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辩证: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7 17: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辩证: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品读洪宗礼先生的《我的语文教育观》等论著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近来,品读洪宗礼先生的《我的语文教育观》《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等论著,通读他的“双引”教学法及相关课例,合卷沉思,有两个字深深地刻到了我的脑子里,那就是辩证。我们甚至完全可以这么说,辩证就是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
一、“文”与“道”的辨证统一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不只是让学生单一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应该深入语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有机地渗透、融入精神、道德、人性和人格等人文教育。就是课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如人文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生态观念和各种情感等。洪宗礼先生对此十分清楚,所以他最早提出来了著名的“一张皮”理论,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是辨证统一的,始终是附在“一张皮”上,正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努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时,请不要忘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等。当然,这些教育只能在我们教语文的前提下和过程中顺理成章、自然有机地进行,决不能把语文课直截上成政治课、文学课、人文课、社会自然常识课等。我们一定要坚持“文”与“道”的辨证统一,必须从这一特点出发,才有可能做到归真守本,务实有效,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文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
、语言和文化的辩证统一
先生认为,语言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语言可以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一切文化;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在识字教学中的辨字形、字义、字音,亦为传承先民的造字文化。洪先生甚至这样讲:“母语教育、母语课程教材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祖国的文化、人类的文化。”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自觉坚守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指导学生在语言研习的过程中培育、感受、涵泳语言文化之美,获得文化熏陶,而不是把语文课直上成文化学习或传播课。或者再进一步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语言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承载文化内容的同时,也是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欣赏和接受文化,两者身就是无法割裂开的。当然,我们认同语言的文化价值,也并不意味着淡化深知否定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个性特质。只有坚持语言和文化两者的辩证统一,我们才有可能既教学生学好语文,又教他们学习和弘扬好文化。
三、模糊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在国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指导下,课文依据各学校各年级学生的需要严格筛选,有序编排。教材需要有合理的度和量,各种文体应有恰当的比例,一切设计都应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语文与其外部的方方面面浑然天成,有难以分割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即语文是科学的。但是,洪先生这样认为的同时又强调,语文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组合的整体,字词句篇等都离不开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整体去感知和把握,追求教学的整体效应,体现语文教育的模糊性。语文教学的这种模糊性具体表现为:从教学目标来看,它是多元的,既有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培养习惯的目标,也有思想教育、文化传承和精神陶冶的目标。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看,它是动态的、双边的,既有纵向的时间延伸,又有横向的空间拓展;既有教的方面的活动,又有学的方面的活动。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它包容诸多方面:语言形式方面,有字、词、句、篇;语言运用规律方面,有语、修、逻、文;语言行为方面,有听、说、读、写。同时,语文的边缘工具性质又决定了语文教育与毗邻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这又是模糊的。所以,语文教育必须追求模糊的科学与科学的模糊真正统一。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有些人把语文学科这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肢解成各种“标准化”训练题的零件,这实际上是无视语文科科学性与模糊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也是在无情地扼杀母语的生命,实质上是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极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本真与健康,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四、教本与学本的辩证统一
教材历来是教学之本。要提高教学效益,就必须抓住教材建设这个根本,运用教科书来制约和引导教学。但是教科书也是学本,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之本,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本,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之本。这是洪宗礼先生一贯的主张。传统语文教科书往往重视学习的结果,或者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范例,甚至把教材定位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语法规范的“公式”,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洪先生强调,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策略和智慧等,这应该是语文教与学所追求的更高目标。为此,我们绝不能把语文教材仅仅看成是语文教学之本,仅仅是供学生欣赏的知识花盆,它更应该是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思辩、探究的“路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尽管课本有教本、学本、读本多种功能,但无论哪种功能,既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学”,教师不善于科学地“导”,其效果必然微乎其微。好的课本只有通过优秀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课本、教师、学生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才能从有限的教学工程中获取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
五、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
先生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过程。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即不但要学会知识,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门径、方法,养成熟练地运用语文的习惯。如果把语文教学看作整体,教与学则都是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的方面,因为教师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中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交法”等多重责任,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就语文学习的过程而言,学生应当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他们的“学”,是其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从认知到理解、运用等种种转化的根据;“教”则是转化的外因。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学生的主动也不可成为盲动。说到底,没有教师艺术的高质量的循序渐进的“导”,学生就不可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也就不可能逐渐在学习上自立,而且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能得到同步发展个性上、并在意志上、人格上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辩证统一
洪宗礼先生认为,语言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辩证的统一,却是不能“合二而一”的。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高的,思维能力也较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以写作为例,学生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往往是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时说理分析透辟、深刻的,往往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学生作文富有见地,新人耳目,往往初步具备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学生作文离题万里,大多因为思维缺乏方向性;作文杂乱无章,一般由于思维混乱;作文词不达意,文理不通,除了缺乏语言训练之外,往往是思维缺乏准确性。另一方面,他还从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时又不完全适应。比如也有思维敏捷、灵活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为此,他又讲,不能认为语言发展了,思维就自然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言也自然发展了,甚至以为两者可以互相取代。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地想、正确地想、合理地想、严密地想,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又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并发展智力。具体可这样操作:首先将语言训练的要素和思维训练的要素作分解,然后,按照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或最佳联系点,进而做科学的组合训练。这种组合训练应当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有时可“对口”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可把字词训练和概念判断的应用训练对口结合;在写作教学中,可把作文立意训练与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对口结合。有时可交叉结合训练,如在阅读教学中,把课文语言揣摩,与求异思辨的讨论交叉安排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不能孤立地进行思维训练或语言训练,而要坚持结合语言训练进行思维训练,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全过程。
七、 “有限”与“无限”的辨证统一
语文学科教学确实存在着很多的“有限”与“无限”:教科书的形式和内容是有限的,但其人文内涵却是无限的;一堂课的目标和内容是有限的,但它所要采取的教艺和应拓展的空间等却是无限的;教学中预设的问题是有限的,但因问题而激发起来的学生思辩却是无限的;语文学科的领域是有限的,但它所能辐射的天地却是无限的;一本书、一个学段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但学生未来的发展却是无限的,等等。这些道理,洪先生最清楚,在他的学思同步说、渗透说和端点说中多有论述。他认为,作为工具的语言和文字也是有限的,但这语言文字内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等则是无限的,教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学会做人的艺术手法以及未来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及其双向交往活动的目标、时空等是有限的,但教师导引的智慧和艺术以及学生在学力、能力、智力和品格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则是无限的;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形式、规律和方法可以是有限的,但是学生语言思维潜能和能力的发展则是无限的;语文内部各因素是有限的,但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密切相关、互相渗透等都是无限的,而且语文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对接等则是无限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学段、一本书、一堂课、一个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刚规律和方法等都是有限的,但学生需训练的语文能力,需培养的语文习惯,需得到的发育、发展和提升,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则是无限的。
可见,洪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处处都闪耀着从“有限”中获取“无限”、 “有限”与“无限”辨证统一的智慧。如果我们不仅能够做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有限”和“无限”,更能够从“有限”中去获取“无限”,那就肯定会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文立人的效益。
综上,我们认为,洪宗礼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魂就是辨证。唯其辩证,才做到了文与道、教与学、学与思、标与本、知与行、教文与立人的辨证统一。今天,在深化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陷进了一些误区,如“应试化实用主义”“极端学生中心主义”“泛人文化教学”等,致使语文教学的几乎走进了死胡同。我们之所以会深陷于这些误区而不能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严重缺乏这样的辩证的智慧,或者说对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中的辩证智慧还关注和学习得很不够。为此,我们衷心希望洪先生的辩证智慧能引起课标修订者、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和管理者以及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等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并努力做到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削枝强干,化繁为简,返本归真,轻装上阵,辩证智慧,提高效益,最终实现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
                  (见《中学语文》上旬刊 2013年0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18:05 , Processed in 0.0831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