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开始,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长,今年我卸任了,三年来教研组长的经历让我深深体验到:教研组长是联系学校行政和教师的纽带,在整个教研组建设中居于核心和关键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本年级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主导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以情聚人——营造家的感觉
教研组是教师职业生活的主要处所,是教师专业成长和不断享受职业幸福的主要平台。
一个教师一生从教几十年,每天在教研组内学习、工作和生活七八个小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研组见证着老师们找寻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的过程,教研组就是教师的家!
我们组的女同志特别多,由于生理、心理、家庭和工作方面的原因,有时心会特别烦,对学生、对同事说话也会偶失分寸。
也许你主动和她打个招呼,她爱理不理;也许你热情地和她说句笑话,她无动于衷;也许你堆着笑脸跟她协商工作,她一句生硬的话让你半天转不过气来。每逢此时,我心中就念叨着那两句耳熟能详的名言“退后一步天地宽”、“宰相肚里能撑船”伸个舌头、扮个鬼脸,一切都过去了。每到毕业考试临近,我总要留意收集一些文明有趣的笑话,让老师们的心情在喷饭与捧腹中得以舒展;或者周末找个“借口”让全组下馆子大吃一顿,一周的烦恼与疲惫在觥筹交错和欢声笑语中一扫而光。
同志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帮助比什么都重要。一次,一位责任心特强的女教师突然患病,深夜被送进医院。第二天一大早,我立即放下本班的教学,进入该班上课,在我的带动下, 全组老师纷纷主动要求代课。
由于该教师不希望我们兴师动众,我们只好派一位女教师携全组同事的深情厚谊及时看望了她。傍晚时分我们拨通了她的手机,全组的每一位兄弟姐妹都和她说了一句话,让她放下心爱的班级,好好养病,当时还在医院挂水的她在手机那一边声音哽咽,不能自已。如此感人肺腑的情感互动,使全组老师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教研组成了老师们诗意的栖息之地,成了老师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共同的和最高的心理需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老师们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组长要“有眼有珠”及时向领导传递信息。老师们在工作中出现了疏漏和失误,如何处置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我一般的做法是:凡属于在教研组范围内能解决和应当在组内解决的问题,一律就地解决,如有必要,事后再及时报告;如属于必须及时上报或必须请求领导层介入的问题,则
在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和适当为老师辩护的基础上,提出审慎有效的解决方案,与当事者一起求得问题的及时解决,把当事人因问题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以“法”治教——守护教学常规的底线
教研组长做好教学常规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即管理项目设置要精当,不可面面俱到;教学常规的执行方式要个性化,不可千篇一律;检查和反馈的方式要艺术,不可引发教师的对抗和反感。教学常规管理在为全年级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要努力为教师的教育创新和专业成长预置必要的空间。
我校六年级共有10个班,根据学校集体作战、整体联动的基本要求,多年来从家庭作业到单元过关再到期中期末的检测一般都统一行动。这有利于放大骨干教师的引领功能,大幅度减少教师的工作量,降低因薄弱教师而造成的教学质量风险,同时也设置了落实教学管理新措施的阵地和平台。
如何保证题目的质量,如何落实减负增效的要求,如何统筹安排好练习的时间,成了摆在我这个教研组长面前的重要课题。开学之初,我首先安排好家庭作业逐周出题人和单元过关出题人;周一我首先安排好组内一周的重要活动,通知到人;每天上午我总要抽空看当天的家庭作业,对作业的质量进行必要的监控。
为了切实控制好学生的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和老师们约定严守最高作业限量,适当调整作业内容。虽然我也担负着一个班的教学任务,但我总认为年级组的教学质量关系到五百多个孩子,是我这个教研组长应当首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教学常规需要常创常新,才能真正筑牢常规管理的底线。
过去老师们出练习题,主要是依靠自身多年来的资料积累。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适时提出了研究、选择、创造和使用新题型的要求,我组在贯彻这一要求的过程中,针对教师资料匮乏的实际,向学校申请每学期投资数百元购置参考资料,努力使数学练习“精”起来、学生书包轻下来、教学效率高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这一措施已被学校采纳,成为我校的一项新的教学常规。近年来,我组从不使用原封不动的试卷,每次总要组织教师对试卷内容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进行必要的改动,把充分反映新课程要求的新题型充实到复习与练习中。这一制度创新使学生练习总量至少降低了百分之二十,而学习成绩却有了大幅提高;这一制度也得到了学校的高度肯定,学校领导说:“六数教研组是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创新的孵化器。”
以研促教——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
组织好教研活动是教研组长的基本职责。对于正式的教研活动,我重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努力提升专业引领的水平。
磨课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品牌,有关的研究论文刊登在《人民教育》2006 年15—16期。我组为了提高磨课活动的质量,每次均有意识邀请主管教学的领导参加,保证磨课活动在相关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下磨出新意、磨出成果;要求每位教师在磨课活动中努力做到四个“一”即:认真上好或听好一节课,做一次有质量的磨课发言,写一份有分量的磨课心得, 向任教者提一个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强化对研究氛围的宏观调控,要求教师在磨课活动中少讲“人情话”“场面话” 多提“建议”, “意见”实施上课—磨课—上课的;操作模式,使上课和磨课形成一个前后相通、及时反馈的工作链条;提升磨课的技术含量,对每节课进行摄像和制作,以便磨课时根据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回放。
以上措施的实施使磨课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师们分享了各自的专业特长,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培育了求真、求实、求善的磨课精神,形成了“好课多磨”的研究意识,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和技术含量,品尝到了从事教育工作基于创新而涌动的职业幸福。
对于非正式的教研活动,我重在疏通同事间专业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不断引发新的热点,努力促进话题的讨论不断走向深入。每天改完作业,面对学生典型性的问题和错误,老师们心中涌动着讨论与研究的激情,于是乎办公室这方寸之地,金点子银点子、好点子歪点子一齐“冒”出来,老师们以默会的教育理念为尺度,选择和改造喜欢和接纳的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节课下来,也许学生有意想不到的优秀表现,也许学生的反映教师始料未及,也许预设的教学胜境未曾到来,带着喜悦,带着困惑, 带着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老师们急不可耐的向同事诉说着自己的教学际遇,期待着由此引发的共鸣,苦苦寻觅着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时我会察觉到教师研究教学的热情有所消减,于是我精心选择一个问题,不失时机地向同事们“请教”;有时我还会装聋作哑佯作有疑而打破沙锅问到底,每当这时我总觉得自己是个“托”。也许就在老师们的谈笑风生中一个很有见地的教学措施生成了,我立即敏锐地加以捕捉,使它成为全组共同的财富。回顾三年的教研组长生涯, 我深深地感到:教研组长工作十分重要,在学校的管理中处于基础地位;做好教研组长要提高“软” 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引领水平;教研组长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开展好教研组的各项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