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转帖:贺振刚:教师与“书”的几件事儿作者:韩世文
“看书”这件事 教师看书总结起来就是看世界。 看书可以更开阔的说成是看文字信息、图片信息或符号信息。 我们可以把一切简单的思考性不强的信息浏览统称为看“书”。教书看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比较方便的,教师几乎天天与书生活在一起,要看书随手拈来即是,有时甚至无意之中都会被书砸到了脚,碰到了额头,好象不看书都不行。 教师看书的重点在于看什么书,为什么看书,看书有什么用,看书可不可以吸收到一些思想和观点,可不可以学到一些经验和方法,可不可以为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了解教育、理解教育、观察学生、理解学生、懂学生提供一些参照性的主张或力量。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教师所看之书是不是自己想看之书,如果自己想看一本书,寻找了很久,又终于看到了,那这的确是一件愉快而兴奋的事情。 教师看书又有什么具体功用呢?是解决教学的方法问题、观点问题、思路问题、思想问题,还是纯粹为了弥补自己记忆的不足,翻翻书、抄抄书、瞅瞅文字、讲讲课。有很多教师看书,也许一本书看了十次也不知所云,从这点看教师看书,有时候也与别的行业之人看书一样,也可能会看不出名堂。 当然教师看书如果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理想、志向、追求、性格、工作、事业和兴趣等的个体化知识、学问、思想和认知世界,那么教师读书就可以实现胸怀天下、一丝不苟的人格风范。教师看书就是民族看世界,就是民族和世界都在追向希望。
“读书”这件事
教师读书总结起来就是读灵魂。 读书与看书有区别的,读书要将自己的思考情感与作品主人翁或者作者的思考与情感混在一起,纠缠不清,进行你死我活的神交,这才叫读书,凡是比看书更深一层次的阅读可以统称为读书。 教师读书就有些难度了,虽然天天与书泡在一起,但是读书的时间却要重新安排,除了聪明的老师将读书与备课统一起来之外,很多老师竟然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读书。工作太紧张、教学任务太重、心情调整需要氛围等等,都会影响教师的读书心情和规划。还有一些教师,在很多时候竟天天想读书却天天无书可读,没有一点特别的追求和特殊的癖好还真读不了书。 教师读书能读出什么呢?读出语言美,还是读语言文字的语法和规则,还是读出与自己的精神、灵魂、意志、情感、思想、体验和感觉统一、共鸣、互动的那些东西。如果说的玄妙一点就是读出灵魂,读出知识的灵魂,读出学问的灵魂,特别是读出主人翁或作者或自己的灵魂。读书而知灵魂正是教师读书的正当诉求。 教师读书也可以解决很多具体的问题,既可以从古今中外吸收到优秀的人性精华,也可以从各种各样的书籍当中寻找到那点人性光辉,此外既可以武装学生,也可以武装自己,最后还可以为国家教育智力资源的建设添砖加瓦。 当然教师读书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半路荒废,不能迷信沉沦,既然读懂了灵魂,就能够用读得的灵魂梳理人生、梳理工作、梳理世界,进而获得精神之智。
“教书”这件事 教师教书总结起来就是教志气。 教书大一点说就是教育、教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育人才和接班人,说小点就是教人一点志气,教会人一种情怀和气节。教书不管时间长短,不管学问高低,不管收入多少,不管兴趣浓否,不管教一个人还是教一万个人,如果教不出一点志气,都可以说是在耽误别人。或许这个观点,自己不这么认为,别人也会这么说;现在不这么认为,以后会这么说;这个时代不这么认为,下一个时代会这么说。 当然教书是教师的职业和工作,甚至是终身的事业,教书的时间就非常充沛了,人一辈子能够工作的唯一的几十年,都用在了教书上面。也有很多老师在学校教书教了一辈子还教不够,几十年来他们在街上、在公园里,在家里,在社会上,还时时不忘自己拿着粉笔时的快感,悄悄的教起自己的书来。 教师教书,教得好与教不好区别不是很大,一个教师教了几百名上千名学生,总会遇上一两个出类拔萃之人才,如果这样就可以说是优秀的人民教师,那么泱泱中华也就没有不好的教师了。但同时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后面却有几百倍、上千倍的人才无人问津,悄悄流落或埋没在世间的其他角落,重新用自己的眼睛开始认识世界,并适应这个世界,问起读了几年书,就直接说读了十几年,问他走入社会有什么感想,他想起来刘欢所唱的“大不了从头再来”,一看有点志气。爱因斯坦好象说过离开学校剩下来的就是教育,但其中一定得包含一点志气。教师教书要是教不好,既没有尺子量,也没有秤去称,也没有试管去观察……反正就是除了说不好之外,基本上没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参数或者指标。 教师教书当然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终于有了一个缓释的依靠,幼小的生命什么都不懂,他们求知欲极强,只要是所谓的知识,多多少少都能吸收一些,这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国家和民族希望一代总比一代强,但是没人敢于主动承担,教育还是愿意低头硬着头皮来背这个包袱的。当然教书也是教师收入的必备渠道,教育养活了上千万教师,也是一个关乎民生大计的行业。 如果教师教书能教出志气,能教出一些璀璨星空和照亮黑夜的人才,自然是民众之福,社会之福,国家之福,更是千家万户家庭之福。但璀璨的星星终究有限,教育还是给每个人一点志气更可靠。
“写书”这件事
教师写书总结起来就是写生命。
教师写书,尽量别写乱七八糟的东西,想一想,五千年中华历史文明差不多都是教师写出来的书流传下来的。这些书对教师是什么感觉,其实就是在引导教师应该怎么写书,如果你读了一本书,它除了让你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误解生命、扭曲生命、祸乱灵魂,连起码的消遣功能都不具备,这样的书有良知的老师都不会写。
当然教师写书还是有一定特殊性的,朗朗乾坤、泱泱中华,我们在追寻全球化历史的过程当中,也只有教师不吃不喝、没日没夜的想进步、想现代化、想全球化、想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先进知识和文化有效的教给孩子们。从这点看,教师成为民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中坚力量,教师要不写几本书,任凭那些是不是人都写的书祸乱社会,也太不值和太冤枉了,所以教师写书还真有一点的社会和时代使命感。谁能忍受“山中有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文化世界?
可是教师写书时间不多,写一本好书花费时间很长,虽然可以用来提升自己评职称的资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也可以给教育智力资源添砖加瓦,也可以赢得同行和学生的羡慕眼光,但时间安排是个大问题。这需要教师开阔思路、创新方法、节约时间,做一些只有自己做了还不能奢望别人点头的辛苦差事,可不做这个辛苦差事,一生教书育人,却没有自己的生命痕迹,那也是一种残忍和伤痛。
如果说教师真要做好教师,还真得好好写几本书,写书就是写生命,让自己变快乐了,才能教给别人快乐;让自己变聪明了,才能教给别人聪明;让自己有智慧了,才能教给别人智慧…如果能够这般用生命去写生命的美好,那么教师写的书,就是写的美好生命,当然就是人间瑰宝。再者在这个社会文化多元化时代,电影、盗版书、明星等等这些所谓的文化符号,它们已经一次又一次的对华夏民众进行了文化渗透,也就是教育渗透。可是掌握着华夏最前进的知识和理论的教师却写不出一本影响民众的好书来,这教育越辛苦越累越努力,教育抵抗别的文化乱流的攻击的防卫力就越差,教育想在世人面前澄清自己的功与过就越复杂,教育占有一点话语权来影响生命、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影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力量就越弱。最后就是什么好处都与教育无关,什么不好都是教育的过。
所以教师写了一辈子生命,把这个过程当中的生命之光,写成作品出版出来,自然是于天于地于人于己最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藏书”这件事
教师藏书总结起来就是藏精神。 买一本书看了之后感觉收获很大,很珍惜它,自然会藏起来。朋友推荐一本好书,自己没时间看,一放就是一年,也算是藏了起来,更有甚者专门收集一些特别钟爱的书藏起来,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藏书还真得有点精神和气魄。 藏书的前提是买书,如果每一本书买完就能读,读完就有收获,收获了还能促进自己的进步,那买上百八十本书也就自由了,买书成为买自由。相反,如果买一本书,看完之后后悔一辈子,浪费掉几个小时或几天,还诱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上几个月或者几年的弯路,要买上这样几本书,其实买的就是被奴隶—被别人的书所奴隶。 买了好书自然想到藏书,藏书的地点、书柜的安置,到底藏哪些书,都是需要一定物质条件的,如果拼了老命藏起来书却没有藏一点精神,别说实现不了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境界,反而是拖累了身家和性命。 藏书也是有水平的,如果围绕某种理想、某种思想、某种志气、某种哲理,某种精神,而收集一系列的人类文化知识,以书的形式藏起来,这些书就会将主人养育得神通广大、天地合一、卓越夺目,他定将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英才,他身边也会时时围绕着一批莘莘学子。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梦想,也许就在这一圈一圈的人群当中。 藏书不仅藏起了精神,而且还藏起了教师的所有职业理想、教育的所有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