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们好:
不知在座的朋友中有哪位听说过“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听说过的请举个手。当然,看过《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杂志的都知道这个课题,因为刊物有不少的相关文章。我相信在座的老师都看过这个刊物,但对这个课题也不一定很了解。关于这个课题,本周的星期四、五在厦门同安有一个全省性的研讨会。星期四主要是数学公开课。开课的老师都蛮优秀的。像泉州第二实小的汤其鸣,这次参加全省的数学教学比赛,得了第一名。还有郑熔虹,福州潘墩中心小学的老师,在全国各地都开课,数学能够上得像她那样充满激情,实属不易。语文是吕云萍,厦门英才学校的,原来在三明实验小学,参加这一届全国阅读教学比赛,也获得一等奖,最近也在全国各地开课。还有像厦门同安第一实小的叶妙婕,课也上得很好。还有我们编辑部的黄瑞夷老师,15年来倾力于作文教学实验,他的作文教学可能跟在座的老师全然不同。我听过他五次课,每次都给我很多的启迪。生命化教育课题也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在福建省我们有实验学校(中学的、小学的)近20所,江苏、广东、内蒙古也有一些学校加入这个课题。上个月中旬我和黄克剑老师一起到新疆库尔勒市讲演生命化教育,他们那边由州教育局、教研室,包括巴音格楞州的日报社共同推进这个课题。可以说课题实验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感觉对教师们有特别的吸引力,一定有某种打动人心的精神诉求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我在各地每次讲课之后,总是有一些老师要求以个人的方式加入这个课题。这种方式的参与,我们当然也欢迎。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路人,能获得更多精神支援。有志者则“道不孤”。从根本意义上说,这个课题,首先是一种精神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我知道老师们做课题实验,首先想到的方法、步骤、特征……国内很多课题都有此类易于操作的特征,包括我们原来进行的课题――“指导――自主学习”,它也是这样:先学后教,超前断后,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在课堂中的生成性引导,这一课题也很有活力,但它更主要的是侧重教与学策略在实践中的运用,当然它背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烛照,是对儿童真挚的关爱,而生命化教育首要的则是一种成全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的理念。很多实验学校的老师,第一次听完课总会问我:张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生命化教育的定义,如何实践生命化教育?但我一直在避免直接来回答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因为我觉得直接的回答会把理解限制了,读解的同时,可能会把它开放的意涵给抑制了,你用语言解释却留下了语言解释的局限性,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大道理,所谓大道无言。大道理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这也是课题的精神导师黄克剑先生一再强调的,我们应该把一个新理念放在尽可能更开阔的理解领域去探索,我常说生命化教育在生成它的路上。不过,现在我们一定要谈生命化教育,我只好勉力为之。今天在座的多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和你们讲这个课题,想必与对校长们讲这个课题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教育角色不同,对教育的诉求可能也不尽相同,基于我的理解,我和你们交流的方式,包括交流的话题,肯定也有所不同,如果用生命化教育的一个术语来表达的话,就是“生命在场”。比如我今天来讲课,不是备好了一套又一套,多媒体一放,我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在这里念,那是“生命不在场”。对我来说,每次来永春讲课都有点辛苦,老是睡不好,半夜总是会醒过来,而且早上老是被广播吵醒。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会不会被广播吵醒,昨天我把两层窗户都关上了,但还是不行,该醒的时候又醒过来了,这就是生命的感受,它的背后就是生命在场。我现在是在永春师范聚贤楼402里住着,跟在福州家里住着感觉是不一样的,整个生命的状态感受,包括生命的姿态都不同,这就是生命在场。所以老师们去上课,要把生命的真情、真切感带入课堂,我讲生命化教育也是要把生命的真切感、真情,包括对听众的理解、甚至喜爱带到现场来,这是一种很生命化的交流。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必须具有实践的可能性和勇气,即你必须去实践、去推动、去尝试,才能知道什么是生命化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坐而论道,不是简单的说我很爱你,但是从未表达出来。爱需要在行动过程中体现,就像在座的一些年轻的老师如果还处在甜蜜的恋爱过程中,一定要通过行动表现――我对你充满感情,我通过眼神、表情、动作都可以表现出对你的感情,对方马上可以感受到你确实是爱我的,你的爱跟别人不一样,没有付诸行动的爱是不可靠的。按哲学的方式来表述,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其实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的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昨天我和仙游教育局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谈这个课题。局长的年龄和我差不多,他说:张老师,我这几年听了你多场讲座,对你的《保卫童年》印象尤其深刻,老是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自己童年的种种遭遇,也经常反省自己教育孩子的种种方式,仍然有痛苦、有忏悔,也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童年和未来。
我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去割猪草,割完之后在一个很大的水渠边洗手、洗镰刀,由于贪玩,注意力不集中,镰刀掉到水里去了。那时候我不太会游泳,镰刀掉下去以后感到非常恐惧。为什么会恐惧呢?因为我担心回家后可能会被打个半死,我至少坐在水渠边犹豫了半个小时,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下去把它摸上来,但是出于对水的恐惧,我又犹豫不决,最后采取一个更懦弱,也许更安全的方式――哭着回家。我妈那次对我很宽容,说:丢了就丢了,还好你没去捡,明天等抽水机停了你再去摸,肯定还在那个地方。第二天过去,水停了,刀确实还在那里。当时我非常地欣慰,但现在回过头想想,这件事有点可怕,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个人生命的安全甚至比不上回家可能挨揍所带来的恐惧感,从家庭教育来说,这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带给孩子对生命的珍爱的话,这个教育是有问题的。一个14岁的初中生跳楼自杀,就是因为他成绩不好,老师在课堂上羞辱他,他就一下子从楼上跳下去了,而像这样的悲剧是经常发生的。我想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第一步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着,哪怕有时候很屈辱、很难过、很无望,但是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活着本身就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可能性。对教育而言,就是要让这么一种顽强的活着、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为我们课堂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所以在我看来,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这样你仔细去体认,你会发现每一个个体都是神奇的,每一个个体都带着它的秘密、它的可能性来到这个世界。对教育而言,就要把这样一种理念,放在思考的第一位。但是我们的教育,对生命的珍爱感,对生命的至高无上性所给予的敬畏与重视是很不够的。人教版的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有“王二小”这一课,现在改成诗歌的形式了,王二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抗战特殊的时期,把日本鬼子引到包围圈去,最后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有一次,福建师大的一个教授对我说:他孩子在上完课文后回到家问了他一个问题:爸爸,你如果是王二小,会不会像王二小那样把日本鬼子引到包围圈,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牺牲了。他当时就感到,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几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而且我们的教育回答这类问题是存在很大的误区的,我们老师几乎不假思索告诉孩子:为了民族大义,每一个人牺牲自己都是值得的。从我们教材来说也是这样的。我们在课堂上也很少引导孩子去想一想王二小要不要做出这样的牺牲。在座的老师有没有对这个问题打个问号,让孩子去思考一下?如果有的话,你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老师,如果你没这样做,我也不能责怪你。结果这位教授对他孩子说:说实在的,如果真的碰到这个情形,我可能实在不敢学王二小,然后跟孩子讲道理:这样的大义,不是王二小这么小的孩子能够担当的,虽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对未成年人而言,对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让他承担这么重的责任,幼小的心灵能够担得起吗?但我们恰恰在这一类问题上往往有很多的误导。现在我们开始对生命有更人性更人道的眷顾,我们的很多学校把赖宁等少年烈士的照片从走廊上、教室里撤下来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有一次我们新村外面房子着火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救火,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给我烙下的非常牢固的第一反应――见义勇为。实际上我们还应该想一想,你有没有能力见义勇为,有的时候你没有能力你可能会帮倒忙。美国“9·11”事件中出现了一个华裔的救火英雄,叫曾矗今年美国还把一条街命名为曾唇郑在“9·11”电视现场报道中曾淳然鸬那榫俺鱿至10秒钟,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记住了一个华裔的英雄。对于这样的英雄,我们的报道方式肯定是“寻找英雄成长的足迹”,他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的,他的老师是怎么教育他的,他的邻居怎么看着这个孩子从小就见义勇为。但美国的报道不强调这些,它强调的是,曾词且桓鍪芄专业训练的、具有救火能力的人,所以救火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是应该的,他有专业素养,表现出一种专业的责任感。而对那些没有去救火的人,不会轻易指责他,说他是懦夫,是怕死鬼。因为没有专业素养的人就要赶快撤离火灾的现场,一个人如果没有专业素养又去救火的话,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救火的时候,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判断。又比如我们衡阳火灾,消防官兵死了二十几人,之后被命名为英雄群体。但你仔细思考一下,当所有的人都被救出来了,房屋只剩下一个空壳的时候,我们的指挥官还要官兵往上冲,最后房子倒塌了,二十几条年轻的生命丧生火海,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生命比财产更重要的话,我想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生命都救出来了就应该撤,而不是再往上冲、再往上救,这里面也有一个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在教育中往往是很少被审问的。在我们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给孩子这方面的提醒很少――生命比一切都重要,首先要保护的就是生命。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中国的企业家和美国的企业家在一起,主持人问如果工厂发生火灾你会怎么办?中国企业家说:我马上组织工人抢救,国家的财产一分都不能损失;而美国企业家却说:我要让所有的工人都撤退,烧就让它烧了,保险公司会赔偿的,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人的生命不能用其他的物质来代替,也不能用其他的人来代替,它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这么一来,我们就要审问教育审问教材。我们教材里像《倔强的小红军》这一类的课文可能都是有问题的,我们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在学习一篇一篇此类的课文后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实在让人担心。所以我想,生命化教育第一要义就是要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前不久我看到一个资料,非常感慨,说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动物福利宪章》,我们现在对生命的关爱不仅仅是对人这一生命体的关爱,还包括对动物、对自然万物都要充满关爱。《动物福利宪章》提出动物享有五大自由:第一,不受饥渴的自由;第二,生命舒适的自由;第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第四,生活无恐惧的自由,这一点太重要了。我在新村里经常听到有些也是受过教育的母亲对她的孩子说:你再不乖,我把你送人了。这就是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恐惧之中,我们对动物都强调“生活无恐惧”的自由,更何况人?我一个朋友的邻居家里养了一只哈巴狗,但这位老兄对待他宠物的方法既不人道,也不“兽道”。上班时哈巴狗关在家里,回来后发现哈巴狗在房间里拉屎拉尿,你猜他怎么对付它?打是不能解决的,也不算太“残酷”,他把狗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下面是6层楼。可怜的小狗哆哆嗦嗦,连叫都不敢叫,后来这只狗不但不敢随地大小便,而且每次大小便都会有障碍。我想,要说残酷,没有什么动物比人更残酷。昨天吃饭的时候,进修学校校长说他孩子小时候很皮,为惩罚孩子他让孩子跪在两个哑铃上,现在真是后悔极了。《动物福利宪章》最后一点,是表达天性的自由。什么叫表达天性?动物要歌唱就让它歌唱,要乱叫了就让它乱叫,不能按照人的方式要求它。我还看了一个资料,一批乌克兰的猪运到了法国巴黎,长途跋涉60多个小时,但运到巴黎后被有关部门给退回去了,理由是什么?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你始终没有让猪得到应有的休息,这是非常不人道的,我不能接受你这批猪。我看了心里有点震动,我们可能就没有这种精神。我前阵子在新浪网上看到一个报道,很多网民认为当街杀狗、宰狗太不人道。广东人吃猴脑,一个活生生的猴,塞在桌子的窟窿里面把头敲开吃猴脑,这能有人道吗?我们运鸭子都是倒过来运的,可以想象鸭子之难受。有的人给动物灌水,把猪运到屠宰场,把水管塞到嘴巴里,猪变得滚圆滚圆的。我有时候想,我们民族功利化的程度,包括做人的自觉状态的下降……像我们有一些商人说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想得到都敢做,这个民族是危险的,缺乏敬畏感,缺乏一种理性意识,这个民族可以说还处于未开化、半野蛮的状态。我们说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有更多对生命的警觉、对生命的尊重。这不仅仅是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外,不仅要给孩子尊重生命的知识,还要引导孩子有对生命尊重的行为。我想对一个教育理念不知道和知道是不一样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可能离你做到这一点就很近了。我们原来可能都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很少会想到动物的福利、人的尊严,所以我们在对待动物上就会有很多很糟糕、很不人道的、很野蛮的行为,这是轻而易举就做出来的。对教育而言,重新给人上一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课,补这一课,可以说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