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吉祥”《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9日 13 版)
| |
吉祥事、吉祥话、吉祥物,充满着中国文化的每一处空间,也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吉祥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于“吉祥”一词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云:“吉事有祥”,这是“吉”和“祥”最初作为单音节词出现。此后,《庄子·人间世》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唐代道教学者成玄英解释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也就是说,所有和幸福、美好、喜庆、嘉瑞相关联的语言、意象、事物、行为、仪式等等,都属于吉祥文化的范畴。
应该说,吉祥文化的出现和产生,是和人们自古以来就执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分不开的。在初民对自然界不断征服的过程中,在与疾病、瘟疫和死亡不断的斗争中,吉祥文化逐渐产生了。著名民俗学家陶思炎教授说:“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图画作为精神寄托,图腾可谓最初的特殊的吉祥物。”(《中国鱼文化》)先民们借助于这些符号,表达了生存繁衍的原始吉祥寓意。
夏、商、周时期,随着礼乐文化的形成,吉祥主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青铜器等礼器中,当时的很多彝、鼎的装饰纹样中都含有祥瑞之意。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纹”,长宜子孙的“大吉羊”等。
春秋至战国时期,吉祥文化更加丰富和发展起来。儒家经典《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月肃箱,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幽风·七月》)写的就是早已有之的“做寿”风俗。还出现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物。
到了汉代,吉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有人认为,东汉时期(公元171年)在甘肃成县鱼窍峡摩崖上的《五瑞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吉祥图,在这幅图中,左为黄龙,右为白鹿,下左一树,四枝“连理”,中一嘉禾,禾生九茎;右有一树,树下一人举盘“承露”,充分表达了和谐祥瑞、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
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吉祥文化逐渐脱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形式,也越来越世俗化,成为民间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部分。尤其到明清,吉祥文化发展至高峰。万事万物必求嘉瑞吉祥,一言一行皆要平安如意。各种吉祥装饰纹样、图案、摆设、物件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吉祥话语、行为、礼俗、仪式也都让人眼花缭乱。
纵观历史长河,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肯定,是吉祥文化的永恒主题。张道一先生曾将吉祥寓意的内容概括为十个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这十个字代表了吉祥文化中最为普遍、最有代表性的观念。而春种夏收、娶妻生子、祝寿延年、开市营业、科考应试、提拔晋职、乔迁新居等等,则是人们最常见的生活图景,在每一个图景、每一处细节之中,我们都可感受到吉祥文化无处不在的信息。
(摘自《吉祥趣谈》,霍明琨著,中华书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