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习作“师出有名”
——《魅力语文教师的修炼》读后感
史天一
注:该文刊发于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3年第6期
一路细细品读本刊2012年连载的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讲作文》系列,真如醍醐灌顶,似乎对作文这件难心事,不再是一件多难的事,于是我紧随着名师的脚步,经历着一场思想的行走——
“真迷茫呀,从来不知为什么要做这作文”,宋运来老师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思考。细细想来,“作文为何而写、又写给谁?”这个问题在作文教学中似乎被我们所忽略。学生往往在一项活动、一个游戏、一场比赛、一次老师指导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习作。这种单一的“应师命”而作,常常使儿童在习作中变得“盲目”。在这样的“盲目”中,学生的感情表达缺少了发泄点,事情表述缺少了着力点,习作也就变得内容空洞、情感匮乏起来,学生的习作兴趣也就更加无从激发了。
宋运来老师在书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必须树立正确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前者解决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后者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儿童习作在单调的“应师命”之中掺和一些“为谁写”和“写给谁”的多样性呢?怎样才能让儿童在习作中真正做到有情而发、不吐不快,充分激发儿童习作欲望呢?笔者认为,儿童习作首先应重视写作目的的明确,要让儿童习作“师出有名”。唯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儿童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写作,在感情上发自真心,在习作中展现自己的思想与灵魂。
一次别样的习作体验
我与孩子们有一个“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活动”的约定。开学第二周,我们班便开展了“包元宵、猜灯谜”的集体活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开展这样的活动,当然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为学生习作提供体验与素材。虽然条件简陋:灯笼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但每个灯笼上都有孩子们的一个灯谜;元宵食材是孩子们自己带的,有白米粉,有黑米粉,包的元宵更是“奇形怪状”,甚至有“打着补丁”的,但孩子们吃着都说棒。
活动让学生有了充分的生活体验,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可此时如果就让学生动笔来写这次活动,可能还是逃不脱“盲目”习作的嫌疑,“为什么写”与“写给谁”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于是,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我这样问孩子们:这次活动,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感受还真不少。有说玩得爽的,有说包元宵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有说某某同学让自己刮目相看的,还有说父母、长辈照顾自己不容易的……
面对同学们的种种感受,我接着又问:那你的这些感受最想告诉谁呢?于是孩子们迅速在脑海中搜寻着表达的对象:写给父母,表达自己从活动中体会到的育儿不易;写给朋友,告诉他活动的快乐;写给其他班,炫耀一下自己班活动多;写给老师,感谢老师让自己在活动中明白道理……
通过这样的习作指导,教师不但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了自己为什么而写,又让他们在习作时注意到了自己习作的读者,解决了“写给谁”的问题。习作中,学生也真正做到了“目中有人”,文中有情。由于同学们表达的观点和对象不一样,交上来的习作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弊病,大部分同学的文章都做到了重点突出、情感真挚,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真感受、真想法。
一封特殊的请求信
三月,初春时节,我们又迎来了班级的第二次集体活动——“植树活动”。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植树同学们有个新要求——把树植在校园里。孩子们有他们的想法:马上要毕业了,他们想在学校留下点什么,植树确实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也确实把我难住了!说实在的,要是植在校外,那容易——带孩子们走出校门,管他哪个方向走上一段路,就能找着一处植树的好地方。农村处处都是田野,处处都能容得下孩子们借植树好好地野一把。可校园就不一样了,虽说是农村学校,但我们的校园也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校园内除了规划好的绿化外,就是一片片水泥地和塑胶场。要想找到一处植树的地方还真不容易。就算找到了,校长也不一定同意。
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好不容易确定了校园的一块空地作为植树地点,接着就是请求校长同意了。于是,我安排了这样一次习作:给校长写信。习作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请求信,让校长同意我们的植树方案。习作指导中,由于大家对活动的期待,主意也就多了。有的同学说可以写写春天美好的景色,有的同学说还应写出自己对学校的留恋,还有的同学主张把“植树活动,美化校园”的口号也搬出来……总之,就是要让校长点头。
于是许多同学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说道理,又是举事例,又是表感情。文字中所流露出了孩子们对学校的爱,对老师的爱。以至于当他们写完读着自己的习作时,都不好意思地感叹:“好像有点肉麻呀!”
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儿童习作的难点。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找到情感表达的欲望,不能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欲罢不能。在本次习作中,我通过活动的开展,给予孩子们一个共同的习作目标,将学生的表达欲望充分地激发了出来,习作指导也就更有效了,学生习作的情感表达也就更充分了。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是否也都有过“不知为什么要做这作文”的迷茫呢?通过上面两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作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儿童学会写作,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写作的目的。正所谓“师出有名,大功可就矣。”要让儿童习作“师出有名”,我们还应在“为何而写,为谁而写?” 上多下些功夫。
(江苏省金坛市陈文名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