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格研练:锤炼教科研技艺的“快车道”
文章作者:贺学英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1C 2008-11-4
策 划:贺学英 马尚平 龚 茁
嘉 宾:郑初春 汪智星 李晨红 安 玫 肖文青 张小梅王洁群 何爱华 叶小雪 程建玲 夏宏章 吴 洁赵 娟 游继芬
整 理:郑初春 汪智星
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主持人:请问肖老师,“微格研练”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肖文青(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总课题组副组长):
“微格研练”,是我们为提高成员学校教师专业素养而开发的“微格系列项目”之一。主要用于教师教科研基本技能的速成培训。它包括“微格教学、微格教研、微格科研”三个既密切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品种,打包起来总称为“微格研练”。最初由龚浩康教授提出,名叫“微格演练”,通过课题首届(江西定南)、第二届(贵州遵义)、第三届(新疆乌鲁木齐)高级研修班和近几年各地校本研修实践,逐步成形,并日臻完善,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微格研练”。
的确,“微格研练”从一开始就深受大家欢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参加过课题高级研修班的骨干教师,在谈到这一项目时,感受特别深。
有的说:“刚接触‘微格研练’时,我们一头雾水,不知‘微格研练’为何物。等到参与了以后,才知道它就像一面大镜子,能让自己更直观地看到教学技能上的不足。特别是在小组研练时,别人扎实的基本功,精彩的微格设计与教学小品展示,加上现场与同行交流,与专家互动,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深受启发。觉得一个多小时的分组研练实在太短太短,而我们得到的收获实在太多太多!”
有的说:“初听到‘微格研练’时,我不以为然。心想,这短短5分钟的教学小品,能研练出什么名堂来?等到听了专家的讲座,才明白它的独特之处。平时教学,不可能对着镜子给学生上课,所以教了十几年,自己的教态、语言怎么样,竟无法知道。通过回放自己的微格录像,听同行和专家分析,一下就清楚了。看来,‘微格’不微,学问蛮大!回去后,也要在我们那里开展这样的活动。”
不仅如此,“微格研练”还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教育部国家督学、原国家语委副主任兼语文司司长孟吉平同志曾亲临现场指导,全国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主任江平教授、秘书长朱水根教授曾亲临讲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管教育科研的酆力副主任现场考察课题研修活动时,称赞说:“就目前我所看到的,你们的课题研修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学员来到这里,不仅要听专家的讲座,要交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还要人人参与微格研练,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朱水根教授也作出高度肯定:“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课堂教学,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捷径。”
张小梅(江西省定南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课题定南研究基地成员):
是的,在总课题组举办的定南县全国首届高级研修班上,我就目睹了老师们分组进行微格研练的情景。他们精彩的表现和务实的精神让我深深感动:教室里坐的是研修班某研练小组的学员和专家,他们既是展示者,又是评价者,还要不时地角色换位,扮演学生。他们逐个将自己5分钟左右的某种教科研技能进行展示。老师们的粉笔字方正、大气、漂亮;老师们示范性的朗读,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微格研练”这一研修项目,一次次地让参加研修的老师从“陌生”到“钟情”。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技能得到扎实的训练和迅速提高,使更多的教师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教科研技能施教,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王洁群(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小学语文教师):
作为参与者,我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体会。记得参加课题研修班的“微格研练”活动时,我是第一次走出校门,第一次听专家的讲座,第一次接触“微格研练”。这众多的第一次,让我收获颇丰。专家关于“微格研练”的讲座,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都是艺术。过去,我从未感到提问有如此重要,教学机智、课堂应变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的语言艺术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一个不雅的动作,一句口头禅……这些缺点有谁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去注意呢?可“微格研练”能让你清楚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同一个教学片断,不同的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不同,产生的效果,竟然大不相同。
程建玲(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一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上饶市小语“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研修班培训中,我初次接触到“微格研练”。听完专家介绍,才认清了“微格研练”。于是,我连夜完成了微格研练的教案设计——《鸟的天堂》一课的“导入”。第二天小组研练时,面对着各县教研员和老师,我很不自然。评议时,组长和学员们对我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让我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他们的鼓励和指导,又令我信心倍增。我重新设计了微格研练的教案,一遍又一遍地演练。后来在大会展示时,我充满自信地展示,终于成功。
主持人:课题实验教师在一次次的微格研练中,训练了教科研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如大家所言:“微格研练,不仅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短处并及时加以改进,而且能引导我们正确运用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推动我们的教学向着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就请大家结合实例,具体来谈谈自己参加微格研练时的体会吧。
游继芬(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一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以往阅读课的教学,我常常停留在课文字面上的了解,至于理解内涵、品词析句,大都流于形式。通过“微格研练”,我豁然开朗。它让我直观地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着,也日渐尝到了甜头。例如教学《猫》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确,设计了达成这一目标的微格研练片段。我先问:“猫又老实,又贪玩,又尽职,课文中用什么词和句将三个不同特点联系起来呢?”学生读课文答:“说它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它贪玩吧,它的确……可是……”接着,教师在屏幕上展示课文内容,把表示联系的词语、句子用红线标出,师生合作研读,学生加深认识。然后,比较句式,体会表达效果:“说它老实吧”与“它很老实”,“说它贪玩吧”与“它很贪玩”,最后,学生模仿句式说话。学生在教师步步引导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思维和语言得到了扎实的同步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吴 洁(江西省定南县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在我校“微格研练”的理论讲解、教师实践、集体评议三个环节中,“教师实践”这一环节采用录像回放的方法。这给教师提供了自我观摩与评价的机会,从而收到了提高教学技能的好效果。
例如,训练“导入技能”时,我选择了口语交际话题“这样做不好”。采用的导入形式为设疑激趣,即让学生读完题目后质疑提问,从而引出课题。具体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重点读准“这、做、不”三个字的读音。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读题,边读边想“题目是什么意思?”最后,引导学生围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不好?课文里都有谁?谁做对了,谁做错了”等进行质疑。参加研练的同组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有的认为:导入设计时间过长,没什么吸引力,个别环节啰嗦,重复提问也多。有的认为:“读题,边读边想”的设计是多余的,看了图自然就明白这样做到底好不好。有的认为:一年级孩子喜欢直观形象地看问题,不如设置情境导入。比如,上课铃声刚落,老师关上教室门,走上讲台,门外有个学生踢开门闯了进来,向座位跑去,其他同学愕然。教师顺势引导,出示课题并板书。结合老师们的这些意见和建议,我对几个步骤做了调整、取舍。修改后的导入环节便简洁自然,省时高效。
赵 娟(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小学教务主任、语文高级教师):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学习呢?恰当地选择切入点,通过问题导入学习,是个很好的方法。在校内开展“微格研练”活动时,我紧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描写人力车夫的成语“饱经风霜”,设计了“微格研练”的片断教案。
第一步,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到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再想象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学生想了想,有的说:“这位车夫虽然年纪不过30岁,但看上去却足有50多岁。又黑又瘦的脸,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有的说:“这位车夫高高的颧骨;眼窝深深凹进去,眼珠上布满血丝;干燥的嘴唇,裂开着血口子。”有的说:“这位车夫的头发像一把蓬乱的稻草,上面蒙着一层灰。”第二步,教师说:“大家的想象非常形象。饱经风霜的脸就是你们所描述的那个样子。请你们再想象一下,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位车夫生活得怎样?”学生们描述了车夫的生活情景。第三步,教师趁势深沉地说:“对!只有饱受了生活磨难的人,才是这样的一张脸。现在,他又雪上加霜,因为赤脚拉车,碎玻璃扎进了他的脚底,鲜血流了一摊,只能坐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如果你看到他,有什么想法?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此刻的想法。第四步,教师紧接着满怀深情地说:“你们和鲁迅先生一样,多么富有同情心。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鲁迅是怎样救助这位车夫的。”学生激动而投入地朗读课文。至此,学生在想象和体验中,已深深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生动、情感的深沉,其课堂效果可说是水到渠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