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教学中的"碎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4 07:2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教学中的"碎语"
                                   江西 鄢向明

  这里所说的"碎语",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闲言碎语",而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虽不完整却有价值的语言片段。
  我们听课,常发现有的课显得平板,有的课则情趣横溢。这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影响外,如何使用教学语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课,绝不会跟着教参转,跟着教案飘,他总是将教案上的书面语言变成听来自然、亲切的口头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够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虽零碎却能起某种作用的饶有趣味的语言,在此姑且将它称之为"碎语"。
  教师在教学中"碎语"有哪些作用呢?
  有利于调节教学节奏。有的教师上课往往不注意教学节奏,讲了前一句,急于要把他充分准备好了的后一句讲出来,唯恐忘了、漏了。于是一句紧接着一句,真有点像"炒豆子"。如此"繁弦急管"频落,让学生没有一点思考回旋的余地,更由于大脑皮层高度紧张,到一定时候,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学生会干脆不听讲解,暂停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碎语",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的余地,调节教学节奏,有利于巩固记忆知识。
  "碎语"一般都富有情趣,唯其如此,所以学生便容易记得,在记忆的图像上会留下较深的痕迹。在使用"碎语"时有意识地使之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则必然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有位教师课上发现有学生旁视不安,似"一心以为鸿鹄将至",于是提醒该生说:"××同学,听课该'视端容寂'呀!"这一句无疑比"××同学,你要思想集中"来得好。因为"视端容寂"一语在《核舟记》一课中学过,学生听了,知道教师要求他眼睛正视、神色平静地专心听讲。教师如此"移植"过来,便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出示学生画的一幅茶花图时,随口说:"这是请我班的'丹青能手'画的"。学生微笑着观看这幅画,不仅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对课文中"丹青能手"一词的理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智力,不可脱离"双基"的教学,而关键是在进行"双基"教学过程中如何随时点拨,使之开窍。"碎语"有时可以起到点拨、开窍的作用。如检查背诵时,学生齐背,书声琅琅,是否每个人都会背呢?于是教师说:"不知我们这里有没有'南郭先生'?"学生很快从这句颇为风趣的话中知道,这是教师怀疑是否有人"滥竽充数",大概要找个别学生站起来背了;而且从中也领悟到如何活用成语,这样就开了一点窍。有一位教师教《白杨礼赞》,教到"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一句时,指出作者连用七个褒义词,而由于句式富有变化,读起来错落有致。于是问学生:"如果简单地把七个词排列一下,那我们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正在思索,教师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学生听了先是感到奇怪:怎么老师扯到课文前面的话上去了?继而略有所悟:是老师告诉我们那样会显得"单调"。当学生再仔细体会时,便点头、微笑、默叹--懂得了老师是在启发大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现成的知识来解决接受新知过程中的问题。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开了窍。有时安排一点小插曲也同样有利于发展智力。如教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教师说:"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作一个谜语,请大家打一电影片名。"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于是有的说是不是《望乡》,有的说《归心似箭》更确切。把猜谜语引入课堂似乎有点出了格,但细细想想,这个谜语完全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杜甫写诗的心情,更何况猜谜本身也有助于训练猜谜者的联想能力以及思维的方向性。
  有利于缩短师生距离。讲台与课桌的距离是有形的,而师生感情的距离是无形的。教了生字还有学生念错,教师不是指责,而是自责:"说明我还没有教会你们。"再教一遍,学生一定认真地学、记。请一位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向大家介绍一句:"你很会讲故事,有一次一口气讲了二十分钟呢!"学生发现教师这样了解自己,鼓励自己,就充满信心地复述课文。有人说,没有情感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运用"碎语"则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是融洽的、和谐的、亲切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必然是愉快的,也一定是有成效的。
  由此可见,"碎语"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有了它,往往能把课上活,上得有吸引力。"碎语"不一定是教师备课时所考虑好的,所以它也是教师睿智的反映,那些"神来之笔",便是教师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时所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有时妙语既出,满座解颐,课堂上便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碎语"虽然"碎",却并不是与教学中心毫不相干的支离破碎的片言只语;也不是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的插科打诨;更不是故意逗人、耍人,以致失之于油滑的低级趣味。一句话,"碎语"不是废话、油话、无聊话,它是一种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适当地使用"碎语",是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协和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3:42 , Processed in 0.10352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