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南方日报》记者问:孩子怎样过暑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6 18:2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答《南方日报》记者问:孩子怎样过暑假?




问:暑假到了,关于孩子们怎样过暑假,您有什么建议?
张文质:昨天还看一个朋友说,他的孩子才几岁,假期就要花十二万块钱,安排几个类的补习班。我看了还是蛮惊讶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长,总的感觉,还是操之过急。我们看假期的命名,假期首先就是放假,就是休息、修整,就是要过休闲的生活。
在我看来,孩子过假期,有三个要素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补充睡眠。今天,孩子的睡眠严重不足,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的问题。我相信你们在读书年代,最缺的就是睡眠。昨天在华南师大讲课的时候,我还举了我小孩以前讲的一个例子:读初一的时候,趴在桌子上怎么都睡不着,初二多趴一会儿就睡着了,初三一趴下来就睡着了,到高中不要趴着就能睡着。有个朋友说他班上一个孩子有一种特殊才能:走着就能睡着。这好像违反了人类的基本天性,可能稍微有点夸张,但如果他真的走着就能睡着,可见缺乏睡眠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这么多年,我一直很忧心这个问题,一直很关注孩子的睡眠状况。前几年,我写《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在全国的学校做过调查,发现睡眠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其实它已经严重到不需要调查。随便抓身边一个人,都可以了解到,孩子基本很难睡到八个小时以上。一到节假日,我都会呼吁,先让孩子补上缺的睡眠。哪怕什么都没做,先让孩子睡够,都是对民族的未来做一个最基本的补救。
缺乏睡眠不单是对健康的挑战,缺少睡眠一定会使人整个的身体失衡、情绪失衡,会增加很多的疾病。德国有个睡眠教育的专家,专门研究睡眠的。我们还缺乏这样的医生和这样的指导者。他发现很多疾病是睡眠不足导致的,而并不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比如心血管的、精神的。睡眠不足还会导致孩子精神失常、精神狂躁、抑郁、厌世、轻生,导致对他人的愤怒、敌意,导致想象力丧失、注意力丧失,导致学业的失败。我觉得怎么说它都不为过。
所以,你要问我孩子暑期做什么、周末做什么、节日做什么,我第一条建议就是让他睡觉,让他睡够了。一个人没有睡好,满脸都是愁容,满脸都是敌意。让孩子在假期里有规律的、充分的补上一觉,是父母要想到的一个大问题。
第二个应该要增加户外活动。欣赏大自然,远足,参加团队的对抗性的体育项目,包括野外的、在父母或者有经验的、有资质的人指导下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回到自然界,回到人类一直所有的最自然的状态。我们对一个人长期处于室内生活所产生的危害性和损害,也是估计不足的。所谓的宅男宅女其实是被练成的,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其实一方面,人需要大自然,需要尽可能的更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人还需要有伙伴、好朋友、群体的团队的生活。特别重要的是,到了夏天要尽可能多的流汗,多流汗就能少吃药。多流汗身体就更能够平衡,多流汗就能把身体中的黑暗、阴郁,各种消极的情绪和毒素排出来。
睡足了,汗流够了,这是我的两条建议。汗流够了,笑声就多了。睡足了,整个精神状况就变得更为良好。
有时候,我们不明白一点,人类为什么要活那么长,而不是像蚊子那样活几天?活那么长就意味着他是有节律的。少年时代就做少年时代的事情,青年时代就做青年时代的事情。中年做中年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冲刺的状态,他的速度肯定是很快的,他肯定不可能跑得很远,也很难始终处于精神最为良好的生命状态。让孩子能够尊重自己生命的节律,也极为重要。现在家庭和整个社会的一个比较大的麻烦在于太焦虑了。这个焦虑产生了某种错觉,以为要改变和消解这个焦虑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让孩子考更好的成绩,进更好的学校,在同学中成为优胜者。以为这样,就好像能够改善父母的焦虑。

问:那么这个焦虑主要来自何处?

张文质:这个焦虑来自于某个错觉。由于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失衡的社会,是一个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社会,是一个人的出路受到巨大限制的社会。所以我们把学业的成功看成人生最大的成功。其实人类社会从来都不是这样的,即使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也不是这样的。我们只看到了古代的科举制度,但没有看到古代更广泛的制度。人类社会学业竞争的恶化程度,今天是最为病态的,无出其右。
我们的父母经常有某种侥幸心理,觉得灾难不会降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是灾难每天都在降临到某些孩子身上。比如说今天孩子的自杀率年年攀升,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抑郁症、自闭症,包括身体患各种疾病的孩子的年龄,都在不断下降。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业的压力,以及伴随学业压力的病态生活。
所以孩子由于只过这种病态的生活,很多能力都丧失了。这些年不断报道孩子大量溺亡。昨天的南都报还报道,在广东省,溺水成为儿童死亡的主因。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生活在江边河边的孩子不会游泳。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孩子很难经受得住清凉的河水江水的诱惑,但是一下水就极具危险。在我们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人会溺亡的。在我们村庄里几十年都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在河里游泳淹死的,极少发生这种意外。说实在的,要避免这种意外,只有一个最好的途径,那就是让他学会游泳,让他了解水性,让他在游泳的过程中体会到水的某种危险。你完全处于无知又无能的状态,又很难经受住诱惑,特别是在很多父母又关注不到的时候,这样的悲剧就不断的发生。
所以我在想,父母如果能够让孩子在夏天学一种本领或生存能力的话,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游泳。父母指导孩子,到游泳池,到安全的水域,到有人看管的江河里,去学习游泳,这是我们保护孩子最好的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有一些学校把游泳列入了学生的必修课程。我很感激这些学校。如果在假期,尤其是在夏天,不能让孩子学习游泳真是太可惜。什么时候学呢?等到危险的时候学?那时候没有谁能教你。还有一点很可怕,那就是,越是不会的人,越不知道水性。水性完全是一个身体行为,不是一个智力行为。你不到水里去,怎么知道水是多么可怕的?我们小时候都是在水里面学游泳,所以对水的危险性太知道了,反而会警惕它。完全无知的人,一下去,完全不知深浅,不知好歹,非常危险。

问:现在很多家长也会让孩子学很多技能,比如游泳啊、网球啊。但是他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享受、了解,而是出于一种比较功利的目的。比如说,有些家长觉得,如果孩子不学这个,就会和别人有差距,就没有交流的资本。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文质:我们中国人,好几代人下来,都不太快乐。张爱玲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中国人就是快乐,也显得没那么快乐。其中很大的一个麻烦是,我们所尊重的、肯定的人,不是这个人本身,不是这个人的特质,不是这个人身上的独特性。我们经常是在比较之中。比如说,你的孩子会打网球,你的孩子会一些很时尚的项目,我的孩子都不会,作为父母,经常会想到没面子。什么叫没面子?
在我们的文化里,一直比较缺少对个人的接纳、尊重、肯定。比如说,一个孩子就玩泥巴,不学网球,难道泥巴就比网球下贱么?他就玩一些他喜欢玩的东西,他很热爱的某种生活,这个没有贵贱之分。我们首先可能是要回到儿童来理解。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肯定儿童身上的独特性。正是我们对独特性的肯定,一个人才有创造力。所有的创造力都来自独特性。人能有所成就的某一个领域或才能,都不是天外来的,不是空穴来风,都是从他身上生长出来的。所谓的爱好兴趣,其实就是上帝给你开的那一扇小窗。你从那扇小窗,越开越大,就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空间;你如果把它关上,这个才能就封闭在身体里面,再也看不到了,甚至连他自己都无法肯定,也就很难成长了。你去看任何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哪一项才能不是在童年的时候就露出端倪的?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某种爱好。参加某种体育、某种培训,以及更多的过早的功利的文化,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孩子在他完全不擅长的领域,就是加班加点,废寝忘食,都是很难有作为的。与其用这种最笨、最痛苦的方式来训练孩子,不如让孩子有更多的尝试,更多的去尊重他的选择,去询问他的喜好,去帮助他实现这些喜好。这些更为重要。
我们不得不悲观地看到,孩子的假期,除了完成那些各个学科都怕孩子在假期里荒废下来而布置的作业,他所剩时间不是很多。我们的教育好像特别怕孩子闲下来。我们总觉得熟能生巧。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就生怕孩子不读书。其实有一些时间是需要用来荒废的。人生的很多乐趣就在于,做一些你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反而很有意义。因为一个人,不是只往前走,而是往前每走一步,都要往后看。这是人的天性,人是需要生活在记忆之中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独特的体验,没有美妙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生活,他怎么可能热爱这个世界,怎么可能热爱自己。如果他想起来的就是做题做题,他早就厌烦了这样的生活,你说他怎么还能往前走?
所以我也不想给父母提更多的建议。前面说,睡足了,汗流够了,选择一两项他喜欢的东西,让他玩够了,当然还要把学校布置的工作也做了。这四件事情已经让他这个假期妙不可言了。

问:我觉得现在孩子假期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是孩子自己在规划时间和生活,而是父母在帮助规划。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文质: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开谈。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帮助的。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小学阶段,父母是可以帮助规划的,做一个时间管理。到了初中的时候,父母只能更多的协助他,孩子有一个基本的思路,父母做一个协助和订正。到了高中,父母要尊重他,只能做一个建议者。也就是,父母在小学做一个帮助者、引导者;在初中做一个协助者;到了高中和大学,就是一个建议者。甚至如果你的孩子能力很强,你连建议都不需要,就是了解一下孩子的整个走势。
还有一点我想强调一下:其实我们的亲子交流时间,还是不够的。平时学业忙,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间都很少。在假期里,如果父母同样有假期,或者能调休,或者请一些假,要尽可能和孩子在一起,这要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家庭计划。跟孩子在一起,和孩子玩在一起,吃在一起,走在一起,就是这样的在一起,极其重要。而不是假期孩子在家,对孩子不闻不问,或者把孩子关在家里,觉得家里不安全,就把孩子放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这样,你还是不能和孩子进行充分的交流,那怎么行呢?
今天这个社会的功利化,还表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其实还是粗枝大叶的。我们以为功课好就行,但是很多情感的成长、价值观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所以我在《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中提出: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夜晚的时间是家庭的时间。我觉得父母一定要想方设法、主动的、负责任的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没有陪伴,说了半天都是扯淡。你对孩子最基本的感情和责任都没有尽到,那你还叫父母?这不叫父母,就只叫一个管理者。

问:你自己也是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你觉得是严格一点好,还是放任一点好?

张文质:我觉得不是这么简单的划分。我的书里都写到,既要温和,也要严格。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作为一个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父母需要手把手的教,也需要细心的指导,也需要坚持,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实际上,从孩子的认知来看,孩子并不是听懂你的道理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你不断的帮助、肯定、调整,形成一种习惯,逐渐内化为他的一种意识。这样,孩子可以成长得顺利一些。
我觉得现在的父母,一个是陪伴不够。陪伴不够,就指导不细心,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纠正不及时。还有一个,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怎么来引导孩子,经常会发生矛盾。有时候,主动权不在父母这边,在爷爷奶奶那边,小时候对孩子比较纵容,大了也就比较难纠正。这也是三代同堂家庭一个很大的麻烦。所以,我还是觉得,自己带孩子是最好的。如果没办法,受各种条件限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就要和爷爷奶奶多协商。我曾经说过一句比较重的话,我说,要把话说绝对了,为了孩子成长,我可以与天下为敌。孩子成长非常关键的时候,这个人干预,那个人影响,最后孩子成长不好,你一生歉疚他,一生也很难改善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爷爷奶奶最大的责任已经不是教育孙子了。而且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甚至很多观念是错位的。父母有时候是图方便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有时候是屈从于长辈。但是你没有想到,这个教育权是不能轻易让出去的,让出去就有麻烦。所以教育孩子,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做父母的要去学习、体会,做父母要有必要的原则。跟老人免不了有磕磕碰碰。磕磕碰碰或者闹矛盾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方法对孩子成长更有利,而不是看谁在家里说话更大声,谁更有发言权。说得难听一点,等孩子三四十的时候,爷爷奶奶也不在这个世上了,出了问题他们肯定不能替你负责了。我的弟弟妹妹的孩子已经很大了,有时候老人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指导意见。我跟我弟弟妹妹说,我们可以很孝顺,但在孩子的工作、学习选择方面,不一定要听他们的。因为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是过去的旧的世界,他们实在理解不了今天的生活,他们更不能理解未来一个人的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竞争的压力。

问:今天很多家庭教育都强调父母、孩子平等的问题,强调父母和孩子要成为朋友。但在我看来,父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老师、长辈,说到做朋友,还是不够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文质:这个问题还是要分开讲,分成不同的年龄段来看。我们讲到的孩子,他是三岁呢,还是十八岁呢?在孩子六岁之前,甚至九岁之前,我们不要想和孩子做朋友,就是做一个很用心的、有时候很严格的父母,引领他、帮助他,有时候要纠正他。我生了你就是要管教你的。这一点,从动物那里也可以得到启示。在生命的早期,父母对孩子都是既疼爱又严格的。这不是平等不平等的问题,而是责任所在。做错了,该责问的,该惩罚的,仍然有必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得到细致的严厉的提醒,一个人会很麻烦的。
所以一定要分阶段。在九岁之前,就是树立一个标尺,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父母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尺。如果不能从父母这里得到一个示范、得到某种原则,孩子未来的路很难走得好。九岁到十三岁这个时期,孩子有更强的自我意识,父母更多的就是倾听孩子,了解他的心思。到了青春期,孩子有很多内心的、身体的冲突。父母要理解孩子,理解他有许多自我很难平衡之处。这个时候父母的角色,从用心的管教者变成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协助者。只要九岁之前、十三岁之前路走得正,他就会顺其自然、沿着比较正确的路走下去。父母就不需要着急,更多的是给他一些建议、鼓励、肯定,去欣赏他、支持他,自然就和孩子成了很好的朋友,就像汪曾祺说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但是,不要指望孩子九岁之前和他成为好朋友。成为好朋友也有麻烦的。

问:您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家庭教育的存在哪些区别?

张文质:有几个区别蛮大的。第一个,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在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在一个孤独的环境里,一个人的心智、情感、身体、合作能力各种最基本的素养很难养成。人的这些素养是在一个群体里形成的。还有一点,当你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的焦虑是数倍于一身的。如果有五六个孩子,父母可以直观的看到,孩子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擅长这个,有的孩子擅长那个;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觉得他什么都行,什么都很厉害,什么都应该很厉害,所以也就丧失了对独特性、差异性的理解和尊重。我觉得这是最要命的问题。说到这里,我就特别希望,现有的生育政策能够及时得到纠正,它对民族的血性,对民族的活力,对民族的开阔的眼界和创造力,是非常要命的,怎么估计它的危害性都不为过。人类以后总会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这个政策。当然,今天还不能放开来谈论这个问题。
另外,绝大多数国家,对儿童的基本的价值观的教育都极为重视。所谓的基本价值观就是人类普遍的、代代相传所形成的共识。但由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父母在这样的混乱的时代,心神不宁,用心不一。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的人特别少。你去看那些父母,有多少像父母?没有耐心陪伴孩子,就没办法很细心的和孩子说话,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也就没办法比较专业的来处理这些事情。即使这么不专业,又有几个父母能够很用心去学习?有一天我在公园里,碰到六个父母,只有一个妈妈能够很耐心的和孩子说话,其他的要么斥责,要么吓唬,要么欺骗。斥责、吓唬、欺骗,这是我们的常态。那你怎么把孩子教育好啊?
任何一个民族,当一个人成了父母以后,主要的心思都要花在孩子教育上,而不是当了父母以后,还过着像单身汉那样的自由散漫的没有责任的生活。做了父母以后,生活当然要更有规律,晚上及时回家和孩子在一起,周末陪伴孩子,所有的心思,除了工作之外,都要集中在自己的孩子的成长上。这是天底下最大的责任,天底下最大的公益。我们很多父母,现在真的做得很不好。我们现在的夜生活如此的繁荣,而且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娱乐。这个社会很病态啊。上了年纪的家里有孩子的人,不跟孩子在一起,而是一天到晚只跟朋友在一起,跟商业伙伴在一起,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如果这种病态的生活不改变的话,那就会一代一代的人污染下去。到任何一个国家去看,酒吧都属于年轻人,娱乐场所都属于未婚的人。而我们的消费主体都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这个社会太病态了。

问:我有一个这样的感觉,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都是非常重视结果,不在乎用的是什么方法。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只看孩子的成绩,也不注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问题。您觉得这也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和病态么?

张文质:我想这么说,这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病态。我们本身就没办法认识自己,所以更不可能认识自己的孩子。有一次我在中山讲课,有一个父亲问我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很不喜欢学琴。我就问他,你会音乐么?不会。你会五线谱么?不会。你会简谱么?不会。你平时有听音乐会的习惯么?没有。你整个家庭是音乐的盲区,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音乐的熏陶,甚至连音乐会都没有去欣赏过。你现在就想让孩子学会钢琴,要他考级,考到最高水平,甚至出人头地。我建议他,还是从最基本的开始:有空的时候,听听音乐,有音乐会的时候,即使听不懂,也去欣赏一下。我们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经过三代人,甚至五代人,我们家里能出一个钢琴弹得有点样子,小提琴拉得还像样的。这是一个很漫长的家族的工程,不是能在一个人身上完成的。当然那个老兄不会像我这样想问题。我们现在很多人说,只要我肯下工夫,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我要告诉你,实际上所有的文化都是累积的结果,没有突变的。突变的往往是病态的。
某种意义上说,在一个很混乱的年代,财富的积累通过某种才能和某种品行,也许能够达到。无论是车站、机场,还是公共空间,你仔细去看一下人的脸,你很难看到几个中老年人的脸上能够闪现出这个人在读书、这个人读过书的样子。我们所看到的人,一眼看过去,都是从不读书的,从不细致的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这个财富并不能带来家庭生活的文化品位的改善。这是很难的。钱不等于文化,地位也不等于教养,财富更不等于智力。这些改善和进步都是一个累积的结果。
我们同时又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社会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权力什么都可以做到。但是权力很难提高人的智力,权力也很难改善人的真实的学业能力。所以,我们经常都采取最为笨拙的方式,就是加班加点,就是头悬梁锥刺股,相信勤能补拙。最后,许多悲剧就是这么发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00 , Processed in 0.0606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