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命的礼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6 08:5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命的礼赞
    作者:张文质     2012-10-25   
  老师们好:
  不知在座的朋友中有哪位听说过“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听说过的请举个手。当然,看过《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杂志的都知道这个课题,因为刊物有不少的相关文章。我相信在座的老师都看过这个刊物,但对这个课题也不一定很了解。关于这个课题,本周的星期四、五在厦门同安有一个全省性的研讨会。星期四主要是数学公开课。开课的老师都蛮优秀的。像泉州第二实小的汤其鸣,这次参加全省的数学教学比赛,得了第一名。还有郑熔虹,福州潘墩中心小学的老师,在全国各地都开课,数学能够上得像她那样充满激情,实属不易。语文是吕云萍,厦门英才学校的,原来在三明实验小学,参加这一届全国阅读教学比赛,也获得一等奖,最近也在全国各地开课。还有像厦门同安第一实小的叶妙婕,课也上得很好。还有我们编辑部的黄瑞夷老师,15年来倾力于作文教学实验,他的作文教学可能跟在座的老师全然不同。我听过他五次课,每次都给我很多的启迪。生命化教育课题也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在福建省我们有实验学校(中学的、小学的)近20所,江苏、广东、内蒙古也有一些学校加入这个课题。上个月中旬我和黄克剑老师一起到新疆库尔勒市讲演生命化教育,他们那边由州教育局、教研室,包括巴音格楞州的日报社共同推进这个课题。可以说课题实验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感觉对教师们有特别的吸引力,一定有某种打动人心的精神诉求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我在各地每次讲课之后,总是有一些老师要求以个人的方式加入这个课题。这种方式的参与,我们当然也欢迎。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路人,能获得更多精神支援。有志者则“道不孤”。从根本意义上说,这个课题,首先是一种精神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我知道老师们做课题实验,首先想到的方法、步骤、特征……国内很多课题都有此类易于操作的特征,包括我们原来进行的课题――“指导――自主学习”,它也是这样:先学后教,超前断后,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在课堂中的生成性引导,这一课题也很有活力,但它更主要的是侧重教与学策略在实践中的运用,当然它背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烛照,是对儿童真挚的关爱,而生命化教育首要的则是一种成全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的理念。很多实验学校的老师,第一次听完课总会问我:张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生命化教育的定义,如何实践生命化教育?但我一直在避免直接来回答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因为我觉得直接的回答会把理解限制了,读解的同时,可能会把它开放的意涵给抑制了,你用语言解释却留下了语言解释的局限性,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大道理,所谓大道无言。大道理是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的。这也是课题的精神导师黄克剑先生一再强调的,我们应该把一个新理念放在尽可能更开阔的理解领域去探索,我常说生命化教育在生成它的路上。不过,现在我们一定要谈生命化教育,我只好勉力为之。今天在座的多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和你们讲这个课题,想必与对校长们讲这个课题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教育角色不同,对教育的诉求可能也不尽相同,基于我的理解,我和你们交流的方式,包括交流的话题,肯定也有所不同,如果用生命化教育的一个术语来表达的话,就是“生命在场”。比如我今天来讲课,不是备好了一套又一套,多媒体一放,我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在这里念,那是“生命不在场”。对我来说,每次来永春讲课都有点辛苦,老是睡不好,半夜总是会醒过来,而且早上老是被广播吵醒。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会不会被广播吵醒,昨天我把两层窗户都关上了,但还是不行,该醒的时候又醒过来了,这就是生命的感受,它的背后就是生命在场。我现在是在永春师范聚贤楼402里住着,跟在福州家里住着感觉是不一样的,整个生命的状态感受,包括生命的姿态都不同,这就是生命在场。所以老师们去上课,要把生命的真情、真切感带入课堂,我讲生命化教育也是要把生命的真切感、真情,包括对听众的理解、甚至喜爱带到现场来,这是一种很生命化的交流。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必须具有实践的可能性和勇气,即你必须去实践、去推动、去尝试,才能知道什么是生命化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坐而论道,不是简单的说我很爱你,但是从未表达出来。爱需要在行动过程中体现,就像在座的一些年轻的老师如果还处在甜蜜的恋爱过程中,一定要通过行动表现――我对你充满感情,我通过眼神、表情、动作都可以表现出对你的感情,对方马上可以感受到你确实是爱我的,你的爱跟别人不一样,没有付诸行动的爱是不可靠的。按哲学的方式来表述,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其实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的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昨天我和仙游教育局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谈这个课题。局长的年龄和我差不多,他说:张老师,我这几年听了你多场讲座,对你的《保卫童年》印象尤其深刻,老是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自己童年的种种遭遇,也经常反省自己教育孩子的种种方式,仍然有痛苦、有忏悔,也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童年和未来。
  我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去割猪草,割完之后在一个很大的水渠边洗手、洗镰刀,由于贪玩,注意力不集中,镰刀掉到水里去了。那时候我不太会游泳,镰刀掉下去以后感到非常恐惧。为什么会恐惧呢?因为我担心回家后可能会被打个半死,我至少坐在水渠边犹豫了半个小时,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下去把它摸上来,但是出于对水的恐惧,我又犹豫不决,最后采取一个更懦弱,也许更安全的方式――哭着回家。我妈那次对我很宽容,说:丢了就丢了,还好你没去捡,明天等抽水机停了你再去摸,肯定还在那个地方。第二天过去,水停了,刀确实还在那里。当时我非常地欣慰,但现在回过头想想,这件事有点可怕,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个人生命的安全甚至比不上回家可能挨揍所带来的恐惧感,从家庭教育来说,这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带给孩子对生命的珍爱的话,这个教育是有问题的。一个14岁的初中生跳楼自杀,就是因为他成绩不好,老师在课堂上羞辱他,他就一下子从楼上跳下去了,而像这样的悲剧是经常发生的。我想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第一步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着,哪怕有时候很屈辱、很难过、很无望,但是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活着本身就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可能性。对教育而言,就是要让这么一种顽强的活着、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为我们课堂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所以在我看来,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这样你仔细去体认,你会发现每一个个体都是神奇的,每一个个体都带着它的秘密、它的可能性来到这个世界。对教育而言,就要把这样一种理念,放在思考的第一位。但是我们的教育,对生命的珍爱感,对生命的至高无上性所给予的敬畏与重视是很不够的。人教版的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有“王二小”这一课,现在改成诗歌的形式了,王二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抗战特殊的时期,把日本鬼子引到包围圈去,最后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有一次,福建师大的一个教授对我说:他孩子在上完课文后回到家问了他一个问题:爸爸,你如果是王二小,会不会像王二小那样把日本鬼子引到包围圈,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牺牲了。他当时就感到,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几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而且我们的教育回答这类问题是存在很大的误区的,我们老师几乎不假思索告诉孩子:为了民族大义,每一个人牺牲自己都是值得的。从我们教材来说也是这样的。我们在课堂上也很少引导孩子去想一想王二小要不要做出这样的牺牲。在座的老师有没有对这个问题打个问号,让孩子去思考一下?如果有的话,你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老师,如果你没这样做,我也不能责怪你。结果这位教授对他孩子说:说实在的,如果真的碰到这个情形,我可能实在不敢学王二小,然后跟孩子讲道理:这样的大义,不是王二小这么小的孩子能够担当的,虽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对未成年人而言,对六七岁的孩子而言,让他承担这么重的责任,幼小的心灵能够担得起吗?但我们恰恰在这一类问题上往往有很多的误导。现在我们开始对生命有更人性更人道的眷顾,我们的很多学校把赖宁等少年烈士的照片从走廊上、教室里撤下来了,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有一次我们新村外面房子着火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救火,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给我烙下的非常牢固的第一反应――见义勇为。实际上我们还应该想一想,你有没有能力见义勇为,有的时候你没有能力你可能会帮倒忙。美国“9·11”事件中出现了一个华裔的救火英雄,叫曾矗今年美国还把一条街命名为曾唇郑在“9·11”电视现场报道中曾淳然鸬那榫俺鱿至10秒钟,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记住了一个华裔的英雄。对于这样的英雄,我们的报道方式肯定是“寻找英雄成长的足迹”,他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的,他的老师是怎么教育他的,他的邻居怎么看着这个孩子从小就见义勇为。但美国的报道不强调这些,它强调的是,曾词且桓鍪芄专业训练的、具有救火能力的人,所以救火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是应该的,他有专业素养,表现出一种专业的责任感。而对那些没有去救火的人,不会轻易指责他,说他是懦夫,是怕死鬼。因为没有专业素养的人就要赶快撤离火灾的现场,一个人如果没有专业素养又去救火的话,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救火的时候,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判断。又比如我们衡阳火灾,消防官兵死了二十几人,之后被命名为英雄群体。但你仔细思考一下,当所有的人都被救出来了,房屋只剩下一个空壳的时候,我们的指挥官还要官兵往上冲,最后房子倒塌了,二十几条年轻的生命丧生火海,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生命比财产更重要的话,我想我们已经把所有的生命都救出来了就应该撤,而不是再往上冲、再往上救,这里面也有一个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在教育中往往是很少被审问的。在我们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给孩子这方面的提醒很少――生命比一切都重要,首先要保护的就是生命。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中国的企业家和美国的企业家在一起,主持人问如果工厂发生火灾你会怎么办?中国企业家说:我马上组织工人抢救,国家的财产一分都不能损失;而美国企业家却说:我要让所有的工人都撤退,烧就让它烧了,保险公司会赔偿的,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人的生命不能用其他的物质来代替,也不能用其他的人来代替,它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这么一来,我们就要审问教育审问教材。我们教材里像《倔强的小红军》这一类的课文可能都是有问题的,我们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在学习一篇一篇此类的课文后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实在让人担心。所以我想,生命化教育第一要义就是要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前不久我看到一个资料,非常感慨,说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动物福利宪章》,我们现在对生命的关爱不仅仅是对人这一生命体的关爱,还包括对动物、对自然万物都要充满关爱。《动物福利宪章》提出动物享有五大自由:第一,不受饥渴的自由;第二,生命舒适的自由;第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第四,生活无恐惧的自由,这一点太重要了。我在新村里经常听到有些也是受过教育的母亲对她的孩子说:你再不乖,我把你送人了。这就是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恐惧之中,我们对动物都强调“生活无恐惧”的自由,更何况人?我一个朋友的邻居家里养了一只哈巴狗,但这位老兄对待他宠物的方法既不人道,也不“兽道”。上班时哈巴狗关在家里,回来后发现哈巴狗在房间里拉屎拉尿,你猜他怎么对付它?打是不能解决的,也不算太“残酷”,他把狗放在阳台的栏杆上,下面是6层楼。可怜的小狗哆哆嗦嗦,连叫都不敢叫,后来这只狗不但不敢随地大小便,而且每次大小便都会有障碍。我想,要说残酷,没有什么动物比人更残酷。昨天吃饭的时候,进修学校校长说他孩子小时候很皮,为惩罚孩子他让孩子跪在两个哑铃上,现在真是后悔极了。《动物福利宪章》最后一点,是表达天性的自由。什么叫表达天性?动物要歌唱就让它歌唱,要乱叫了就让它乱叫,不能按照人的方式要求它。我还看了一个资料,一批乌克兰的猪运到了法国巴黎,长途跋涉60多个小时,但运到巴黎后被有关部门给退回去了,理由是什么?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你始终没有让猪得到应有的休息,这是非常不人道的,我不能接受你这批猪。我看了心里有点震动,我们可能就没有这种精神。我前阵子在新浪网上看到一个报道,很多网民认为当街杀狗、宰狗太不人道。广东人吃猴脑,一个活生生的猴,塞在桌子的窟窿里面把头敲开吃猴脑,这能有人道吗?我们运鸭子都是倒过来运的,可以想象鸭子之难受。有的人给动物灌水,把猪运到屠宰场,把水管塞到嘴巴里,猪变得滚圆滚圆的。我有时候想,我们民族功利化的程度,包括做人的自觉状态的下降……像我们有一些商人说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想得到都敢做,这个民族是危险的,缺乏敬畏感,缺乏一种理性意识,这个民族可以说还处于未开化、半野蛮的状态。我们说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有更多对生命的警觉、对生命的尊重。这不仅仅是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外,不仅要给孩子尊重生命的知识,还要引导孩子有对生命尊重的行为。我想对一个教育理念不知道和知道是不一样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可能离你做到这一点就很近了。我们原来可能都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状态,很少会想到动物的福利、人的尊严,所以我们在对待动物上就会有很多很糟糕、很不人道的、很野蛮的行为,这是轻而易举就做出来的。对教育而言,重新给人上一堂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课,补这一课,可以说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层,所谓的对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可能我们可以很屈辱地活着、很悲惨地活着,在一种不适合人生存的环境中也可以活着,但是我们怎么让人过更有尊严的生活呢?在这一点上,教育就比较重要了。教育可以引导孩子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今天我们的教育往往还离不开各种体罚,有时候会把孩子赶出教室,有时候还会用污辱性的语言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这种事屡见不鲜。我前阵子去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感触良多。校长,副校长,各科教师,在两个多小时的家长会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到今天的孩子有什么比我们更可贵、更美好、更让人惊喜的地方,一个晚上谈的都是今天的孩子又自私、又懒、又皮、又幼稚。昨天我跟仙游的校长说,所有的老师都应该认识到班上的孩子都可能比自己有更光明的前程,这是一定要意识到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比今天的学生更大的局限之中,一个更文明更开放更自由的社会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更糟糕?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有一个意识:这些孩子的未来会比我们更美好,我们要做什么呢?你别看这些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所谓不足,你更需要看到的是他有什么比我们更好的地方。比如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比我们更善良,比我们更纯洁,比我们更少坏心眼。你要意识到这就是社会进步、文明进化的一种表现。我们每天跟这些善良、纯洁的孩子在一起,这是上天对我们馈赠,我们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职业能够和这么多善良的人在一起,这可以说是一种福利,也可以说是我们劳动付出后的回报。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意识,可能我们看儿童的眼神、目光、评价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我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杂志看了许多老师的故事,都很受感动,经常为老师在课堂中的发现以及人性中质朴的一面动容。人与人之间要维系这种良好关系,人与人之间对社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就是内在地拥有了生命之光,拥有了美好的、人性的光芒在灵魂深处,我们就可能对未来对学生更有信心,教育就是要让人过这样有意义的生活。前天,电视台的一个记者电话采访我,他问我一个问题:现在有一些学校(特别是中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队,你说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说你的问题大谬不然,什么叫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所谓的“辩证法”真是把人“辩”蠢,比如把一个人打两个耳光,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你不能做的,哪怕会有成效。一个学生迟到,我摔他两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会迟到了,这是有效果的,但这是教育能做的吗?虽然有成效,但不能做,因为你剥夺了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所以,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你不做作业,我把你赶出教室,有没有效果?有效果!但是不能这么做。有一所学校,每次考试考完,全年段排队,然后下次考试你就按自己的名次进入相应的班级。这种事情多糟糕,你怎么能让孩子在学校过有尊严的生活,你怎么能让孩子在学校里感觉到做人的尊严,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包括对老师的信任、对同学的信任?每次考试,我们彼此都是竞争对手,平时感情很好,但每次考完试你总是高高在上,我总是处在很屈辱的位置,这样就会培养出坏心眼。我们中国人的坏心眼是很多的。我有时坐出租车感触很深。现在开车新手很多,占道了,出租车很艰难地开到他前面,一到前面就胡乱开,就希望后面的车碰车,这真是可怕的坏心眼。有一次,我从厦门到莆田,一辆大卡车老是在前面快车道占道而行,我们好不容易开到前面去,教育局的驾驶员两个人把窗户打开骂他,骂什么?都是诅咒。他是犯错了,但你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能以怨报怨呀,这样社会怎么进步呢?所谓“过更有尊严的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美好的引导,让孩子感觉到做人的尊严,感觉到做人的价值,他同时也希望他周围的同伴、朋友也同样过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要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现在有很多的孩子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东北师范大学一个课题组曾做过一个调查,不少农村初中辍学率超过40%,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为什么辍学呢?调查结果显示,不仅仅因为贫困。实际上孩子在学校不断地丧失尊严,认为就是读完初中也没有任何意义,与其这样,不如早一点辍学,早一点走上社会。在学校里没有尊严,可能在社会上还有某种尊严,在学校里得不到良好的评价,在社会上如果学了一门手艺的话,还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学期,我老家实验中学初中的一个孩子在教室里面一边看电视,一边喝农药自杀了,她的遗书里有一句话让人看了心碎,就是“要是我不上学那就好了”。真需要对教育有更多的警惕和审问,如果失去了基于人性的谨慎和边界意识,教育就免不了要包裹上深深的罪感,有时我们工作就处于危险的边缘。教育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对未来更有信心,而一个人能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给予他正面的刺激,能不能不断地让他相信自己。实际上,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氛围里可能就决定了你的未来,按照我们的表述,就是“童年决定你的未来”、“童年塑造你的未来”。今天,很多人的生活习性、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态度,仔细去辨析一下,都和童年有很大的关系。有一天,我碰到一个大学同学,我说:几年没见,你怎么养得这么胖呢!他说:从小父母就说,吃饭不能剩,每一口都必须吃下去,现在都四十几岁,还一直保留这个习惯,实在吃不下了还要吃,不吃胖才怪呢!中国人为什么迅速胖起来,胖的速度是全世界第一,我同学提到了――我们对食物都充满了渴望。我昨天还嘲笑我们研究所的一个女孩子说:小猪有一点比我们聪明,它吃饱了就不吃了,人不一样,要撑着才行。就教育质量而言,高的生活质量就意味着你对未来有一个更辽阔的视野和期待,这点很重要。我们刊物曾经登过一篇文章,“六一节”时电视台到山区的一所学校采访,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干什么,有一个孩子怎么都不肯回答,老师不断地鼓励她,最后孩子说了一句话让老师羞愧难当,她说长大了想出去替人家洗头。后来问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说她每次考试都很差,回家爸爸对她说:你学得这么差,长大只能替人家洗头。山区的很多女孩子长大以后都是出去给人家洗头的,她怎么能对生活有更高的期望呢?对教育而言,教师要做的是这样的工作――他会鼓励孩子了解自身的环境、家庭的背景、面临的困难、自己的性情与期待,他会鼓励孩子不断激起生活的勇气,唤醒孩子内在的生命力量,他会克服种种的阻力与困难去创造一个能够帮助孩子t望未来,渴望更好的生活的环境,他们工作一定充满艰辛,但细致、耐心和慈爱赋予他更多激情与智慧,生命化教育就是给人温情期待的教育。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08:54:3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课题的一些实验老师去参加比赛,说实在的,我们一方面希望他能取得成绩,这些成绩对他的劳动,对他的追求也是一种回报。但更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你要把自己的课堂追求充分地展示出来,你要把你对儿童的关爱在实践过程中具体地、细节化地体现出来,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你就能活得更纯粹一些――你所考虑的并不仅仅是什么名次,而是作为一个人更自然、更丰富、更有责任感的生活。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教师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应该在课堂中去获取,而不是“功夫在诗外”。一个人要用自己内在的生命力量打动人心,这才是最好的纪律。你毫无魅力,纪律再森严有什么用呢?我邻居孩子现在读高中,说他读初二时上物理课乱糟糟的,物理老师非常生气,就把班主任请来整整骂了一节课。第二天又上物理课,所有的孩子都毫无表情,不声不响,很冷漠地看着老师,物理老师既恐惧又恼怒,又把班主任叫来再骂了一顿。这个老师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老师,即便你有特级教师的头衔,你也是毫无尊严的。我们要赢得尊严需要用我们的爱心,我们专业的智慧度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引领也是要在这些方面去引领。我想,一个多元的、更注重人价值的社会,它一定是关注人的自身的独特性的。而每一个人正是以自己的独特性,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未来的社会赢取自己应有的地位和财富。我们教育做的工作,按钱理群先生的观点就是“为他精神打底”;按朱小蔓女士的观点就是“教育为人一生奠基”;按我们生命化教育的表达来说,就是要对更健全的生命做成全性工作,让他从这里开始迈向更美好的未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有一部前苏联的小说叫《一日长于百年》,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我想对每个老师来说,坐在这里听课,一天也是很长的,每次到永春师范给泉州的骨干老师讲课,精神都比较放松。我觉得讲课需要一种氛围,这里的环境比较适合讲课,教室让人也感到比较舒适,跟大家面对面,也比较近,各种条件都很好。按叶澜老师的观点:教室的物理环境比较好,心态也就比较从容。刚才一个多小时下来,还没有老师打瞌睡,既使有一两个人打瞌睡是很正常的,说明他确实疲劳了,如果有2/3人打瞌睡,我就得卷铺盖了,说明我的课实在太槽糕了。我讲课,特别是到永春师范来,我很少用多媒体,因为我想把我最近思考的问题跟大家交流。就像刚才一位老师说的,你是不是一边讲课一边思考,确实是这样。因为我没有完整的讲稿,我总是希望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中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在我看来,课堂也应该是这样的。思考要细致,方案则可以简要,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更多的生成性的东西。你思考得很细,方案很具体,就会老想着自己还有更精彩的东西没讲,可能你关注的中心就会从学生转向教案的完成,就容易从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转成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执行。大家可能看过今年《福建论坛》7、8期的合刊,有一篇实录文章是泉州王妤娜老师整理的我临时状态下上的一堂课,我跟孩子们说我进课堂之前都不知道讲什么,我需要在和你们交流的过程中才知道讲什么。我不知道讲什么不等于我对这篇课文没有我的理解,但是我对学生的理解度、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疑难问题不清楚,这些是需要在教学过程彼此去发现的。所以我觉得教学要有一种每一次都是第一次面对的心态。按冰心老人的话就是“初念”,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一次相遇都如同是第一次,而每一次相遇留下的痕迹都是不可预设的。课堂也是这样,你对孩子要有一个期待,今天的孩子可能不同于昨天的孩子;对自己要有一个期待,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样。这样的相遇才能让课堂充满可能性,充满创造性的冲动,这样你作为一个教师就是一个好老师,你就一直葆有这种兴奋感,这种表现欲,这种对课堂魅力的向往。我想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教好你的课的难处不在于你知识上有什么缺陷,主要在于你对课堂有没有期待,你在进入课堂之前有没有兴奋感。钱理群教授说每次上课都像赴一次重要的约会一样。我想我们一生中总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约会,如果用那种心情来上课,我们一定会上出很美妙的课来。暑假我到仙游讲课的时候,福州的郑熔虹老师对课堂有一句很美妙的表达,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她是刚结婚没几天就去那边上课,有的老师问她新婚和新课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她说相同之处就是用“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说得很美妙。  我们现在谈第二个问题: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也就是说要珍视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去培植它、成全它,但是对你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你不要抱奢望。黄克剑教授对这个问题说得很有意思,他打了一个比方:人都有游泳的天赋,但不等于说人生下来就有本能的天赋,但只要有适度的教育培养,你就能形成游泳的能力。有些小孩很小就会游泳,游得很好,但如果不去培养,我想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是旱鸭子。你不具备不等于你没有禀赋,只要你去尝试,你就会具备,但有一些资质是你不具备的,你怎么培养都不会有的。比如说人不借助于工具在空气中飞翔,这是不可能的,你怎么培养都不可能培养出来。所以我对教育有一个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按照哲学的表达就是“随顺人的禀赋”。美国教育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虽然有人对他提出质疑,说孔夫子早就提出“六艺”,但孔夫子提出的“六艺”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实际上不是一回事。孔夫子提出的“六艺”更重要的是指人有六个方面的素养,你要加以培养。加德纳更强调的是人内在地具备了多方面的智能,这是人的禀赋中的独特性。具体地说,有的人是语言天才,有的人可能数学方面非常优秀,有的人可能音乐方面很有智慧。我们有的孩子节奏感特别好,非常善于模仿,一学就会。而可能有的人五音不全,一辈子都五音不全。曾经有人告诉我:你唱歌就是节奏感差了点,这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可能天生的缺少“节奏感”。像达?芬奇那样的全才,那样的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巨人,今天越来越少了。人往往在某一个领域里是独特性的,教育就是要去发现这个独特之处,要去肯定他的独特性,这个人才可能对自己有信心,人按照内心和蓝图而生活,心灵的发现之旅是很美妙的。按马克思?范梅南说法: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你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一旦被别人发现了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人如果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许就是通过他人的引导、帮助、提醒,使我们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整个生活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我们因而可能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
  编辑:朱丽娟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08:54:52 | 只看该作者
 随顺人的禀赋对教育有什么意味呢?  第一点,应该要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你看到他现在文化课不行,你怎么能藉此就说他的未来可能会让你震惊!他弱智、笨蛋、定然没有出息,他可能在其他领域有出息。比如中国现在上榜的亿万富翁,60%是小学毕业。从数理化成绩上来说,他们肯定都是差生。谁有资格裁决一个人的未来呢?对人过早下判断的教育是不幸的。契诃夫有一句很启人心智的话:“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不平等应该认作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不等变得不易觉察,就像我们把雨或熊中间的差异{平了。在这方面,文化和教育能起很大的作用。有个学者就能让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头鹰,一只麻雀,一齐凑在一个碟子上吃东西。”教育可能要做的事就是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但更多的给予人理解和期待,教育不是只给人一条路,而是要开启尽可能多的方向,让每个人都要得到光亮,都相信能得到自己的光亮。一方面我们要树立乐观的人的发展观,随顺人的禀赋,不轻易地下判断,不轻言放弃,另一方面还要在教育的方法、技艺上下功夫,我说的无非是好的理念还要有相配称的表现方式,教育总是需要经验,妥当的技巧,洞察力,专业素养,热情。我们以自己创造性的工作表达出了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未来的信心。
  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投入严重不足,严重不足甚至成了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的重要因素。恕我直言,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80%是错误的,或是值得审问的。新课程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人的发展一定是个性化、自主性的发展,没有相应的配套条件谈发展是一句空话。现在很多地方,义务教育连底线都保不住。这些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普遍的关注。很多农村学校的条件实在太差了。
  我到过很多学校(特别是到农村学校),我发现拖课现象非常严重。下课了,在操场上奔跑、活动的孩子很少。最好孩子都老老实实呆在教室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我侄女上一年级,我回老家时和她聊天,让她说说学校的情况。她说她的班级是共有71个人。我听了很难过。我就问她:“71个人怎么走出去啊”?她说:“老师让我们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手拉着手,这样才能够走出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在各种约束下就会变得很安静。在座的校长可能也都喜欢孩子们乖乖的、安安静静的吧。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出事故,安全压倒一切。但随顺人的自然是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的。比如我们办的教育这么多年,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就没有《学校法》。其实这个法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就从来没有规定过班级人数是多少。有些班级是超级班级,有70多人、80多人,我听到的最大的一个班级是120个人,这怎么上课呢。没有《学校法》,有时候就会无法可依。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谈什么人的自然禀赋、天性的良好发挥?其实唯有小型学校、小型班级才有助于造就完整的个人。当然,有很多老师会说:“张老师你说了半天,我们还是做不到。”确实这不是靠老师的努力能办到的,但是做不到不等于不具备可能性。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可能就是行动的开始,有所意识就能够有所行动。我们既要想大问题又要做小事情,在我们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学校里面,泉州第二实小就有很多细节非常感人。比如校门口放着两排的椅子,校长说这样可以让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坐着休息。学校里面很多树下都放有凳子,孩子在课间也能够坐着休息。这些微妙的设置就很能打动人心。它的背后也就是我们要来重新规划教育了,我们既能够有所思想,也能够所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在我编的刊物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吁请大家和孩子一起在树底下坐一会儿,一起聊聊天。有几个老师能在课间和孩子在树底下说说话的?我们课间都忙于在办公室改作业。人一旦缺少闲心就浪漫不起来了,自然也漠视了学生还有什么需要,老师们真是太忙了。因此有人说:只有贵族才有爱情。为什么?因为他有闲心来培植爱情,有闲心来慢慢发现对方所有的美,声色性情之美,人性之美。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忙忙碌碌的,他的生活肯定也是很粗糙的。林语堂有一篇文章,我们刊物上也曾经登过,他说人只有躺在床铺上,衣服脱了,鞋子脱了,袜子脱了,手脚摆放舒适,身体也舒适了,心灵才有自由。我们现在连胡思乱想的时间都没有。作业还没改,教案还没备,检查的表格还没填,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觉得自己好像行尸走肉一样,闲下来的时候真的很少。好像被生活放逐了一样。在座的老师有多少很久没看过电影了,今年看过3部电影的请举个手,哦,有几个美丽的女孩子举手说看过了3部电影,她们的原因可能比较特殊,她们很幸福。看电影,听音乐会,去旅游、到户外散步,包括到干净、环境幽雅的饭店吃吃饭,喝喝咖啡……其实我们都需要这些。可是我们忙得只剩下忙,没有别的东西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要下决心让我们过得更好一点,我们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更爱自己一点。这点很重要。上次我去新疆讲课,我跟老师说了几句话:“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你的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你的归宿;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是你的起点。”我们都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里面,我们说随顺人的自然,也需要老师有一种细致、从容的态度去发现孩子、鼓励孩子。有时候你可能感觉真的很忙,做不到,但往往不是一定做不到。比如我刚才举的泉州第二实小:学校走廊处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孩子的作品。现在有很多实验学校都在仿效。如厦门同安第一实小:教室里布置得非常漂亮,都是孩子各种手工作品。这才像个教室、像个孩子居住的地方。教室也应该成为孩子乐于居住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使孩子更有认同感,他会更爱学校、爱班级、爱学习、爱自己。
  编辑:朱丽娟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08:55: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问题,“要随顺人的善端”。我们中国人一直喜欢争论一个问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其实,争论这个问题也没必要。可以这么说,在一个良好的社会里面,善良的人肯定多;在一个管理混乱,统治严苛的社会里,坏心眼的人肯定多。刚才一位老师说他学校门口经常发生学生抢劫。我开玩笑说,你们的校长管理绝对有问题。不是说人天性爱抢劫,有谁天性爱抢劫,有谁天性看别人好就想上去踹他一脚,没有这样的人,而是要看你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前几天,我们研究所的一个小伙子去我家里修电脑,我请他吃水果,请他喝水。他走后我就跟我太太说:“我看这个小伙子的一些细节就知道他受过好的教育。”我给他喝水,他说谢谢就喝了,给他吃水果,他也说谢谢就吃了,别看这只是细节,我从小父母就不是这么教育我的。我小时候妈妈总是跟我说去别人家里千万不要吃人家东西,不然人家以为你家里什么都没得吃。我现在到别人家里,人家请我吃水果,我往往仍会不自觉的说:“不客气,我刚刚吃过。”有很多的习惯看上去是一个细节,但进一步分析是教育有问题。所以,好的教育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的好的特性、人潜在的好的可能性发挥出来。我孩子跟我说她班上有一个纪律委员特别可怕。我说这个纪律委员的职务一旦设置,它就一定是可怕的。为什么?因为他的工作就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把班上做小动作的人记下来,然后向老师汇报。其实,对这个孩子来说也是很不幸的,他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打小报告,当告密者的习性,以后动不动就想当告密者,喜欢打小报告。我们教育中的方方面面的用心,想要追求的目标,往往都不是随顺人的善端,而是把人的不足、人潜在的坏的一面给挖掘出来了,还得到不当的鼓励与肯定。我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她的班主任就设置班上一个职务,我说是世界上最小的职务,我没看到比这更小的――一桌两个人中设一个桌长,还有比这更小的职务吗?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多糟糕呀!我们在管人、制约人、惩罚人方面很有创造力,“管理主义”盛行,是一个“有罪推断”,首先就是:我不管你,你可能就是一个坏人,我不抓得严,你就会出纰漏。我们现在的管理很多方面都是这种情况。我有一个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朋友对我说了一件事,我听了很感动,他在加拿大租了房子,装了电话,他要离开时打电话到电话局说,我要离开此地,你能不能来收电话费。电话公司说不行,我们一年只收一次电话费,现在还没到时间,你到新的地方再告诉我们地址,他说:不行,我要回中国了。电话公司说你回中国不要紧,你到时候照样也可以交钱。他们首先相信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人,你绝对不会为这一笔的电话费背上一个恶名,增加一个污点,这是他们的管理中基本的价值判断。我昨天过来的时候,半路上移动局通知我:“尊敬的客户,你的手机已经欠费,于2004年12月13日6点05分开始停机,如果你不去交费的话就……”我在路上没办法。有人发的短信我也没办法回,我们移动电话管理部门都是像防小偷一样防客户的,只希望你多交钱,多交钱也不会给你利息,一旦欠费马上给你停机。这在管理理念上就是不一样。所以,“随顺人的善端”里有一种对人性善的期待。我再举一个泉州的例子: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图书馆管理都是很严的,借书要先登记,专门有一个图书管理员来管理,因为怕孩子偷书。泉州第二实小的图书馆是开放的图书走廊,没有管理员,都是学生看完书自己放上去。这么多年了,只是开始的时候丢失过一两本书,后来基本上没丢过。这就是相信人、期待人、鼓励人所创造的一个美好景观。我想,我们的老师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有更强的“随顺人的善端”的意识,鼓励人走正道。虽然走正道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还是要鼓励人走正道,同时还要创造条件让更多人的人愿意走正道有机会走正道。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变得更美好一些。说实在的,我们今天的社会已经很糟糕了,我们对人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感,甚至也不指望社会还会变好。我昨天上午从办公大楼走出来,看到一个情景很有感触: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向一个女士问路,结果那位女士根本就连看都不看她一眼继续走路。人与人之间不但没有信任,而且还充满了戒心和敌意。我在福州也经常有这种感觉,你在街上走着,突然有一个向你靠近,你都会很紧张。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很不安全的环境里面,给人性正常生长的空间是很狭窄的。我觉得在这种的格局中,教育更需要承担一种责任。当然有人会认为,社会这么的状况,都教孩子善性,孩子到社会上不能适应,会经常受骗。这是我们常有得一种观点。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人在童年的时候得到好的培育,当他真正成长后就会有更好的抗挫折、抗危险的能力。这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如果在童年的时候培植得好,当它长成大树了,台风、暴雨、冰霜就都很难摧毁它。但是如果在童年阶段就不断让它受到各种不当的刺激,受挫折,树就很难长得好。还有一点,现在社会上边缘化、铤而走险的人往往都是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在童年得不到安慰的人,而出身于良好家庭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是很少的,犯罪常常是和文盲、学业失败、家庭生活失败更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要打造一个人性化的校园,打造一个生命化的课堂,也许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以后的生活可能会更好一点。  第三个问题是,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应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话怎么讲呢?童年的时候,饿了会哭,吃饱了就睡,要小便了就随地拉出来,这可以说是自然状态。但你不能简单的说自然的状态就是人最好的状态,自然可能是不美好的,有时候自然、尽性尽情很可能是不文雅的。你走在大街上,突然大声喊起来是很恐怖的。你看电影、听音乐会时大声地咳嗽,这很自然,但很不文明。所以,还要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所谓的应然状态就是应该如此,这就包含着更美好、更高尚的某种需求与祈向。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这是教育的终极取向,所谓的“应然”它就表达出了这样的教育的信念,从浅表层次上说,我们常常说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我看电影,经常有这种感觉,福州人看电影和上海人不同。我大学是在上海读的,上海人看电影迟到的人非常少,福州人看电影不迟到的人非常少。我跟我孩子说,你看电影至少要提前10分钟坐在你的位子上,安安静静地等待,你就有一种非常从容的欣赏电影的心情,而不是等到灯都暗了,慌慌张张进去。片头看不到,是谁主演的也不知道就急急忙忙地坐下来,身上的热气还没消,电影就看完了。我还跟我孩子说,你看完电影一定要耐心地坐在位子上,等所有的音乐都放完了你再走,你就会知道《泰坦尼克号》的片尾曲是《我心依旧》。我一个朋友说他看了两次都没听到这首歌,我说:“放这首歌的时候你早就到街上去了。”文明的培植是从细节开始的,文明建立在细节之上,细节是很可怕的。从细节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工作、包括对生命的用心,人生是需要自我经营的,这种“经营”也可以看作,按肖川博士的观点:教育就是做两个工作,一个是价值引导,一个是自主建构。所谓的由自然引导到应然,就是一个价值引导,就是用更美好的、更理想的社会图景去引导人向善,“人心皆有善”,“向善之心”、“向学之心”会让孩子的一生成长得更好,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看到良好的教育所给予他的深远的影响。
  编辑:朱丽娟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08:55:3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个问题就是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禀赋。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禅宗里既强调棒喝也强调顿悟,佛教还强调禅修。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他说他们读书的时候都不怕夏D尊,但都很怕李叔同。为什么呢?学生犯错误了,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我第一看到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学生被他教育一次以后再也不会犯第二次错误了,因为一想到老师的“低声下气”就感到羞愧。教育有很多方法,但不是每一个方法都能适应所有的人,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理念,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我们教师要有这种警醒,我的方法是不是对他很合适,有时候有些孩子需要棒喝,有的甚至要饿其体肤,给他比较严厉一点的方式,但有一些孩子你用一根指头伤他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要谨慎、更要有耐心,同时要灵活地运用方法。我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案例:我在同安第一实小,听过一位老师“惩罚”的故事,学生不交作业老师要惩罚他。怎么惩罚呢?惩罚他唱歌,不交作业就在班上唱一首歌。唱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就没有不交作业的了。后来我在翔安马巷中心小学讲到这个案例。讲完后,过了一个星期,一个老师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说班上原来有六七个不交作业,罚唱歌以后就变成了15个不交作业。有的学生还提出来,我不做作业就唱歌好不好?你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孩子家庭环境不一样,学生自我期待不一样,怎么能用一个方法来教呢?所以,老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所谓教育的智慧都是教育计划之外的东西,你能够计划好的都不是智慧。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你有没有耐心,有没有丰厚的专业素养,能够在各种情景中想出独到的恰当的办法。你可能想不出最好的办法,但一定要考虑想出办法是否可能是最不坏的,这也很了不起。我们生命化教育也讲方法,强调方法的多样性。它不是简单的说一定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称得上生命化教育。方法的前提是你是否真正的热爱你的学生,你是不是考虑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最不坏,最恰当,最妥贴的,你需要不断改进你教育的意识,这样你自身的智慧也发展了,你就变成一个无论遇到什么情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都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引导巧妙的人。这是我谈的生命化教育的第二个大问题――随顺人的生命自然。  第三个大问题,生命化教育也是个性化的教育。所谓的个性化,它首先强调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可替代的,是潜在的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世界万物,没有一棵树与其他树完全相似,没有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说对教育谈针对性是很难的一件事。柏拉图说“美是难的”,教育也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要知道每一个个体自身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真正的个性化的教育要按照这个前提出发,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找到最佳的突破口。所谓的个性是一个创造性的集成。我们的教育太强调共性了,太强调千人一面,太强调统一标准,所以有个性的人往往出不来,我们在创造力方面都很低下,对成为有个性的人也缺乏自我期待。这方面我的感慨特别深,举个例子:我们去厦门,一过集美大桥,路旁有很多人举着牌子写着“带路”。为什么要带路?因为厦门岛设置的道路就像迷宫一样,没带路的你可能就进不去。你不能创造出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更符合人的认路方式的道路设计,这就是一个问题。我那次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半夜回来要到东山去,结果在厦门集美杏林那个地方想上高速公路,整整转了一个多小时转不出来。我们很多道路设计都是这样的。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能力很强――模仿能力非常强。世界上再美的东西我们很快都能“克隆”它,但是创造力很差。在今天这个强调知识产权的社会里面,创造力很重要。我们电脑用的芯片都有微软的知识产权,而我们真正有知识产权的东西非常少,这样你就只能进行加工,收取加工费。创造力低下已经变成一个民族发展滞后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这跟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共性,使每一个个体很难有一个通道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创造是个性化的,有时候它是无迹可循的,是不可规范的,有时候甚至是你不可期待的,你不知道他的创造力什么时候爆发。所以,创造力低下跟我们评估管理机制体系有很大关系,包括我们的新课程,仍然会遇到这个瓶颈。我昨天和一些老师谈到一个问题,在福州我经常走路上班,感触很深。道路破破烂烂、坑坑洼洼,雨天就积水,晴天就灰尘扑面,让这个城市变得非常丑陋、平庸。有时候我真为自己一辈子生活在这里感到很屈辱,感慨自己很没出息,一辈子走不出福州城,可能大家都有类似的感触。我就经常想,我们有没有能力把这个路修好呢?完全有能力,但这需要一个更好的体制,我们现在都说反腐败,腐败当然要反,但集权可以说是最大的腐败,因为个人的声音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受抑制。我昨天还跟出租车司机开玩笑: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对道路熟悉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如果福州的哪个市长能知道从福州火车站出来到第一个公交车站有多少米,那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市长。为什么马英九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不知道下次还是不是他当市长了。用选票来决定你的去留,每一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我们就发不出来。我们的声音都是很渺小的,就像我们查了2000亿的教育乱收费,但从没有谈到拖欠教师工资的有多少,教育的投入不足是多少,学校的负债情况又是怎样?没有谈,这些才是大问题的,只要体制不关心,你个人关心就毫无意义,因为个人的声音很渺小。我们很多教育决策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完全行不通,但还是要照常执行,最后只好逼着大家做假,我们所有的成绩都是被夸大的,我们所有的灾难都被缩小了,这就是我们的思维特征和管理逻辑。所以,强调个性化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更民主、更人性、更健全的社会架构,没有这个架构要实现这种目标是很困难的。比如对教师的评价个性化,就不能仅仅注重结果注重班级平均分,光注重平均分可能是不人道的,会逼你做坏事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班上有一个孩子英语学习能力有缺陷,每次都只能考15分,你说怎么办?本来老师可能在这个孩子身上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可是在这种评价体制之下,巨大的劳动就变得没有意义。前几年,经常有老师让家长做假证明说孩子智力低下,不参加评比。教育的变革首先是要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其实没有自由也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同时我讲的个性跟创造性是联系在一起,个性直接导致了创造性,个性的背后同时还是对人类普遍的文化的一种继承。一个人没有继承人类的普遍文化,他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你胸无长物,所思甚少,你的理解有偏袒,你怎么能说你的观点代表了最进步的、最有价值的观念呢?比如我小时候读书,很多教材充满了误导:“美国黑孩子,天天饿肚子”,你就以为中国人过的是最幸福的生活,打开国门看一下,完全不是这样。我们今天虽然也开始强调个性,但这也离不开人类的共性。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三年,学者们在分析加入世贸最大收获的时候强调了一点,我们更多的是要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事情,而不是用中国的视角来衡量世界。在教育上,用人类的标准――新课程一定是呼唤更民主、更人性的教育。我童年的时候,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想,如果再像我父亲那样地打孩子,可能今天跳楼、自杀的孩子要更多。因为今天的孩子把尊严看得比我们那代人重要得多。前几天,到福州师范一附小讲课,我就提醒教师,以前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现在是绝对不能做了。你教不好一个学生,只能负若干的责任,但你要是把一个孩子逼上绝路的话,要负全部的责任。你一定要有一个很谨慎的边界意识。教师工作绝对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要承担无限的责任,我们尽到我们的责任就好了,我们尽不到的地方我们自己知道,只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包容就不错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成为一个天才的。有些人智力就是有局限,你别小看这些天然的局限。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而且一个孩子的未来不一定就跟学业连在一起,有一些是我们所无法预想的。人既有天份,有时候又靠机遇,有时候又需要特殊的环境,而这些可能都不是我们所能成全的,但有了这些意识之后,我们的教学工作就能更从容一些,就知道我们的方向所在。个性化的教育还有一个意义在于,人类的进步往往是通过一些有天才性创造能力的人来实现的。比如说比尔?盖茨的出现,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这样的天才对人类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的教育如果能成就这样的天才,那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个性化教育可能带给我们值得期待的、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的一种美妙的图景。个性化教育更强调需要宽松的、肯定人的天性的、肯定人的独特性,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来成全人的教育过程。
  编辑:朱丽娟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6 08:55:4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上午我讲了三个大问题,虽然我们都只能有限比较狭隘地实现,但不等于不去追求,如古人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其实,我们能到达的地方我们不必向往,我们的梦想总是在这处。我上次去新疆讲课,很激动。我们只知道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却很少有机会去真实地体验它。我到新疆一看,实在是太大了。前阵子看一个日本老兵的一篇文章说,到中国来旅游才知道中国实在太大了,他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打不败中国。因为是不可能打败中国的,这么大的国家怎么能打败呢?他感慨说要早知道这一点,我们真不该发动那场战争。当然这种见解也很可笑。我到了新疆才知道什么叫辽阔。巴音格勒州相当于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个省的面积,有很多地方都荒芜人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去看了之后才能感受得到。“向往”就是我们要去亲历、去追求,虽然可能成就很有限,但迈出第一步路就不一样了。生命化教育课题很多实验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开始跟老师讲这个课题觉得很抽象,去课堂做一做,尝试一下,有了这个意识、有了这个行动之后,你就发现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创造力、更有教育的信念了。(本文为泉州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座录音的记录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5:14 , Processed in 0.09305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