语,使用它虽未具有创新性,但也不能说后人写诗都不能用了), 至少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该诗颔联、颈联及尾联这些主体内容是原创的,这首诗的立意也是比较好的。正因为该诗起始第一节的借用有“生吞活剥”之嫌,所以原来想律诗类不评一等奖,只设二等奖,但最终还是考虑到律诗比绝句难度要大,第一次竞赛要求降低些有利于今后大家的参与,最后还是把该诗“拉”上来列为一等奖了。感谢你的提示,我们会在下次的赛事中考虑得更周密和稳妥些。同时,我们所有的吟友也都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对古今诗词中的一些诗句当然最好不要直接借用,那么如何活用和化用呢?古今诗人在这方面都有很多经典的诗例,我想这个话题能否由今晚在位的哪位吟友主笔聊聊?我们想近期在《诗联擂台》栏目里再开设个“诗联絮语”(暂定名,各位想起什么更富有诗意的名称就请提供),类似诗联史话、读诗偶得、写诗诀窍、对联技法、诗联品赏等等都可用留言的形式贴上去,一般以散文的形式叙写,千字左右,根据该文的阅读价值和读者反馈的情况,每学期评选一次,由总课题组发给“诗联絮语”散文评比一、二、三等奖。本项活动不收评审费, 证书印制费和邮寄费也不收。“云舒”、罗伟、“岭南”、“听松”,还有各位,你们是否先投笔其间呀!
  “清泉一泓”,你提出“欣闻灰鹊闹枝梢 ”比获一等奖的“欣观喜鹊闹枝头” 要更胜一筹,你的观点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从词语和色彩的搭配来看显得更工整。但是,“喜鹊登枝,红梅报春”是民间常用的表示吉祥的画图,“喜”虽未表颜色,但与“红”相对却是约定俗成的吉祥字眼,“灰鹊”虽属鹊科类,但毕竟与老百姓心目中的“喜鹊”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欢庆新年的时节,正如“漓江垂钓”所言,对“灰”的色彩有所忌讳的人还真不少,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大众化的“喜鹊”,一“红”一“喜”,尤显吉祥。这样的选取的确是顾了此而失掉彼了,不能两全,也就显得无奈。在选评喜鹊类的对句时,符合平仄要求的主要有如下两句:即“欣观喜鹊闹枝头”(甲)和“欢闻喜鹊唱枝头”(乙),在词语搭配上(甲)的“欣观”与“闹”确实不如(乙)的“欢闻”与“唱”;但在动词的选择上,(乙)的“唱”又确实不如(甲)的“闹”那么热烈和欢快。我们一直在等待着“忻听”或“欣闻”与“喜鹊闹枝头”相搭配的对句,但一直到了4月30日接近零时也没有出现,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最后还是降低要求选择了“欣观喜鹊闹枝头”,只好把它列在一等奖末位了。我们当时就是这样考虑的,应该说这样的考虑也还是有欠周密的地方。真诚地感谢你的参与和提示!
  “不如归去” 你好啊!今晚夜色朦胧,无法从容貌上看出你的年龄,从你的言辞中想必你阅历不短,那就以长为敬,尊称你为兄啦。人称代词也要换成“您”才好。“归去”兄耶,首先得感谢您唷!我细看时间,您是5月22日下午6点03分上了帖子,有了“归去”兄您的这一帖子才会引起而后的系列正反评论呀,您说,这不该谢谢仁兄您吗?好,就请您再接受我这作揖拜谢的古礼啦!(作揖)仁兄您对 “耿耿忠心育栋梁”名列“潇潇春雨润桃李”对句一等奖直言其不当,您首先认为它在声律上“相当不符合要求”,把政治性突出但声律上“相当不符合要求”的联句评为一等奖那就是“把‘政治正确’放在首位”,而且是“大搞意识形态挂帅”,甚而至于是“机会主义行为做法”云云。而后有“独钓翁”和“西山听松”等吟友提出了与您商榷的评论,你们双方的帖子我都认真的看了,“独钓翁”和“西山听松”所言还是很中肯的,他们的论证也是比较周密的,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 在声律上的确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面哥您从“政治”角度给它戴的系列帽子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如果您认为其声律虽然没问题,但从内容上看,应该风物与风物相对,不要和人文的内容扯在一起;而对方却认为先风物而后人文,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此乃“诗经”的比兴手法。如果这样的争论就是属于很有意义的学术研讨了。为什么您会判断该联句在声律上会“相当不符合要求”呢?我想可能哥您在判断方式上走了些弯路了,在此,为弟的又有“掉书袋”之嫌了,根据前人总结出的经验和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判断联句是否合律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以上联为例):
潇潇春雨润桃李
    平  仄  平
耿耿忠心育栋梁
    仄  平  仄
  1.首先看其是否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以此观之,此联符合要求。
  2.再看上下联二、四、六字位的平仄是否相对(粗略地说一、三、五可以不论,暂别管它)。以此观之,均相对。一般情况下,符合上述两点的就基本符合联句的平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查看其细部,能做到的话就更完美——
  3.下联是“仄平”收尾的,出现“孤平”吗?除句末“梁”是平外,句中至少要有两个平声字,现在句中除“心”是平外,第三字位的“忠”也是平(此时的“三”就要论了),因此没有“犯孤平”,符合要求。如果是“平平”收尾的还要注意看其是否出现“三平调”,即偶句末不能出现“平平平”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七言句的第五字位和五言句的第三字位就不能“不论”,而必须是仄声了。当然,这些要求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写联句时能尽量避免会更好。
  通过以上的分析判断,可见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 在声律上的确是没问题的,而且还是“丝丝入扣”的。“不如归去”兄,如果按上述三个步骤来判断一副对联是否符合声律方面的要求,是不是会快捷和准确一些呢?
  此联评为一等奖我们原来也是如“西山听松”所言把它视为一种喻指关系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流水对”,即教师“耿耿忠心育栋梁”就像“潇潇春雨润桃李”一样。用“耿耿忠心育栋梁”去对“潇潇春雨润桃李”在我们教育界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所说的“桃李”在很多情况下已不是果实而是代指学生了。然而,同样是这副对联如果拿去参加园林单位举办的诗联赛也可能三等奖也难入围,他们强调的可能就会是风物与风物的相对罢了。这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评判一些诗联的高下和文野有时还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放在这个情境它是上品,放在别的情境可能就会跌为下品了,这就像我们给人写对联,要有个性特点,要符合主家的实际情况一样。我这样的理解不知您认可否。我和您一样,经历过那个 把“语文的思想性”奉为圭臬的年代,目睹和亲历了5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些极左的年代,所以我们对那些极端化的过于政治性的东西是特别反感的。老哥您那晚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一时有些蒙,懵懂之中就把该联的平仄看错了一两个,还“把‘语文的思想性’奉为圭臬的年代”说成了“把‘语文的工具性’奉为圭臬的年代”了。不过没关系,谁也会有看花眼的时候的,我就看了不少的花眼,也说过不少糊涂的话哩。从您的言辞中我知道您也是个学养不浅的人,我很想在稍后的“诗联絮语”中看到您有关吟诗作联的华章,请哥您不要惜墨唷!
  各位吟友,这是我们总课题组第一次举办这样的诗联竞赛活动,从竞赛形式到评定的名次确实存在不少疏忽和欠周密的地方。由于符合声律的诗联不多,所以,如果平仄没问题的一些诗联(特别是对联)虽然俗一些也提了上来,这无形中对这次的竞赛水平有所影响。总之,真诚地请您宽容谅解,还请您为下次竞赛活动的举办多提宝贵意见。
  看,不知不觉之中已经到了11:25了,今晚我乘兴讲得多一些了,下回再摆“龙门阵”,或是开始“诗联絮语”后,可要由你们轮番主讲了,除以上诸君外,今晚因时间关系未能交谈发言的“独钓翁”、“西山听松”、“三鉴客”、“柳州一丁”、“人间正道”、“关山飞渡”、“漓江垂钓”、“踏遍青山”、“凄凄雨”、“绿岛夜曲”、“岭南居士”、“无边落木”、“溪涧草”等吟友,看你们的文章就知道是极有学养和涵养之人,你们可不要惜墨如金哟!
  时间关系到此打住了,那就“不如归去”啦,各位晚安!再见!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0:30:42 | 只看该作者
黄亢美 著名特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广西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师培训部教研员,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小学语文学科组组长、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他多次应邀在全国多个省市讲学和上课,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他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发表教研文章近200篇,出版独著或合著的论著教材20本。先后指导5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课堂教学或录像课比赛均获一等奖,主讲的师资培训VCD在全国发行。
  他先后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字理教学研究课题、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研究课题、广西教育厅小学语文课改研究课题等,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4#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0:32:15 | 只看该作者
黄亢美:字理——识字析词的根本



来源:中华语文网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有奠基作用,而且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可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其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2000、1、20)。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证明,识字要以感知觉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而最主要的过程是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义识记则印象深刻。因此、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佟乐泉语)。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依理而行则兴,逆理而为则衰。汉字的规律就是它的造字理据,即构字原理,简说为字理。学习汉字时依据字理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所学的汉字就能意义识记,持久不忘;如果教师机械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则容易遗忘,效率低下。如教学 “大”字,只要学生能说出一横一撇一捺,有三画;“男”字只要能说出是上下结构,上“田”下“力”,一些教师即夸赞其“顶呱呱”,还要“表扬他”。诚然,在学生初识笔画和结构阶段,这样的笔画记忆和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后仍千字一律,毫不讲“理”(构字原理)地机械教学和识记,其结果当然就会是生字回生率高、作文时错别字多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能依据构字原理,把上述两字分别析解为:“人”跨腿伸臂(一)表示“大”,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的(古代男于田耕,女于户织),那么,像“大”、“男”等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较之抽象的符号识记,这样讲“理”的识字,其识字的“质”是根本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的识字方法是最根本的方法。
  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识字方法,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等诸多识字教本,都非常注意从构字原理上析解汉字。现代名师徐特立身为人师时,仍苦读《说文》,常一边行走一边于掌心书写篆文,默记字理。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等原因,部分字的形义已有所变化,教学这些字时,当然不能 “强词夺理”,是可以进行笔画或结构分析的,也可以依据其现代实用义进行灵活解说和识记。但是,大部分的汉字,包括大部分的简化字都还是隐含“六书”原理的,对这些字,我们就应依据其构字的原理进行教学。在我国当代的诸多识字教学流派中,实际上有很多也是渗透字理识字因素的,如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根识字等,而“字理识字”则是最明确、最直接、最集中地强调“字理”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实际上又可以说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因而,从广义上说,凡是依据构字原理进行析解记忆汉字(包括按字源理据和对部分简化字、形变字运用现代观念进行新的析解识记)的都应视为字理识字的范畴,诚如贾国均先生所说,“字理识字具有同步研究的开放性和博采众长的兼容性”。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因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所以,主要应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声字时的形旁形义特点,这样就能较快地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汉字。例如:
  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就能自觉地析解“煮” 、“烈” 、“烹” 、“照”、“熬” 等字的形义
  学了“首”字(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声字的形旁时变写为“页”, 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人头”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如果了解了“手”作偏旁可变写为“扌”、“”、“又”、“廾”、“攵”、“”“彐” 、“爪”等,那么,学到“挥”、“击”、“看”、“牧”、“取”、“妻”、“采”、“戒”、“看”等字时,就能自觉地把这些字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
  掌握了常见的偏旁部首后就能形成较强的析解词语的能力。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是,只要他懂得四点底“灬”表示火,食字旁“饣”与食物有关,那么,就能顺其字理推出“烹饪”是用火烧煮食物的意思。
  概言之,懂得常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掌握了像“大”、“男”这类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基本构字原理,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地形成识字的能力。如此的依据字理教学,当汉字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既能使他们意义地识记汉字,又能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右脑潜能。
  广义的字理教学不仅指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同时还指依据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简言之字理析词。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词语解释,一般为查字典找义项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而字理析词就是从本源上了解该词的本义,而后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据此,可以说字理析词应该是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字理析词的基本要则是“分解——组合”,具体操作过程可为:
  1. 分解词语
  分解词语即是对词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别析解。如果是合成词就先把词语分解成若干
个词素,再对其中的重点词素进行析形索义,探寻本义。如成语“名列前茅”,先把它分解为“名、列、前、茅”四个词素,单个的看“名、列、前”三个字的含义不难理解,只是“茅”字在文中的含义有些模糊,所以,重点从字理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是“茅”而不是“矛”。经过字理析解,知道“茅”是形声字,艹形矛声,指茅草,古代军队外出征战时,先头的前哨往往以茅草为旗在前探路,遇有敌情则举旗通知后军(另说野战中军旗破损后扯茅为旗),因此,“前茅”就是举着茅旌的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2. 组合会意
  由举茅旌的人走在队伍之前引申出前面的意思。在“分解词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合会意”, 即把“名、列、前、茅”四个语素串联组合起来,其词义即是——名字排在前面,就像举茅为旗走在队伍前一样。所以,“名列前茅”不能写成“名列前矛”。
  3. 据文取义
  据文取义即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理解这个词的文中义。如“名列前茅”
在文中的语境是“在这次全校田径运动会中,我们班的多项竞赛成绩均名列前茅”。在这里,“名列前茅”的词义就是特指班级的田径运动竞赛成绩在全校是最好的,名次是排在最前面的。
  4.
比较品味

  比较品味就是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从而品味和感悟出作者遣词
造句的得体和精妙。如上句如果不用“名列前茅”来表达而改换成“成绩最好”,“各项竞赛名次都排在前面”,这样的表述意思虽然都一样,但用“名列前茅”则显得简洁,特别是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书面语的气味更浓些。
  此外,有些重要的词语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性的造句训练,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依据字理析解词语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识记词形词义,特别是对一些近义词的比较品味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五彩池》一课中有“水池周围的树木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水池更加瑰丽”的句子,句中的“瑰丽”换成“美丽”行吗?哪个更好呢?依据字理析词法先把“瑰丽”分解为“瑰”和“丽”,“丽”是美丽,词义学生容易理解;“瑰”是斜玉旁,斜玉旁的字与碧玉、瑰宝有关。由此可知,“瑰丽”即是像碧玉般的美丽。“瑰丽”为什么会比“美丽”好呢?联系句段中的内容,原来“五彩池”中的水清澈透底,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光十色”,就像碧玉般晶莹透亮。由此可见,“美丽”显得空泛,而用“瑰丽”就联想到“碧玉”,以之描写“五光十色”的池水就显得十分的和谐得体了。
  对一些非合成词进行字理析解时,它所“分解”和“组合”的不是词素而是这些字的部件了。如“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卢沟桥的狮子》)中的“驻”字,它为什么是“驻”而不是“住”?于是对“驻”进行部件分解——“驻”为形声字,马形主声,要理解词义就要依据形旁析解。古代征战多使用战车和骑士,车马停止常常意味着休息驻扎了,于是把马系好,把车辆围成圆形(“军”字的古义)变成临时的军营,这样“驻扎”就与马以及马拉的战车有了关系。所以驻军、驻扎的“驻”用马字旁的“驻”而不用单人旁的“住”。对“驻”字的教学重在理解词义,所以进行字理析解主要放在“分解词语——组合会意——据文取义”这三个步骤上,至于“比较品味”甚或“迁移运用”则可省略了。
对大部分的词语来说是可以先依据字理进行析解理解其本义,而后联系上下文找出它的文中义的。一般来说,下面的词语应当重点进行字理析解:
  1.便于字理析解的词语。一些汉字由于演化和简化已很难从字理上去认识它们的形义,但大部分的汉字还依然保留着“六书”的特征,就是相当部分的简化字也还是依据“六书”简化的,对大部分的汉字来说还依然是有字理的,那么,由汉字构成的词语大部分也是可以进行字理析解的。如下面的词语:
  “名副其实”的“副”用“刂”表形是因为它与刀有关——古代未发明纸之前,借债的数据刻写在竹片或木简上,然后用刀一分为二,借债和放债的各持一半。还债时合二而一,两个半片合起来数字才完整的显现。概言之,“副”就是“一分为二”而又“合二而一”的意思,只有二者组合时相符合的才能称为一副,我们现在常用的量词“一副眼镜”、“一副对联”、“一副手套”等都具有这个含义。“名副其实”就是名字与实际这两者相符合的意思,所以应用“副”。而“付”是交付、付出的意思,与“名”和“实”搭配上没有关系。再如“负隅顽抗”的“隅”是形声字,“阝”横倒过来就像山岭的形状,所以从“阝”的字一般都与山岭或高地有关,“隅”就是山岭的一个角落或旮旯的意思,所以“负隅顽抗”就是指敌对的一方龟缩在山岭低洼处或旮旯里顽抗,喻指敌对一方大势将去。理解此义就不会把“负隅顽抗”写成“负偶顽抗”,因为“偶”的形旁是“亻”,特指两两相伴的人,与人有关。
  2.字形近似的词语。一些词语由于关键字词的构形近似,学生极易混淆写错,对这些词语只有依据字理析解,才能从根本上分辨清楚它们的正误。如:“姗姗来迟”原义是指像小女子一样行走轻盈缓慢,所以“姗姗”两字是用女子旁,理解了这样的字理就不会把“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因为“珊”是形声字,形旁“王”是斜玉旁,与玉石有关,而与人的行走动作则毫无关系。再如“毫不松弛”的“弛”是弓字旁,它是特指弓的松缓,弓的松弛与扩张是相对的,所以应是弓字旁的“弛”,它与马字旁“奔驰”的“驰”没有关系。“帐篷”一词中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帐是布巾做成,所以从巾;古代的篷多为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所以“篷”用竹字头表义,学生理解此义就不易把“帐篷”写成“帐蓬”甚至“账蓬”了。
  3.比较关键的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一般是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比较重要的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如:
  (1)文题中的关键词语。如课文《趵突泉》主要描写趵突泉的泉水喷涌而出,浪花翻滚的情形,“趵”是足字旁,足就是脚,趵的本义是跳跃的意思;“突”是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表示非常急速。顾名思义,“趵突泉”是跳跃的泉,是奔涌而出的泉!从字理上理解了“趵”与“突”的本义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品读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是怎样表现趵突泉水势“趵”与“突”的情势,这样的析解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
  (2)文句中的关键词。如《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国途中遇赦返回时的愉悦心情。为什么要“早发”,有多“早”呢?这都与诗人的心情有关。教师抓住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字进行字理品析—— “朝”会意字,可把字拆分为 “十”(草)、“日”(太阳) 、“月”(月亮)几个部件,组合会意为天刚放亮,一轮红日在草丛中刚升起来,一弯残月马上就要退落下去了,这就是清晨。是啊,这么一大早就要辞别彩云缭绕中的白帝城,足见诗人急于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愉快心情。
  (3)文句中的难点词。运用字理析解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如《中国石》一课中的句子:“忽然,她惊叫起来:‘雄鸡,这块石头像雄鸡!’我接过来一看,真是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翻看课文的注释,“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如果这样来记这个词语解释那就是死记硬背了。先把这个词语进行分解为“肖、形、石”,“形”和“石”的字义容易理解,难理解的主要是“肖”。“肖”字是会意字,从小从月(肉),意为小孩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小肉(是父母亲生养的),因此,小孩一般都很像父母的。由此引申出相象,好似的意思。例如词语“肖像”、“惟妙惟肖”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法理解了“肖”的本义和引申义后,对“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的解释就能有意的识记了。再如《雷雨》中“彩虹”一词的“虹”为什么是“虫”字旁?《雷雨》中,“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为什么表示慢的意思的“渐”字用三点水作形旁?与水有什么关系?像这样的词语只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式才能真正的解决难点。
  字理析词是字理识字的发展,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深刻性深受教师的喜爱,也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悟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色的时期,我们对字理析词这一最能体现母语规律的教学方法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然而,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很不够的,师范院校古今汉语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师范院校毕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字学基础还是不够扎实的,相当部分的教师教了多年还一直把“热、煮、烈、烹”等字的“灬”说解为与水有关;把“阻、陆 、阱 、降 、险” 等字的“ 阝”说成与耳朵有关,等等;在词语解释中,除了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找意项外,几乎再没有其它的析词招法,究其原因,乃文字学基础薄弱所致。由此可见,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学生能依据字理去创造性地学习汉字和切实地从本义上去理解词语,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字学水平。惟有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识字析词的能力,进而高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本文止笔之时,让我们一道读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关于汉字教学的一段话——
“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了于漪老师上面的一段话,那拷问的声音始终在萦绕不逝,而且越来越大。是啊,我们能很好的借助世界上唯一内含字理且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字去“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对这一问题做出必须的回答。


5#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0:33:0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黄亢美作者:小雏鹰
  
好一个功底深厚的老顽童
——听特级教师黄亢美“量词”归类识字教学有感
花絮一:以请动之话“见面告别”
“上课!”
黄:“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黄:“我怎么向你们问好,你们也怎么向我问好!”
黄:“同学们好!”(大声一吼)
生:“老师好!”(吼得更重)
黄:“同学们好!哈!哈!哈!”(开心的)
生:“老师好!哈~哈~哈~哈~哈~”(非常意外,以至于笑得不自然)
黄:“哈哈!同学们好!哈!哈!哈!”(有种得意得开心)
生:“哈!哈!老师好!哈~哈~哈~”(能明白,觉得有趣,但不是很整齐)
全场听课者都乐了,在黄老师的调侃中孩子们轻松地走进课堂。
   
“下课啦!”
黄:“我要回广西啦,孩子们!再见!”(力拔山兮气盖世)
生:“老师!再见!”(已经有些经验,颇有气势)
黄:“孩子们!再见!”(身体往后退,声音明显变轻,一边摆手,似乎是越走越远,)
生:“老师再见!”(领会意思,也摆手,变轻)
黄:“孩`子~们!再~见~”(声音模拟得有些游离,似乎看不见啦)
   生:“老师……再见……”(似乎更象一只只的小老鼠发出的声音)
   全场爆笑!

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用他高超的语文口语功底美美地和孩子们玩了一把,让人瞠目,让人回味。

花絮二:以趣评之话“课堂评价”
   生答:“‘清’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表示字义;右边是‘青’,表示字音。”
  黄大声地唱道:
5  6    5  3    2  3    2  1     ⅰ5    6 ⅰ     5——
   他已说完了,请我来评价。伸手来打分。满分得5分。伸出5根五根手指头。
5  6    5  3    2  3    2  1     ⅰ5    6 ⅰ     5——
开始!

天,简直是广西的“刘三姐对歌”。唱着山歌来评价,绝!

三、不是花絮:真工夫“字理”教学
刚才基本都比较搞笑,蕴涵了黄老师的幽默和智慧。但是这堂课真正向我们呈现的却是黄老师苦心钻研的识字教学方法——字理教学。
使我长了见识。
黄:大字怎么教?
答:大大大,有3笔。
黄:非也,这个回答太低级。“大”字一个人把手分开,成一字状,故叫“大”。

黄:煮字的四点底可以叫四点水吗?
答:也许可以吧。
黄:错,四点底与水一点关系也没有,与火有关。

黄:欠与欠钱有关吗?
答:似乎有。
黄:错!欠字下面是人,上面是人呼出的气。人呼气的样子叫“欠”。
比如“吹”要用气、“歌”要用气、“歇”使气平息。

黄:阳为什么是左耳朵,难道是太阳从左耳边升起来了。
答:答不出。
黄:画两座山,一条线。仿佛是一个睡着的左耳朵。太阳从山中升起。横着看这就是“阳”。

黄:“鲜”是把鱼和羊一起煮着吃就是鲜吗?
黄:“鲜”一边是鱼。一边是羊,古时候,南北交流时,南边水多,鱼多。南方人认为鱼最好吃。北方地广,草多。适合放牧,牛羊成群,羊肉最好吃。最好吃的是鱼和羊,故名“鲜”
6#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0:33:56 | 只看该作者
根的寻觅与守望
——我的字理教学心路历程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研究员
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
黄亢美
迷惘年代中对语文教学根的寻觅
  1969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因当地小学师资匮缺,我被叫去做了一个民办教师,没有师范经历,没有岗前培训,只好回忆过去老师教自己的方法照搬着去上课。在当时“极左”的政治气氛下,语文的阅读课基本上成了政治课,识字教学更是机械呆板,凡是独体字就问学生是几画,合体字就简单说说是什么结构。如此机械教学,久之,学生无趣,教师乏味。语文是这样教的吗?我隐隐地问自己,怯怯地问旁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无法找到答案,也没有人能确切地告诉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课,在迷惘和困惑中历经了四年的教学。
  1973年9月,我被“推荐上大学”到了桂林叠彩山下的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时值文革后期,极左思潮依然泛滥,所学的内容也非常的“政治化”,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样教”的疑问还是不甚明了。当时能阅读的书籍也非常少,书店除“毛选”外几乎别无其它书籍。一日,与窗友在独秀峰下的图书馆偶然翻查到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阅后方知小小汉字竟有如此之奥妙,一时爱不释手,竟与几位同窗好友把整本书刻写油印出来。王筠有言:“人之不识字也,病在不能分,苟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则易记难忘矣。”这话给我很大的启示,的确,语文这座大厦是由字词句段篇组构而成的,字是它最底层的基石,人生启蒙从识字始,果能“将一字分为数字”,即先分解,再组合,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汉字的形义自然就能形象识记。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代人的文字学基础非常薄弱,很多汉字竟荒芜到“迎面不识”的地步,例如“阳”字,我当时也只是知道“阝”叫左耳旁,至于它表示什么或与什么有关却无从说起,自己也从不去想过。念及到此,我顿时为过去四年误人误时的识字教学汗颜,同时也陷入更深的思考,汉字字理的学习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它是否就是我所追寻的语文教学之根呢?
寻它千百度的根就在眼前
  1976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广西柳城师范学校任教,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教学研究氛围渐好,我也更投入地进行我的语文寻根之旅。在给师范生讲授文言文和古诗词时,我有意摒弃按译文串讲的方式,而是对重点字依据其字源义进行析解,并补充和扩展相关的文字学知识,例如讲授古文《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姜氏何厌之有……欲为之启……”这一句段时,我对“完”、“聚”、“缮”、“具”、“厌”等重点的难字均从字理入手进行析解,这样的讲习是生动形象的,学生听课时的眼神也告诉我,他们兴趣甚浓,字义理解了就能自主地把文意串通起来而无须死背译文,这样的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字理教学的重要。依据字理进行析解汉字形义就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关键吗?为了更好地找准这语文教学之根,我又自觉地下到小学去亲自执教,既上集中识字课,也上随文识字课。例如在“偏旁串字”归类识字教学中学习“阳”字,学生对“阳”字的“阝”表示什么意思是不清楚的,而当我把“阳”横倒过来,“阝”的笔形略加变化变成“ ”,“日”画成“⊙”表示太阳,再将它叠在“”的上面构成“”形时,学生便马上不约而同地说“阝”表示山岭,“阳”就是表示太阳从山岭上升起的样子。随后学习以“阝”为偏旁的“险”、“阻”、“阵”等字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这些字与山岭联系起来思考并争相发言:山高就“险”峻,山大就形成“阻”碍,打仗时要居高临下,所以“阵”地构筑在山头上。看,这就是字理教学“偏旁串字”的魅力!汉字中构字率比较强的独体象形字也就是百十个,大部分都充任合体字的偏旁,而汉字83%以上又是形声字,只要学会一个偏旁就可以带出一串的同类字。社会上识字教学的方法流派众虽然很多,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比试验研究,我认为依据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字理进行识字才应该是最根本的方法啊!感悟到此,真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识字教学之根其实就在我们的眼前——每天照面的汉字里!我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并很快就把这寻根感悟写成了《字理,识字教学的根本》《字理+心理=合理》等多篇文章发表在在《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上。
要根深还要枝繁叶茂
  我国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文学分析法”的影响,注重内容的分析讲解,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训练,针对这一弊病,90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坛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口号是响亮的,但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却是模糊和抽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初期出现了“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极端现象,不久,小语届又因之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的口号,语文的“本色”是什么?如何才能回归“本色”?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就小学阶段来说,语文的本色就是要把教学的主要工作放在“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而要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必须加强字词的学习和训练,字词的学习要按照汉字汉语的规律,就识字来说要加强字理的识记是毋庸置疑的了,而词语的学习又将如何进行呢?当下最流行的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或“查字典选择义项”,而这样的理解常常是猜测性的,这能是词语理解的根本方法吗?词语特别是现代的合成性的词语,其语素就是由字构成的,词语的理解就能不顾及字理吗?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又开始了进行依据字理析解词语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和探究,总结出了词语解释应“先字理析词找出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的基本策略,在进行字理析词时也应先分解,再组合,并明确的提出了“字理析词”的概念。例如上《秋天的雨》一课,课文说秋天的景色是“五彩缤纷”的,就可先把该词分解为“五彩”和“缤纷”,“五彩”是一种概数,表示色彩之多,“彩”字的“彡”就是表示多种色彩或花纹的意思;而“缤纷”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画图和字理析解,让学生知道“缤纷”用“纟”表意是因为该词原指旗帜后面缀连的飘带,古代叫“旗游”,风一吹飘带就会游动飘拂,所以“缤纷”这个词语就具有一种“动感”。通过字理析词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本义后,再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描写植物叶子和果实颜色的“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以及描写其动态的 “扇哪扇哪”、“飘啊飘啊”、“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语词,这样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五彩缤纷”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还具有一种动态的美感,因此文中具有动态美的“五彩缤纷”是不能用仅含静态美的“五颜六色”来置换的。通过字理找出本义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的相互验证和诠释,学生也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五彩缤纷”的词义,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字理识字扩展到字理析词,在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其上位概念也就是字理教学,依据字理教学能引发学生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其实质也就是字理教育。实践证明,识字教学要以字理为根,根扎得深,词句文意的理解也才会枝繁叶茂。10余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先后进行了“字理识字—— 字理析词——字理教学——字理教育”的研究并已具成效。我依据研究成果所撰写的《依据字理  析解词语》一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教学研究》杂志上。去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在北京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我应邀在会上作了《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谈谈如何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专题报告,演讲结束后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反响。首都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孙建龙也以《黄亢美——行走在教学田野中的语文教育寻根者》为题在《广西教育》发表文章,对我的“字理识字”、“字理教学”、“字理教育”的研究成果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用著述传播汉字文化
  由于中小学教师文字学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或机械教学,死记硬背,或毫不讲“理”,胡说乱记,每看到此,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忧虑和哀伤。“位卑未敢忘忧国”,为了留住这汉字文化的根,使更多的人真正的认识汉字和了解汉字,我萌生了编写一本适合一线教师使用的文字学工具书的念头。然而,要形成一本有别于前人的新书绝非易事,特别是部分汉字的形义异说歧出,纷繁复杂,加之汉字的演化和简化,相当部分的字已难以按其字源义来析解字理了,因此,如何在字源义的基础上从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出发,对演化字和简化字进行合乎理据的解释从而让小学生形象地识记汉字,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今字理教学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动笔,蜗居斗室,焚膏继晷,个中甘苦,我心深知。一晚,灯下奋笔正酣,妻子因眼睛炎症叫我拿眼药水帮她点滴,不料因脑子仍沉浸在汉字的世界里,竟糊里糊涂地拿起另一瓶皮肤类的药水给她滴进眼去,顿时使得她刺痛难受,好在及时到医院冲洗治疗,否则就会酿成大祸了,为此愧疚了很久很久。在这些年里,还曾多次到外地出差开会,火车上甚至飞机上,我也会在不停地思考着、斟酌着、辨析着;白天学习开会,晚上他人散步或娱乐时,我则在房间笔耕不辍。就这样,秋去冬来,寒来暑往,六易其稿,历时15年,40余万字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一书才于2003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析解了3500个常用汉字,每字均先指出其造字方法,字源含义,在教学中可以怎样解说,特别是对演化字和简化字均作了便于学生识记的新解,每字还配以一首形义结合的字谜歌谣或顺口溜,可以说,这是一本新的《说文解字》了。至今,我已编著出版了20本各类的论著教材,而《字理手册》是我劳心耗时最多的一本书,也是我敝帚自珍,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用真情点亮燃灯盏照亮周边
  1994年,我调入了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任教研员,1998年起,又先后兼任了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的副理事长和理事长,这样的工作职务使得我有机会经常在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讲学活动中宣传字理教学和传播汉字文化。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犹如一盏油灯,即使灯光再亮也只能照亮周遭有限的范围,所以我很愿意帮助其他有心于汉字文化而又愿意成为灯盏再去照亮他人的教师。
  王秀娅是广西鹿寨县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她非常热爱字理的学习和研究,虽然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她却节衣缩食,多次自费到省内外参加有关字理教学活动,在外学习时常常为了寻找最低廉的旅馆而四处打探,实在找不到一次竟然在小旅馆走道的椅子上过夜,饮食上就更加的俭朴了,她的好学精神和钻研的态度深深的感动了我。2008年4月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第八届年会暨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在北京举行,我让会务组免了他的会务费还赠送她多本字理书籍,她在北京的住宿费我也代她支付了。此后,她几次到南宁或桂林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我均设法送票给她,,并不时地给她提供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这使她感到温暖,更坚定了她学习和研究的信心。就是这样一位偏僻山村的小学中年女教师,近三年来先后在网络上建了六个“字理小屋”,她把苏教版和人教版各册生字的字理析解以及相关的字理知识和教法资料整理上传,受到全国各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总访问量达到了25万多人次,其中在“新思考网”和“现代教育网”里,她的“字理小屋”分别被推荐呈现在这两个网站平台的首页。由于借助网络宣传字理教学成果显著,2007年秋她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远程研修优秀学员,远程研修“百佳人物”,2008年被评为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2009年被聘为“2009年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小学语文课程团队核心成员。我亲手点亮的这盏灯今天已照亮了她周边甚或更大的范围了。
  2009年2月初,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和现代语言中心邀请我前去讲学,我欣然答应并已购好机票,不料临行前的两天犯了腰椎病且须紧急手术,讲学活动只好往后移。原估计20天后便可以出院,所以与邀请方协商时间后移至当月的28日,而27日启程时,我的腰椎手术伤口并未痊愈,但为了不使邀请方的活动安排一再变化,我硬撑着术后尚未痊愈的身体,双手紧扶行李箱杆当拐杖蹒跚着走进机场登上飞机,历经了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行程。28日和29日上午,我先后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的大礼堂和新加坡晋江会馆为老师和家长们作了《华文教学要把“根”留住》的专题报告和现场作课,上课讲学时,腰椎还隐隐作痛,但随着我的激情投入,竟然忘记了疼痛,而当讲学上课结束我坐在凳子上时,就几乎难以站立起来,晚上还要到当地诊疗所对伤口进行消毒换药。连续两天的讲学上课活动后,主办方一再挽留我好好休息和旅游观光,然而第三天清晨我就乘机回国了。虽然此次出国讲学往来匆匆,步履艰难,但是,一想起讲学上课时新加坡师生家长们那渴盼的眼神,讲课结束时围住我不停咨询讨教的情形以及在活动留言簿上签写的热情洋溢的话语,我就感到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近日我收到了新加坡彭丽儿校长亲手制作的“汉字部首辨析教学光盘”,该盘设计科学适用,制作优美精良,她还说准备批量刻录后送给相关的华文学校。看到在异国他乡点亮的这些灯盏灼灼其光,让海外更多的人能感悟我们中华文化之根,心里就更加的欣慰了。
用身教营造“守根课堂”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为了让一线教师能具体地了解和把握字理教学的方法,所以,我不但在讲学时突出“字理是语文教学的根基”的主题,更是热情地走进课堂,不断地进行研究性和示范性的教学。近20年来,我先后应邀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全国多个省市讲学和上课,然而,不管是上低年级的课,还是上高年级的课;上识字课,还是上阅读课;上现代文,还是上文言文,我都把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有机地渗透其中,使我的课堂充盈着浓浓的汉字文化味。2007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华文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我依然运用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的方法上了阅读教学课《雷雨》,在现场的手机短信互动交流中,有的老师评价我的课“是一堂最本色的语文课”,有的夸赞我“是一位难得的汉字文化传道者”。一位叫郑汉琴的老师还在其网上博客中写下了她这样的感受:“下午的一场‘雷雨’着实让我吃惊了一回。它正如一场及时雨给今天闷热的天气注进了一股清新的凉风,浇醒了我昏昏欲睡的头脑。我开始看了课程安排,知道这节课是一个叫‘黄亢美’的广西特级教师上的,而且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题目叫《雷雨》。看其名,我猜想他一定是个女教师,因为有个‘美’字,再说是低段的,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因为,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一个男老师在教低段的。可万万没想到上来的却是一位头发斑白的、微微发胖的老先生。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样一位老教师却能上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课,既符合了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独具匠心,富有创造力,真是不可思议!”江苏丹阳的沈金娣老师也写道“我有幸聆听到了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这是一节情趣盎然的识字课。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步入了一个神奇的汉字王国。整堂课妙趣横生,孩子们兴味倍增。在这里,一个个汉字,在师生的眼里全然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故事,他们沐浴着祖国文化的璀璨阳光,感受着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这次观摩活动中,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评论家周一贯先生在评论我的课时对字理教学的特色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呼吁广大的语文老师“应当自觉承担起‘把母语的根留住’的神圣职责!”听课的老师们还把多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特点进行概括,如把王崧舟的教学特色概括为“诗意课堂”,薛法根的教学特色概括为“朴实课堂”等,而把我的课堂教学特色就概括为保卫母语和汉字文化的“守根课堂”。听到专家及老师们对我的评价,我仿佛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站到语文教学大合唱的队伍中,正动情地高唱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字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此时此刻,我更感到的是一种沉重的使命感,我们不但要“把根留住”,还要对“根”倍加守护,使其根更深,枝更繁,叶更茂,这样才能真正地使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汉字文化之树常绿!为此,我又将迈开步子,开启对汉字文化守根护根研究的新历程。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0:35:44 | 只看该作者
浓浓语文味 深深汉语情——特级教师黄亢美语文教学特色赏析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教育科研室主任
赵玉琦


  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黄亢美是位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并举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他不但讲学生动深刻和富有情趣,而且上课也极富特色,不管是听他的识字课还是阅读课,始终都充盈着一种浓浓的语文味,尤其是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的特点非常的突出。
  下面撷取他的几个教学片段进行赏析。
  识字课——依据字理,析形索义。
  
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以及汉字教学的深入研究是很不够的,师范学校汉语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师范院校毕业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其文字学基础仍是相当薄弱的,在教学中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识教学,多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而已。
  黄亢美老师识字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能充分地依据汉字构字的原理,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形象地识记汉字。他的实践改革经验开拓了一条教学新思路,在全国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已成为字理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片段一】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北师大版新实验教材中归类识字有关“手”的偏旁变写的一个教学片段。
  在学习以“攵”为偏旁的“牧、割、攻、教、救”等字时,教者先出示“又”字,理解了“又”是手的变写后,那么,在“又”上多加一撇的反文旁“攵”表示手持何物呢?教者把这几个生字分派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长汇报了如下的探究体会:
  牧——“攵”表示手持鞭子在放牧。词语如:放牧、牧羊。
  收——“攵”表示手持工具。在“丰收、收割”里表示手持镰刀。
  攻——“攵”表示手持器械。在“进攻、攻打”里表示手持刀枪。
  “教”字的“攵”原表示手持鞭子训斥小孩,同学们依据现字形想象为教师手持教鞭,或说手持粉笔、书本等。
  “救”字的“攵”表示手持物件。在“救人”这一词语里,一些同学想象为手持竹竿递给落水者,在医生“抢救”病人这一情境里,同学们想象为医生手持手术刀等。
  在同学们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对“攵”这个偏旁的形义用顺口溜进行了总结概括,并用天津快板的曲调和节拍进行诵读。
  这个反文旁,
  东西拿手上,
  拿个啥东西,
  具体看情况。
  【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攵”是常见的偏旁,但是,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叫“反文旁”即可,至于它的构形和含义则不甚了了。而黄亢美老师不但让学生能说出其反文旁的名称,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形义。不难想象,学生掌握了“攵” 的形义后,今后碰到以“攵”为形旁的形声字乃至会意字,就能自觉地与手持物件的含义联系起来,自能识字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
  【片段二】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一节归类识字课中复习巩固阶段的教学片段,从复习的形式和要求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而且一字一法,学生兴趣盎然,给观摩的老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1.同桌判分法
  在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加深对“镜”字形义的识记,黄老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镜”字为什么用“金”做偏旁?(古人曾以铜为镜)镜子为什么说“一面”而不说“一只”、“一条”?要求同桌的同学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并互相判分,回答正确的出示十个手指亮10分,回答不够正确就适当地递减手指。
  每个同学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人人都动脑、动口又动手,个个都兴趣盎然地参与。
  2.举手示意法
  同学们在理解了“幅”(原指布帛的宽度,故从巾)和“副”(用刀剖物,使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这两字为什么是布巾旁和立刀旁后,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区分这两个字,黄老师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张爷爷六十多岁了,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待人很热情,见人总是一副笑脸。他很爱好书画,给我画了一幅国画,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张条幅。天气太冷了,我把一副手套送给张爷爷。
  ——黄老师在说这段话时,左右手分别拿着“副”和“幅”的生字卡片,讲到该用“副”字的词语时,同学们举左手表示,当说到该用“幅”字的词语时,则举右手表示。这种采用左右手示辨词语的形式新颖有趣。
  3.手指示数法
  学了“杯”字后,同学们懂得了古人曾“以木为杯”的字义,这时黄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组词,每组成一个词语组长就举一个手指,组成两个词语就举两个手指,以此类推,然后请举手指最多的一个小组回答。这种把竞争引入小组讨论的方法非常奏效,合作讨论非常热烈。
  4.随意作画法
  同学们理解了“串”字是一根线段穿过两个钱贝的字理和引申义后,除按课本中组的“一串葡萄”外还可组成什么词语呢?这时,教者让每位同学都拿出纸笔,想组什么词就把它画出来,以此形象地感知“串”字的形义。
  于是人人动手画画,“一串珍珠”、“一串鞭炮”、“一串羊肉串”等很快便画出来了。如果让同学们口头组词,再怎么说也是几个同学说,而用画的方式“组词”,则不但人人能参与,而且个个都乐于参与。
  最后,黄老师还组织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画的苹果树上贴有纸形的“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附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十分地突出汉字的形义。如:“副”字为什么是立刀旁?你能用“副”作量词说两种以上的物件吗?“轮”字为什么是车字旁?为什么“明月”说“一轮”?“束”字“木”中的“口”表示什么?等等,谁上来摘并且回答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
  【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上述的教学片段可见,教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汉字无比美妙的构形情境里,由“一轮明月”的“轮”想到了车子之轮,进而想到月圆如轮;由“一面镜子”的“镜”懂得了古人曾磨铜为镜,镜子是平面的,而且又是用以照人的脸面的,所以称谓它的量词用“面”;由“副”字的立刀旁进而了解了古人“债券”之“券”刀字底的来龙去脉以及“副”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含义;由“束”从木从口想到了古代先民们正用绳索捆绑(口)草“木”的劳作情景……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佟乐泉先生指出,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而黄亢美老师就是执著地依据此法施教的一位教师。】
  阅读课——依据字理,品析词语
  
多年以来,中小学的阅读教学一直难以摆脱“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分析人物、归纳中心等当作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用大白话串讲白话文,语文课相当程度地上成了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课。进入新课改后,“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象日甚。
  黄亢美老师一直认为语文课必须突出其本质特性,特别是阅读教学课,更是要念好“三品”、“三层次”、“三境界”和“三维度”的“三字经”。因而,他的阅读教学课总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特别是在依据字理品味词语方面,成为了他阅读教学十分耀眼的亮色——
  【片段一】
  这是黄亢美老师上《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片段。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时,教者引导同学们作了如下的词句比较: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他乐悠悠地走回家去。
  师:“乐滋滋”与“乐悠悠”在字形上有什么区别?
  生:“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
  师:从这两个ABB式的形容词不同的形旁你能推断出他们不同的词义吗?
  生:“乐悠悠” 的“悠”是心字底,说明心里高兴,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而“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系。
  师:这里的“水”会是什么水呢?想想,种田人白捡得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得有滋有味的,看着看着,这时什么流出来了?
  生:口水流出来了。
  师:“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会流口水,“滋滋”连用说明——
  生:说明口水流得很长。
  师: 说得好。那么,是用“乐滋滋”好还是用“乐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来理解。
  生1:因为前面写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个野兔不但是“白捡”的,而且是“又肥又大”的,想到马上就可以煮着吃了,所以口水就流了出来,因此,课文里用“乐滋滋”这个词好。
  (先后有三位学生发言,大意相同,而且都能联系“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一句子来品味“乐滋滋”这个词。)
  师:说得真好!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是因为他——
  生:“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师:因为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
  生“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灯片中有关读写例话的语词: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
  师:词语理解了,能够读出他馋涎欲滴的情态吗?
  生1:(读)“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读得较平淡)
  师:他读得怎样?(生:平淡)要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要读好“又肥又大”和“乐滋滋”这个词。特别是读“乐滋滋”这个词,要使人仿佛看到他的口水流出来一样。谁再来读读?
  生2:(读得稍好,前一“滋”重读略拉长,后一“滋”比较轻短。)
  师:读得怎样?是不是流出一点口水了?(众生笑,认可。)还有哪位同学读,看看能不能让人听起来口水流得比这位同学的还要长。
  生3:(读得更好,前一“滋”重读拉得更长。)
  师:(打趣地)哟——口水流出有一尺长啦。(众大笑)
  ……

……
  师:这个种田人捡得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得兔子吃,于是,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男的。
  师:“男”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上田下力。
  师:为什么“男”字用“田”和“力”组合而成?
  (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依据“男”字的字理和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用顺口溜概括了“男”字的形义:
  田加力,组成男,
  田间出力好儿男;
  男字读音又通难,
  男子汉就不怕难。)
  师:同学们,这个种田的“男”人,他不在“田”间出“力”了,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了,他还像个“男”子汉吗?
  生:不像男子汉,像个懒汉了。
  师: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
  生:不劳而获。
  师:大家仔细看看“获”字怎么写,为什么由这几个部件组成。
  (教师提示“收获”的“获” 原写作“
”,特指收获稻禾;“捕获”的“获”原写作“”,特指带犬打猎而捕获兽类,现已简化统写为“获”。如何识记这个简化字的形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词义和自己的想象灵活识记为:要想收“获”粮食,就必须去种庄稼,所以“获”字有个“艹”,要想有兽肉吃,就必须带“犬”去打野兽,所以“获”又由“犬”和“犭”组成。)
  师:这个种田人既不去种庄稼,也不带猎犬去打猎,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生:野兔再也没有得到,田里也渐渐地长满了野草。
  (教师课件中的“获”字先后擦除掉了“犬”、“犭”以及“艹”。)
  师:一样都没有收获,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一无所获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了黄亢美老师依据字理析解和品味词语的特色。其基本方式为:
  (1)抓住词语中的重点语素进行字理分析,然后再联系整个词语进行理解。如“乐滋滋”一词,依据字理析解了“滋”的含义,然后再整个理解“乐滋滋”的词义,概言之,即是先分解,再组合。
  (2)字理析词之词,不一定个个非是课本中的词语不可,也可以根据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而适当地旁延扩展。如上例中对“男”和“获”的析解,虽不是课文中出现的字词,但能很好的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寓意服务。
  (3)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的形义变化较大,对这些字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字源义,允许学生依据现代生活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理”,如“获”等字的析解。
  (4)运用字理析词,这是第一步,尔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和品味它的文中义,这就使得词语的理解更深刻和更到位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对这种文法和学法进行了概括和提升,强化了大家对“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的理解。
  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教者很注意让同学们进行品读,这又充分地凸显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特征。引导同学们从“不劳动又想有收获”提炼出“不劳而获”,从最后“一样都没有收获”提炼出“一无所获”,对语词如此的抽象和概括,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的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上,学生的主要学习时段是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以及对语词的抽象概括训练上。
  这样的教学,不但很好地进行了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而且又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寓意,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片段二】
  这是黄亢美老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矛与盾》的教学片段,教者在起始的解题时,先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矛”与“盾”两物,然后教师写出这两物的古文字形。象形字的古文字“矛”和现代楷书体的“矛”还依稀可辨其形,教师板书小篆体的“盾”字让同学们形象地感知到古代将士手(
)持盾牌()遮“目”掩体的形态,很明显,矛是进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教者要求学生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先对照课文的注释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尽可能地从字形上探求它的词义。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生1:在“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鬻”字比较难理解。课文的注释是“卖”的意思。 从字形上看它是个上下结构的,上面有个“粥”字,会不会原来的意思是卖粥?

  (教师提示,下面的“鬲”古文字的字形像三条腿的鼎锅形,学生由此联想到锅里有粥,正在舀着锅里的粥在卖。在形象理解了“鬻”是卖的意思后,教师为了加深理解,又适当地进行了旁延扩展:旧社会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被迫卖儿卖女;在过去的政府衙门里,一些当大官的卖官卖爵,谁给钱多就给谁当官。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分别把“卖儿卖女”和“卖官卖爵”变说为“卖儿鬻女”和“卖官鬻爵”)
  生2:这个楚人“誉其盾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是夸耀的意思,从“誉”字的……
  生3:“曰”在课文中的注释是“说”的意思。它的字形……
  生4:“其人弗能应也”中“弗”是不能的意思,在字形上比较难理解……
  (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对上述的“誉”、 “曰”、 “弗”以及“吾”、“陷”、“莫”等几个字的字形和字义都能从字理上进行理解。)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般的教师在教学中多为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即可,而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黄亢美老师非同一般的教法,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仅通过注释知道了有关字词的意思,还要通过该字形透视出它的字义。这样的学习要求和训练,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汉字美妙的构字情境里,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不言而喻,黄亢美老师这样的教学是能够较好地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的。】
  【由上可见,特级教师黄亢美的语文教学的确是极富特色的,这些特色除体现了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外,最主要的就是能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规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让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运用字理进行析词,让学生形象地识记词形和感知词义,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品词、品句和品读等方式的语言训练。因而,他的课总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要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教者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要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教者首先就要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而黄亢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汉语言文字无比热爱且具有较深造诣的一位学者、专家和教师。
黄老师现任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的副理事长,出版了析解3500个常用汉字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等多部著作。这也再次地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6:39:06 | 只看该作者


教研论文写作10问


——仅供老师们写作参考

一、  你是写论文还是写专题总结?
写论文首先要了解教学论文与专题总结的区别,如下表所列:

特征
专题总结
教学论文
立足点不同
囿于“小我”,
专写自己

跳跃“小我”

立足“大我”

文体不同
属应用文
多叙述和说明

属学术论文

多论述和说明
结构形式不同

情况

+
经验

+
问题

+
意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由上表可知,论文写的往往是“大我”,既可以写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可以把很多大师级的材料为我所用,如此为之,你的论文材料不就丰富厚实了吗?一个初为人师的青年教师,写作时从全国名师中遴选教例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自然显得内容厚实有力;如果仅是写自己的所作所为,多是专题总结而已,而这些“初级”的材料往往是尽人皆知的,如此浅薄的内容自然就很难获得奖级了。

二、你的论文符合科学性吗?

论文的科学性就是要客观地、真实地、准确地分析一切事物,求得比较正确的判断或结论,使人们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概言之,论文的科学性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一些教师写关于识字教学的论文,识字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而一些教师写的识字方法中列举了游戏法、谜语法、顺口溜法、换偏旁法、表演法等等,唯独没有谈及如何按照汉字的构字原理进行教学这一根本大法,像这样的文章再流畅也难以进入优秀之列。再如一些论文介绍某种新法,只是一味的“吹”其如何之新,如何之好。其实,在“吹”后再说说在什么情境下才适合使用,使用时还要注意什么问题,这样才是科学的命题啊!


三、你注意到文章的创造性和新颖性了吗?
教学论文最活跃的生命力就是创造,因为创造性的理论或观点对社会最有启启发教益,有独特的见解,言人之所未言,道人之所未道,闪烁着智慧的精华,对教育教学才有实际的运用和借鉴价值。论文的创造性和新颖性亦并非都要求老师们都能“发现新大陆”,做到下面之一点亦算"创新"。

1.
在同意别人观点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形成自己的看法;

2.
不同意别人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

3.
把散见于很多文章中的精彩意见集中起来,归纳整理,合并同类,抽象出规律。
我们的小学教师在论文写作中要有很大的“发现”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起码要注意:有些在引文时还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课程标准》就使用六年了,马上又要使用“修订课标”了,怎么还援引“教学大纲”呢?一看就知道是“复印”多年前的文章,还怎么谈得上“新颖性”?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比较前沿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选择那些教师们普遍关注,牵动大家心弦的或是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来写,在使用语汇上也要注意时代性。


四、你注意到文章的理论性了吗?
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因而具有理论性。从表达形式看,主要是运用议论的方法阐述事理。从论据内容看,多使用"事理论据"进行论证。据此,我们在论文中应适当的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贤文锦句、比较权威的纲领性文件如“课标”等主要观点等。如果行文中从头到尾都是“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这样就显得理性思维不够,理论基础薄弱了。
人们常把“引经据典”看做是一个人的才能。从论文中引证的内容及其引证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判断出作者的天资、涵养、能力和水平。援引他人的言论要注意如下方法:

段中引(引文较短);

脱行引(引文较长)

原引:引用原文

意引: 把别人的言论加以浓缩,采用转述方式,不加引号但必须忠实于原义。

引证能有助于印证自己的观点, 增强理论的权威性;能够为论证提供有力的论据,丰富论文的内容;有利于增强论文的色彩、情趣和表现力。因此,我们在论文写作中要注意适当地引用教育的名言公理,以增加论文的理论高度。

五、你注意到论文论辩性的特点了吗?
论文是作者用来申述、阐明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观点的,因而其语言表达上就具有论辩性。就论说方式而言,或立论──以解说、诠释为主;或驳论──以反驳异论为主。就语言风格来说,要多用论述性、概述性,说明性语言,少用描述性语言。可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引用一些教例时,采用描述性语言进行具体的描述,特别是引完后又没有很好的进行评论,似乎就变成了记叙文了。一些教师很热衷写自己的事,一再用“我……”,“有一次,我……”,这样的用语太多就变成了叙事故事而不是教学论文了。因此,我们要切实注意论文如下的语言特性:

(1)准确性(用词贴切、造句恰当)

(2)抽象性(概括、简洁、精要、深刻)

(3)逻辑性(合乎逻辑,合乎事理,严密有序)

六、你注意到论文专业性的特点了吗?
一篇学术论文,只能要求它对某一学科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写出的文章或供专业考核,或供专门刊物发表,或在同行业研究者中交流,都具有明显的专业性。论文的专业性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在概念和术语、写作表达格式、计量方法与单位等,都与其它文章有所不同。例如,如果写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章,那么就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心理学的术语。当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上,写作者要有本专业深厚的理论修养,要具有本专业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就我们一般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如下问题应注意:
1.一般的教育教学论文应达3000字以上(参评论文5000字为常态),因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有个过程的,没有一定数量的文字是难以表述清楚的。一般教师的投稿文章则最好在3000字以下,有些事理是大家都已清楚了的就可以“直奔主题”。如写一篇关于“以读代讲”的文章,如果是参评的就一定要有“以读代讲问题的提出—以读代讲的意义和作用—以读代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三部分,题目可为《谈谈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代讲》;而如果是投稿的文章,前两项大家都比较明晓的就可以简说,甚至也可以不说,而是直接以《以读代讲的方法》为题写就。
2.参评论文和一般投稿的文章还是有区别的。参评论文3000字以上的最好还是按“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的模式写,特别是“参考文献”不能少,因为从中可以看出你写这篇文章的起点和基础。投稿文章限于版面和篇幅可无须写“提要”和“关键词”等,除非有特别的要求。


七、你注意到论文的条缕性了吗?
处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作者是知识生产的主体,读者是知识接受的主体,这是一种二元并存的状况。如果你提供的知识产品不被读者所接受,就将无声无息,形同废纸,成为无效劳动。在信息海洋中,人们将用最少的时间收集最有用处的信息和知识,因而当前的论文出现了标题化和条缕化的趋势,这适应了读者选择信息的需要,有利于论文的快捷传播,也立于评阅专家对文章要点的概括。
论文的条缕化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1.标题化----分列小标题,有的甚至用一两句话的提要作小标题,使全文主旨从小标题中清晰显现,一目了然。如果标题表意含糊,需要评阅者花不少时间再来“概括段意”和“编拟小标题”,这就会影响对文章奖级的评定。
小标题一般可采用如下方式:
(1)短语式(由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

(
2)对称式(采用对称的四言、五言、七言等句式)

(
3)陈述式(用陈述句的形式,各标题的句子可长短不一)

(
4)组合式(两个短语或两句话连结在一起,共同点明论文各部分的内容。前后两部分常用破折号连接)。
2.条文化----
条文化不仅是论文作者思想清晰的显示,对读者也很重要,能使读者对新的知识信息有条理地吸收和储存;有时,这些清晰的条理十分有助于社会实践。尤其是介绍的方法十分具体且实践性较强的文章,使人一看就能理解和记住。过去那中恣肆汪洋,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正在被条目清晰、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目了然的论文所代替。
条文化一般采用如下由大到小的序号顺序:
一 >(一) >1
>(1) >① > A

以上是六级序号,一般的文章使用两级序号仅用“一”、“1”即可,三级则再添加“(1)”,四级以上再使用二级的“(一)”。

一些教师的论文条缕化意识比较薄弱,从头到尾没使用序号,或者只是使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这些主要用于段内表述的方式,常常是第一页使用“首先”后过了三四页才出现一个“其次”,这就使评阅者不易抓住文章的纲目。

八、你注意到论文结构的合理性了吗?
论文的结构必须要符合这样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二是要以中心论点为文章的核心进行结构的构架。具体要求是:

依理定形,顺理成章;

次第有序,条理清晰;

驭繁务简,主次分明;

接榫密致,转折自然。

就文章的主体内容来说其绪论、本论、结论往往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如《现行小语教参的“四重四轻》一文:
提出问题(点明中心论点)——


现行小语教参存在“四重四轻”的弊端
分析问题(通过分论点进行分析证明)——


1
.重分析,轻教学,教学意识不强;

2
.重内容,轻语言,训练意识不强

3
.重教师,轻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4
.重统一,轻求异,创新意识不强
解决问题(根据上述四点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强化教学意识,注重教学设计五法

2
.加强语文意识,注重语言训练四法

3
.突出学生主体,引导自主学习五法

4
.增强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求异六法
在实际写作中,也可以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即提出当前“教参”存在“重分析,轻教学,教学意识不强”的弊病后紧接着就针对性地提出要“强化教学意识,注重教学设计五法”,即逐个地破立结合。
我们的教师大部分写的是应用性的文章,大都是以“立”为主的,要分析讲解的大道理可以简略些(因为大家大都知晓),重在解决问题,于是就形成了以介绍相应的方法和途径为主的文章,这些文章明显地有别于专家们写的以论证和分析为主的理论性文章,但这是符合中小学教学科研实际的,方法越具体,其操作性和实用性就越强,这些文章也就越容易在评比中获得优秀奖级。当然,我们也并不反对一线教师写理论性的教育研究文章。

九、你注重论文的修改吗?

论文写好后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斟酌修改:

从内容方面考虑


1.
写作目的是否表达清楚;

2.
基本论点是否明确;

3.
从属论点与基本论点是否"合拍

4.
论据是否充分、有力。


从形式方面考虑:


1.
标题是否贴切;

2.
论证是否深刻;

3.
详略是否得当;

4.
结构是否严谨;

5.
文字表达是否准确;

6.
文面是否合格(标题与内容在字体、字号等方面要有区别)
修改方法:增、删、换、移。
在评阅老师们的论文时,当看到连论文题目的字都打错时,当看到通篇都是一种字号一种字体时,当看到应用性的论文整篇都是满满的文字没有一个序号时,当看到文题下没有署名,或有署名没单位,或有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区域(参加省一级的评比必须注明县和市区以上单位)时,当看到所谓的一篇论文才两页纸,而且还是三号字共计也就是600来字时,我们的心里真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啊!
各位老师,文章写完后还是要按上述要求检查修改一下吧!有时候就是因为题目上错了一个字而使得文题不符而列入末奖或末奖之外了啊!

十、教例评析的写作特点你了解吗?
教例评析是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说另类方式),不管是自评还是他评,一般的形式为:
1.全程式——即从头至尾进行全程的记叙,这些课例往往精彩纷呈,具有全程记叙的价值。即使是全程式也不是不分巨细统统记录,而是精彩的地方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具体记叙,一般的过程或无关紧要的问答就采用概述的方式介绍即可。
2.片段式——即是择其精要之处进行记叙。可以在他所上的一课中选择几个精彩片段进行述评,也可以从他不同的几个课例中选择同类的或异类的片段进行述评,即是单课型的片段或多课型的片段评析。

在进行评析时,一般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即每一个片段均进行点评,最后再进行概要性的总评。也可以整个过程记叙完后再总评,由于没有段评,所以此时的总评就要具体一些。

有无评析是评价一篇“教例评析”的重要标准,凡仅有课堂实录而没有点评的一般都在三等奖或三等奖之外。即使是教学设计,也应在所设计的每个重要步骤里说明设计的意图和理念,凡单有设计而没有设计说明或理念阐述的一般也是三等奖或三等奖之外。评析时要注意进行理论的提升,理论阐述的方式可为“演绎式”,即先引用有关理论而后以之作为支撑进行分析评价;也可以是“归纳式”,即先分析评价,而后再引用有关理论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正是——

依据时代要求,选取典型教例;
回放精要片段,概述一般过程;
总评段评均可,两者结合尤佳;
段评夹叙夹议,细节显现理论;
择其善者赏析,不足之处商榷;
赏析凸显精采,商榷用语婉约;
总评百川归海,要点条文蔽之;
读写教例评析,久之自成大师。
具体文章要依据具体的情况和特点运用,以上提示仅供参考而已。限于篇幅一些写作细法未能展开,见谅!。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交流研讨!

广西师范学院
研究员
黄亢美


2010年7月22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6:41:04 | 只看该作者
黄亢美——行走于教学田野中的语文教育寻根者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高教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孙建龙
    每个中国人都栖居于汉字的王国中,汉字的诗意使我们得以诗意地栖居。作为一名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他应该有着对汉字充满诗意的体验、感悟与理解,有着内心当中对母语的一种深深的文化情结。特级教师黄亢美正是这样一位背负着厚重母语情结而又诗意地行走于教学田野之中的语文教育寻根者。

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思考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学,通过充分体现着汉语言特点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儿童个体身上实现汉语的文化功能,这是黄亢美老师语文教育追求的出发点。从作为一种单纯识字方法的“字理识字”始,到抓住汉语教学之根本突出汉语教育本色的“字理教学”研究,再到关注儿童汉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心理”整体建构的“字理教育”之探索,这一研究与实践过程构成了黄亢美老师近三十年来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字理识字——从汉字字理出发促进儿童有效识字
   从汉字字理出发促进儿童有效识字,这是黄亢美老师语文教育寻根之旅的开始。历经20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他从学理思考到实践推广,为“字理识字”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表现在:
   第一,汉字具有通过字形直接有效传达概念的特质。汉字教学必须从汉字的这一自身特点出发,“因形索义,因义记形”。据此,黄亢美老师提出:“字理识字”不应仅仅作为单纯的一种识字方法出现,而应成为所有汉字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原则”。
    第二,以文字学字源为基础并灵活从现代生活出发赋予汉字构形的理性。黄亢美老师认为,字理识字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汉字的自身特点及其文字学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汉字演变发展的现实,对于那些难以从字源角度析解字理的汉字,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重新赋予其构形的理性,从而以与时俱进的灵活思维解决了字理识字学理上的疑难。
    第三,字理识字要以教师的文字学与汉字文化基础为坚实起点。为此,黄亢美老师历时10年六易其稿,出版了40余万字的《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这一著作的问世,为字理识字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字理教学——从汉字字理出发促进儿童汉语言学习
    从“字理识字”到“字理教学”,这是黄亢美老师语文教育探索中的重要跨越与升华。
    “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王充《论衡·正说》)字义乃是句义乃至篇章义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刘勰《文心雕龙》)。汉字既然具有以形达意的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又是构成汉语书面语的最基本单位,那么在汉语书面语教学中是否可以从汉字字理出发,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汉语语言教学的独特特点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黄亢美老师终于实现了汉语教学观的再次跨越,即:字理分析仅仅作为识字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还不够,作为汉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它在其他言语实践活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成为汉语语言教学一个基本教学原则。那么,这一基本教学原则又该如何体现在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呢?历经实践与思考,“依据字理,品词、品句、品读”的字理教学观诞生了。它的意义在于:字、词教学与文本、语境实现了完美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扣住语言理解文本的能力;体现出了汉语言教学的独特魅力与特点。随之,这一充盈着浓浓语文味儿、体现出了汉语语言教学独特性的语文教学新思路迅速在全国小语界产生了影响。

三、字理教育:从汉字字理出发促进儿童整体发展
    从关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而思考语文教学,到进一步关注学习汉字汉语的儿童进而思考语文教学,这是黄亢美老师在寻根之旅中完成的再一次跨越。这一次跨越,他将“字理教学”推进到了“字理教育”阶段。
    “字理+心理=合理”的字理教育观。“字理”,即指汉字自身独特的构字规律,及其所带来的蕴含在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每一篇文章中丰富的文化审美信息。认清这一点,才能把握好“教的是什么”,才能全面清楚地理解到所教内容之于儿童发展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这是汉语教师从事教学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心理”,是指儿童汉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发展状况。认清这一点,才能从学习者的心理出发设计教学,才能清楚地意识到汉语教学应该并且可以促进儿童哪些方面的心理发展,而这一心理发展的促进又是怎样在学生身上实现的。这是汉语教师从事教学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合理”,既指汉语教学的过程,又指汉语教学的结果。它建立在教师对如上“字理”“心理”清醒意识的基础上。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黄亢美老师所追求的“合理”都体现为汉语教与学过程中科学与人文的协调统一,语言、智力、文化、审美和谐发展的统一。这是汉语教师从事教学的一个最基本追求。
    这样,黄亢美老师就将“字理教育”上升到了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高度去理解,他要在意蕴丰富的汉字世界与鲜活的个体生命世界产生的交融过程中,去探索一条既发展儿童汉语言能力又促进儿童“文化—心理”积淀的母语教学之路。在这条路上,他所思考的是:字理教育与儿童智力(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字理教育之于儿童个体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形成的影响;字理教育与儿童审美情感的养成与发展;等等。带着这样的思考,黄亢美老师在花甲之年依然行走于教学田野,他要让所有的孩子喜欢汉字、亲近母语,他要追寻他心中那神圣的汉语教学之根。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语文教师浓厚的母语情结和崇高的文化责任感。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01:53:31 | 只看该作者
介绍中国大陆几种成功的识字教学方法



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 崔 峦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育。识字教育和中华文明史同步地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育。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底,中国大陆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间,识字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育研究的问题也不断深入。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识字教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期。那时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单纯识字,且识字速度慢(每课书只学三至五个字,当时称之为“三五”观点),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样识字既枯燥,又中断了语言的发展。1958年出现的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七八十年代,是识字教学研究的又一个活跃期。1982年出现的注音识字,也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识字教学思考的问题不仅是识得快,还有如何把识字和普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借助多种媒体识字的问题,于是,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炳人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下面就几种有代表性的、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识字教学方法,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文革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由于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大多成串地学习,因此便于掌握。由于字串中有一个共同部件(基本字),所以有利于识字过程的迁移。由于带出生字的基本字大多是熟字,在识字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够化难为易。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为了使基本字带字顺利进行,在识字起始阶段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基本字,打好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识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分散识字
1958年由江苏南京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后来被称之为“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分散识字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等方式教学一些独体字,打好识字基础。而后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随课文识字,两年学习课文近180篇,识字2000多个。在识字教学时,具体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生字词。这种识字方法从改革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入手,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此外,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也是分散识字的主张和实施要点。
三、注音识字
1982年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一些专家的指导下,黑龙江首创的识字教学方法。这种识字方法一改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力求加快识字的做法,旨在从发展语言入手,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初入学儿童不至于因为完成繁重的识字任务,而中断了语言的发展。相反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及时的训练,与此同时学习汉字。具体地说,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帮助阅读的功能为前提,以寓识汉字于学汉语之中为原则,在儿童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儿童入学,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借助拼音阅读纯拼音课文继而阅读注音课文。儿童在读注音课文的过程中一目双行,既看上一行汉语拼音,又看下一行汉字,很自然地对汉字边读边识,渐碰渐熟。这所谓是“无师自通”的不定量识字。同时,设写字课,有计划地识字写字,这所谓是“有师指导”的定量识字。实验表明,儿童读书多,识字多。到三年级末,人均认字3000个,会写其中的2400字。儿童说普通话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四、字族文识字
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1960年开始探索、1980年成型并开始实验的一种识字方法。它在传统识字经验和集中识字等经验的启发下,认为在汉字中有一定数量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常用字,称为“子体字”。经过筛选,精选出2500个常用字。把用母体字带出的一批批音形相近的合体字,组成一个个“字类”“家族”,称作“字族”。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确定母体字220个,字族389个。而后,以一个字族中的字为主,编写出课文,称作“字族文”。利用编就的一篇篇字族文来识字,是字族文识字的主要方式。例如,围绕母体字“青”以及衍生的子体字(合体字)“请、清、情、晴、睛”,编写了课文《小青蛙》:
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
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哨兵。
字族文识字法包含四个逻辑层次:母体字是识字的逻辑起点,字族是识字的单元和方法的载体,字族文是读文识字的载体,字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载体。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点,小学生在两年中识字可以达到2200个以上。实验者对字族文识字作了如下概括:组字为族,因族设文,族为文统,族文相生;学文识字,披文见族,族字类推,环环扩展;以读促识,以识促读,文熟字悉,一矢两的。
五、字理识字
是九十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的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采用的基本方法有:图示法,如,教“隹”,字出示鸟的图画,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点拨法,如,教“牧”字,点出“牜”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而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联想法,如,教“沙”字,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演示法,如教“灭”字,可进行火上加盖东西以灭火的演示。歌诀法,如,教“互”字,可引导学生用歌诀“上一下一,倒七正七,互相学习”来帮助记忆。猜谜法,如,教“画”字,老师可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字理识字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它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六、双脑识字
1991年上海市实验学校引进“智能双拼”编码后创造的一种新型的识字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往先学汉语拼音再识汉字的传统做法,将学习双拼码、识汉字与打电脑结合起来,学生在认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巩固双拼字母的拼读,在进行文字输入的过程中复习认读的生字词,实现了电脑、双拼、识字的同步学习。这一识字法把学习语文和普及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利用电脑学习语文,利用电脑开发人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该识字法为基础编写的教材,循着学习双拼码,边学习文字输入边识常用汉字,在识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开始阅读文质兼美的短文、儿歌的顺序进行编排,把识汉字、学汉语、发展语言结合起来,达到“大量识字,提前阅读”的目的。初入学儿童两个半月认字1000个,能阅读浅近的儿童读物,能用电脑“写”出自己编的故事。1997年还编制了与教材紧密配合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语文电子学本》,包括“学习性内容”“练习性内容”“创作性内容”“信息性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人机互动”阶段,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中国大陆的识字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识字教学的改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入发展。特别可喜的是,不少识字教学流派开始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走向开放,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局限。就整个汉语文学习来说,一方面要看到识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还因为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要看到识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尽早突破识字关,才能更早、更顺利地进行阅读,以便能够自由地吸纳有用的信息。识字教学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既追求一定的量,比如,前两年认字2000,使儿童尽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又追求一定的质,即靠合理的“序”和科学的“法”,使儿童获得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谓合理的序,譬如,先识哪些,再识哪些要讲究。特别是初期识的300字、500字、1000字,一定是出现频率高的、和儿童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所谓科学的法,譬如,要取各家之长,充分发挥汉字形、音、义特有的综合优势;要鼓励儿童在生活中自主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不同的年级段侧重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中国大陆的识字教学一方面会继续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会日臻完善;一方面会涌现出更能体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教学规律,综合体现汉字、汉语优势的新的识字教学方法。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本文是作者在全美中文教师学会2000年年会上的书面发言


2004-06-28



=================================================================

管季超感谢黄亢美先生介绍秀娅老师联系方式:

                                            

     王秀娅  小学高级教师  本科学历  这是一位在乡村从事小学教育工作25年的女教师。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她在学校既是语文教师当班主任,又是学校的报账员,身兼数职仍然把各项工作做好。她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字理实验课题组组长,积极带头参加课题活动,努力学习,成绩显著。课题实验历时五年,区小教中心总课题组组织的课题活动有十多次,在最后的两年实验中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她自费参加课题活动,坚持把字理实验进行到结题。正因为这样,她对字理的认识特别深刻,对字理的学习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王秀娅老师虽然来自乡村小学,但是她在这次远程研修中克服年纪大、起点底等困难,以极高的热情投入远程学习,学习积极、主动、认真,作业质量高,发表文章155篇,作业59篇,发评论752条,文章被阅3933次,位居本班学员之首。其中三篇文章入选班级简报,两篇文章入选全国小语简报。一篇文章入选新闻花絮。积极参加热线研讨,有两次同时参加两个话题的研讨,有一次的热线研讨评论上了全国小语简报。有一次的点评上了全国小语简报。个人还得到全国小语简报的两次表扬。
    她从1999年参加广西小教中心总课题组开展的字理识字课题实验,历时五年,坚持到最后,2004年被总课题组评为字理识字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学校获字理识字课题实验一等奖。2004年她教的字理实验班学生毕业,学生成绩显著,她被县教育局评为“十佳”毕业班班主任。她把字理识字经验总结出来,在这次研修中作成《字理识字系列》与大家分享。
    她敢闯敢干,勇于创新,2005年率先在班级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实验,两年后成效显著,2007年10月该校向广西小教中心总课题组申报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实验。2007年6月她带的班级被柳州市评为先进班集体。2007年9月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字理识字系列》


字理识字系列——总序
   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发现了学生中的两个不变的传统:错别字不变,男生不喜欢语文的人数总比女生不喜欢语文的人数多。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是八十、九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错别字如出一辙。无论何时何地,喜欢语文的男生总是没有喜欢语文的女生多,语文成绩好的男生总是没有女生的多。究其原因是语文要写字,汉字太难写、太难记。历经几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难觅解救良方。九十年代末期,接触了字理教学法后,茅塞顿开。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不识字理,那一个个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字是那么单调、枯燥、烦人:一个个汉字中的点横竖撇捺钩,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在左,有的在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识字理,那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
  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是字理教学。那么,什么是字理呢?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但是经过“隶变”乃至当代大规模简化之后,“六书”已不能涵盖所有字形,因此江苏徐州彭城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杨洪清、朱新兰夫妇也与时俱进地对现行汉字的字形进行系统归类、科学分析,将“六书”发展为“十书”。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贾国均总结提出了字理识字法。在进行字理识字实验的过程中又不断完善为字理教学。
  所谓的“十书”就是把甲骨文、篆文里的一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经过隶化、简化后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不明显的字按现行的字形归类为笔画字、部件字、存意字、存音字。原来的形声字现在形存音废的叫存意字,如观,从见,又为部件;骤,从马,聚为部件;阻、租、祖、诅、组,分别从  、从禾、从示、从言、从  ,且为部件。原来的形声字现在音存形废的叫存音字,如宪,“  ”是部件,“先”为声旁。几部分都无音义的叫部件字,如归、冈、凤、鲁、常、尝、圣、更、今、尺、斥等;直接由笔画组成(不含偏旁、部件)而无义可说的叫笔画字,如乡、寸、八、门等。一些原来是象形字或指事字,现在简化为部件字或笔画字,但是这些字的构字能力特别强,也要寻其字源,把字理给学生讲明白,有助于理解字词的意思。如寸,篆文为“  ”从又,又表示手,以寸为部件构成的字有寻、夺、尊、导、对、封等,这些字的意思都与手有关。如示,甲骨文象由石头砌起的“地神”之形,以示作部首的字有神、祖、祈、祷、祝、福、祥、社、礼、祚、祗、禄、禅等大多与求神拜佛有关,把示的字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正确书写、理解这些字有事倍功半的效果。抓住了汉字的这些组构规律,就抓住了汉字的本质,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
    五年的字理教学实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字理教学不但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而且可以延伸到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我作为字理实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好方法向大家推荐,让所有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享受到字理教学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字理识字系列1-----运用字理识记汉字轻松有趣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某个意义有联系,把汉字的形体与这个意义结合起来讲解汉字,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轻轻松松识记汉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往的识字教学只注重从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组合去分析字形,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音形义,久而久之就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没了兴趣。而字理教学抓住了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特点,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1、运用字理识记象形字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古代的象形字如牙、犬、象、衣、女、电、雨、鱼、鸟、等,发展到现代大都已经不再象形,这时通过追溯字源,展示对应的古文字字形,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记忆汉字。如教学“臼”,以往的教法是先拼读音,然后讲字形结构,再说笔画、笔顺,最后强调里面的两横不相连,但无论怎样讲,仍有不少的学生把“臼”写成“白”。而运用字理教学法则是拼读后析解字理,先告诉学生“臼”是象形字,然后演示“臼”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的历次演变过程,并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里面的横为什么不相连,上面为什么张开一点儿小口。这样讲解,学生不但了解了字的来龙去脉,而且了解了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故事,兴趣大增记忆深刻就很少写错了。古代象形字如同一幅幅古代历史图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探寻古代人类生活的兴趣。
    2、运用字记理识会意字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形:一是同体会意,如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古代的“三”表示数量多)、林(两木并立,表示树木丛生)、森(三木为森,表示树木更多)、炎(两火相叠,火上有火,表示火光上升)、磊(三石相累,表示石头累积貌)等;一是异体会意,如旦(日出地平线,表示早晨)、莫(日落草丛中,表示天色晚)、囚(人在口中,表示囚禁)、采(爪在木上,表示采摘)、看(手斜目上,手搭凉棚状,表示了望)、安(古代野兽多,女人身小力弱,只有在房屋里才安全)、休(人在木旁休息)等。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
    3、运用字理识记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其形与声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对等式的六种类型:左形右声(清、松)、右形左声(攻、期)、上形下声(空、箕)、下形上声(想、基)、内形外声(闻、闷)、外形内声(园、匣)。分散式的两种类型:形被拆开(裹、街)、声被拆开(随、辩)。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偏角式:形偏一角(颖,禾形顷声)、声偏一角(旗,形其声)。形声字一般情况下是一形一声的,但也有一些是二形一声、三形一声的,如“碧”,玉石表形,白标音。此外,一些形声字的形符我们要倒放着看,才能清楚地或依稀地看到其本来面目。如“病”的形旁病字头,本是人因患病而卧于床的象形,把病字头倒放成“  ”后才能现此形态。这样的形符还有左耳旁、反犬旁等。这种现象称为倒文。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这些组合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和义。如教学形声字“飘、漂、瓢、瞟、膘”,“飘”中的风表意,票表声,漂就是被风吹起;“漂”中的水表意,票表声,漂的本义是指在水中浮动,引申为摇动,也引申为漂洗,读第三声,洗干净后就显得美丽了,又引申出漂亮之义,读第四声;“瓢”中的瓜表意,票表声,瓢的本义是指葫芦瓜做成的瓢,引申指各种瓢;“瞟”中的目表意,票表声,瞟的意思就是用眼睛斜看;“膘”中的月(肉)表意,票表声,膘就是肥肉,多指牲畜,长肉叫长膘。学生掌握了这些以票表声的形声字的规律,再遇到“剽、嫖、缥、骠”等字时就能触类旁通,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字理识字系列2-------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效率高   
     由于汉字形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汉字在据义构形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形近字,加上长期的发展演变,现代汉字中形近字更多。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通常对于形近字的辨析只是在形体上作机械对比,看哪儿多一横,哪儿少一点,哪儿跟哪儿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查字典比较相互间在音义方面的差异,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并不明白形近字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结果自然记得少忘得多,错别字照样大量出现。其实,汉字构形是有理据的,汉字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因而现代汉字大都仍然是可以讲解的。
    运用字理进行语文教学,从字源上讲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构造原理,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些因变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现实依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效率高,效果好,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往学生写错字,老师都是叫学生改对后抄一行、二行,再错的就抄一页、两页,结果学生还是会写错。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字理,不明白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运用字理进行教学,学生的错别字很少,即使有错,给学生讲明字理后就极少再错。汉字中有很多形近的字,它们的区别往往只在那么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一撇、一捺,学生很容易写错,如鸟——乌、竟——竞、矢——天等。运用字理帮助学生区别形近字纠正错别字效果特别好。


字理识字系列3------运用字理理解字词的意思方便、快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小学阶段阅读400万字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通常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么大的阅读量,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也相应增多,单靠老办法来理解词义,既麻烦又不方便。在语文教学,运用字理析解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方便、快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阅读效率。
1、运用字理理解词语。学生在阅读时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意思形近的词语,有些字用字典也难查到恰当的解释,而运用字理理解词语灵活、方便、快捷。如成语“短兵相接、兵来将挡、纸上谈兵、并不厌诈”中的“兵”,现字形已变异,其理不显。寻其字源,“兵”的小篆作“ ”,上从斤,底下从两个手,就是两个手拿着一个斤,斤表示斧头,而斧头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古代经常用斤作为武器的代表,因此从字源的构形上看,这个字的本意是武器。“短兵相接”里的“兵”就是指武器。武器是由人拿着的,所以拿者武器去打仗的人就叫做兵,这就是士兵的意思,“兵来将挡”的“兵”就是指士兵。士兵拿着武器去打仗,这是种军事行为,“兵”可以指代战争,因此“兵”还有军事、战争的含义,“纸上谈兵”、“兵不厌诈”的“兵”不是指士兵,也不是指武器,而是指战争、兵法,是更抽象的含义。
2、运用字理理解句子。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句子中有某一个关键的词语不理解,运用字理来帮助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很灵活、方便、快捷。如课文《观潮》中有这么一段话“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前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其中“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呢?“人声”好理解,就是指人们说话的声音,“鼎”笔画复杂,字不常见,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用字理来讲,一讲就明白。“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 ”,“鼎沸”就是锅里的水烧开了,锅里的水沸的时候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人声鼎沸”就是说人们说话的声音像锅里的开水发出的声音,嘲杂、喧闹。说明人多,说话声音也杂,听不清人们说什么,喧闹、嘲杂。其中“踮着脚”中的“踮”平时也不常见,用字理分析,“踮”是形声字,“ ”是形旁表意,“踮”表示与脚有关的动作,潮来了,人人都想看,观潮的人很多,后面的人被前面的人挡住了,只能提起脚后跟,用脚尖着地,使自己尽量高一点儿好看潮。
3、运用字理理解不认识的词语。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字理来帮助理解效果也非常好。如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烹饪”,他在遇到“烹饪”时,就会用已掌握的字理知识来分析它们。“烹”有个四点底,四点底是“火”的变写,表示火,“烹”的意思一定与火有关。“饪”有一个食字旁,食字旁是“食”的变写,表示食物。“烹饪”就是用火煮东西。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讲,学生掌握了字理,运用字理来理解词语意思既方便又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字理识字系列4-----运用字理正确写字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增多,汉字里的很多同音字就容易弄混淆,常写别字,如果运用字理写字词就能正确无误。当学生要写字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自己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应该用由什么部件构成的字?然后才从记忆中挑选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字。如“在”和“再”这两个同音字一般学生常用错,如果跟学生讲明字理,就能正确运用了。“在”和“再”都是会意字,但是“在”由才、土二字构成,才像草木初生,“在”的本义是栽培,引申存在之义,也表示在某处。“再”的古文字是鱼上作“二”,表示两条鱼,“再”的本义指“二”,引申重复之义。

字理识字系列5-----运用字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汉字结构及其理据的分析,既可以把握造字者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也可以体察古代社会的生活文化状况。从字形的构件理据看,汉字构形跟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字形上古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信息。如从“采、渔、狩、耕”等字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采摘、渔猎和农耕的生活图景;从“牢、家、牧”等字形,我们可以感知古代畜牧业的发展;从“劓、刖、执、奚”等字形,我们又能够感知古代刑罚制度的严酷和奴隶生活的悲惨;在小篆中,凡是跟钱财有关的字多以“贝”作表义构件,如“财、货、资、赔、赚、贵”等等,可以推知古人曾经用“贝”作为货币来交换货物;凡是与思维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大都以“心”作表义构件,如“思想、悲愁、惧怕、愉悦”等等,这说明古人认为人的心脏具有思维功能,而现代医学证明人的思维器官是大脑而不是心脏,由此也可以发现古人认识的某些局限 。
字理识字系列6——运用字理理解古诗
    “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为什么是“跑”不是“一般的行走”?
     运用字理来分析:走,会意字。其金文和篆文的上部是一个摆动双臂用力奔跑的人,下部是一只脚掌,表示他的脚在飞快地运动,所以走的本义是快跑。
   我画好了走的金文和篆文,粘贴过来就没有图了,你自己跑一下就能体会到了。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1——
运用字理辨析“奇”和“夺”
     “奇”和“夺”是学生易混淆的两个形近字。运用字理辨析“奇”和“夺”很有意思。
       “奇”和“夺”都是会意字。
     “奇”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如能画出简图更有趣),表示人骑马,是“骑”的本字,“骑”是后来造的形声字表示骑马的“骑”,借“奇”表示奇怪的“奇”。
     “夺”的繁体是“奪”由大啊、隹、寸三字构成,隹是鸟,寸是手,合起来表示用手捕捉那只上飞的大鸟,所以“夺”字有用强力取得的意思。简化后的“夺”,由大、寸构成,表示大手,仍可以表示用强力取得之义。成语有“你争我夺”。

的识字法宝系列2——
有意思的“尴尬”
     记得在假期里看过中央台的一个调查节目,了解有多少人能正确写出“尴尬”二字。接受调查的人中多数人认为“尴尬”是由“九”与“监、介”组合成。其实,“尴尬”是由“尢”与“监、介”组合成,“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尢”是形旁表义,“监”、“介”是声旁表音。为什么表义的形旁是“尢”而不是“九”呢?运用字理来辨析一下特有趣。“尢”和“九”都是象形字,“尢”的金文、篆文就像一个曲足或跛脚的人,而“九”的金文、篆文像人的手臂和手指,想象一下一个曲足或跛脚的人与双足健康的人站在一起会怎么样?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3——
字理辨析“生”和 “身”
     “生”和 “身”是学生用错较多的两个字,单单记住它们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还不行,还得记住它们的字形为什么是这样的。
     用字理辨析它们:“生”和“身”都是象形字。
    “生”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很像草木破土而出的样子,因此“生”有生长之义。常用词语有生活、生命、生存、生死等。
     “身”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很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的样子,在那大肚子中还有一点表示母腹中的胎儿。因此人间常称怀孕为“有身子、有身孕”。由此引申出身体之义。常用成语有:身外之物、身先士卒、身心交瘁、身体力行等。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4——
为什么汉字里有“武”又有“舞”?
    “武”和“舞”是学生极易写错的两个同音字,用字理辨析一下就能轻松记住。
    “武”是会意字。“武”的甲骨文、金文、篆文是上下结构的,上面是“戈”下面是“止”,“戈”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古代的一种兵器,“止” 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人的脚掌,表示行动,戈在行动就是动“武”,楷书的“武”为了形体的美观,把戈的右下方的一撇移到左上方变为“一”,所以“武”的右下方不能再写一撇。武的常用词语有:武器、武装、武术、打武、练武、文武双全等等。
    “舞”是形声字,上声下形。上部的声旁是“无”的繁体“無”省掉四点底,下部的形旁其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人的左右两只脚,而“無”的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一个人手拿树枝,伸展手足在跳舞。舞的常用词语有:跳舞、舞蹈、舞台、舞姿、芭蕾舞、手舞足蹈等等。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5-----
你想知道“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
   “覃”常用作姓,读“qín”,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tán”,现今的常用字“潭”和“谭”就是用“覃”的读音“tán”作声旁造出的形声字。
运用字理辨析覃字。覃是会意字,它的金文像一包盐放在器皿上,覃的楷书字形变化很大,其上部的西是由盐包(卤)变来的,下部的早是由器皿变来的,因此覃的本义是盐之味。覃的本义现今很少用了,主要用作声符。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6——


为什么“夭”“天”“夫”都有一个“大”?
     运用字理来辨析形近字“夭”“天”“夫”很有意思。
   “夭”是象形字。
   “夭”的甲骨文、金文很像一个歪头的人。小儿初生,头不能直立,常向旁边歪斜,所以,这个歪头的人就是出生的婴儿。由初生婴儿的反面引申出短命之义---夭折。
   “天”“夫”都是会意字。
   “天”“夫”都有一个“大”, “大”是一个伸展手足的正面人形,“大”的上面作一横成“天”表示天空------头顶蓝天。“大”的上面作一横贯穿头发成“夫”,这一横就是发簪。古代男子成年之后才能把头发挽在头上,别上发簪、戴上帽子,所以“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7——
“女”字多一撇是什么字?
   “女”字多一撇很有意思是“毋”字。“毋”是会意字。“毋”是从“女”中出一撇而来,表示有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红杏出墙,有外遇。古代法律禁奸,所以“毋”引申出“不要”之义,此义在中学古文的学习中常遇到。用字理析解汉字有意思吧!

       《我的从教小故事系列》

  
我的从教小故事系列1——爱的传递
  由于我班部分学生家庭不太富裕,家长总是等到农历八月十五那天下午才去赶圩买月饼,这样班级的“月饼品尝会”就只能后延至农历八月十六举行。八月十六那天下午我班成功地举行了本班第二届“月饼品尝会”。
    全班29名同学,有两人忘了带月饼,有两人早上就把带来的月饼吃了,覃涣佑和蒋金洪家里还是没有买月饼,我觉得不可思议就问蒋金洪:“你们一家人怎么过中秋?”她说:“我爸爸在外面打工没有回来,我和奶奶包粽子过中秋。”我说:“你也可以带粽子来请大家品尝呀。”她说:“早上奶奶叫我带了一个粽子来当中午饭,我已经吃了。”我若有所思地说:“原来是这样。包粽子吃,既过了节又可以节省一顿饭的伙食费,你的奶奶真会过日子。”我感慨地对大家说:“同学们,大家都听到了,蒋金洪的爸爸一个人打工抚养三个孩子和一个老母亲,也就是一个人打工挣的钱要养五个人,真够难的。蒋金洪家这么困难,但她的学习一点不差,她还经常为班级做事,我们应该怎么办?”带月饼来的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蒋金洪,没关系,我请你品尝我的月饼。”
     在品尝月饼之前,每个同学都给大家讲讲昨天自己与家人过节的事,以及请大家品尝的月饼是什么月饼,月饼是怎么来的,自己的心情怎样等情况。轮到邓志敏同学讲话的时候,他哭了。邓志敏的爸爸妈妈在广东打工,他寄居在亲戚家,这学期才来我们这里读书,他想自己的父母。我安慰他:“别难过,你看,我们班的同学中父母在外打工的有七人,没有妈妈的有二人,梁紫琳还是孤儿。人死不能复生,哭也没有用。你的爸爸妈妈还在,还能看到,你比梁紫琳幸福多了,以后过节时就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好吗?”就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我班从二年级起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举行品尝会,让所有的同学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让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不再感到孤独,给同学们另外一个大家庭,让大家在这里感受到别样的爱。
       经过第一次“月饼品尝会”,我们有了经验,这次每个小组的月饼都不一下子全不开封,而是品尝完一个再开封一个,这样大家品尝饱了,剩下的月饼的包装都完好,就可以送给家里没有买月饼的两个同学带回家。品尝会结束后,覃涣佑和蒋金洪各得了两个月饼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品尝。
     第二天一早,我刚走进教室,唐依婷旧告诉我:“老师,今天早上我送了一个月饼给覃涣佑。”江罗婷也说:“我也送了一个给覃涣佑。”她俩还告诉我也有同学送月饼和苹果给蒋金洪。我听了很高兴,学生在这方面也会关爱他人了,虽然是在节后,但也是一个进步,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在节前把关爱送给他人。

我的从教小故事系列2——今天我特高兴
   (2007年12月11日)今天我问王希:“你悄悄留猪肉给奶奶吃了吗?”他说:“给了。”我接着问:“你怎么给的?”他告诉我:“现在我家是晚上煮猪肉,和奶奶一起吃。”我又问:“你觉得这样好吗?”他回答:“好。”“你愿家里人吵吵闹闹过日子,还是一家人和谐相处过日子?”“愿一家人和谐相处。”我听了欣慰地笑了。
   我对他说:“你是爸爸妈妈的儿子,爸爸妈妈爱你;你是奶奶的孙子,奶奶也爱你。你既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也要听奶奶的话。奶奶老了,你应该尊敬她、孝敬她。《弟子规》中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恩长,抱怨短’。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不要老记恨着。想着奶奶现在还是很关心你的,你要多听她的话,好好学习,努力把学习搞好,让爸爸妈妈高兴。你是家里的和平使者,你的责任重大哦。”他点点头,小声地说:“知道了。”这时上课铃响了,我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快步跑进教室。
   王希是我从教二十五年来遇到的第一个这样特别的学生。读一年级时,他经常生病,往往一病就是一星期。平时动作迟缓,性格孤僻,常不完成作业。家长说他从小多病,家里弄的钱几乎都是给他看病搞光了,总担心他养不大。因此我对他也特别关注。然而两年过去了,班上我常去家访的学生几个都进步很大了,惟独王希没多大变化。班上跟随祖辈一起生活的学生除了王希,其他人都很阳光,很快乐,很活泼,由此我第一次这样猜想他的家庭因为老人的存在而出现问题。上个月我又去家访,悄悄问阿奶,他们对她好不好,阿奶告诉我他们中午煮猪肉躲在房间吃。为了给王希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我给家长提了一些建议,家长信任我,把他们的家庭矛盾也告诉了我。我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把眼光放远一点,为了自己今后有一个好儿子,现在自己就应该做一个好儿子。”
    帮助王希进步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的从教小故事系列3——意想不到
  (2007年12月13日) 昨天上早读前我问王希:“你对奶奶好点没有?”王希说:“今天早上我拿了一个柑子给奶奶。”我笑着说:“好啊!你问过父母吗?”他说:“我父母不在家。”我告诉他:“以后你想拿东西给奶奶吃,先问父母。如果父母不许你拿去,你就悄悄拿去;如果父母不做声,你就可以拿去;如果父母答应了就更好,你就告诉奶奶是父母叫你拿的。”王希点点头小声答道:“嗯。”
   第一节,我没课在二楼办公室做事。刚下第一节课,刘老师进办公室告诉我王希的奶奶在楼下,她说来找王老师。我感到挺纳闷,我没有叫她来,她来干什么?
   下到一楼,我看到阿奶穿着一件新的衣服,打扮得利利落落的。我不解地问阿奶找我有什么事,她说:“今天是圩日,我上街顺便想来告诉你,他们对我好点了,我得吃肉了。今天早上王希拿了一个柑子给我。”我高兴地说:“阿奶,这样子蛮好了呀,莫急,慢慢来,以后会更好的。您年纪这么大,不要亲自来告诉我,以后有什么事您讲给我班的同学听,让他们告诉我就行了。”阿奶的眼睛有些发红,她说:“王老师,你不晓得,王希他爸是五天掉脐的,是不孝子。”我听不懂,叫她告诉我“五天掉脐”是什么意思,她说:“老话讲,五天掉脐就是新生儿肚脐结疤后第五天掉下来,这样的人以后是不孝顺父母的。”我安慰她道:“阿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了,不管它了。以后您在家帮督促王希完成作业,我在学校教王希孝敬您。”
   下午,我教同学们把这事写成日记,顺便问王希家里还有什么事可以告诉大家,他说中午的时候告诉妈妈自己拿了一个柑子给奶奶,妈妈没有做声,同学们大声说:“不做声就是默许,就是同意你拿。”
   今天早上我问王希家里有没有什么新的事告诉大家,王希咧开嘴露出平常很少有的笑容,说:“昨天晚上我想拿一个柑子给奶奶,我问爸爸,爸爸答应了。”我问:“爸爸说了什么?”王希一边点头一边说:“爸爸说嗯。”王希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啪啪啪的掌声,我惊喜地问:“这掌声给谁的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给王希和他的爸爸。”
    前两天才学完课文《掌声》,想不到同学们马上在这儿用上了。
   教育真是奇妙,总会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事让人开心。

我的从教小故事系列4——学打印得到的启示
  这学期学校换了新校长,他把学校常规检查需要准备的各种材料分解到每个人,我负责整理学校课题实验的又关材料,但是我不会打印,打印出来的材料不是缺头就是断尾,要不就是少了右边部分,新校长教了我几次我都没有学会,浪费的纸张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新校长这才知道我这么愚笨,想了想把我带到打印机前指着针头说:“这是打印机的针头,你把它看作一个运动员,你按下打印机的开关,还没有放纸的时候它就像等待起跑的运动员站在左边的起跑线上,等你放纸后它会自然吸进一点,针头就跑了一节到了这个位置,你点击打印就行了。如果你开始放纸时针头已经跑了一节路到了这里,你放纸后它再吸进一点,打出来的材料就没有头。你开始打印时,如果针头不在起跑线上,你就关掉打印机的开关后再打开,它就会回到起跑线上。”
    经校长这么一番形象生动的讲解,我恍然大悟。打印完材料,我按捺不住学会打印的兴奋心情跑到教室把校长教我的打印过程复述给同学们听。最后,我总结说:“校长前面教我几次我都没学会打印,到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教我,我一下就记住了,还能马上来教你们。所以说,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后你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多运用这个方法。”
    通过学打印这件事,我还想到了在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知识点学生老是掌握不了,如果我也能像校长那样动动脑子,把学生难记住的知识转换成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学生不也就能很轻松地记住了吗?
我的从教小故事系列5——不由自主
    上周三的第一节课,我刚开始讲课,坐在第一组第一桌的覃瑜洲就吐了一滩赃物出来,把他的书包、凳子及座位下的地板都弄脏了。我问:“谁来帮他把这些赃物弄掉?”话音刚落,刘怡红的手已经举起来了,我不敢相信,就又问了一声:“刘怡红,你是不是想到过去总是同学帮助你,现在你也想帮助同学?”她点点头说:“是的。”我赞许地点头微笑着说:“好的,你去吧!”下课后,我问她:“你为什么举手?”她笑着说:“我是不由自主的。”我又问:“你不怕臭吗?”她答道:“有一点奶味。”我笑了笑说:“这比你过去吐的麻辣味好多了,是吧!”她嘻嘻一笑不好意思地用手蒙住脸趴在桌子上。我不由自主地对同学们说:“这件事如果让刘怡红自己写下来,可以用上《弟子规》里的哪句话?”我刚说完,就有同学答:“恩欲报,怨欲忘,报恩常,报怨短。”我又问:“如果让你们写下来,又可以用哪句话?”同学们齐声答:“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课外阅读的力量可真是无法估量啊!
我的从教小故事系列6——师生同读  共同进步
    2005年秋季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一年级的语文、数学兼报账员。由于我经常要外出办事,班级日常的工作事务必须教会学生自己管理,于是,我就用课余时间教学生读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读了约两周,我发现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有了一些改变,这就更激发了我们诵读《弟子规》的兴趣。2006年春季学期,我把《弟子规》打印出来让大家诵读,学生不但很喜欢读,而且很乐意按《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弟子规》中说: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天我一走进学校大门,就能听到从我班教室传来的琅琅书声。2006年秋季学期,我参加了“诵读经典诗文”课题试验。至今,我和学生已经读完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还读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故事》中的一些故事。通过诵读经典,我和学生的心灵都得到了净化,心胸更宽阔了,心地更善良了,待人更有爱心了,班级工作更主动了。下面是发生在我班里的两件非同一般的小故事。
故事一    我也想去捡垃圾
   打扫清洁卫生的时间到了,王孜艺站起来大声地对我说:“老师,我也想去捡垃圾。”我问她:“你的作业完成了吗?”她不好意思地说:“还差两个字就写完。”我说:“你想去捡垃圾,好啊!那你就赶快把作业写完。”不一会儿,她跑着上来把作业交给我说:“老师,我去捡垃圾了啵!”我笑着说: “去吧!以后要早点完成作业。”
    刚上学,由于班级里同学的年龄大小不一(大小相差1-2岁),生理、心理的成长存在差异,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在课堂里的写字时间完成作业,下课了又要活动活动,中午又不能自觉写,因此,我班的卫生工作都是由完成作业的同学主动做,没有轮值日生。第二个学期,有两个原来写字慢的同学有了进步,能当堂完成作业加入了搞卫生的队伍。到了第三个学期,全班同学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把做错的作业改正对了才能去搞卫生。第四个学期,进步了的覃威华同学积极参加卫生劳动评上了学校的“劳动标兵”。这学期由于学生改用钢笔写字,作业本也换成了小格子的,又有一些同学不能很快适应,还有一些转来的插班生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们仍然用老办法,仍然能看到学生进步。段考刚过,插班生邓志敏同学就能按时完成作业高兴地投入到清洁卫生工作中。
故事二    我也想做眼保操
   学校每天让同学们做两次眼保健操,哪个不认真做,班级的班风就被扣分。每次做眼操时,即使我这个班主任站在讲台上盯着下面,也总有几个调皮的同学不时地搞这搞那或者停下不做,批评教育多次都没有什么改变,我就想到了《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对同学们说:“老师也是人,老师也需要你们的爱。不知你们愿不愿爱老师?”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愿意!”我接着说:“你们得做眼操保护眼睛,我也想做眼操保护眼睛。但是,我担心我做眼操了看不到你们,你们不做眼操眼睛得不到保护,校长会批评我不负责任,没有监督好你们。”大家高声说道:“不会的,我们保证认真做。老师,以后你和我们一起做。”我又特意问了那几个调皮的同学:“你们几个愿不愿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做眼操保护眼睛?我做了,你们能不能认真做眼操?”他们都表示今后认真做眼操。现在,眼操广播一响,全班同学都一齐高喊:“老师,你也做眼操!”这学期,有一次英语老师监督同学们做眼操,他站在两个调皮的同学旁边,这两人也不认真做,害班级挨扣了分。我把自己的这一招传给他,同样有效。有谁不需要爱?有谁不愿把爱给予他人呢?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我的从教小故事系列7——惩罚教育的尴尬
    今天早读,我在班里讲事,忽然看见别班的一个学生抱着几把半新的扫把向垃圾池走去,我很纳闷:那扫把还这么新,怎么就扔了呢?下午,我向这个班的学生了解情况,他们告诉我:“扫把散了。”我说:“散了可以再绑起来呀。”他们说:“有一些把断了。”我问:“怎么会断呢?”“踩断的。”“谁踩断的?”“不知道。”“你们班谁扫地?”“经常不交作业的人。”“几个?”“九个。”“这么多人扫地,怎么查?扫把用多久了?”“这个学期刚买的。”“半个学期还没到。”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也是关于扫地的一件事。周六,儿子从学校回来,一进家门就说:“唉,今天真丢面子。”我问:“怎么丢面子?”“今天我扫楼梯,同学都认为我犯了错。”“你为什么去扫?”“班主任叫的。”“平时谁扫?”“违反纪律的人。”“老师叫我做好事,他忘了表扬我。”      

   http://acad.cersp.com/search/moreArticle.shtml?params.usr_acct=4502230091
王秀娅老师印象记——兼谈“文化语文”观
      作者 meipeijun 日期 2009-11-17 0:30:00


梅培军

我并不认识王秀娅老师,我只知道王老师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但是我很钦佩王老师。
我是在广西基础教研网知道王老师的,说起来我与王老师算是博友了,王老师光临过我的博客,于是很自然的我也回访过王老师的博客。第一次访问王老师的博客就感觉很有文化的氛围,博客中全是对于汉字的字理分析,实在就是一本更为鲜活生动的《说文解字》。我在大学时曾经对训诂学感兴趣,而且受当代新儒家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人的感染,很是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这种教学的方法吸引了我,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常使用训诂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训释文言字词。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王老师竞将这种字理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去了。这种方法实在很有些意味。
老师还为我的《让学生与文言文零距离接触》配了字理图,王老师是一本现代版的《说文解字》啊!我想这大抵算是一种文字的缘分罢。后来读王老师的博文,又才知道王老师的艰辛和不易,有谁愿意花这样的时间去进行这样繁琐的教学呢!在我的印象中,这种方法其实并不是王老师首创,之前亦有人倡导,但是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有几人能坚持在第一线不断实践,不断地教着呢?我看到了王老师的坚守,为了自己一个教育理念的坚守。这一点实在是不容易的,特别在今天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学校的、家长的、升学的压力,哪里容得你去践行理想!我零星地看到王老师的几张照片,教我钦佩!
一次次的教育改革,观念不断地在更新。但是语文教学在工具化、符号化和理性化知识观基础上的语文被演化成做不完的习题,就像荒芜的沙漠,无情无趣、缺乏美感。文化的失落,带来儿童身心发展的片面与异化,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有知识但没灵魂,有技艺但没情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语文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的缺失问题,语文教学应该注入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中华语文固有的特性,没有工具性的支撑,人文性就成了无影之水,没有人文性的滋养,工具性的目标也根本实现不了。因此我历来认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母语情结,培养孩子对于母语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我很认同“文化语文”的提法。
而王老师的教学实践正是在用人文性滋养着工具性,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文化,这是根源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老师的事业是很有意义的。最后建议王老师能够在理论上进行一些提升,愿“字理小屋”能够大放异彩!

2009-11-17深夜0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20 , Processed in 0.12274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