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种可得“惊喜”的享受
高本大 毋庸讳言,不少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审美疲劳”。其日常的教学付出,很大程度上只是迫于外部压力,或仅受职业底线使然……如此状况,长此以往,不说教学实效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前景难如人意,就是于己于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要突破这道“暗障”,并随之走向应有境界,强化既专业又负责任的自律效度,优化与孩子们共享教学成果的自觉作为,无疑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德性要求,更是语文教师理当自立的美感准则。将此德性要求上升为美感准则,自律就容易变为自觉。要达成这永续自觉,善于发现是前提,注重创生是关键,懂得体验是旨归……一旦有了这合乎逻辑的系统自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疲劳”必能被师生彼此间生生不息的“惊喜”享受所取代。 一 语文教师从事着一项良心活。这“心”,主要是指爱心和责任心。有此爱心,就能对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保持善意而高度的敏感,并倾情以待;有此责任心,就会想方设法使教学相长的效果实现最大化;有此爱心和责任心,语文教师由心而展示的形象和本质必能与孩子们心头的要求和期望融为一致,并在课堂上共享到应有的教学“惊喜”。
走笔至此,想先举一看似有点跑题,实却不然的例子。
那天,我家5个多月的孙儿宝宝仰躺在地毯上,手脚并舞,煞是兴奋。突然,他用尽全力扭来扭去,脸蛋涨得通红,试图翻身。意识到这的家人马上巧助微力——翻身成功。宝宝瞪大双眼,好奇至极。此时,全家乐翻了天,大家边拍手边喊:“宝宝,再来一个!宝宝,再来一个……”就在这样的情状中,宝宝终于独立完成了有生以来第一个翻身动作。也许这翻身成功,使宝宝尝到了无比的快乐;或许这翻身成功,使宝宝感受到了不只自身的“惊喜”,紧接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宝宝仍乐此不疲翻个不停,直到我们不舍得宝宝翻得太累把他抱起为止……
这场景,至少陡增了我们对以下几点的认知:孩子都渴望成功,我们应在发现中为之预设并创生种种有利时机。孩子都愿习得成功,我们应在时机的给予中为之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孩子都想反复展现并体验成功,我们应在不断的鼓励与赏识中使之如愿以偿。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所求,并为之创生时机,又对之实施举动及时加以扶助与肯定,孩子的能量累积与释放必会导致令人“惊喜”的质的飞跃。宝宝的翻身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凭爱心晓于此,以责任心功于此,我们所求享的语文教学“惊喜”定可在一个个实例片断中瞬息可得,直至串联出整个语文教学的无尽“惊喜”……
二 较之于广袤世界,课堂只是小小一隅。但只要志存高远、恪尽职守,三尺语文讲台照样能演绎出诸多的“不墨千秋画、无弦万古琴”;只要心无旁骛、妙显所能,孩子们本真的天性必能被激活,应有的情智必能被开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必能过程行之越灵、成效得之越丰、“惊喜”享之越久。
片断1:去年某日,我应邀赴外省执教关于“口”字的“语文活动课”。我先以“shi zhong”引出“始终……”,并导出“善始善终……”。接着,让孩子们关注“善”下的“口”,请大家相继说出“口”在下、在上、在中的各有哪些字。然后指向本课重心,让孩子们说说“口”在左边、左右结构的常用字。很快,小手林立,答案泉涌。随之又要求孩子们不得商量、务须独自写出“口”在右边、左右结构的常用字。同时告知:能写满5个,了不得!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却又顷刻归于沉寂……经苦思冥想,写得最多的也只写出4个。等交流之后,总算尽数得出“知、和、加、如、扣”5字。为什么“口”在左边的那么多,而“口”在右边的却那么少?在孩子们有所知,并或多或少悟出些造字规律的基础上,我鼓励大家尽快记住这5字。其中,有个孩子一脸得意地说:“我想到的办法比他们好。只要记住‘如何扣指甲’,就不会忘记这5字。因为‘何’和‘和’、‘指’和‘知’、‘甲’和‘加’的读音是一样或相近的。”经其此解,同台的孩子们、我,乃至众多的听课者无不为其能巧借谐音记忆而感到“惊喜”。而当我再用备好的“如知‘加’和‘扣’,脚步稳稳走。多‘加’少‘扣扣’,成功在前头。”的顺口溜结束本课时,孩子们的“惊喜”又一次溢满全场……
【解析】要得“惊喜”,必须“以学定教”——依据学情的发现去确定教法,所创生的时机及选用的教法应确保调动孩子们的持续兴趣,并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求学需要与体验。同时必须“教高于学”——在尊重孩子学力、敬畏孩子见解等前提下,切实发挥教师作用,以好好引领孩子们不断接获更多的学习“惊喜”。本片断以“给出音节,让自加声调注出不同的词→拎出‘始终’,让根据要求组出不同的成语→抠住‘善始善终’,让关注‘善’的结构和部件→抓住‘善’,让广泛涉猎并认真理出有‘口’的字”为链,可谓带着孩子们对音、形、字、词等基础知识进行了一次“既有限定,又很开放”的系统复习。仅就让找到并记住那5字的环节来说,孩子们不仅高速搜索、筛选了成百上千已学过的字,又见证、领略了同学别具一格的记忆妙方,还自然而然受到了“明辨是非”等终身有益的教育与启迪。这样的效果,自觉“惊喜”多得。
片断2:有次批改作文,我发现一位孩子写到了“读书有书读”。乍看,感觉不妥;再读,有点拗口;细品,味道很足。凭着职业敏感和教学自觉,我很快将之用于课堂。我先让孩子们读这句话,并想想、说说它有无特别之处。当孩子们得出句中的“读书”特指“入学当学生”,而“有书读”泛指一项学习活动,并发觉该句“顺读倒读一个样”时,我便创生时机,鼓动大家按此范式造句。这虽有难度,但有时的难度恰恰能更好地激励孩子们去快乐地尝试与探求。此时,课堂上极静,仿佛能听到孩子们脑筋转得格格响。即便是听课老师,也大多低头、托腮思索起来……几分钟后,有孩子脱口而出:“人啊人”“多又多”“带领带”……受之引发,一个个或对或错的句子接连而出,究竟是对是错的争辩之声此起彼伏……而当大家凝视板演同学,尤其是情不自禁吟诵到“风扇扇风”“水车车水”“蜜蜂酿蜂蜜”“奶牛产牛奶”“雅典人典雅”“法国定国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有孩子当场指出“黄山”句曾在哪里看到过。注:看到、记住,能对口引用也不错)等大多原创、堪称绝妙的句子时,孩子们于心于形的“惊喜”把大家感染到陶醉……
【解析】要得“惊喜”,必须做教学的有心人,并自觉精选信息,使之有可能成为补充教材。因为小学六年中只让孩子们学12册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本片断正是为着因应此需。窃以为,发现妙例,创生时机,让参照范式活用语言,这不仅可提升孩子遣词造句的精准能力,更能诱发他们“惊喜”地体验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乃至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字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它本就是祖国文化及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拓展着在课堂上知之并躬行,这正是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应有做法之一。
片断3:执教传统课文《革命烈士诗二首》中的《囚歌》时,基于发现孩子们客观存在的时距感,我先简介相关背景等,然后让孩子们各自熟读成诵,并通过自学、互议,尽可能自主理解“人、狗、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烈火与热血、永生”等词义。接着,让孩子们边读边想,积极质疑。就在这过程中,有个孩子举手提问:“叶挺将军到底想不想出狱?能不能出狱?”此一问,犹如盐巴撒进油锅,即刻爆得满堂作响。经追问,有的说:想;有的说:不想;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教室里一下形成互不相让的“两派”。发现这时机,我马上创生新环节——请孩子们各以诗文原句为依据,分别说出理由。认为“想”的、“能”的,给出了“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觉得“不想”的、“不能”的,举出了“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各执其词,都有道理,只一个问题却几乎涵盖了全文内容。这一切,均让师生们“惊喜”不已……为使孩子们在言辞冲突、意见交锋中准确理解、深切体验诗文主旨,我组织了必要的研析与评点,并随之作出如下小结:“是人,都想自由。但高贵的人,怎能当狗?!要当了狗才能自由,宁可一直被囚……叶挺将军‘为着正义,愿把牢底坐穿’的献身精神定会在人们心目中永生!”课虽结束,孩子们却仍“惊喜”地沉浸在刚才的学习情景之中……
【解析】要得“惊喜”,必须知道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无所谓“新与旧”,只在于“真或假”。要有“真”教学,就得自觉摒弃“教师一问到底”等教学陋习,真正舍得把“问”的权利还给孩子们。李政道博士有句至理名言:“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本片断中,孩子能提出此“既没‘不懂装懂’,也未‘懂装不懂’”之“真问”,能提出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问”,这就是一种求“真学问”的宣示。因有此问,才有了随后思辨的激烈碰撞,才有了对诗文主旨、诗人正义感的真切领会,也才有了“惊喜”体验之中教师临场应变的扼要小结。发现并创生时机,让孩子们在学“问”、会“问”等“惊喜”体验中习得“真学问”,这确是把开启有效课堂的制胜之钥。
片断4(组合):执教涉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简称歌》时,本校奚赳老师抓住“辽、吉、蒙、黑……”都是全称中的首字,一看便知;而“晋、闽、鲁、豫……”却并非如此的特点,要求孩子们用心巧记,终于使大家凭童真童趣联想到了“晋”的下面是“日”,可看作太阳已从“山”的“西”面落下。记住这,就不难记住“晋”指“山西”。又想象到了“闽”好像是“虫”子在“门”里睡大觉、享清“福”。记住“福”,就容易记住“福建”……从而酿就了教学的“惊喜”。执教《海伦·凯勒》时,本校徐佳萍老师抓住第6自然段中“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间为什么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并加上省略号,组织孩子们深入研究,终于使大家明白了这能更好地表达出主人公刻苦练习的持之以恒,而非稍纵即逝……从而生成了教学的“惊喜”。执教《水》时,本校孙琦老师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3个“滑过”等,鼓励孩子们质疑解难,终于使大家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极其舒服、万分兴奋之状……从而演化了教学的“惊喜”。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本校陆希明老师抓住第13自然段3个整齐句式中的“愿意……就……”,引导孩子们接读寻味,终于使大家品到了字里行间扑腾着的“景的自由”,以及小主人公那份流淌着的“心的自由”……从而导出了教学的“惊喜”。执教《三打白骨精》时,本校罗翠红老师抓住特定细节,引导孩子们以从影视或原著中了解到的相关情节为事实,终于使大家巧接出歇后语:白骨精开口——没安好心;白骨精三变——诡计多端;白骨精害人——自取灭亡;孙悟空识破白骨精——火眼金睛;孙悟空恨白骨精——咬牙切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竭尽所能……从而拥享了教学的“惊喜”。……
【解析】要得“惊喜”,必须以敏锐的发现、准解的把握及可行的预设去创生时机,并以有效的策略、精简的线路及灵动的处置去赢得生成、体验生成。预设是催化生成的重要前提,生成是检验预设的关键指标。预设必须自觉考虑孩子们的求学真需,生成务求实现孩子们学力的充分焕发,并随之产生愉悦感受和深切体悟。同时也得珍视预设未及的生成,以不断积淀的一个个鲜活个案去更好地改良、完善日后预设。以上组合片断所呈现的“惊喜”,于师于生均有积极作用。
三 面对一堂堂语文课,以及一个个基础不一、特性各异的学生,语文教师应始终抱有一种谨慎的自豪和适度的冷静。因为课堂上容不得半点虚荣,教学中来不得丝毫浮躁。如“惊喜”构建于虚荣与浮躁之上,那“惊喜”的意义和价值必然大打折扣。于是,冷静分析现状,客观反思得失,认真积累经验,切实清空弊端,一切由新起点再出发……这应是语文教师必须养成的一种教学自觉。
既为语文教师,就得静迎每一课,潜心备好每一课,并以关切全班每位孩子的负责态度和有效作为上好每一课。但即便如此,课中仍难免会有困惑,甚至于无奈。稍不留神,“审美疲劳”很易复现……每当此时,我们应好好关照自己:“惊喜”是种内心感受。只要内心不纠结,只要内心给力,只要内心追求着将每一课上出应有的水平和品位,那纵使“议题卡壳”“流程被打乱”等,都同样有可能转化为一种事实“惊喜”。需知:意中“惊喜”诚可贵,意外“惊喜”价更高。
为有效防范、规避“审美疲劳”;为增进快乐、消除烦恼;为力求自身教学成功,并让孩子们真正学好语文,作为语文教师,除注重平时的心态涵育外,日常的心智投入至关紧要。有了将德性要求自觉上升为美感准则的心智投入,必能善于发现,处之有方;定能注重创生,行之有道;自能懂得体验,求之有得……这,不仅可成有效课堂的显著标志,也无疑可成教学中师生共享“惊喜”、互润身心的宝贵养料。这,贵在坚持、难在坚持、胜在坚持。有此坚持,语文教学中师生彼此间的“惊喜”交融势将汩汩不息、涓涓成川……能永续得此体验,既有一种美好心境,更是一种人生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