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呼唤佛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7 17:0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呼唤佛性

——读《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

                          合肥市行知实验学校校长  袁方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7380c0102ej40.html
过去开会,几乎每次都说关于和尚的故事,也想过这些故事和公案和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但并未做进一步的思考整理。而谢云老师经过深入研读、思考,揭示了禅宗和教育之间幽深而美妙的联系。“一切阅读,都不过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一次,借助禅,通过公案和故事,我对教育做了一次‘自以为是’的发现之旅。”
作者认为,教育就是一场修行,除了技术与能力层面外,还包括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教师应通过“修正行止”,来完成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丰富。为此,他提出了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即:修炼一颗柔软心,修得一双智慧眼,修炼一腔宽容怀,修炼一手绝活儿,修炼一副担当肩——这五项,看似简单,真要做到很不容易。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对好教师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生动的勾勒,每一章又用八篇文章具体阐述了幸福教师修炼的途径。谢老师在书中传递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在教育的逼仄现实中多了一份安宁,多了一份温暖,也多了一份执着前行的勇气。每一篇,每一则,都从禅故事引申开来,剖析诠释再举例说明,甚至恳求:我们能不能再温润一些,柔软一些?我们能不能像母鸡孵蛋那样,用生命的体温去捂暖混沌的小生命,在合适的时机,与渴望破壳的生命啐啄呼应?在他笔下,教师应该是温润的、柔软的、宽仁的,如禅师一样淡泊宁静,智慧超然;学生是娇嫩的花朵,不染尘埃的天使,充满生命张力的雏鹰。教育,就是教师用超强的人格魅力和温润的精神光辉去感染和点亮学生,让他们慢慢地觉醒成长,找到自己。
书的封面,浅绛色的底纹上,有类似干裂大地的细纹,素净、辽阔、苍茫。一盏如豆的油灯,灯光柔和而明亮。封底,写着这样一段话:“轮回百世,依然热情不改,我们,都是燃灯人——我们心底,燃烧着坚信的力量;我们用历劫不灭的心灯,照亮自己,温暖别人,也照亮和温暖每一个经过我们身边的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点燃心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启迪他们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教师就是“燃灯人”,首先要点亮自己,才能更好地点亮学生。小尼姑茹素自小遁入空门,经书读得越多,心中杂念越多。她很是迷惑,师傅让她回去点一盏灯,既能照亮自己又不留下影子。她回去照做,一盏盏点亮了,却发现影子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她在黑暗的禅房才获得彻悟。生活处处有禅理,关键是要有善于发现和领悟的心灵。教育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谢云通过小尼姑茹素悟道的公案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外在的黑暗,也不是“万灯”的迷惑,而是要向内心寻求力量,才能真正驱除黑暗,点亮自己才是永恒的,外在的光亮是靠不住的。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体制的问题,也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心灵的问题——即为师者对自身和教育的认识、态度、情怀等等。
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的》从一个禅宗故事谈起,金代禅师心爱的兰花被弟子损害,他却心平气和地说:“我喜欢种兰花,为的是用香花供佛,为的是美化寺院环境。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作为孩子的领路人,我们为什么常常生气?生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把孩子弄得更加手足无措。如果孩子犯错了,师者能以宽仁之心待之,以智慧方式点拨,不仅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让自己的心也充满快乐。文中还分析了导致教师生气的三种主要原因,并引用了一则国外小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和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进一步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孩子的心灵,比世界上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要重要,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宽容;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或错误举动,我们不妨这样想:教师就是帮助孩子改造错误的人;与其着恼,不如动脑;与其让自己生气,不如让学生服气。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也是智慧的事业,需要我们以智慧去面对和处理。
作者强调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今天的教育问题多多,说到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总是摇头、叹息、抱怨:大环境如此,社会如此,我能有什么办法?作者提到易卜生的观点:“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端他也有一份。”确实,我们每一个人不该以此为托辞为自己开脱。作者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沉重,构成了她的沉重,每个人的美好,营造着她可能的美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努力的话,这样的努力,其实并不艰难,不过就是认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室,进而影响我们的学生。只要站上讲台,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班上的孩子,展现尽可能美好的世界,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尽可能温暖而坚定的信念。”“想得美,才能活得美,说得好,才能做得好。”
佛度有缘人。世间一切本都含有深意,只是人心太匆忙太急躁太功利,难以再看到事物本来的面目,更忘了来时的路。教育也常常遭遇如此的尴尬,有多少有个性有想法的教师就此停止了追梦,湮没在滚滚洪流中。教育有温度,教育有情意,教育有梦想。特别佩服那些在困境中坚持的老师,他们心中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不随波逐流,敢于为学生撑起一片“人的教育”的天空。谢老师把经典的故事化作一盏盏明灯,让那莹莹烛火点润了所有教育人的心灵。
在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越来越多的外在束缚和单调琐碎的事务,令人感到厌倦和恐惧。我们中的许多人,逐渐失去了拯救和解放自己心灵的意识,不愿意主动寻找潜藏在内心的“光明因子”,一任自己在繁复的工作中沦陷,或麻木地行走,痛苦迷茫,找不到方向。但是谢云说:“我们至少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脉动,关注自己的精神走向,关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关注自己所面对的那一张张面孔,那一双双眼睛,那一个个花朵般娇嫩、始终渴望向上的孩子——他们承负着可能美好的希望。”他通过众多的禅宗公案告诉我们: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自觉,无限地向内寻求自我的力量,学会悦纳自己,丰富自己,成全自己,让心灵始终处于饱满、温润、明亮的状态,在照亮自我生命的同时,更好地将学生的生命点燃。
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上写诗。他劝慰和鼓励每一个教师,用一辈子去写教育的诗篇。让自己先“丰满”起来,做好“诗内”的功课,花足“诗外”的功夫,让学生成为个性独特、情感丰富、思想独立、人格完美、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身为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性、宽仁,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气魄。
有人说,幸福是种感觉,与外界无关,与内心相连。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的呐喊。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当成终生的事业那样来热爱和完成。投身其中,倾心相爱,即便是繁琐艰辛,困难重重,也会乐此不疲的。谢云提出的“像禅师一样做教师”。“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也许,正因职业幸福感不强,才需要我们不断修炼。
在《就像载歌载舞的水》一文中,他说“最好的教育总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水的柔情”不仅会使“粗糙的石块”变成“美丽的鹅卵石”,而且在水的打磨和雕琢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在“载歌载舞”中获得快乐,师者的情怀和态度应该如水般充满温婉柔情的力量。
禅宗特别重视“心”,认为人心是能大能小的,同是一颗心,心态不同,容量就差之千里。“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教师的心眼与气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眼与气量。一个只着眼于分数、绩效、奖金的教师,不仅他的心里是装不下孩子远大的未来,也会把自己拘囿于一个窄小的天地。
在《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一文中,他说:“我始终相信,即使是黑暗的深渊,也总会有某种光亮可以期待;即使是铁板一块,也总有空间,让我们见缝插针。”他以文字广种这种信念,以言说激励愿意醒来的教育者,以行动感召一只只“蜜蜂”,带领大家努力构筑“局部的春天”。他说:“让我也做这样一只‘激动’的蜜蜂吧——尽管终其一生,或许都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知道,那丰硕的蜂房里,‘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好处。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在《做教育路上幸福的旅者》一文中,作者写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更加幸福。追求幸福,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而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培养人的幸福的能力,培养人感受和体验幸福、传递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这是对于教育目的和价值最本质的理解,教育是培育爱心、启迪智慧、创造幸福,是教育理想,也是根植于现实教育生活土壤的教师的言行的体现。幸福就要努力一种过有意蕴的教育生活。阅读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懂自己才会懂他人。所谓的修炼并不是装扮出一副万事无忧的幸福模样,而是要不断求索,不断探寻自我的内心世界,使生命更澄澈无暇。向内而求,其实也是向心而求,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幸福才会来敲门。向内而求表明了一种姿态,一种用心生活、乐观求知的姿态,也是一种超然脱俗的生命姿态。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碰撞交流,并产生心灵回声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当然也就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回响。禅门认为,修行悟道,最讲求内心的安宁与清净。教书育人,也应当尽量摒除外界喧嚣的影响,守住一颗清净安宁的心。如果外界生活太混乱,我们就需要回归内心的世界,把自己隐藏起来。不人云亦云,不随意盲从,守心如素。而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总是更能安静地偏安一隅,守住做人的底线与良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他甘愿从容坚定地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路,在单调中有恒定的节奏,不急不徐,不慌不忙。因为教育,本就是“慢的艺术”,是“静悄悄的革命”,犹如老农种植庄稼,除适时翻耕、播种、浇水、除草、施肥外,更需要顺应植物的生长规律,静待花开和结实。
教师今天发生改变,学生明天就会获得温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39 , Processed in 0.0700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