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啃:黄色潜水艇的幸福生活——吕栋答问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13: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啃:黄色潜水艇的幸福生活——吕栋答问录




1. 你什么时候停止写诗的?既然你我都认同“奥斯维辛之后,不写诗才是野蛮的”,那你为什么不再写诗,并很少写作?

大前年,以前诗社的一位朋友重新找到诗歌史上失踪多年的我,粗暴地把我拉回到那些与诗有关的事件与人物面前。说真的,这件事让我有点诚惶诚恐。我把能找到的以前写的诗全找出来,偷偷地读了一遍。很难为情。不是一句“悔其少作”能够消解我的难受,实在受不了那种矫情和做作。当年逃离诗歌,一直以为是生活和精神的双重萎顿所致。现在看来,不写,主要还是因为写不好。
写诗的时间其实不长,前后大约五年光景。记不清怎么开始的,反正在1990年前后。有两个人的死,也许是诱因。一个是海子,我最早读到他的诗就是在他卧轨不久,《诗歌报》上讲他的死,用了他那首《死亡之诗》,“水中的少女/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如一束芦花的骨头/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家”。很震撼。还有一个是方向,一个我不认识的学长,淳安人,喝农药死了。诗社纪念他,沈泽宜老师讲话很沉痛。也很震撼。那个年纪,十八岁,你知道,死是一个巨大而空洞的问题,很想弄清楚。
归根到底是力必多的作用,写诗似乎是很酷的思考方式。但结果我把自己整个儿绕进去了,出不来。师专毕业后被发回原籍,在乡村中学里,每夜都跟自己过不去。最后逃了,用麻将来救赎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文青,一条标准的溃退之路,连刻奇也算不上,是不是?
所以,我写诗或不写诗,大概和奥斯维辛无关。当然,也与和谐社会无关。
另外有件事好像没跟你说过。读高中的时候参加文学社,你知道我写什么?写杂文,是社里唯一的一个。那个时候的《杂文报》很好看,我记得鄢烈山的名字经常出现。以为自己的笔真的是匕首与投矛,忧国忧民,做出横眉冷对的样子,学着绕着弯子骂人。我们的文学社名叫“我们”,出社刊,封面上汉字下面标着大写的拼音,WOMEN,被同学们狠狠地嘲笑。本人最早的作品居然“发表”在“妇女”杂志上,羞死。
你看,我往文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试了试水,都浅尝辄止。少不更事,很失败。
我笔拙,写字特别费劲。每篇文章都靠憋,靠挤。千把字码两三个小时那算快的。(咕咚同学给我作过精神分析,说我是典型的强迫症,干什么事都比别人费劲。)现在教书,是重体力劳动。一天体力活干下来,多余的力气读点书已经是显得很小资了。偶尔写篇文章,常常弄到两三点,要好几天才缓得过劲来。说到底,还是道行不深,否则,写字不至于这么痛苦。

2. 面对一些个人的或者公共的事件的时候,你有表达的冲动吗?如果有,这种冲动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
说来不好意思,我本质上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人,大约跟家庭和教育有关。(下次再向咕咚同学咨询一下,再来汇报。)学生时代曾经刻意地张狂,其实透着心虚。新世纪前后开始上网潜水,没日没夜,不知今夕何夕。闹不明白从哪个旮旯里冒出这么多牛人大虾,吓着了,不敢吱声。瞅瞅自己,觉得被诗歌和先锋派们耽误了,才知道曾经的诗人梦实在太不靠谱。于是追着牛人的后脑勺读书,读得高兴,也读得寒心。要不是那次头脑发热跳出来跟人打架,遇见你们这群坏人,我可能现在还在老老实实地做我的潜水员。如你所知,我在网上比较拿得出手的基本上都是板砖,党同伐异,专做腻歪损人的事。
所以表达对我来说不是有没有冲动的问题,而是一种深切的言说之难。网上混久了,越来越不愿意作简单的表态,也不愿意轻易地挑边站队。拍砖容易,这不需要有太多价值的担负,大不了换个马甲再来。但与你一样,我越来越相信,重要的是“用真实姓名说负责任的话”,公共事件尤其如此。以我的迟钝,常常感到难以在事件发生之当时,就把问题看清楚想清楚,然后说清楚。(信息的半屏蔽状态也是一个障碍,这一点对于小地方相对闭塞的信息环境来说更加糟糕,经常是网上已经沸沸扬扬了,我这儿才进入“有事”状态。)所以对公共事件,我的确常常满足于一种阅读的欣快——都第三个本命年了,还在接受启蒙的阶段,真不好意思。对我来说,读牛人写的牛文比自己缠绕不清来得有趣。当初开博客的主要目的除了记书账,就是用来收藏牛人牛文的,一直如此。
眼下我更倾向于只对我看得清楚说得明白的事情说话。况且学理扎实的批评确实非我所长,感性的叙说可能好一点。前阵子打算在自己这三十几年里寻找一点脉络出来,写点纯个人的、以细节为主的、生命里已经沉淀下来的东西,就是当年关于八九的叙说那种思路。可是这也不容易,还是上面说的原因,体力劳动过于繁重,少有钩沉索隐的静心。
表达很重要,但我现在更愿意把表达的冲动释放在课堂上。按傅国涌先生的定义,课堂的相对封闭状态决定了这种表达不能进入“言论”的范畴——做“公共知识分子”大概是没希望了,呵——但它与我的职业尊严有关,我也很看重它。关键是我觉得这是我目前可以比较有把握地做到的事。


3. 我觉得咱俩有很多相似点。比如都甘于做一个俗人,梦想过上游手好闲的日子。那么,作为一个俗人,你幸福吗?你如何确知这种生活是有意义的或者无意义的?

单位里每周有法定的“政治学习”,内容是接受社会主义再教育。最近几次领导常与我们探讨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参照对象是工人兄弟和农民朋友。言辞恳切,不容置疑。总之作为教师,我们的幸福是这样的理所当然、不言而喻,体制取消了你不幸福的理由。所以职业幸福似乎不在可讨论之列。
问题前面的限制语加得好,那么,我们就来谈俗人的幸福。
俗人的幸福,就是柴米油盐、饮食男女。从这个角度讲,我真的觉得很幸福。所谓天伦之乐,但凡俗世生活应有之义,差不多没有一丁点儿缺损。儿子出生那天,我编了条短信发给所有的朋友:“公元两千零三年八月五日十六点二十三分,吕栋二世顺利降生。母子平安。此刻开始,吕某本人携全家接受您的祝福。”特别臭美。这么点的小东西,我放在枕头边看了一夜,一个劲儿地自我感动。感到世界顿时完好无损,感到俗人的幸福,至矣足矣。五年来,看着儿子长大,时时惊讶于生命的奇幻变化,这种幸福无以复加。
但是,俗世幸福似乎过于美好,反到生出一些困扰。比如说,眼看着儿子渐渐走近学校教育,就对自己身在其中的这个教育体制产生了更深的憎恶。想到自己要亲手葬送儿子的童年,想到我将亲手把儿子送上这部人性的绞肉机,就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罪恶感。这是对我教师身份的最恶毒的嘲讽!那天在嘉兴,范局长劝我不要想太多,我觉得那是因为他没有做过教师,他不用承担这份原罪。
去年紫金港沙龙之后,你在博客上转贴了浙大一位年轻朋友的文章,他责备我们——特别是我和你吧——满腹牢骚,仿佛生活在地狱,过非人的日子。我没想到我们落得如此形象,哈。毛伟人就批评柳亚子“牢骚满腹防断肠”,也是说我们呢吧?在“伟光正”看来,幸福的俗人就该以贫嘴张大民为榜样,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
其实我觉得自己并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模样,我的俗人生活真是老老实实、不乱说乱动的呢。论坛混战的时候,经常骂人犬儒。但冷静下来,反求诸己,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同样犬儒,十足犬儒。我为此懊恼不已。后来读《你往何处去》,发现显克微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那位犬儒主义者、“风雅大师”彼特罗纽斯,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暴君专政的时代,为信仰献身的人令人钦佩,那是圣人,比如彼得;但对于绝大多数凡人俗人,做一个内心真实的犬儒也有他足够的理由。做不做犬儒取决于一个人承受代价的能力。我承认,作为俗人,我无法牺牲掉太多的俗世幸福。我能做到的只是努力保持内心的完整,继而不损害他人的完整。哈维尔笔下的蔬菜店老板挂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标语,当然有损于“生活在真实中”的原则,但这是后极权时代俗人的生活法则。这种说法有自我开脱的嫌疑,但我越来越相信,像我这等中人之资尚有所不及的人,从这样一种卑微自私的认识出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许更具有现实感。可以算一种意义吗?我不知道。
好,说意义,试试看。教材里有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我上了三节课,我的理由是这里面有我们所稀缺的思想资源,可以挖掘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精神序列。备课组讨论,有位工作不久的女孩子有点困惑:“有用吗?”我知道她其实是想问,讲这些,有意义吗?这不能怪她,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要抗拒意义的丧失,需要本性中有些蛮力,非范美忠式的强悍不办。我没有回答她,因为我的确无法用意义来说服她。或者说,我无法确定,对学生的现实人生来说,“被迫”获得这些我以为珍贵的思想资源,与卷面上的得分之间,哪个更有“意义”。后来我想了想,如何一定要给她一个答复,或许我该这么说: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对学生是否“有用”,也不知道我这样做对社会的转型有没有意义,但如果有一天改变到来的时候——自由也好,民主也好,馅饼一样吧嗒吧嗒掉下来,可我课堂里走出去的学生头脑里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准备,那我一定会大嘴巴狠狠地抽自己。


4. 你想过没有,作为一个俗人,循规蹈矩地生活,不在半夜大喊大叫、不随地吐痰、不扰乱社会治安,有一天也会被有司关注,从而“客客气气”找你、找你们领导问话?这件事给你的最大的震动和思考是什么?

惊讶有点,在当时,说震动是言重了。虽在意料外,却属情理中。蔬菜店老板尽管挂上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标语,但如果他们发现你有时还贩卖些私货或者说些不太标准化的话,那么适当地来问候你一下还是很自然的事。特别是比较敏感的时段,他们总得向上级有关部门表示一下他们的“敏感”不是?你看我们这儿就屁点大的地方,反动派太少,找到我这样的俗人,是他们的无奈,我的荣幸。“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如此而已。
周国平是我高中时的偶像,我记得他有本小书,印象比较深,叫《人生天地间》,他从《阿Q正传》里掇出一个句式敷衍成散章式的“哲思”。这个句式是“人生天地间,大约有时也未免……”。句式就是思维方式,阿Q的思维方式是“人生天地间,大约有时也未免要抓进抓出”、“人生天地间,大约有时也未免要杀头”如此等等。冷不丁地用只言片语指证世界的荒谬、揭破人生的荒诞,是鲁迅的神奇之处。这件事让我突然想起这个句子,感到荒诞无稽。
要说思考,就是关于免于恐惧的问题了。在人家那儿,这是用宪法来保证的自由。在我们这里,只有靠自己了,勉力保持内心的自由也许是可以做到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庆幸我保持着阅读的习惯——阅读使我触摸到时代和权力的实质,可以稍稍免于恐惧。
还有个有趣的事。后来我才知道,对我表示关心的两位同志中,有一位是我们学校的法制辅导员。一次,高一学生听法制报告,我主持,他讲座,配合默契,其乐融融,很和谐。


5. 以前你叫“胡说”,请解释一下为何现在叫“胡不说”了?

改名当时就被你识穿了,呵呵。暧昧的时代,在暧昧的位点上,以暧昧的身份,维持一种说与不说的暧昧状态。就这么奇怪。换种表述:或许不能奢望于“说”的积极自由,或许不具备争取积极自由的力量,但至少可以维护“不说”的消极自由。
2008-5-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06:59 , Processed in 0.0889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