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31 04: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综述



一、引言
社会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是,总体说来我国现阶段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众多的研究者对这个领域都是从侧面,侧重一些点来谈,很少有人从专业的、系统的方向去研究。本文试图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概括,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
社会教育的历史,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古代社会,教育与社会密切结合;近代社会,由于人们更加关注学校教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被忽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教育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青少年社会教育,对社会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王冬桦、王非教授主编的《社会教育学概论》,结束了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历史;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傅忠道著的《青年教育新论》等;另外还有相当多的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文章也见诸于各种杂志报刊上。近几年来我国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835年,德国的狄斯特威格提出社会教育;发展到今天,社会教育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学科、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解释。但是,总结起来大体可以归纳于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洪舜仁.社会教育试释[J].安阳师专学报,1999<31>)。另外,不同的学科对于青少年概念的解释不同,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法律上也没有关于“青少年”的严格规定。
2.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容
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主张:在青少年社会教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关注青少年价值观的选择和政治态度的形成(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7)。
(2)道德及品格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理论认识;通过道德理论认识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道德境界(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7)。
(3)公民教育。有学者提出,在社会教育中要培养青少年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张少军,韩秋红.社会教育理论的实践方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4)文化辅助教育。即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对没有达到应有学历的青少年以及要求继续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要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业余学校、辅助学校来进行,主要是提高这些青少年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王冬桦,王非.社会教育学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25)。
(5)法制教育。这是针对闲居在家没有固定工作的青少年,特别是少数被学校开除的青少年而进行的。以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认识,防微杜渐,以免这些人走上歧途(王冬桦,王非.社会教育学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25)。
(6)信仰教育。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信仰问题,因此有学者倡导以信仰教育作为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支撑性目标(张少军,韩秋红.社会教育理论的实践方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7)人文素养教育。有的学者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而仅仅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本领。为此,当今我国许多高等学府一致提出要变以往的“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即西方所讲的“传统教育”和我国所讲的“人文素养教育”(张少军,韩秋红.社会教育理论的实践方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8)科学精神教育。有关学者认为,在进行社会教育时,要引导青少年崇尚理性怀疑,重视客观依据,鼓励多元的思考,强调实践检验,倡导平等自由,珍视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意见观点,注重宽容与激励(张少军,韩秋红.社会教育理论的实践方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9)生命教育。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在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中,我们更多地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自身认识和修养的引导,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这极大地影响到青少年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这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吴明清.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着时代差异[EB/OL].新华网北京频道)。
(10)健康教育。学者认为青少年社会教育还应在青少年学业指导、生理心理健康成长指导、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社会交往指导、婚姻服务和特殊青少年服务等方面提供心理咨询和物质上的帮助,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努力挖掘青少年内在潜力,引导青少年发挥优势(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7)。
(11)职业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对于待业青年,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为就业创造条件(王冬桦,王非.社会教育学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25)。
(12)创新实践教育。关于创新实践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在实践中把握机会教育;突出非智力因素教育;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民族精神教育等(田建国.关于新世纪青少年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5>)。
3.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
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范围很广,社会教育的主要实施对象包括:在校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活动(青少年宫、儿童游乐场、少年业余学校等),校外青少年的学校后教育(就业培训中心、青少年俱乐部、文化宫、业余进修学校等)、特殊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弱智辅读学校、盲哑聋学校以及工读学校、劳教所、少管所、劳改场等)(王冬桦,王非.社会教育学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25)。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青少年,包括在校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校外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特殊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残疾、劳改青年)三大类。在我国,有关“失学、失业、失管”的青少年曾经被泛称为“社会闲散青少年”,2004年9月,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所发出的《关于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把中小学生、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流浪儿童、罪错青少年等五个群体列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点群体。2002年4月至9月《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状况调查报告》首次提出了“社区青少年”的概念(朱晨海,顾东辉.社区青少年社区工作之评估模式研究[A].上海市第四节学术年会青年文集[C].2006)。
4.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目标
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目标的研究比较多。一部分学者认为应使各种闲置的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整合,政府和社会要为青少年创设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使公共教育场馆、网络资源从“隐性”的影响状态转变为“显性”的教育阵地;使青少年更准确地了解、认知社会,提高青少年健康的社会认知能力,强化自律行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社会技能,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让青少年了解自身的法定权利,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权益;解决青少年问题,推动青少年发展(王建平.青少年社会教育是促进个人社会化的重要载体[Z].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还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目标有几点: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发展青少年主体意识和选择、决断能力;发掘青少年的内在潜力,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丰富美化社会生活,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http://www.bj.xinhuanet.com)。
5.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特点
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特点,学者的看法比较接近,总结起来,认为青少年社会教育具有如下主要特点:多样性。一是社会教育榜样的多样性。优秀的社会成员是社会教育的榜样,他们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都具有多样性,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阶层,可以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多样化的榜样材料;二是社会教育渠道的多样性,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书籍、网络,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等等,都对青少年起着直接、广泛、深入的教育作用(李秋芳.社会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必要条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形象性。社会教育多是通过现实生活或各种视听技术手段传播丰富的教育信息,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一般采用喜闻乐见的手段,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效果(李秋芳.社会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必要条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复杂性。由于社会环境以及青少年的自身辨别能力还比较弱,使青少年社会教育复杂化(李秋芳.社会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必要条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自主性。社会教育是由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选择内容自由参加,并按个人的道德水平进行评价的。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行为也同样由自己来决定(陈琛.论我国新时期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功能定位[J].科教文汇,2007<7>);开放性。青少年生活教育是利用社会提供的公共设施进行的学习活动,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的,不受升学竞争的干扰,使社会成员能具有开放性(张少军,韩秋红.社会教育理论的实践方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另外,还有学者提出青少年社会教育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和感染力等特征(洪舜仁.社会教育试释[J].安阳师专学报,1999<31>)。
6.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途径
研究者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途径研究比较广泛,其途径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综合起来主要有:第一,把青少年社会教育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渗透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比如讲座、演会、讲习会、研究会、座谈会、展示会等;视听教育、函授教育;学校开放;俱乐部、茶话会、辩论、观摩、专题讲演、研讨会、郊游;利用社会教育设施等,青少年可以根据各自需求和兴趣,通过不同形式,达到文化修养、职业培训、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知识更新等目的(http://blog.sociology.org.cn)。第二,把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教育服务部门建设成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比如,图书馆或图书室博物馆或文物陈列室;科技馆或科学馆;艺术馆;音乐厅;戏剧院;纪念馆、烈士陵园或公墓;体育及健身场所;青少年娱乐设施;公园及动植物园;开发的名胜古迹或遗址;青少年之家或青少年宫;青少年社区服务中心;电台、电视台以及教育网络(http://blog.sociology.org.cn);其他有关社会教育机构等都是进行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中介。
7.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形式
进行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我国逐步建立起多样化的社区活动阵地,包括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大力加强共青团组织独立创办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力度。活动经费由共青团组织自筹,场地自选、设备自置、管理自主、责权自负,如“手拉手辅导中心”、“青少年法律援助处”、“青少年维权岗”等。二是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部门联合创办青少年活动阵地,有钱出钱,有场地出场地,有设备出设备,由共青团组织出面进行管理,联办单位共同组织人员开展功能活动,实现“大家建、团管理、共同利用、共同受益”。近年建设的区、街、居委会青少年社区服务中心(站)已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初步尝试。三是充分利用驻区、驻街所在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场地、设备、资金方面的优势,把原来企业的活动中心、职工之家等建成青少年活动的阵地,打破企业集团对外封闭现状,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邓美英,陶风华.关于加强城市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2>)。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上海、深圳和大连等城市就提出了要建成“学习型城市”的构想(罗丙国.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及其国际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2000年4月,教育部部署确定了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至 2004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半数以上省、市已建立了120多个社区教育实验区(罗丙国.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及其国际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组建校外辅导队伍、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寓教于乐的活动和为民服务活动等。
三、启示与思考
1.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1)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实践。我国在不断拓展青少年社会教育实践的同时,其理论研究工作也得到加强,通过召开全国性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研讨会,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工作模式、发展思路、工作原则、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指导。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比较突出的有三点:
其一,理论研究不足。目前,我国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以实践经验的提炼与总结为主,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一些在多年青少年社会教育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有特色的新思想、新方法,并没有形成新的理论。从国内专门论述关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有关文章来看,大部分是涉及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历史、意义、目标、内容、途径以及作用等问题,强调其重要性和功能,并且以实用主义为主,对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无法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理论明显滞后。
其二,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现象较多,这样就起不到理论的开拓和指导作用;有的甚至停留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做文章,局限于在理论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很难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其三,缺乏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意识。一些在多年社会教育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有特色的新思想、新方法,由于工作者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环境的限制,影响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新的理论的形成。同时,对国外的社区教育理论,介绍引进较多,吸收转化较少,对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较好地利用国外社区教育理论指导国内改革实践,办出自己的特色的研究较少。
(2)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实证研究。近些年来,共青团组织在推进青少年社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实证性的研究也随之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资料显示,目前的研究倾向于面面俱到,而对一些社会教育实质性的问题,如社会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模式、运行机制的建构实质性建议比较少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强,效果不佳。
2.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社会教育还是处于探索阶段,难免有许多不足,针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1)重视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摆在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通过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政府应作为宏观决策的主体,负责对青少年社会教育进行规划、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微观实施主体,即对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具体的实施部门,应由社会的各个方面组成,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进行青少年社会教育;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国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2)适当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研究工作。国外关于社会教育在实体研究和发展模式研究上已有丰富的经验,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德国的邻里之家、北欧的民众学校、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这些实体在发展历程、特点、职能、课程体系、领导体制、投资体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详尽,尤其是美国的社区学院。我们可借鉴国外社会教育模式发展的有益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因地制宜,在发展目标、重点、模式、内容等方面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模式。
(3)促使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相互促进。首先,理论指导实践,并推进实践的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实践环节的进行。因此,理论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使我国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理论不断完善,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次,理论来源于实践,需要从实践中汲取经验,理论才能得以日益丰富和发展。所以,青少年社会教育者在不断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

付喜凤: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博士
责任编辑:杨守建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2月增刊,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供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9:59 , Processed in 0.0707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