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在场”的断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7 17:4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在场”的断想
作者:沈旎   

    1、 昨天,无意在网上搜索到一张图片配文,那图片想必大家熟,赢得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卡特在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自杀身亡。
    我在想卡特为什么当时没有主动救助这个小女孩,他能拍下这个画面,说明他的职业敏感,当时他的职业“在场”,可他的生命不“在场”,最后,这次生命的缺席成为他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2、钱理群教授《民间教育实验的意义与力量》也提及了这个词。“这首先是一个教师的生命是否‘在场’的问题,也就是教育、教育改革与教师的生命,他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实现,有没有关系的问题。这是一个经常被忽略,却又是非同小可的问题。”
    为什么在教育中会有那么多体罚、违反人本性的东西被不断重复,可能也和教师的“职业在场”,生命不“在场”有关。生命的缺席会造成教育的工具化与技术化。
    3、昨天,收到省里教研员的电话,说每次打电话找我,我都在课堂,他问,你做那么多基础性的事有用吗?你应该多做一些管理和研究工作,不要把自己陷在听课这些繁杂的事中,这样做不出成绩。
    作为朋友,我知道他是对我好,但作为一个普通的教研员,我的“场”在哪里?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学校,真实的课堂,我的研究不知道能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更何况,我认为这个阶段,说研究可能太早,不如说是一个课堂观察期,只有在课堂上,在学校里,才有“在场”的感觉。
    4、关于“在场”也有个疑惑,有一次听课,老师在小组活动前,没有做具体的交待,就安排各个小组开展小组活动,这种形式化的讨论,学生的时间就会这样白白地浪费,如果按听课的规则,不管课堂出现什么情况,我只需要有“职业在场”,观察的特点之一便是客观性,真实性,我是不适合参与教学的,当时,我有点急,我举手说:“老师,您把我分在哪一组?”老师和同学都有些惊讶,我把自己变成一名学生,和其中的一个组的同学共同参与了活动,在小组汇报时,组长陈述完成之后,我举手要求进行补充发言。课后,我曾经问过这个老师的感受,他说了句话挺好笑的,他说“你很像是个学生!”。
    我也曾在听完一节课后,要求在这个班接着上一节课,通过读文章,我知道张文质老师也做过这样的事,当时“在场”的生命让我不能不参与,但我心里一直有个困惑,这好像与听课的要求相悖,这样做对不对?
    5、我最近和团队里几个要好的老师联络,希望能长期跟随他们观察课堂,有这个想法不是一时,去年,有个在日本做教育研究的朋友回来,给我看到许多他的课堂观察日记,觉得他们的研究方式非常“田野”化,做毕业论文前,他在一所鸳野小学里呆了近一年,跟随一个班进行课堂的观察和研究,他说他的导师们都是这样做的,我听了很感动,一直想什么时候也能试试,前一段看了一篇论文,视角很独特,作者提出田野研究的方法,并在他的论文里真实的记录了他在一所学校几个月对学校教师、课堂和学生观察的结果,看来这事可以一做。我知道我需要做一些准备,比如,对整个活动进行安排,找到一个课堂观察的切入点等等。
    但在做之前其实更多的是顾虑,一是会不会增加老师的负担?二是学校会怎么看?三我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如何给这种跨学科的课堂观察定位,四我的这种独立行动单位会不会允许。
    不管对不对,有一点我想应该是正确的,我的"场"在学校、课堂、孩子们中间,在那里我必须“在场”不管是职业还是生命。
2005年11月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5:19 , Processed in 0.0730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