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细部之五:给集体备课泼点冷水
文/扈永进
据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介绍,国际社会对我国基础学校的教研组建制极为赞叹。美国佬总结了好久,终于明白,美国和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出现“差距”,就在于美国学校没有教研组,老师们无从“找到组织”,所以,专业发展显得缓慢。于是,老美们纷纷表示,打算好好向中国同行学习。
对此,我的基本判断有三:其一,美国人的表态,绝非意味着他们会全盘照搬,只能说,他们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其二,教研组建制就算有好处,但并不自然构成其“无度放大”的理由;其三,任何一个有见地的教师的成长,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他自己的修为,组织的作用其实很有限,不必夸大。
学习是需要的。美国人可以向中国人学习,中国人之间当然更应该互相学习。教师面对问题展开研讨,使自己的心智成为一个“开放体系”,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碰撞与交汇,感受云蒸霞蔚,领略气象万千,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专业能力。好事。
教研组建制继续细分,便出现了备课组。上同一年级课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材,一起研讨的共同话题更为近切,所以,便有了“备课组活动”的必要。教材解读,教法选择,教学进程等等,都可以作为老师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对象和内容,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但是,近年来的的事态运行,却强化了一个新概念——集体备课。
如果“集体备课”仅限于上述诸项,我不会提出任何异议。问题是,一些学校在集体备课中强调统一,要求“高度一致”——统一教案,统一课件,统一习题,统一作业量。理据为“发挥集体智慧”及“减轻学生负担”云云。
“高度一致”的背后明示着的,往往,是“组织强制”的铮铮铁腕。按理说,学校的任何一级组织,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均在于为师生服务。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价值,应该可以定义为“通过服务于教师从而间接服务与学生”才是。怎样服务于教师呢?答案很繁复。在我看来,起码的一条是——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的学术个性。
备课属于典型的学术活动,个性化是学术的本质和灵魂。无论是教材解读、教法选择还是教学进程,都应该允许每一个老师保留并发挥自己的“个性”。如果教学也存在“标准化答案”,那根本就不必有教师个体的存在,由中央电视台聘请几位“标准教师”,通过信息网络包下全国所有学校的课程算了,天天搞现场直播即可。
备课组作为一个教师的学术组织,存在着通往“学术共同体”的宽阔路径。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集体备课”的旗帜下,教师个人的学术自由和教育想象力正面临被剥夺被取消的严重危险。不遵从“集体备课”原则的教师,将会承受来自组织的强大压力。最终,会导致整个基础学校学术自由的取消,导致教育创造力的萎缩。
“集体”可以作为教师个体备课的资源之一而体现其存在价值,但不必强求集体备课。况且,教学过程中,除了学术之外,还将渗透着教师的阅历、学养、情感、智力构成特点等等不必统一也无法统一的元素,而这些,正好构成学科知识背后强大的人格资源和个性魅力。强求统一,只能导致教师教学的平面和苍白。
诸如此类的“高度统一”能够真正使学生受惠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略有点教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群体,无论自身的禀赋、资质,还是学习的趣好、基础,绝对千差万别。“四统一”的实施,组织意志是贯彻无遗了,但却将学生的“差异性”置之度外了。很多学校都高喊着“尊重学生差异”的教育口号,但做起来,却只有“尊重组织意志”一根筋,没别的维度了。殊不知,所有学校组织,其存在价值,都是附丽于学生的意志和利益的。
任何组织都存在异化的可能,对业已出位的“集体备课”保持高度警醒,绝对必要。景深再拓远一点看,中华民族历来有着浓重的“大一统情结”,从“人民公社”到“国有企业”,政治和经济上的大一统,似乎没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好处。于是,返回头来,重新捡起市场经济的法宝。当然,政治、经济与教育之间,一些举措并不能类比移植。只是想以此说明,大一统不一定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