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作者如何在网络上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章立凡 (章立凡在凯迪网络原创评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3年4月20日.海口
观 点:
⊙ 网络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客观表达,不刻意追求影响力
⊙ 有效传播,修炼表达技巧,谋求最大的公约数
⊙ 和而不同,重视互动和辩论
⊙ 感谢科技进步,让我们自行拓宽了言论空间
主办方给我出了这个题,叫“原创作者如何在网络上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我就在想,我有影响力吗?查了一下,我是从2005年开始,由潜水者变成一个发言者, 第一次发言就是在凯迪。从2005年到现在,也有“八年抗战”的时间了,多少会有一些网友熟悉我,也算是有一点影响力。
如果总结如何形成影响力,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客观表达,就是不刻意地追求影响力。如果你很刻意地追求影响力,给人感觉就是你可以当所 谓“意见领袖”,昨天大家也在谈什么是公知、什么是意见领袖,好象有一点区别,我说比如像司马南先生,他也可以算是意见领袖,但是如果你说他是公知吧,大 家可能就不接受。当然,现在“公知”这个名词也被污名化了。有天跟周志兴先生聊天,他说自己有次请了很多“五毛党”一块儿吃饭,他对他们说,你们成功地把“公知”由一个中性词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也成功地把“五毛”这样一个贬义词变成了中性词,当时这些人也认同他这种说法。
一,网络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客观表达,不刻意追求影响力
我归纳了一下,网络表达有四个要素:
1.独立思考,视角独特:一定要有一个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的视角,而且你的发言是经过大脑独立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产生的观点。
2.标题抢眼,内容有料:一 篇网文,要琢磨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大家批评标题党,但我觉得一篇网文,要用一个最佳的方式把你要说的东西在标题上表现出来。我有时候也写一些时评,我的时 评基本上都有史料,我是把两者结合,这样就比较有深度,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时事作历史的类比和表述,这可能算是我自己的一个特点。
3.逻辑清晰,严密有据:逻 辑清晰其实不用多说,现在网络上比较浮躁,戾气比较重,尤其某些比较偏左的网友,一上来就没什么逻辑,就是胡骂一通,我们当然不会这么做。所谓严密有据就 是我比较注重检索,在网络上或微博上跟大家有一些讨论,或者发一些帖子的时候,大部分史实我事先都查过,虽然我记忆力还算是好,但是在正式说之前,我还要 检索一遍,以确认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这样有些人跟你胡搅蛮缠的时候,我自己心里很安静。
4.语言简洁,文风活泼:所谓语言简洁,我的体会就是用减法写文章,这其实也是鲁迅讲过的,就是说写完一篇东西,要把可有可无的字句精减。我自己写网文都是这么做的,比如写3000字的东西,我自己可能会减到2000字,当然这可能与纸媒发表的版面有关系。我早年比较爱读古文,这令我很受益。比如在微博上140个 字怎么表达?如何用最简洁语句把你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还配一个好标题,这跟我的文字习惯有关联。所谓文风活泼,我觉得是要有幽默感,不时有一点调侃,因 为网络这地方不是学术讲坛,有很多互动,如果你是很呆板的一个“书呆子”,跟人家交流的时候,可能相互之间感觉都不会太好。
二,通过有效传播,谋求最大的公约数
我们以往传播是很受限制的,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一般要通过纸媒来表达(除非有机会上电视或广播),有各种各样的审查。有了网络以 后,确实有了很大的自由度,但是如果你过度使用这种发言权的话,有可能帖子会被删掉,甚至会被禁言,这时你想表达的效果就适得其反,反而说不出来了,或者 是没法传播了。我觉得为了传播的需要或是为了扩大传播的影响,有时要有取舍,甚至有牺牲,不一定要把你想说的话,那么直截了当、肆无忌惮地说出来,还是要 有一个表达的技巧。
我也注意到网文跟报刊文章的异同。纸媒也跟我约稿,所以我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事先要考虑同时会在纸媒和网络上发表(网络首发肯定 都是在凯迪)。我在纸媒上表达会有节制一些,但在网络上表达可以放开一些,这也是因为网络管理者给了我们一定的宽松,这时可能版本就不太一样了。先把一个 网络版本写出来,然后减一下,就变成纸媒版本。纸媒上发了以后,网上发的内容可能会有扩展。
还有网文跟微博之间的区别,其实我写网文比较平和一些,但是写微博有时候会非常地尖锐。也有网友问我,章先生,平常看你的文章不这样,你怎么在微博上这样说话?确实有危险啊,我在微博上有时会一针见血地说事儿,就像一个蜜蜂在叮人,但是在BBS上不会这样,在博客上也不会这样,这是因为交流的环境特点不同,可能等会儿老杨(杨恒均)会讲这个问题。在BBS上跟人交流,一是空间比较大,一是字数也不太受限制,所以你能把观点比较从容地表达,而微博就是一快餐,而且是非常简捷的快餐,本来网络就已经是快餐了,而微博更快,需要一剑封喉,有些话就必须这么说。网络上我一般不发表超过3000字的文章,特别长的可能发1万字,那是在预知这篇东西有料,大家一定会看的时候,才会发上去。一般情况下我就发1500字,我认为这是网络的特点,网络读者的耐心一般就在1500字,如果你写到3000字,很可能没人愿意看,这也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考虑。
我们也注意到凯迪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它跟新浪微博做了一个关联,这样我们在BBS上、在凯迪上的文章可以在微博上传播。我也经常注意这个关系,我有一篇文章出来,必定要在微博上介绍,这样就形成一个BBS、博客和微博的互动,这种互动对扩大传播是很有效果的,这也是老牧(牧沐)一个很好的创意。在微博出现以前,我就跟老牧建议过,BBS和博客建立一个互相翻牌的关系,这边BBS发文,一按钮就能翻转到博客上。后来凯迪网络采用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传播方式。
当然,有效传播也包括如何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就是同一句话,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你这样说,它可能就是一个敏感词,换一个方式 说,它就可以过。我自己也有一点体会,比如我们爱说“天朝”这个词,有段时间这个词只要一发在新浪微博上,我这个帖子就死了,怎么办呢?我就换一个词,用 “国朝”或者是“本朝”,这样就过了。没必要非去撞敏感词那个网,反正你的意思已经说了,只不过换了个词,还是要有一点变通。
正话反说还有很多方式,以上只是举个小例子。有话直说,当然是大家都愿意,但也还是有一个表达技巧,起码让审查我们的同志们看了以 后,觉得从他的职业尺度是可以通过的,也就是你写的时候,还是要替人家“着想”。其实审查者和发帖者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如果我们大家都不写了,这个部 门也就没必要存在了;如果我们非要按自己的方式一路说到底,你自己的发言权也没了。还是要有一个公约数,就是相互都能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和而不同,重视互动和辩论
有好些网友批评我说,你如果算是一个“江湖高手”的话,就不要跟那些“小力笨儿”过招。其实我倒不这么想,我认为ID之下人人平等,所以不太在意对方身份是怎么样,他是一个“五毛”也好,我只是把它看成一个职业,他做的是这个工作,他也要活,我们也帮助他生存吧。其实有时候讨论一些问题,我心里知道对方的来历,但是不一定非要抑制他。有时我也确实免不了有些鄙视,自己应该检讨。
下面谈谈我的心得
1.平等待人,有教无类:我 觉得有时候你也可以挽救他人,如果对方的认识是错误的,通过跟他讨论,能挽救就挽救他,如果挽救不了他,你还可以教育其他人,因为有很多人在那儿围观嘛, 你出几招,这个问题就说清楚了。人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他人活着,但是能够把你的思想传播出去影响别人,不一定是影响了你的对手,但是可能影响更多的人, 我觉得这应该是好事。
2.备料充足,不惧缠斗:有 时候会有一些人不断地发帖来跟你掐,那个时候你自己手里的料就比较重要。我这个人写东西比较重视备料,刚才讲过所谓检索的经验就是这样。我写一篇文章,一 般会围绕这个文章搜索非常多的料,单做一个文件夹备在那儿;一旦发生争论的时候,我会不断地抛出自己掌握的证据,这等于是做了预案了。“过招”的时候,我 觉得对方往往都是准备不足。
3.张弛有度,穷寇勿追:跟人掐的时候还是要留有余地,没必要结死梁子,你觉得对方已经理屈词穷了,就别继续打了,有风度的对抗很重要。其实写文章也好,做人也好,还是要豁达。
结语
今天讲的就是这些。我再总结一下,以往的原创作者不可能有今天的影响力。感谢科技进步,让我们自行拓宽了言论空间。
我要怀念当初提出“三宽”的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先生。他第一次提出宽松、宽容、宽厚的“三宽”政策,是在1986年发表的《关于思想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对于跟我们原来的想法不太一致的思想观点,是不是可以采取宽容一点的态度;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宽厚一点;整个空气、环境是不是可以搞得宽松、有弹性一点。完全刚性的东西是比较容易断裂的,它不能抗冲击。”
这是1986年8月1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多年以后回头看这篇文章,我发现其实朱部长所讲的“三宽”,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你们很难想像,比起1986年那个时代,我们的言论环境已经宽松了很多。1986年 是没有互联网的,那时要表达,要么就报纸、刊物,要么就书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体基本上都是官媒,从民间必须要过一道一道的关,才能发一点声音。现在毕竟时 代不一样了,这也就促使意识形态的管理者进步,以往他们是用管理平面媒体的方式来管理互联网。尽管仍有很多的不舒心,我们还是注意到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 民间的舆论环境发生变化了,一是管理者的思想也逐步地跟上时代,要与时俱进。当然,这中间可能还是有博弈,我认为这种博弈也是必要的,对双方来讲都是促 进。
谢谢大家!
(章立凡根据记录稿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