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作者写作的秘诀――郭初阳老师散文教学课堂描述及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1 20:3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寻找作者写作的秘诀――郭初阳老师散文教学课堂描述及思考作者:寻回自我
    前一段时间,郭初阳老师在一个“散文教学”的主题活动上,执教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的两则散文小品,这一课郭初阳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解读、独特的设计让所有的老师(也包括上课的学生)记住了他的散文教学,也记住了法国作家于勒﹒列那尔和他的两则动物散文小品:《天鹅》《蟋蟀》。
一、课堂描述
    细细回味他的课堂,他的设计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这么几个教学板块:
(一)认识作者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了列那尔的图片,简单介绍列那尔。(列那尔,法国著
名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以观察细致,描写真切,文字洗炼,形式活泼而著称。主要作品有《胡萝卜须》、《自然记事》等。)
(二)朗读理解并背诵两则散文小品
1.指名分节读《天鹅》《蟋蟀》。在读第一篇散文时,着重理解一个比喻句“然后,活像是女人的一条胳膊伸出衣袖,他抽回脖子”。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列那尔精妙的比喻:把天鹅伸出脖子比喻成女人从短袖里伸出的胳膊,优雅而贵气。在读第二篇散文时,他也只问了一个问题:哪三个句子在描述同一种声音(蟋蟀的叫声)?在师生讨论中他相机出示文章中三个写蟋蟀叫声的句子:
“然后,他给他的微型手表上发条。”
“他用钥匙在精致的锁里长时间转圈。”
“他好像抓着一根小链条一直下到大地深处,装链条的滑轮刺耳地响着。”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地捕捉住散文《蟋蟀》的三个重点句子,
并通过比较阅读这三个句子,感受它们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自由背诵。
3.自由选择同伴,自由分组(2-6人为一组),商定富有感染力的诵读形式,合理分工,或诵,或背。
(三)寻找作者的写作秘诀
1.出示PPT,引导讨论:找出两篇散文的共同点,越多越好。
   ①天鹅
拆解 ②蟋蟀     列那尔秘诀
   ③X:――山寨
2.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两则散文小品都是写动物,但都把动物当作人来写;
②两则散文小品中都有与人有关的物品,有与人有关的事情,两个动物也都有与人一样的心情。
总结:列那尔写作的秘诀――看似写动物,其实是写人
3.为了更清楚地展示列那尔写作的秘诀,PPT出示(实际上是指导学生更清楚地感受文章的写作结构和表达方法)
①    动物――行动(都是写动物,都描写了动物的行动)
②       事情
③    他  物品  (把动物当作“他”,有人的事情,人的物品,人的心情)
④       心情
⑤    结尾――回到客观 (回归客观现实本身,即回到动物本身)
(四)观看三个动物(蚊子、瓢虫、屎壳郎)活动的视频。
(五)学生仿照两则散文小品的结构和语言进行仿写,并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选出最好的一篇在全班交流。
二、现场生疑
    说实话,在现场,我不仅听课,也在不断思考。看他的课,我心中有许多疑惑。作为一个从事教学研究十多年的教研员,经验告诉我,让听课者产生疑惑的课堂,要么是听课者未能理解执教者的执教意图,要么是执教者未能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执教理念。看郭老师的课,不同于一般的欣赏,更多的或许是求解。
疑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关于文本。说实话,这两篇散文小品很美,但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文章,语言风格与本土语言完全不一样,学生读起来不顺畅;其二是篇章结构也比较独特,以《天鹅》为例,前半段几乎全是想象,只在后三段才回到现实。粗略地去读,基本上不能读出文本的要义。其三,表达方法新颖。两篇散文都是写的动物,但作者完全是用一种拟人化的语言,把它们当作人来写,如写蟋蟀的三种不同的叫声,作者用了这样的三个句子:“他给他的微型手表上发条”“他用钥匙在精致的锁里长时间转圈”“他好像抓着一根小链条一直下到大地深处,装链条的滑轮刺耳地响着”,形象生动但又需要细细品读。其四意境的创设耐人寻味,如《蟋蟀》的最后一句:“寂静的田野上,白杨树像手指般伸向天空,指着月亮。”这样的意境表达怎样的情思?需要读者潜心体悟。所以,这样的文本,与教材文本相比,要难得多,涩得多,可以说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并不能完全读懂。
    既然是自选教材,为什么要选如此晦涩的文章让学生去学?
    2.关于教学。文章如此之难(难在内容的理解、结构的梳理、表达的感悟等),这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个挑战。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在和文本短短的接触后,并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至少从课堂上来观察,有一大半的学生似乎对这两则散文并没有完全读懂。这个没读懂一方面指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未真正理解,或者说只是理解文本的“言上之意”(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对“言下(外)之意(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未能理解。另一方面指的是学生对这两则小品的结构、顺序、思路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的前半程,即在理解文本这一环节中,学生还处于一种拘谨的学习状态。而教师似乎也并未打算花更多的力气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这一节课上,郭初阳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作的秘诀。课堂上,他用大量的时间讨论这两则散文小品的相同点:相同的结构、相同的表达,在学生似懂非懂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来创造一个“山寨版”的列那尔:即根据课堂上展示的视频,模仿所学小品的结构、语言,自己写一则动物散文小品。
    我们惯常的教学也进行仿写,但我们仿写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所仿的文本的结构、语言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才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仿写。但郭老师似乎推翻了我们早已熟悉的做法,当学生对文本结构只是有一个大体的知晓,对文本的表达似乎还是似懂非懂之时,他就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是什么?
三、思考感悟
    1.关于教材的内容。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什么?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科
课程论基础》中这样阐述:语文教材内容是指为了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以一首诗的学习为例,学习这首诗,主要目的不是领悟这首诗,而是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了解关于诗和读诗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语文教材内容是教学中“交际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由此可知,我们的教材内容应该是文本的结构、顺序、思路,而不是文本的内容。而这一课,郭老师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文本,就是遵循这样的观点,他看重的是这两则小品独特的结构、思路,他以“寻找作者的写作秘诀”为目标,以这两则散文小品为凭借,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它们相同的结构、顺序。在学生理清了文本的结构顺序后,郭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梳理作者写这两篇散文的思路,从而为准备仿写作必要的结构准备。
    2.关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即透过文本的“言上之意”,能理解 “言下之意”。怎么理解?我们更多的是抓住文本的语言,甚至集中在某些核心词语上深挖洞。而郭老师却弃文本内容于不顾,直接抓住文本的结构,理清作者写作的思路,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习仿写。这种教学设计昭示我们:阅读教学的真谛不是理解文本内容,而是借助文本习得阅读的技能、写作的技能。郭老师让学生仿写,就是想通过写,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结构,从而将这种结构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进而成为一种能力。当然,郭老师也非常明白,形成技能的最好做法,是实践。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他让学生写一篇同样结构的下水文,写完再回头读一读“模本”,学生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下水之作”与“模本”进行对比,从而自然地发现“模本”独特之处,魅力之处。只有让学生自己也做了一回作者,那怕只是山寨版的,他们也都会有深刻的体验。这是靠老师的讲解无论如何也企及不到的效果。
    看来,寻找作者写作的秘诀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智慧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18 17:44 , Processed in 0.1622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