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平原:读一点关于书的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8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平原:读一点关于书的书

原题:关于书的书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31日   03 版)


    坊间有不少“阅读学”方面的书籍,热衷于讨论阅读的起源、意志、目标、心境、方法、品质等,在我看来,这些书意义不大。还不如读一点“关于书的书”,略具纸张、印刷、书籍、古书版本、历代藏书,以及现代报刊和图书馆业的知识,那样对于养成读书习惯更有好处。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安贝托艾柯,与法国电影泰斗、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让B克洛德卡里埃尔对话,讨论书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纸本书的未来,结集成了《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吴雅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这两位嗜书如命的古书珍本爱好者,其对话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书永远不死”。
    我也相信“书永远不死”,但书籍存放在博物馆、图书馆、个人书库,还是每日使用的书桌上,效果大不一样。你看艾柯说的:“书在未来将只吸引一小部分爱好者,他们会跑去博物馆和图书馆满足自己对过去的趣味。”(6页)若真的这样,情况很不妙。卡里埃尔则极力为书籍说好话:“想想2006年7月纽约那次电力大故障吧。假设范围扩大,时间延长。没有电,一切都会消失,无可弥补。反过来,当人类的一切视听遗产均消失时,我们还可以在白天读书,在夜里点根蜡烛继续读。”(19页)两位对话者对纸质书的未来“坚信不移”,因其除了读书、写作、拍电影外,还对书籍本身有一种纯粹的热爱,肯为某本自己迷恋的书籍“上穷碧落下黄泉”。读书人不一定藏书,藏书家不一定读书,这我们早就知道了。
    清代学者洪亮吉《北江诗话》分藏书家为五类:一是“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二是“辨其版片,注其错伪”的校雠家,三是“搜采异本,补石室金匮遗亡,备通人博士浏览”的收藏家,四是“第求精本,独嗜宋刻”的鉴赏家,五是“贱售旧家中落所藏,要求善价于富门嗜书者”的掠贩家。其实,还有另外三种藏书家,一是喜欢书,而且真读,这是“爱书人”;二是兼及阅读、考订与阐发,这是学问家;三是既读书,也收藏,还考虑增值问题,二十年前我就知道这个道理,可惜没能实践。最近十年,关于读书,有两种潮流值得注意。一是公众的收藏趣味转向了书刊,不仅宋元珍本,连民国年间的平装书以及旧报刊,也都被人争相抢购。几年前,鲁迅、周作人的《域外小说集》上拍卖会,自3万元起拍,到27万落槌,加上佣金合计29.7万元。平装书不会都这么贵,但“奇货可居”的,都会有人抢。二是书籍装帧明显上了一个档次。即便不参评“最美的书”,读者与出版社也开始合谋,特别关注图书的外形———纸张、开本、装帧、设计、插图等。买书人不仅阅读,而且把玩、欣赏、收藏。于是,同一本书,除了平装本,还有各种精装版、特藏版、毛边本、签名本等。
    你也许觉得,这么关注图书的外在形式,岂不是买椟还珠,或者说附庸风雅吗?我曾经谈过这“附庸风雅”对于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贡献(参见《大学有精神》246—24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在我看来,“附庸风雅”比“假装流氓”好,因为二者都有可能经过一番努力,越学越像;另一方面,没有一大批半懂不懂的受众的追随与消费,任何文学艺术都不可能发展壮大。谈论书籍,最好兼及“精神”与“物质”。不谈别的,就说书籍装帧吧。洋装书的兴起,以及国人对于封面装帧的重视,使得其呈现不同于宋元精刊的另一种美。这是喜欢书的人很容易感觉到的。我曾撰写《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收入《假如没有文学史……》,三联书店,2011),评述中外若干书籍史著作,谈论二十世纪中国的书籍装帧,探讨从“物质文化”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可能性,以及“新资料”如何带出“新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请参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1:20 , Processed in 0.0864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