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电影的“威势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2 13: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微电影的“威势力”
2013年10月3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30日第517期 作者:刘军 康宁


  【核心提示】近年来,微电影已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影响力,其创作不仅佳作频出,而且已呈现系列化的趋势。微电影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展现出了它的“威势力”。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已经来临,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各种新潮词汇纷至沓来。这其中,“微电影”是电影艺术与网络传媒联姻的结果,其传播特征不仅表现为方便和快捷,同时还具有传统电影不具备的与受众的互动性。近年来,微电影已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影响力,其创作不仅佳作频出,而且已呈现系列化的趋势。同时,微电影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化前景,V电影、爱奇鱼、爱微影、爱奇艺等网站提供了微电影交流的平台,中央新影、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传统影视机构也开通了微电影频道或微电影栏目。微电影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展现出了它的“威势力”。在此背景下,2013年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了“‘美丽中国梦’——首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大赛组委会组织编写了《2013中国微电影发展报告》,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实施调研和撰写。

  微电影延长传统电影产业链

  相对于传统的电影产业而言,微电影这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态拥有自己的优势。微电影更加平民化,在流行性、娱乐性与交互性上展现了巨大的优势,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微电影的产业链模式,基本如图所示,从观众需求出发到微电影制作和放映,再到“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延长了传统电影的产业链。

  微电影是电影产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创新。微电影灵活多样的剧本创作可以为传统电影创意补充新鲜血液,为电影产业提供具备开发价值的电影创意。微电影制作既可以充实新媒体的片库资源,填补传统电影无法满足的观影需求,同时也可以培养电影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最主要的是,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可以更为方便地将产业链延伸至相关产业,把微电影与游戏、动漫、玩具、音乐、广告等产品结合起来,开发“后电影”产品,创造产业链附加值。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上广告的推波助澜,制作播放准入门槛的降低,微电影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完整产业链,这种转变使得微电影反过来能够对传统电影进行反哺。

  微电影投资少、成本低的特征,使其从诞生伊始就备受青睐,在版权购买费用居高不下和视频同质化倾向严重的背景下,自制微电影较易在网站运营中掌握主动权,并极大地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受众对传统广告出现的“审美疲劳”,对“植入广告”的极端反感,都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契机,从而使微电影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型广告的最佳载体之一。

  就目前微电影在整个传媒产业中的份额来看,其便捷的观影方式、贴近生活的产品内容、多样的发布渠道等与生俱来的优点都使其在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因其视听语境和创作手段的改变,微电影带来了新的艺术形态和市场运营模式。

  微电影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

  姚斯在接受美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用来说明读者阅读作品的主动性。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的感受与自己期待的相一致,便会因感到缺乏新意和刺激而觉得索然无味。相反,如果作品出乎观众意料,超过了期待视野,观众就会感到振奋。如果将这样的理论分析引入微电影中,就能更为清晰地看到,观众对于几分钟内发生的故事的“期待”是否得到满足,对影片的成败至关重要。此外,微电影的互动性让观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微电影的创作,观众能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思路如何呈现在影像中,这样的期待视野会让观众更加投入其中。

  目前,我们已进入 “C时代”(The Connected Era),个人电脑、电视、智能手机、移动电子显示屏、平板电脑等诸多“小屏幕”分割着受众的注意力。时间碎片化、网络草根化、娱乐个人化,微电影拆解了传统大银幕电影营造的集体白日梦,在新媒体时代形成新的“注意力经济”。在观众相对随意、自由化的观看空间、时间选择中,要吸引观众、实现“注意力经济”,就要求创作者更多地关注微电影内容情节的设置。此外,微电影的创作技术难度较低,只需要掌握一些影片拍摄的基础技能,故而对影片的故事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就很高。在短短几分钟内,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要激起观众的认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微电影的影像画面不难看出,其中的光线和镜头并没有那么细致讲究。生活场景的再现、晃动镜头的表达,成为微电影制作上典型的标签。个体价值观表达、情感诉求是微电影发展的人文基础。小人物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通过影像真实地进入大众视野,吸引更多人在网络互动中观看、讨论微电影。

  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多元化的趋势,为观看某部电影、电视剧而万人空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微电影创作的全民性与草根性,使得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视角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成为其艺术源泉。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才能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一个更有利于发展的大环境。



  微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困难重重

  尽管目前微电影在电影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都令人欣喜,但繁盛背后依然有隐忧:1.质量良莠不齐。投资和制作团队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整体上缺乏艺术创新。2.商业气息过重。大量商业广告的植入,导致本该具有独立文化品格的微电影呈现了浓郁的商业气息,有的甚至为夺人眼球不惜添加部分暴力、色情的内容。3.目前对于微电影的政策监管相对薄弱,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认为,微电影想要健康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就必须注重:(1)创意与制作策略,(2)发布与推广策略,(3)整合传播策略。

  除此之外,微电影还应尝试与传统媒介相结合,取长补短,从而激发活力。比如,陕西卫视新开播了一档微电影节目——《华夏微电影》。微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视听时代,它携带着抹不去的电影的核心基因,但却搭载着互动的能量与互联网的精神,让电影走出影院,在互联网时代幻化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微电影尝试在电视平台上播出,可以扩大其传播的渠道,达到更为广泛的宣传效果。当然,微电影在电视平台上播出需要满足三个要求,即电影的画面质感、电影的形式美感和电影的表达情感。同时,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也可以相应地吸收微电影的部分元素,从而激发电视媒体的活力,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借鉴微电影的制作技术与手法。

  对于微电影人才的培养,也是微电影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微电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传媒产业,微电影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将技术与艺术融会贯通的能力、对电影制作全流程的掌控能力、跨文化传播的能力等。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17 20:50 , Processed in 0.06379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