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成为教育家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能听于漪老师报告,就是一件幸事。而在2012年11月18日下午,我却能够在华东师大一件狭小的教室里与于漪老师近距离接触。当一个你无比众人崇拜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时,我们往往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喜,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其最对教育的孜孜追求,其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其对乱象的痛心疾首……83岁高龄的教育家竟如此纯真如此质朴?!
张志勇厅长曾说:齐鲁名师一定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可是,我始终在怀疑:我能成为教育家吗?不可思议。
什么是教育家?就是像中国的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等一样的人。他们都对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是达到的高度还是触及的深度,以及对时代发展的意义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今天甚至后世的人都无法企及。的确,按照自己以前的这种认识,我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的;有幸虚做名师已经大大地出乎意料,奢望成为教育家岂不让人贻笑大方?
可是,话又说回来。一个老板把一个企业做得出色,就可以称为企业家;一个文学青年写出两部小说,就可以称为作家;一个歌手唱出几首好歌,就可以称为歌唱家……我国现有1200多万教师,其中有太多的优秀者,为什么就不能有教育家呢?难道教育家一定是那些令人不敢仰望的人?难道教育家一定是那些跨时代的历史伟人?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诚然,我们当代确实缺乏既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有付诸实践的影响全局的教育家。尽管我们很多地方都在搞培养教育家工程,但教育家不是媒体能评选出来的,也不是政府培养扶持能造就出来的。难道我们真的没有教育家吗?难道今天真的不能产生教育家?难道真的只有那几个逝去的古人可以称得上教育家吗?不断地叩问中,我们是否想到另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今天把教育家看得太高了,标准太严了!华东师大的张华教授说得好:“教育家不是教育学家。教育学家是学者,研究教育的人。”教育工作实践者,辛勤工作在第一线,很少有理论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有系统理论,但又很少参与教育实践。这两种人的天生“缺陷”,导致他们都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那么,什么是教育家呢?“教育家就是实实在在在创造教育本身的人”。瞎子阿炳不识谱,不能算音乐学家,但他创造了《二泉映月》,没有人敢否定他是伟大的音乐家。每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只要每天都在脚踏实地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工作着,那么就都有成为教育家的潜质,都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其实,在我们身边已经涌现了许多的先行者。于漪、魏书生、于永正、支玉恒……他(她)们全来自于基层学校,一直都辛勤地躬耕在教育的第一线,不但成为了教育家,而且成为了教育学家。那么,同样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辛苦耕耘的我们,同样对教育怀着梦想与追求的我们,为什么不可能在将来有一天脱颖而出,成长为教育家呢?回答,显然是肯定的。不仅可能,而且完全有可能。更何况,时下社会对“教育家办学”的关注,其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快出教育家,而是强调校长、教师心中要有“成家”的梦想,都要努力像教育家们那样工作和生活。心在哪儿,希望就在哪儿。“努力像教育家们那样工作和生活”,如此坚持下去,我相信,教育家的队伍里就很可能有你我的身影。
顾明远先生说,成为教育家有三条标准:一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一辈子献身于教育事业,把教育作为一个毕生的事业;二要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三要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
对于第一条,虽然我不敢恭维自己把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但23年的教育风风雨雨,自己的确是已经迷恋于学生,沉醉于教育。有些人因我而成长,有些人因我幸福,有些人因我而改变命运。作为一个平凡的一线教师,我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和良知!我喜欢学校,喜欢班级,也喜欢我的小伙伴们;更让我欣慰的是,许许多多孩子因喜欢我而更加喜欢数学,许许多多孩子因喜欢我的班级而更加喜欢我们学校。每天我迈着轻快活泼的步子走进充满欢笑的校园,每天笑盈盈地与几十个笑脸相对,很多次课堂上我故作矜持的把戏可是都被那些“调皮鬼们”识破又换来哈哈的笑声,善意的调侃、谐趣的嘲弄、开心的自嘲。读着书,教着书,写着书,偶尔也用五音不全的嗓子哼首歌曲。讲台就是我的小舞台,伙伴们便是我倾诉交流的对象,在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中,促成了教学相长;班级就是我的自留地,我可以和伙伴们一起种植一些被称为责任、爱心、自信……的种子,看着它们生根、发芽、开花,我感到无比富足。把成长看作是自己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我慢慢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坚持与等待。借鉴许多名师成长的经验,多年前我就自觉地给自己的教育人生设计了“八个五年计划”,用扎实的行动和智慧的实践,一步步打造和丰盈自己的教育人生。
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我不知道教育是否是我最喜欢的职业,只是觉得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我渴望的风景。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能做,且社会需要的事情,并沉醉地做着,这无疑就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或许只是这傻傻的快乐,也快乐着我的伙伴我的同事我的亲人,快乐着我的生活我的成长我的生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教育者不会说口口声声说为了谁为了谁。教育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只需要热爱;教育是我们的生命,只需要挺坚挺。我想,走在所谓名师的成长路上,最忌讳的可能就是不能甘于寂寞,品味孤独。一个教师如果把自己的成长锁定在“官位”,无疑是把自己的发展逼进了死胡同;只有觉醒了,成长才真正开始。说到第二条,虽然不敢说自己有什么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但看循着自己实践和思考的清晰痕迹,心中亦有点滴自信。“人本课堂”构建、“数学教学策略梳理”“诗意作业开发”、待进生“三一实验”、“生日月历卡……我在精雕细刻中渗透着教育教学的智慧;“弹性惩戒制”、“班级牢骚会”、“班级节日”文化、“德育故事库”、“班级牢骚会”、“班级QQ群”……我在创新中追求着管理的人文与和谐。对课堂教学,我关注学科价值和共情共识文化场的构建,发表了许多建设性观点和较好的案例,我越来越我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成长在课堂,但制约课堂的因素却大都在课堂外,它们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对班级管理,我深入到道德制高点的回归和班级精彩生活的打造,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走向优秀,必须实现四个质变:走出“师道尊严”的强权意识,开始和学生平等对话;走下“我为你好”的道德高点,开始与学生合作共赢;走出“管住学生”的简单思维,开始对学生终极关怀;走出“忙碌工作”的职业状态,开始打造精彩教育生活;对于教师成长,我的教育恋爱观、快乐工作观、内生成长观、人生规划观、团队行走观、幸福吸引观正逐渐在沉淀在丰盈;对于教育,我开始分享自己一些认识和理念……“甘于平凡,不甘平庸”是我在《激情问梦》中的呐喊,曾激励过很多年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是我在《班集体建设与创新艺术》中的追求,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推荐阅读;“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的差异与策略,是我在《做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中的发现,是国内比较早地相关论述;“科学惩戒的原则和艺术技巧”是我在《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中的构建,基本填补了中小学教育界的一个空白;“好习惯成就好教师”是我在《优秀教师成长之道》中的箴言,让青年教师明白什么才是成长的真正根基;“好教师必须会讲故事”是我最新出版的《用故事说话——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中的规劝,告诉青年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一路辛苦一路欢歌中,我昂首走来;在一路反思一路成长中,我越来越清醒和完善。虽然有些东西,非常肤浅,但是毕竟是对我长期工作实践的梳理、总结和升华。我能把最简单的教育教学之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能把理论用于指导我做最基础的实践操作。我能从平凡中看到伟大,我能谦卑恭敬而幸福快乐地用大爱去做小事。我想:教育家必须要有高远的境界,但是它不是靠有意渲染的演说和高喊卓绝的口号;主动思考教育问题,并能从平常小事中获得很多感悟,在惯式中寻找突破,在寻常中发现“神奇”,在探索中形成洞见,这才是教育家真正的情怀。
特别是,为帮助很多青年教师走出职业倦怠,实现自我成长,2009年10月我创立了全国第一个纯民间的班主任成长研究会(简称“心语”)。至今已经发展成涵盖全国28个省直辖市有四五百名教师积极参与,集一线教师、教育专家、媒体编辑、学生家长等多位一体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人民教育》、《班主任之友》、《师道》、《教师月刊》等国内著名教育媒体相继长篇报道。
我们在全国第一个倡导并组织了以“幸福”为主题的教师研讨活动,我们第一个以民间团队的形式2次完成了中国教师研修网承担的教育部“知行中国”10万名班主任国培辅导任务,我们还第一个以自发自愿的形式掀起了纯民间教师团队的教育公益活动,三年来,他们已经利用寒暑假,走进了甘肃、河南、江苏、山西、陕西、贵州和山东沾化、曲阜等地,每一次大型公益活动,都得到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强烈共鸣和高度赞誉。包括国家教育最权威媒体的《人民教育》等10多家媒体都对团队发展做过长篇推介。在“心语人”走过每一个地方,在“心语人”接触的每一个人群,都会洋溢起生命的激情,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生命并无意义,人生并无意义,是人的行动赋予其意义。虽然深感能力和智慧的微薄,但是我依然要坚持去做。几年来,我无偿给薄弱地区教师捐赠图书三四万元;几年来,我每年偶读帮助30多位青年教师订阅报刊杂志;几年来,我无偿为薄弱地区讲课讲座四十多场;几年来,我耐心回复教师求助来信380多封……看着,众多教师的精神渐变,听着他们快乐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喜在脸上,乐在心里。46岁的张玉芝老师焕发了激情,幸福地像个孩子;云贵山区的龙福莲大姐忘记了病痛,神奇地坚持;有些自卑的李德峰老师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潇洒谈吐;忧郁内秀的方煦老师走出了心灵的阴影,开始自信地生活……无论是在祖国边陲,还是在繁华都市,2年多来心语人以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传播着幸福,带动和引领了全国数万中小学教师!就这样,面对困惑,负着压力,我们不再彷徨,不再等待,不再埋怨,不再牢骚,甚至没有腹诽,更不表白,有的只是理想、信念、行动和执着。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那么,我们心语要做些什么呢?无疑,就是引领教师发展。令我欣慰的是,心语通过搭建与教育媒体的沟通平台,举办读书、写作和研讨活动,组织对话沙龙和论坛讲座,打造激情、个性和特色教师,已经使许多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行走方式和成长路径,脚步变得轻松、从容、坚定。许多人已经超越了消极、牢骚、愤懑和机械应付的倦怠,走向自信、深刻、理智和主动创新;许多人已经超越了苦苦追求技巧、妙招、秘诀的低层次徘徊,走向大气、博爱、智慧和高远。我来自草根,他来自僻壤,却因共同的梦想凝聚在一起。不会评头论足,只为证明自己;不求功名利禄,只为坚守教育。“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认识已经形成,“要发展学生,先提升自己”的理念已经深入,“规划职业生涯,打造教育人生”的行动已经自觉,“做学生榜样,做幸福教师”的教育追求渐成信仰。心语正在走入更多教师心中。我以为:没有幸福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引领并帮助青年教师享受和创造教育的幸福,才是一个所谓名师的真正价值。我相信,“心语”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那些教师的发展模式,改变他们的学生,改变他们的家庭,甚至连他(她)们那些教室,也仿佛一下子有了灵魂。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条。这点的确令我有些心惊胆颤。心惊不是害怕,而是因为惊醒。从21岁大学毕业初涉教坛,到2005年尝试着著书立说、各地讲学,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2007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首届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学习,2009年被评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到2010年成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再到2012年出版自己的第11部教育专著……虽然自己取得了不少荣誉和称号,但是伴随着读书、学习、实践、成长,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教育理论的贫乏和肤浅,越来越感到自己教育实践的幼稚与功利。或许,在小小范围内自己也算小有虚名,但是,我离“丰富的经验”、“成熟的风格”都十万八千里,更不用说什么“出色的工作”和“一定的影响”了。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成长;眼界境界,而境界决定人生。在与众多名师、专家的交流、学习中,我越开越窥见自己的无知和贫乏,也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俗。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有太多时间去点亮,我还有太多机会去尝试,我还有太多可能去实现,因为我的教育朝圣之路才刚刚开始。
有大爱有境界,是成为教育家的前提;有才华有思考,是成为教育家的基础;有坚持耐得住寂寞,才能走上成为教育家之路。脚踩大地,仰望星空。于漪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我知道:作为一个教师,要走向真正的优秀,必须完成四个质变:从追求“知识传递”到关注“生命成长”的思维转变,从追求“生存自由”到建立“职业信仰”的精神转变,从追求“个人专业成长”到引领“团队专业发展”的行为转变,从追求“成名成家”到创造“教育幸福”的价值转变。读此文章,肯定有人会说我狂妄。但我不会在意,因为那只是我的梦想,也是所有有梦想有追求的教师的梦想。我只知道“育人先育己”,我必须用一生去成长;我只知道“达己先达人”,我必须更加学会分享;我只知道,我所能决定的只有我的行动和坚持。有没有梦,是我自己的事;敢说出自己的梦,也是我自己的事;我更喜欢的是享受“奔跑”的感觉,至于能否成为教育家,对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事。
常常慨叹教育的现状,常常思考诸如“我们将还给你一个怎样的孩子”之类的问题,也常常含着泪花吟诵那首温润的小诗:总得有人去擦星星……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或许有人会阻碍我们成功,但没有人可以阻止我们成长。我知道:只有傻子才能做好懒惰者不愿做而聪明人不屑做的事,只有傻子才能走完一般人不想走或不能走不到底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