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堂本该很精彩的化学课
郁惠军
今天我听了曹乐旻的一堂化学课,课题是《盐类的水解》。她使用了学教案,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都很明确,学生课前也做了预习。课堂上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讲有练,课后有作业。作为一堂常态课还算可以。然,作为一堂研究课和高效课堂展示,明显还有很大的距离。下面就几个教学片段做一些解析:
教学片段之一:课的引入。
师:我们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
生:不加思考说出显中性,停顿片刻,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有的说酸性,有的说碱性,还有说不一定。
师:我们知道有一种物质叫纯碱,它是什么?
生:Na2CO3。
师:它是碱还是盐?
生:盐!
师:盐怎么叫纯碱呢?
师直接自己回答:因为它的水溶液呈碱性而得此名。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课题。师板书: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案情分析: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显然还不能达到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之效果。如果在问到盐溶液呈什么性的时候,学生答的有酸性、有碱性、有中性。老师应立即抓住这一动态,叫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盐呈酸性,哪些盐呈碱性,哪些盐呈中性?教师有目的板书几种盐的水溶液。然后跟过来就让学生上来做几个实验。有目的做NH4Cl溶液和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此时老师强调请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现象,然后请大家思考,看到此现象有何疑问,请大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后请学生说,教师做有心人把问题列出来。然后教师带领大家投入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去。这样的引入新课岂不更有新意,更能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教会他们的一般科学探究的方法。同仁们不妨可一试,这就叫动态生成。教师既要有预设,又要把学生动态而机灵地引导到你的预设的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生动之效果。
教学片段之二: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通过对NH4Cl和CH3COONa两种盐溶液的酸碱性的分析,已经得出了盐类的水解的定义。教师已把定义板书了,然后教师又板书:2、盐类水解的过程,并请学生先说出,老师再慢慢总结归纳,最后再讲水解的实质。
案情分析:
这种概念的巩固显然是无效的重复,学生听了必然要厌倦的。水解过程在前面讲氯化铵溶液水解时都已经讲过了,无必要重复。把这一时间用来进行结论的验证:老师可以导出第四种盐碳酸钠,回到一上课提出的问题中去了。先请学生分析用已学习的概念研究,它能不能水解,水解是什么性?请一个学生先说出然后请他上来做实验证实他的推论。再请大家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这样预设不仅使学生把刚学会的概念得到应用和巩固,同时更渗透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研究,理论推测→得出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另外又在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碳酸钠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到底如何写?为底下深入研究又铺垫了课题。这样使学生一直处于问题的思考研究中,学生的学习会兴趣倍增,教学效果更好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