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唐书:从母语教育的原点出发
作者:毕唐书 2013-11-08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写意
天空下,是一片森林,
承载了古人梦想的树木,
清澈的河水在梦想的邻近。
千年后,这儿已涣然一“新”。
无数的污气,在空中刻印。
一颗掺杂岁月的流星划过,
留下了千年的眼泪,剩下的
只有资源的枯竭在不断临近。
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写的诗,你信不信?
孩子们小学期间就自发创办各种电子报刊,学做小记者、小编辑,小主编。在他们创办的《娇子时代》的序言里,赫然写着:“如果只满足于眼前,那只能是一只青蛙;做一只雄鹰吧!它的理想是蓝天……”
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们就能创作字谜,字谜巧妙,会让你会心地一笑:“戴帽就得宠,有耳偏装聋--龙;生火能煮,有目共睹--者;天上有它,开会有它,运动会里全有它--云……”
还有--
小学一年级识字1828个,二年级识字1111个,一二年级共识字近3000个,两年时间便基本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
老师引导学生一周学习9篇课文,两周学完一本教材;小学6年,平均每年课堂阅读大约100万字,6年学生课堂内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000万字……
一切似乎都让人难以置信,但这却是正在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发生在生源一般、师资一般、办学条件一般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而且不是一二所学校、几十所学校,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已有近3000多所学校正在程度不同地发生着类似这样的奇迹。
奇迹的出现缘于一项语文教改实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
一、“'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在这一行程中,学生的眼睛可以领略到无限的风光,心灵可以经历诸多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们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花费了中小学生最多的学习时间,耗费了中小学最多的教育资源,穷尽了语文教师最大的精力,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不喜欢读书--阅读的孩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不读书的老师,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作者题记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重点项目,由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负责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并由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全力推动、实施。
这个实验项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简单。
用李希贵的说法就是:“我们立足于把这件事情说得简单,做得也要简单。”
科学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意味着不搞精致漂亮的学术框架,不搞繁琐玄虚的理论阐释,不搞哗众取宠的概念堆砌;意味着抓住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主要问题,一针见血,一剑封喉。
其实,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复杂,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
教师教得累--字词句强拉硬拽,段篇章条分缕析,重难点深度剖析,满堂灌照本宣科,教师怎能不累!
学生学得厌--一篇3分钟即可读完的课文要学3节课,一本3天即可读完的教材要学半年,学生怎能不厌!
图书读得少--课内时间被满堂灌挤占,课外时间被各门作业压得喘不过气,学生哪有时间读书!
考试考得差--在中小学的所有科目中,学习成绩与学科教学关联最小的就是语文,教学治标不治本,考试怎能考好!
另外,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人均阅读量不到别国人均阅读量的九分之一,着实让人感到惊愕和不可思议。除了人均阅读量低之外,我国国民另一个倾向是读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参、基础训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比重。中国和美国的小学生比较,美国一年级儿童平均每年读3万字,中国一年级儿童平均每年读4900字,少于美国儿童的六分之一。
这个调查结果似乎和中小学语文教育无涉,但其实关联极大。
针对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积重难返的弊端,李希贵于2006年在山东潍坊市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对于这个实验,李希贵的解答简单而又明了:
--从语文教改开始,我们学习了好多典型经验,包括魏书生老师、窦桂梅老师的许多很好的经验。可是,我们在会场上听上去非常激动,回到学校,我们的改革似乎并没有多大声音。为什么?因为魏老师和窦老师教学成果的实现,更多的靠的是他们自己的素质,靠的是他们驾驭课堂的水平。我们今天希望探讨的是,有没有一种在一般的学校,靠一般的老师,在一般的条件下,在一般的生源里能够实现的语文教改方法。
--为什么我们把这个实验叫“语文主题学习”,而不叫“语文主题教学”?语文是学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题目上给老师以引导,不要教得太多,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自由阅读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怎样把这套丛书拿到教材单元主题中呢?我们不要仅仅探索一种方法,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传统,我们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搞好。
--需要强调的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过去我们有很多教改,也有很多阅读资料系列的书籍,但大都强调课外阅读。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数学教学也靠课外,我们的孩子能有多少个课外?我们提倡了几十年的课外阅读,多少个孩子实现了?所以,不要再去更多地寄希望于课外。对于80%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在课内就把语文学好。不要精雕细刻,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给学生这样的误解,这样对学生太危险了。
--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学习方式来教学。表现突出的是,我们常常用理科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明白,语文素养就大大提高的认识。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正好相反,必须反三归一,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感悟,质从量出,在不断地量的积累的基础上,最后有所得,生成能力,成为素养。这当中,大量的自由阅读是主线。所以我们必须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阅读,划分给“语文主题学习”。没有哪一篇课文必须用超过一课时的时间学习。不能拿“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句话当语文教师教不好语文的借口,而要理解为责任,思考怎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老师给学生创造了条件,把生活精品化,把课堂变成了能够产生感受和体验的生活,没有体验就不要让学生写,让学生做。把生活的活水引入校园,引入课堂,活化阅读,实现阅读和生活的对接,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怎样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一条主要途径,也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
第一,阅读;第二,课堂阅读;第三,课堂自主、自由阅读;第四,课堂足量海量自由阅读--这个学术框架的确很简单,甚至有些不够学术;说得也很白话,似乎没有什么理论。对于这项实验,一位深得其中真谛和三味的参与实验的老师说得更通俗,更不学术:“'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在这一行程中,学生的眼睛可以领路到无限的风光,心灵可以经历诸多的情感体验,于是,他们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和渴往。”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越是真理的,越是简单的;越是简单的,越是管用的、普适的。
因为“说得简单”,做法也简单,所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2006年启动,很快席卷开来,首先在山东潍坊全市,然后逐渐走向全国,迄今为止,从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到数学大师华罗庚的故乡江苏金坛市,从长白山下的抚松,到太湖岸边的蠡园,从小学到中学,全国已有1000多所学校参与了这项实验。
于是,在很多学校,我们看到了类似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
根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一般每两周就要学习完一个单元的语文教材和一本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三四课时内能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吗?这是很多优秀教师都难以相信的问题,但我这个又笨又懒啥也不会的村小五年级的老师做到了。
在第一课时我是一个笨老师。……在教学中,学生有不认识的字问我,我就和学生一起查字典,每次总是有查得快的同学先读出来;学生有不理解的词问我,我还是和学生一起查词典,开始还行,后来又总是有查得快的同学抢了先。慢慢的,学生就很少问我这个笨老师了。我也乐得清闲,干脆把学生分成8个识字小组,有小组长带领完成。我笨得只会在小组内找识字小明星,发放组长任命书,或者是在小组竞赛时做做裁判。
在第二课时我是一个懒老师。我没有详尽使用的备课,我的教本上一片空白,逐段分析、面面俱到地讲解我做不到,也肯定完不成任务。所以,从上学期开始,我就根据学情编制指导学生阅读的“学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读书,自主学习。“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是学案导学的一大特色。有了学案做依托,忙得不可开交的学生看到一个无所事事的懒老师,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第三课时我是一个啥也不会的老师。在这一课时中,我让同学们把自己读书的收获或者疑问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把本小组的收获点或者疑难点一一谈出来。如果疑难点在小组内能解决的话,就不要再在全班说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就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让全班同学参与研讨,集中全班同学智慧,攻克难关。偶尔有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让他们课下自己想办法,谁有了新想法或者新的资料,再共同研究解决。说实话,我还真没帮学生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难怪他们笑我是一个啥也不会的老师。
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的梦想真正成为现实,而且这是发生在一所农村村办小学的事情。一所村小能够做到的,“在一般的学校,靠一般的师资,在一般的条件下,在一般的生源里”,自然也能够做到。
于是,我们看到,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上,写作也变了样子。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有了体验,有了积累,实现了“本色写作”--
今年起,开学两周内我把整册教材的习作题目梳理归类,提出具体要求,全部下发给学生,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什么时候有了其中一个题目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积累,有了阅读、生活和心灵的共鸣,产生了写作冲动,就什么时候动笔。这样,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生活中选择真实性的原材料来写。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多样的,观察视角是多侧面的,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品味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选取的生活材料也是原生态的,这是作文个性得以张扬的物质基础。
交流作为写作的目的之一,在过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略了。参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我更多地去强化作文的交流功能,提倡学生用文字与人交流和倾诉。把高兴写下来,与同学共享,快乐就会成倍增长;把忧愁写下来,与朋友分担,忧愁就会烟消云散;把怨恨写下来,老师与你分解,怨恨也会慢慢平息……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再把作文当做是给老师完成的作业,而是像吃饭说话一样自然的事了。现在,我们班的学生虽不能“指物作诗立就”,但40分钟内诵读一二篇文章,写三四百字读后感的能力是有的。写身边事,说心里话,思维活跃,激情充溢,想象力丰富,文笔也自然就越来越流畅。叶圣陶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两点乃为教学成功。”现在,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做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