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涂琼、向佐鑫、刘经祥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长沙)2010年4期第103~105,136页
【作者简介】涂琼(1981-),女,湖南桑植人,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二级教师;
向佐鑫(1965-),男,湖南桑植人,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校长;
刘经祥(1966-),男,湖南桑植人,桑植县澧源镇第二小学业务副校长(湖南桑植427113)。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工具性,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思想交流、社会交际的工具。听说读写是使用这一工具的四种具体表现。其中,“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花费了许多精力和心血,学生也年复一年、一篇又一篇地写过很多习作,但效果不佳,许多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他们害怕甚至逃避作文课。这是什么原因呢?本色作文导写理论认为: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将学生视为写作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师是真诚而强烈地希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但这种急切的愿望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作文教学中的“包办代替”,虽然作文还是学生自己写的,但从作文题目的拟定、思想内容的限制,到结构模式的确立,以至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都“手把手”地“指导”“辅导”,甚至“精批细改”,学生几乎完全丧失了写作的主动权。这样的写作训练,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是不会欢迎的。
1.让学生成为思想感情的主人,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教师应该给学生作文以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心灵世界。不同的写作主体对同一客体对象会有不同的客观认识,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按流行的模式或教师的标准尺度去衡量去描述,不能因强调文章的功利教化作用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用一些空洞的,远离自己的心灵和生活的假话去写作文。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丝毫没有说假话的愧疚,反而会认为作文就应该这样写,而且写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会为这些“崇高的假话”而沾沾自喜。
当然,给学生作文以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不是放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染、情感熏陶和思想引导,而非空洞的说教。只有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现在纯真自然状态下的学生的思想倾向,才有利于对症下药,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教师要解除学生作文的种种心理束缚,告诉他们:“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真实,包括艺术的真实,是所有文艺的生命,只有真实,才能“因缘生法”,才能激发写作的灵感。教师要有宽容的民主胸襟,对学生作文中积极向上、体现时代主旋律的思想感情,要热情鼓励并大力提倡;而对学生作文中流露出来的一些幼稚的想法或者是消极的情绪,也应当予以理解和尊重。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是对教师的信任,教师必须珍惜这种信任,因为所有“真实的消极”比任何“虚假的积极”都珍贵一百倍。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是正常的、真实的。正因为这样,他们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不许学生写真情实感,如果学生作文中全是清一色的“正确思想”“健康感情”,那么教育就失去针对性了,这将是教育的悲哀。
“作文无禁区!只要写的是真情实感,只要说的是真话,老师都非常欢迎!”这是青年教育艺术家李镇西老师对学生说的话。要使学生拥有一种“作文安全感”,在写作实践中,他们才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敢写,上及天文地理乃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琐事或个人欲念,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3.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
要走出学生和家长某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感人肺腑的”“终身难忘的”“曲折惊险的”大事才能写进文章,或是认为非得深入工厂参观大中型国有企业和走向田野考察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才能写出好作文,或是认为学生生活枯燥单调,没有值得写作的内容。其实,学生作文,不过就是写自己的所想所见所闻,写自己每天耳闻目睹的一切。
要反对作文教学的“题材决定论”。学生的作文如能真实自然地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当然好,但学生作文首先是他们生活的镜子,是他们心灵的表现,而不是时代的橱窗。只要学生写作能忠实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写作题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笔端。“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自己的眼光,写自己的生活,抒自己的情怀、发自己的感慨。敞开心灵,挖掘素材,收集题材,任何一个平凡琐屑的事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一道道独具魅力的心灵风景,都可以成为一幅幅有情趣的生活画面。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学生对作文至少不会感受到害怕。但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参与。一般说来,如果老师不布置作文,学生是不会主动写作的。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从心理学上看,写作动机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索,是生活打动了作者的心灵,使他有一种一泄为快要予以表达的冲动。当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的时候,他的写作兴趣也就不可抑制了。
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主动去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没有了这种情感和素材,写作也就没有了源泉,这样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因此,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是写作的必然前提。
2.尽可能把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
如果学生仅仅为作文而作文,那么他的兴趣就不会维持很久。只有当他觉得写作是自己的需要时,他的文章才会真正写好。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生活是需要交流的,生活更需要品味,要尽可能地把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以写作促个人素质的提高,以写作促思想品质的完善,以写作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学生的写作应着眼于生活,学以致用,两者不能脱离,要尽可能把作文同学生的自我需要结合起来。如训练记叙文,可以请同学把班上某个有个性的同学或某项有意义的活动写成文章给父母看;如训练说明文,可以写某项劳动制作或方案设计;训练议论文,可以参与校纪校风建设的讨论……总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写作。记日记、写信、搞社会调查、提建议和意见、写随笔等处处与生活需要密切相关,都能磨砺思想、训练文笔,都能更好地感受生活、追求生活。
3.让学生写作形式多样化
只有命题作文的训练,学生很难有写作兴趣。命题作文的要求有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便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提倡写作形式多样化,实质上是让学生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学生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途径将写作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不拘一格地写作,随心所欲地表达。
现代中学生是开放的一代,他们热情奔放,敢想敢说敢做,要加以科学引导和适当点拨,并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场地,让心灵以写作的形式流淌出来。记日记、课堂作文、随笔、书信、小论文、诗歌、据课本编剧本、据课文写“续写”等无一不可,日记本、作文本、班级日报、黑板报、广播站、主题班会、文艺表演等都是他们发表的沃土,只要有生活的种子、养分和阳光,就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4.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发表的机会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发表欲,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发表,意味着成功,意味着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学生的作文经常只有老师这一个读者,就好比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演讲时,下面只有一个听众,学生的兴趣是难以培养的。反之,他写作的积极性会更高,写作的态度将更认真更端正。
发表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变为铅字才是发表。发表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是公平的,不能只发表优秀之作,更应发表进步之作、特色之作,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层次的发表是学生以定稿的形式誊写在作文本上,它将面对的是第一批读者——老师和本组互阅的同学。老师和本组互阅的同学应充分发现和肯定作者的可取之处,并负责表扬和推介。第二层次的发表应是老师的讲评,或是采用口头发表的形式,在班上宣读作文,或是采用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还可以根据第二层次发表的情况,要求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负责整理,在班上设立一个“学生习作选登”专栏,下设“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妙语连珠”等栏目,尽可能让绝大多数同学享受这种发表的“殊荣”。第三层次的发表是向校文学社、广播站推荐。高层次的发表是变成铅字,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报纸杂志的各种征文,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每一篇学生习作的发表,不但让作者受到鼓舞,而且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刺激”。浏阳市教育局和浏阳市作协近年联合创办了主要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一种月刊——《少年作家》,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征文,学生投稿踊跃,社会反响良好。特别是对那些写作上暂时不太理想的学生扶植更大。不言而喻,公开发表作文,对写作水平中下等的学生来说更有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公式化、概念化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这除了因为有的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思想懒惰,不愿认真观察千姿百态的生活,而习惯于人云亦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借鉴课文写法而不能突破或超越课文,于是写成了“仿制品”。这些作文虽然是学生写的,但学生却不是作文的主人,因为在这些作文中,学生的感情与个性已经丧失了。因此要提倡学生勇于创造性地写作。
1.要敢于对范文例文说“不”
不可否认,范文是优秀的,文字语言和写作技巧有其高超之处,但那是别人的,很有可能不适合于你,生搬硬套就会适得其反,只会产生“东施效颦”的效果。提倡学生勇于创造性地写作,并不是不要学习范文例文的优点,而是强调要把从范文例文中汲取的写作养料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取之以“鱼”而取之以“渔”,正如国家的扶贫脱贫政策一样,要变救济型为开发型。否则,就永远不能独立,就永远不能再生,也就永远没有生命力。
2.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以说促思,以说助写
不少学生“说”“写”脱离,会“说”而不会“写”,认为“写”是严肃的,是高层次的,“说”是随便的,是不必认真对待的。其实,“写”是“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说”是“写”的铺垫,是“写”的助跑线。如果能“说”得严密、“说”得清楚、“说”得有感情、“说”得有感召力,那么,把“说”写出来,就一定是一篇优秀之作。“说”能锻炼“写”的思维能力,思维在说话表达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活动状态。人在说话的过程中会抛弃一切陈规旧俗,会抛弃一切范文例文,尽自己的感情、尽自己的感受尽情地说。说话中培养的独立思考、逆反探求、突破定势的新颖性品质,为创造性写作提供了借鉴和铺垫,保证了写作的立意新颖,内容新鲜,具有更吸引读者的力量。如果能捕捉机会、设置情境、采取措施,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口语训练环境,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教会学生一定的理性思维,重视口语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大大得到提高。有了“说话”的“无拘无束”,就会有写作的创新与超越。主题班会、作文互评、影视欣赏、正反方论证等都是很好的“说话”阵地和作文素材。
3.所谓“创造性地作文”,就是别具匠心,与众不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立意新。即在忠于生活和自我心灵的基础上,勇于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要走出一般的定势思维,写出平凡中的不平凡,写出平常中的不平常,写出人们熟视无睹却又能发人深省的感受。有人恭维某名人保养得法、驻颜有术,称他年近花甲却貌如中年,该名人笑回一句:“难道中年时我那样显老么?”名人的睿智令人叹服,名人的心态令人回味。立意新,要求能打破常规,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要有批判思想,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
②题材新。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普通但又反映了社会本质或生活意义的一些素材。要走出“感人肺腑”“终身难忘”“惊天动地”的“大事记”的误区,除了“捡钱包”“扶盲人”“做英雄”之外,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可做可写。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包可捡。题材新不等于怪诞,不是胡编乱造的离奇故事,只要忠实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笔下的题材就很难与别人雷同,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感受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去体会生活,品味生活,能见他人之见而未见,想他人之想而未想,那么,每一位同学都能写出独具特色的作文。
③语言新。要摒弃作文中公式化的描写、雷同的内容、陈旧的比喻等等,代之以朴实、清新、自然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要放下架子,融入各种交谈氛围,讲自己所见,道自己所闻,发自己所想,不卖弄,不做作,不强求,说真话,吐真言,自在缓徐,顺流而出,语言才能质朴清秀、情真意实,才能有新意。
四、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
批改作文,可能是语文教师共同的苦恼,主要原因不是工作量大,而是因为这项工作是低效劳动甚至是无效劳动。很少有学生会认真对待老师的精心批改,往往是一看分数就丢弃一旁,有的甚至连分数也懒得看,这样的批改对学生写作的提高是不利的。不是学生不理解老师,也不是学生不尊重老师,而是因为老师一手包办作文批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即使作文被老师修改得非常完美,但这已和学生没有多大关系了。教师的指导如果不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真正把握学生的写作心理,学生很难将老师的写作“道理”“规律”“技巧”等与自己的作文融合,很难真正理解教师的批改。修改文章本是写作者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应该交给作文的人改。
1.教会学生的自改能力
改作文,是一个用心灵参与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刚开始时,宜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按教师的要求组成互评小组,组内交换批改(不能批改自己的作文)。批改时应注意养成良好的批改习惯,主要做好四件事:一是改正错误字词。二是写好批语,对文章中可改处或精妙处,在旁边标上批语。三是写好评语,对通篇文章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内容要切实具体,要与人为善,既鼓励长处,也指出不足,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字迹要工整美观。四是要签名,签上批改人的姓名,以示负责,便于检查,便于交流和切磋。学生有了给别人改作文的经历后,就会珍惜并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修改,就会主动找对方切磋。切磋时要引导学生谈作文构思,以产生互相感应的共鸣效果,以便双方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要把文章结构的修改与用字选词的修改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作文的批改水平。
2.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
“好文章是自己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通过切磋,谈得失,谈构想,再加上教师的指导与归纳,学生再动手自改或互改,改自己写过的文章,并加上眉批和总评,不但不会畏难,而且积极性也高了。这样的修改,取长补短,以盈济缺,能抓住要害落到实处,能趁热打铁,成竹在胸,能使一个知识得到多次反复。只有反复,才能形成记忆,形成习惯,形成能力,才能熟能生巧,步入创造。
3.一次作文,两次给分
经过教师指导、同学评议、自己再作修改的作文,教师还应最后浏览评分。实际上把原稿同修正稿对照评分,不但肯定并促进了学生的提高和进步,教师也吸收到了反馈的信息,教与学两方面都有裨益。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苦心修改自己的作品的佳话很多,把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合学情、顺规律,是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作文教学是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不是通过一两个语文老师一两个学期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所有语文老师长期不懈的辛勤劳动来共同完成;也不是通过少数几个写作尖子的写作成就能够证明了的,只有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观念发生了转变,真正成为了写作的主人,作文教学才可能走向成功。
学生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是写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写作的根本。丢开这个必要条件,写作就会误入歧途。作文技巧对写作训练而言也十分重要,但技巧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比起丰富的生活和真诚的情感,技巧是第二位。
让作文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应该是语文老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