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唤起个人内在潜能(中国教育报2013.6.1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7 20:5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彩霞  

教育的本质何在?当今社会不断出现的各类负面教育新闻,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全球化趋势使得所有信息都可能在最短时间成为共享的即时公共资源,这也向传统教育发出了无法回避的挑战。教育理应是培养受教育者终身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它不仅仅限于儿童或青少年,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然而,当前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远远大于其本质性目的,教育被赋予各种外在的、实用的、功利性的内涵和价值。在物质主义和利益至上观念的支配下,教育愈发成为谋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这种趋势无论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种悲哀。
  这个话题让笔者想起了《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一书所探讨的美国瑟谷学校的教育理念:“创造一种全新教育环境,使个体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发展”。书中的许多提法极具启迪意义,譬如,“学校其实是颠倒过来的,应该是学生在教,而教师在学”,“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对“教”与“学”的这种思考有异于中国传统教育的纯粹“认知”理念,正如作者所言,“学习有许多不同的方式,而施教只是其中一种”。在信息充斥且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如何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固有的价值?教育之本意,就是解决如何“施教”以及如何“受教”这两大根本问题。
  瑟谷学校的教育哲学根植于对人的信任,“教”“学”相长,互有佐益。该校素有美国的“夏山学校”之称。创办于1921年的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因其教育理念“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而被奉为因材施教的典范。该校创始人尼尔的办学理念是:宁愿培养快快乐乐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神经兮兮的首相。这种教育环境培养出的是富有能力的公民,他们拥有现代社会理想公民所应具备的性格特征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相长的理念与传统教育路径有着“鸿沟”,它不仅表现在教育模式方面,还体现在学习内容方面。不过分强调所学内容对考试的价值,而是突出其在现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海德中学,其初衷也是创立一套新的教育体系,倡导能影响所有孩子的价值观念,从而扭转传统教育体制的教育重心——过多关注学业成绩。这一新型教育思路倡导态度胜于才智,努力胜于能力,性格胜于天资。在这种教育环境里,学生体验到的学习成功关涉到一个人的整体发展,这种理念会在他的一生中延续。
  在中国这个历来重视教育的国度,读书一直都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这一理念的最佳注脚。当今社会,教育在某些方面似乎成为一种产业,儿童教育成为社会的焦点,受教育者的年龄在逐步提前。在终身教育理念的驱使下,在职学习和成人教育也日趋高扬。对教育的非理性追逐,使得教育的误区不可避免,甚至伴随着严重的负面作用。正如马克·吐温所言,“教育和肥皂剧不如大屠杀来得那么迅猛,然而长远来看,它们更为致命”。这种致命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场内,施教者制定各种规章体制,限定或约束受教者的思想和行为。学习者没有源于自身的长远学习目标,没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学习效果。许多时候,学习者是在被动地学习,甚至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而非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或成果。教育的真谛在于,“教”要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和内在动力;“学”的责任是学会如何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成为自主、自觉、自动的学习者。
  其次,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过于狭隘,把知识的掌握视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在“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改变命运”的思潮下,“学”成为改变人生命运的最佳手段,“教”相应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教育被赋予诸多的功利性目的。在过分强调知识的社会里,对“教”与“学”的这种狭隘理解,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忽视或淡化道德观念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对知识的滥用成为这种教育观念的直接后果,因而具有隐性的破坏力。以高科技犯罪为典型的高智商滥用往往就是出于一念之差,而这“一念”往往是道德缺失的外在表现。
  再其次,施教者和受教者本身也有诸多功利性目的,譬如有实际用途的内容才教,考试用得上的知识才学,这从儿童的早期教育即可一见端倪。
  正因为“学习改变命运”已经成为一种信念,所有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严峻的考问,即如何进行教育,才对得起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教育,才对得起自己;如何发展教育,才对得起教育本身。当前我国对国学教育的重新倡导,正是对这类问题的积极回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呼吁学校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贴近社会的实际,更贴近教育的实际。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是理想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方式,赋予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动力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给予学习者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学习那些对人生有真正价值的东西,使其具有完善的品格、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知识。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让教育唤起每个人全部的内在潜能,让教育实现其真正的意义,整个社会应成为一个具有浓郁学习氛围的社区,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应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教育理应发出它那独特而又响亮的声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6:19 , Processed in 0.1086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