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知识分子缘何成不了大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 21:2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知识分子缘何成不了大师

来源: 科学网   




世上的行业众多,从业者如云,成为大师的极为少数,原因莫衷一是,单知识界而言,因为缺少原创性、突破性贡献,所以几乎没有大师。前一段,季羡林先生之所以推辞“国学大师”的称谓,一见季先生的胸怀风骨,晚辈们当以崇敬;二来季先生说得本是实情,老先生很清楚自己的专长和贡献所在。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不了大师,窃以为原因有四,简析如下,一己之见,不足为论,请姑妄阅之。


一、低劣的教育经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知识分子根本没有接受过成高质量的系统教育。年老的一代,无论是建国前后教育的断裂,还是建国后的文化革命,对于他们的成长造成了致命的损害;中年一代,文化革命的影响更不待说,拨乱反正后的补课多少显得急促,仍然没有享受过高质量的教育;青年一代,低质量的教育遗留和应试教育的当头一棒,也基本上毁灭了他们的教育经历。这样说来,好象我们的教育一无是处,事实上不是,我们的教育还是有贡献的,但如果要说我们的教育是高质量的,那是自欺欺人。但为什么还会有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呢?那是因为天分和勤奋,其实主要是天分,就如我的老师所言,勤奋原本也是一种天分,并不是哪个人都能做到勤奋的。扪心自问,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哪一个人不是主要依靠自己的摸索而行,有谁真的享受过高质量的的方法训练。如果没有一些人,安心学问,埋头钻研,现在的成绩更不足观。看看每天拉着旅行包式的书包上学的孩子,我们能相信他们终于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了吗?


二、创新意识薄弱


国家之所以提倡创新意识,首先是因为时代需要,其次是我们缺乏创新意识。从二十世纪初学习西方到如今,百年有余,各个学科有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原创性、突破性贡献,大多数的名家,主要从事的是介绍、宣传工作,就如王朔所嘲讽的,全是知道分子。这并不是这样的工作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总是在介绍。看看吧,新近出版的书籍,大多还在介绍着、宣传着,好象介绍、宣传了百年还不够,一本外国学术名著,张三介绍一次,李四再来一次,同一文本反复拉扯,为什么不安下心来,学过之后,自己做些开创性的工作呢?想想如今的知识界,因为外语专业出身而成就显著的事实,难道对于我们中国人不是一个讽刺吗?我没有否定学外语的人的成绩,而是说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就,而且这样的成就能成得了大师吗?西方人学了我们的火药可以创造出武器,我们学了这么久西方,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出一些基本的东西呢?每天睁眼看来,全是西方人的创造,我们不害羞吗?如果,我们的研究总是跳不出西方的框架,不能吸收之后进行创造,注定了永远跟着跑。


三、宣传的困难


先说出版。偶有志者,有所创造,出版却成了问题,从一开始就扼杀,他怎么能成长为大师。如今出版学术作品,比印刷非法、黄色刊物还困难,从论文到专著,张口就是钱,有多少研究者敢在编辑者面前硬气,有多少多年的心血依旧躺在抽屉里变黄纸,读一读出版后记作者的心酸,感激涕零之余,侥幸庆生心理可见一斑。爱因斯坦写出论文,如果没人给他发表,也是扯淡,谁能知道他的相对论。中国的网络博客如此发达,除了言论表达的需要外,更多的是因为想传播自己的思想,不能出版,大家只好采此下策。八十年代,学术书籍印刷量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今天能印数千册就是好事。再说采用,对于已经面世的作品,让同行、同辈采用,难似上天,大多数书籍以引用西方为荣,对同行、同辈的成果视而不见,口口声声的学派,沦为帮派,只是没有人家黑社会哪个气势,但绝对有黑社会那个无耻。学术研究原本是相互借鉴而行,如今倒好,不是踩着肩膀而行,干脆一脚踩死,无视其存在。前一段说中国的论文产量,全球第二,可笑之至,不解决根本问题,复制产品再多,有何用处,大师如何能够产生?


四、生存的疲惫


中国知识分子最流行的解嘲语,莫过于“疲于奔命”,校长和院长们每天琢磨着如何创收,普通研究人员每天想着高额的住房、飞涨的物价、各种评审的要求,我们如何能够安下心来作研究,我们倒想和梭罗一样,住在瓦尔登湖畔静静心,可谁有那个资本和胆量。全社会各个行业,跳槽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知识界谁敢、谁能跳来跳去,选择良木而栖。生存的困难,更大的来源在于不正当竞争,连院士都可以跑下来,哪有公平可言,袁隆平养活了多少人,他在他的领域的贡献,人类共睹,可在中国,当个院士也不够,难道等上帝发话吗?今天要你的科研经费,明天要教授分级,等着看,这次分级下来,跑爷们绝对要啥有啥,级别不低,级别高的是有好的知识分子,但混混们肯定不少,又会有多少实实在在做学问的,被分为下等,如此这般,谁还能一直坚持操守,无动于衷,单等妻儿饿死。如果没有培养大师的土壤,大师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科研经费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为什么问题还越来越多,清华大学的校长还自豪地说,我们清华科研经费全国第一,真是无话可说。



这样看来,好象灰色一片,但是我们不能灰心,因为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所以,好的导师,好的老师,全在劝他的弟子,不要为俗世所动,要做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要放眼未来,不计较眼前得失。事实上,我们也只能如此,否则,中国知识分子终究与大师无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58 , Processed in 0.0676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