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家,当有如斯的情怀
深圳市宝安区荣根学校 欧阳利杰
在我的印象里,教育家,本应该是鼻梁上架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眼睛里折射出睿智的光芒。然而,读过《陶行知传》,我觉得,我是大错特错了。
陶行知,毛泽东同志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呼他“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称他为“万世之表”……何等样人,方能被如此之高调赞扬?《陶行知传》,不温不炎,娓娓道来,一个平民教育家的故事与情怀。
教育家,当以振兴国家为己任。
陶行知,一直力图用教育,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以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最广大人口的农民解决教育问题。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这个国家才有希望。于是,一个梦想在他的心里升腾。
为了追求自己的教育梦想, 他跋山涉水,远赴美国,试图从欧美寻求富国强民之路。身在美国,而心系故土。当他在美国获得了管理一个学区的资格时,他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和地位,回归祖国,只为“要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后又东渡日本避难,紧接着又周游列国,以一己之身,寻找医治中国教育的良方妙药。他,就像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勇士,为了中国的教育发展,不辞劳苦,鞠躬尽瘁。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位执着的行者,自己身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妻子被逼发疯,老母亲去世却不能守孝床前……命运的打击,并未阻止他为中国教育前行的脚步。
教育家,当有平民意识。
陶行知,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实践,都贯穿着强烈的平民意识。在他眼里,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只有让绝大多数人受惠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他对于教育的思考与定义,注定他是与广大最贫苦的人民紧紧站在一起的。他创办晓庄师范,首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农民的身手,其次才是“科学的头脑”。于是,他教儿童写诗,与农民和学生一块过“诗的生活”……无不体现出一个教育家应有的大众情怀。
相对于现在,一些人教了几天书,就飘飘然而不知其所以,提出一些自以为是的口号,写几本自以为了解中国教育的图书,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各种巡回讲座……较之于先生,岂不令人汗颜?
教育家,敢于在不断否定中前行。
1911年,陶先生求学于金陵大学,专攻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学说,信仰知行合一。感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改名为陶知行。
然而,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他领悟到“亲知为一切知识学家根本”,“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公开著文批判了“知始行成”,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认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从生活实践中,他概括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以至无穷。”遂改名陶行知。
陶知行与陶行知,仅仅是两个字顺序的简单变化,却是他二十年辛勤探索科学真理,否定之否定的结果。他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充实着自己的教育理论,把一个教育家的博爱,施于普天之下。
教育家,当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我们来看看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演变过程吧:
创办晓庄师范,他力图通过改革教育,进而改变乡村,改造中国。在那里,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是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生活教育理论;当晓庄师范被迫停办,他就“科学下嫁”,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等,用穷办法为穷人普及科学教育;当他“收复失校”的可能不在,他又提出了“工学团”的主张,“小先生制”是陶先生首创;当他发现在普及教育运动中,有特殊才能的人得不到培养,于是他创办育才学校,专门培养特殊人才。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便是陶行知。他思想深邃,富有创新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动荡,个人身处的环境如何险恶,他都能应对自如,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为改变中国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这句话。身为教育人,当如先生,有如斯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