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赏:中国传统艺术中儿童题材的作品之宋代篇
文章作者:周蓉 来源:光明日报 2013-6-4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婴戏图是中国绘画中的传统题材,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无论在民间、宫廷还是文人仕大夫中它都是人们喜爱的主题,它出现在画、瓷器、漆盒等人们钟爱的生活物件上,这一题材承载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婴戏图的象征意义已经不限于多子多福,孩子象征着未来的欣欣向荣和蒸蒸日上,另外,婴戏图反映人们的家庭生活,在这一类作品中往往携带大量历史信息,值得认真品读。
儿童题材起源于民间,从宋代开始孩童的形象大量出现在瓷器中。宋代有大量孩子形象的枕头,被称为“孩儿枕”,这种枕头产于定窑、景德镇、耀州窑、磁州窑较多。定窑的“孩儿枕”多用白瓷,孩子俯卧,孩子的背即为枕头背,景德镇、耀州窑的孩子一般侧卧,手持荷叶,荷叶是枕头背。今天能看到的“孩儿枕”并不多,故宫所藏《白瓷孩儿枕》(图1)是定窑孩儿枕中仅存的一件,整个瓷器用笔简练,婴儿手携璎珞,转头看向一边,衣服上的团花依稀可辨,是一件十分优秀的艺术品。镇江市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执荷叶孩儿枕》(图2)应该出产于景德镇或耀州窑,孩子带着包头,侧卧于案几之上,手中舒展的荷叶造型形成枕背。
除了具有雕塑形态的孩儿枕以外,还有将儿童形象画在枕头上的孩儿枕,这样的枕头比较简易,大多出产于磁州窑。今天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两件孩儿枕都是这种瓷器的典型,一个画着儿童玩鞠球(图3)的形象,一个画着儿童垂钓(图4)的样子,看来宋代的孩子可以四处玩耍,十分怡然自得。这两件孩儿枕虽然造型比较简单,但是民间画工率真流畅的用笔让人叹服,孩儿枕的边饰纹样简洁大气,充满了汉代云气文的动势和浑厚。小小的孩儿枕却反映着宋代人们以少胜多、注重气韵的审美偏好。
另外,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一件白釉童子诵经壶(图5)表现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儿童端坐的的形象,儿童高束发髻,宽衣博带,壶体中空,孩童的发髻为入水口,手中的牙笏为流口,构思十分巧妙。这件作品1963年出土于北京顺义县辽净光塔,可见当时孩子可以参加宗教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一定的角色,他们的生活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苑囿之中。
孩儿枕在后世也有流传,但是技艺逐渐下降,磁州窑的孩儿枕流传时间比较长一些。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竹马孩儿枕》(图6)是金代磁州窑的作品,孩童骑在竹马上一手抓缰绳,一手扬着竹鞭,可见骑竹马这种儿童的游戏十分古老,虽然李白《长干行》中早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但是究竟唐代的“竹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还不是很清楚,从这个孩儿枕看来金代的竹马与今天的竹马样子十分相似。这个枕头上描绘的很可能是一个金人的孩子:孩童的发式是两边各有一个抓髻,很像胡人的发型;儿童穿的也不是汉服而是呈裤子式的胡服;儿童不再是钓鱼或者读经,而是十分娴熟地玩着竹马。金代后期磁州窑的孩儿枕逐渐式微,纽约大都会所藏的另外一件持花孩儿枕(图7)应该是产于金代后期的磁州窑,它借鉴了景德镇、耀州窑孩儿枕孩子手持莲叶的主题,在枕头上浅雕着孩子持花的形象,但是无论从描画还是制作上都比较稚拙。
宋代关于儿童的书画作品非常多,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广为人知,表达了宋人家庭生活的理想。有趣的是,儿童题材的作品与商业、劝诫题材作品重叠,大约儿童是处于萌芽时期的商业的重要消费者,而对于幼儿的教育在宋代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台北故宫所藏苏汉臣的《杂技戏孩图》(图8)扇面表现了两个孩童入神地看着一个民间艺人表演,艺人头上缠着铃铛,脖子上挂着鼓,其中右侧中间的鼓很像缩小了的韩国腰鼓,手腕上还有类似小镲的乐器,艺人一只手拿着粗的鼓槌,一只手拿着细的弹拨棒,同时敲打着这些乐器,口中唱着歌谣,似乎他一个人就能完成一部中国交响乐。两个儿童的注意力都被这个艺人所吸引,但是面朝观众的男孩将两个手指放在下巴上,似乎在思索什么,从这个两个孩子的举止来看,他们并没有被这热闹的音乐所迷惑。
这种委婉的教育意义在李嵩的作品中更加明显,在李嵩的《货郎图》(图9)中,来到乡间的货郎满载着各种奇特的玩具,这些玩具强烈地吸引着孩子,孩子不顾母亲的阻拦而向货郎跑去。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走村串户的货郎意味着拐卖孩子的可能,过多的玩具意味着玩物丧志。李嵩的另一件作品扇面《骷髅幻戏图》(图10)中孩子脱离母亲的怀抱,跟随着一个提线骷髅走到一个骷髅旁边,作品将生死两界画于一张作品之上,左角的担子上放着卷席、包裹,似乎预示着这个婴儿很可能被拐卖远方,并最终悲惨而去的结局。
儿童题材表现着家庭生活的细节,宋代仿周昉的作品,《浴婴图》(图11)表现了宫廷中五位仕女为儿童洗澡的场面,妇女穿着唐代服饰,头顶云髻,或为儿童洗浴,或为儿童穿衣,画面中还有鼓、球和一只狗,可见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乐器是儿童的玩具之一,宠物狗也是儿童的陪伴。浴婴的主题表现了家庭中人物的互动,十分具有风俗画的特点,后来日本浮世绘也继承了这一主题,而受到日本浮世绘影响的印象派中也有许多母亲为孩子沐浴的作品,例如凯萨特创作于1893年的《为孩子洗澡》(The Child’s Bath,藏于芝加哥艺术研究中心)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亲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