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茶居:抢“生源”说明教育不是“以人为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3 16:1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茶居:抢“生源”说明教育不是“以人为本”

       每每读到这样的话语,心里总是百味杂陈: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所以学校生源比较差。或者:因为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所以生源质量堪忧……
       按照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出版)的解释,生源即“学生的来源”。这显然只是从户籍的角度而言的。在教育实践中,除了这层意思外,生源的概念还涉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地理位置、教育氛围、文化习俗等)。
       那么,为什么非城市地带、非中心地区,其生源就是“差”(或相对“差”)的呢?在我看来,如果这个逻辑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生源”一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应该予以质疑。
       作为一个教育概念,生源一词蕴蓄“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是教育的起点”这样的学术诉求。生源研究本来就是教育教学产生积极意义的必要前提。但是,上述逻辑隐含着文化上的地域歧视以及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经济越不发达,人的素质越低,人的发展性、可塑造性越弱。
       为什么诸如此类的“生源观”总是此起彼伏,频繁出现于一些教育报刊、教育文件、教育会议以及各种教育场合呢——尤其当人们在分析、讨论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的时候?在这种“生源观”的背后,又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学生观?
       从大的环境看,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不仅是一种普遍而显豁的现实,还诡异地转化成了整个社会的学生认证标准:城市的孩子总是比较优秀的,乡村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差的。
       从教育内部看,当前的办学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尤其是选拔标准,一直存在城市化冲动,其价值取向更多地趋于城市中心而极少综合考虑乡村实际及其发展需求,如此必然更适合也更有利于城市孩子的升学与成长。
       在这样的内外作用下,乡村孩子经受着社会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双重盘剥,其自身本有的优势因为不被肯定而不再是优势,劣势因为有人为的“城市标准”的对照而更成为劣势。与之共生的问题是,乡村文化可能随着乡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被动的城市化改造而逐渐消弭。
       诚然,城市孩子和乡村孩子必然存在差异;同样是城市或乡村的孩子,他们也必然有各自的不同。这种差异和不同,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应该把它作为促进所有孩子学习、成长的起点和契机,而不是把它变成给孩子“贴标签”、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依据和借口。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乡村孩子的先天素质、内在潜力及发展的可能性就一定逊于城市的孩子吗?或者说,乡村生源就一定比城市生源差吗?
       如果你认为,教育首先应该考虑如何适应孩子的需要,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的创造力、价值感、生命意识的唤醒与呵护,对人的善意、爱心、美德的激发与肯定,那么你就会意识到,这样的比较是多么地荒谬,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
       当生源成为一个对学生进行先入为主地分门别类的语词工具时,就应该把它从教育中剔除出去——同样的道理,当生源成为所谓“教育市场”的一个考量维度时,也应该被摒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7:12 , Processed in 0.1600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