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0 15:0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村教师飞翔计划》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11年8月1日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一楼报告厅)

主讲人:张志敏

[讲座开始]

张志敏: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又一次作为志愿者来参加“乡村教师飞翔计划”活动。我知道内蒙古和我们学校有很深的渊源,我们学校有一位校友叫“迈新”就是《大刀进行曲》的创造者,他就是在内蒙古开鲁牺牲的。

我在当校长之前当了20多年教师,教过初中又教过高中,现在当高中的校长,所以对教育有一些感悟。今天我要谈的一些想法,可能目前对内蒙古的老师来说还比较遥远,但是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要发展必须要关注前沿的信息,不管我们身处哪里,教育的发展永远是教育工作者在教书之余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我今天会讲两个问题。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从一个联想切入。我们说学生在校的学习,他就是获取知识,学习是从知识开始的。我们如果做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条鱼,把这个鱼比喻为知识。他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段不断的给他知识,就是不断的给他鱼。但是老师们现在要想一想,这条鱼给到什么时候?总有结束的时候。他读高中毕业了,大学四年又毕业了,研究生三年又毕业了,10多年的教育经历,他永远是在“被人家给他喂食”,当他一旦脱离了校园这个环境,没有了老师对他知识的传授,他后续的知识学习怎么来?所以我们把给他“鱼”和给他“渔”,后面的“鱼”比喻成渔网,渔网就是使用工具。鱼总有一天会吃完,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在给他鱼的时候还给他一张渔网。我们做过一个实验,把10张渔网给他们,看他们会不会打的鱼一样多?绝对不会。因为使用工具的方法个人得当与否决定他能捕到多少鱼。所以捕鱼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学习的方法,运用工具来学习。

那我们再追问。如果这张渔网破了怎么办?渔网破了无法打鱼了,他还要获得鱼。那么他必须要想办法去修补渔网。这就是一种什么?这就是一种能力。有的人渔网坏了就坏了,不吃鱼了,有的渔网坏了修修补补又能捕鱼,这是能力高低的判断。现在如果说渔网坏了,他要去修补渔网,这就是能力了。我们再追问一下,如果有朝一日这张渔网被人家偷走了,没有这个工具了他还要获得鱼,这个时候他要靠他的什么才能去获得鱼?他要用渔网以外的东西来获取鱼,这时候用渔网的方法不管用了,修渔网的能力也不管用了。他要靠什么?这就是要靠智慧。所以我把我们做教育的人,一直说给他“鱼”还是给他“鱼”作为我今天讲话的开始,作为探讨。

[PPT图这张图片非常准确的把当今中小学教育现状做了一个形象的展示。大家看这个人的上半身西装革履,那是教育理念。他的下半身是脱节的,下半身是衣衫褴褛,而且他的步子尽管迈的很大,总在理念之后。这张图片告诉我们两个问题: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脱节。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要进一步吻合,应该要教学实践仅仅跟上。]

所以今天我跟各位老师探讨两个问题:

1.学校教育的课程问题。

2.课堂教学问题。

教育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高考的升学压力向上是无法释放的,因为大学是不理你的,他就按照高考的分数来录取,这种压力就会下移,下移到哪里?初中。所以中考是决定高考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中考成功高考就成功了一半。中考向上是无法释放压力的,因为高中招生也是考试,不到这个分就进不了。他的这种压力又向下释放,又到小学。当今中国的小学生学习负担、学习压力是什么造成的呢?家长、教师、学校给孩子的压力是于心不忍,但是又不得不为。为什么?因为他今后要面临考试。这种小学的压力向上又不能够释放,他就再往下——幼儿园。所以各位老师到了上海之后,如果时间一长就会觉得上海的小孩子从入幼儿园开始之前就有学前教育。一个小孩子他学的东西越多,进入名牌小学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我们的父母不忍心但是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孩子设计许多学习内容,唱歌、跳舞、画画、弹琴,小孩子的天性一定程度上面都被泯灭。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就从小开始一直在一种高压之下不得不学习成人为他所设计的学习内容。因为所有的学习到最终检测你成功与否就是你的高考,你的高考如果分数达到了大学就进大学了,你的命运就改变了。

我在西部的有一所中学课堂里面走进去看到桌子上面是书山书海,然后我看到黑板上方有一面国旗,国旗上面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叫:生前何必多睡,死后自会长眠。我一点不怀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苦心,但是你想想看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对孩子身体、身心的一种严重的摧残。我觉得这个话最让我痛心的就是“死后自会长眠”,是深深的伤害了每一位学生。这位教师的苦心我想也是不得不为,因为当今教育最大的一个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体现的标志是什么?就是考分,就是升学率。

现在我们要冷静的思考教育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学生得到了他高分的一瞬间的满足吗?我想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深入的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分数。它应该包括什么?我觉得现在学校教育,不管哪一个学段,他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学校教育真正的价值就是奠基的价值。

可以体现在4个方面:

1.通过教育扩展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并加深掌握的可能性。

我们先看前半句,一个人开始求学就是对自然万物感兴趣的。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小孩子的话,他双眼一睁就是五光十色的世界。所以小孩子有的时候会问自己的父母亲:“天为什么是蓝的,鸟为什么会飞?”这个时候小孩子已经在学习了,我们知道任何的学习都从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开始的。所以现在学校的课程要设计成为一种国家的基础性课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人对自然认知的完整性。我们很痛心的看到在有些地方由于考试的压力太大,我们有的学校在设计、设定组织课程教学的时候,就是你考什么学科我教什么学科,不考的我就不教。所以有的初中的学生初三就没有体育课了,初一的时候就没有音乐课了。因为音乐中考不考,体育现在有些地方考。

大连的教育组织说:体育进入中考以后,整个大连全民健身,被推动起来了。因为它的分值比较高,总分里面90分。90分的话,那他这个错要错多少题啊?所以他就带着孩子跑步。所以他说不用动员,不用体育局来组织,也不用单位组织运动会,全社会凡是家里有小孩子的父母亲都带着跑步。大连海边有一条栈道,是沿海的,非常壮观。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啊?一个人认知结构的完整性,决定了他以后的高度。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这么高?它如果在上海不会这么高。因为什么?因为青藏高原本身平台就高。

我前两个礼拜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北京青年报报道,是2011年3月24号报导的。北大300个男孩子身体素质是好的,1万人0.03。我们想,如果北大的学生体制不好,优秀的学生体制不好,他今后要承担国家的重任啊,他今后都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身体素质不行,怎么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知识结构,道德操行、学习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他的创意技能方面的素养实际是一个综合的。如果我们仅仅瞄准考试的科目来实施教课的话,这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最终是不完整的、是缺失的。

我们对自然界的认知越扩展,他掌握自然规律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又从网上得到一个信息,就是四川的汶川在去年的时候泥石流。有一个村庄的村长,他是一个经历了地震的人。他们村有一个大学生村官,有一天两个人听了天气预报说:“要下雨。”然后两个人就巡视村庄的地势、地貌发生什么变化,最后发现山体出了问题,所以两个人连夜组织把全村撤走,第二天看见泥石流把整个村庄全部淹没,但是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没有一个受伤。

各位老师我们想,我们每一位老师教这一门学科它是要考试的,我们非常认真的对待,这门学科不考试就留于形式。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我们也要负一点责任。这是第一个价值。

第二个价值,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思想价值得到尊重。

我们说教育是为了每一个人的终生成长,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教育得到一种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过去是不免费的,过去城里的孩子免学费,农村的孩子还要教学费。这是多么的不合理啊?后来国家实施了,不管哪个地方凡是九年教育国家来办。教育是人权最基本的一个部分,一个人要生存必须要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他今后生存的能力就低下。所以各位老师我们想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他现在能干什么?我们不是歧视,不是看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实际上他要从事一些脑力劳动必须要经过教育,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说不读书的人占比例说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越低。所以评价一个国家先进与否的标志其中有一项指标——人均受教育的年限。这就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

我们现在可能出现一些什么呢?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我们不顾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不顾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无限制的拖长、延长学习时间,无休止的布置他们做题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能愉快、健康的成长吗?我觉得不可能。我想到朗朗的成才,朗朗这个孩子现在影响这么大。他从小是被父亲棍棒之下打出来的,所以现在我们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学琴他是有目的的,他是有功利的目标,是考学的时候可以加分或者可以作为特长生。我们不是真正要培养他的因为素养让他学,而是根据我们成人对教育认知的判断来决定孩子学什么、怎么学。我觉得这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如果说自然科学还有标准答案,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哲学、艺术它应该有标准答案吗?它应该有吗?它是不应该有,但是事实上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一次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哪一个同学他的答案跟标准答案越是趋近得分越高。标准答案是谁出来的啊?老师。你要让一个十三四岁、十七八岁的小孩子的思想达到老师的认知水准科学吗?显然是不科学的。老师都是经过大学教育,又有这么多社会经验,你又是教一门学科,他要学这么多学科,他的认知水平、大脑发育水平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要他达到那么多、那么全,这现实吗?这不是尊重他的思想。所以老师们,我们要考虑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学生通过学校教育都形成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都完全一样了,这是教育的成功吗?有一幅画面,三个画面。第一副画面,身行是人形、脑袋都是几何形的。第二张画面,进入学校以后。第三张画面,出来都是方脑袋。

教育有一种什么功能?塑造。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人,一塑造之后就有标准了,一标准化就是我们现在整个工业化生产流程设计好了,这个螺丝就在这个地方,不能拧错。整个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把所有学生的思想都统一起来了,所以小孩出来都没有个性了,都是一样的。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千校一面,是万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结果就是万人一面,因为你千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考试。到外省市,不要说很远的外省市,浙江这一代,每年高考一出来之后,校门口拉的横幅都是“祝贺某某同学考上清华大学,祝贺某某同学考上某某学校,我校有多数同学达到一本线”等等。

现在上海有两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复旦和交大。复旦、交大每年自己学校组织考试,组织学校组织面试,最后录取学生。这些学生高考只要达到投档线就行了。复旦大学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要520多分,自主招生的学生通过这个渠道把他的个性特长,把他的人才特点通过面试、通过考试、笔试结合,比例占到90%。这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才评价模式,所以我们说:我们教育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面对学生们的每一次考试,我们更要关注每一次考试给学生、给他的思想丰富了多少、知识丰富了多少。

这是第二个价值。

第三个价值,人的自制能力提升,人受制于人的程度减轻。

我们知道一个小孩子在家里面是被家长管制的,好不容易长大了想稍微自由一点,进入学校被老师管制。如果说没进入学校只有一重管制的话,到了学校双重管制。我们说: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培育,实际上根本的原因不是要他听话,是要他会学习、会做人。因为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的内在素质得到提升了以后,他才可能不被人控制,所以人的自制能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自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这种能力如果很强的话,受制于人的程度就会减轻。

我当过10多年班主任,当斑竹人的时候有的时候要出去开会,有的时候要出去听课,这一天实际上是心里很忐忑的。因为什么?因为我带了一个班,我始终在担心今天我不在学校会不会这个班里面出什么事。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现场老师:有。]你担心班长吗?你担心团支部书记吗?你一定是担心几个调皮鬼。是不是?然后开完会回去一看,没出事。啊,长舒一口气。

一所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我们当校长的很有体会。规章制度再多,对某些教师是不管用的。没有。为什么?这些老师职业道德不用你去提醒他,不用你去管理他,他几十年如一日。

我们说一个学生被人家管这是必须的,因为他的自制能力不强,每一次管理都是提升他自制的能力。我那一年在日本跟日本的一个校长交流的时候,那个校长谈了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他说了一句话。我们探讨:什么叫提高国民的素质,素质是什么?”他讲:“素质就是不用提醒。”当一个人不用被人提醒的时候,这个人就是高素质的人。不断被人提醒的人,这个人在某些方面素质不高。所以我们当班主任,你每天提醒最多的是哪些人?就是那些自制能力不强的人。

通过我们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自制能力不断的提升,他在学校犯点事是没问题的。我们追求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把该犯的错误都犯了,把别人犯的错误他自己知道了,他得到借鉴了,然后他走上社会不犯错误,这是教育最大的成果。如果我们的学校在学校里面被老师高压管制的像小绵羊,走上社会以后犯了好多事,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所以我们说,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我们的学校教育,使他的自制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自制能力的提升,首先前提是你尊重他,你还要基于他认知越来越完善,他知道,他有是非了。

第四个是个体的能动性和创始人的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问题,是中国教育现在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有一个观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老是跟着别人走,说明他没有创造力。纵观当今的世界,凡是有竞争力的国家,他都是有创造力的,都是领着别人走的。所以有创造力的人是领着别人走,没有创造力的人就跟着别人走。中国现在国际生态里面地位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大的加工厂。所谓“加工厂”是什么?就是按照图纸,我们的廉价劳动力来做一些机械的工作。我们看到这个流水线非常壮观,工人们都在做同样一个动作。

大家知道深圳的富士康不是去年连续有12个人非正常死亡,其中好多人是跳楼。那些人怎么会年纪轻轻的,收入也还可以,怎么都跳楼?后来了解都不是失恋,都是因为精神压力、生活枯燥,他的情绪得不到排解。你看他这个流水线非常壮观,每个流水线相隔一米,都穿着无菌的服装,戴着大口罩,又不能说话。

我们培养的人要有思想,要有自己的创造力,要有能动性,这才能教育真正要培养的人才目标。教育培养的人都是听话的人,都是做简单劳动的,这样的教育对整个国家培养的人才素质来说,他都是培养普通劳动者。都是普通劳动者。

我做过一个统计,前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一个:“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获奖者?为什么出不了拔尖人才。”我做过一个统计,获自然科学奖的国家是美国,289人;其次是英国,80多个人;其次是德国,70多个人;其次是法国,30多个人。都是一些传统的,我们讲的欧美的一些强国,工业革命之后崛起的强国。中国人笨吗?我们中国人其实一点不笨,中国人的创造力在历史上面是对人类有贡献的。我们的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当时没有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肯定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近代中国落伍了,近代中国落伍最主要的问题是闭关锁国。闭关锁国造成了夜郎自大,殊不知国际上面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整个的科学技术也大大的落后。

我又做过一个比较,在亚洲地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是日本,14个人;印度2个人;巴基斯坦1个;华裔的外国人8个人。这8个人分别在美国、在香港、在台湾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说明:1.中国人不笨。2.中国大陆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缺失。追究这个责任,我们可以讲是一种机制问题,也可以讲它是一种教育问题,也可以讲它是一种开放问题。但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如果从小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鼓励他创造力,这个民族到最后是没有竞争力的。

各位老师,综合起来说我觉得教育存在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我们给孩子终生发展奠定了4个基础。

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做的反思。

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我们在这些方面都表现的不是很凸显、不是很突出?我们对现有的、过往的教学做一些反思。

我想有三个思考:

一、除了学科知识,学生在学校还应该学习什么?

还应该学习智慧。智慧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下面我来展示关于智慧的内涵解读。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他讲:“智慧就是一种能力。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这就是什么?这就是能力,关键词就是“能力状态”。

初中和高中的老师现在做的实际上最大的就是“非理性的事情”,早晨6点半开始到晚上11点半,这么长的学习时间会有学习效果吗?或者说这个学习效果和他的时间投入呈正比吗?这是不一定的,因为你是违反规律的。小孩子生长发育时期,他每天睡眠必须要保证多少?这是有国际定律的。我们牺牲孩子的睡眠来让他做题,延长学习时间是一种非理性的。我们让我们的孩子大量的在题海里面遨游。中国人一直信奉一种观念,熟能生巧;学校布置的不够,父母亲还加,就生怕有空域的时间,这就是非理性的,非理性是培养不出理性的能力,所以他只有非理性的能力。现在我们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多强?是不是学生都是两点一线?天不亮起床,父母把他送到学校,然后天黑了回来寝室睡觉或者回到家里睡觉,他的生活就是局促的生活、狭隘的生活,他不会有一种自然的认知。

近年来又有网络技术不断的兴起,学生的学习通过网络的学习。网络的学习有一个什么问题?网络学习的不科学、不准确,网络信息的失实。这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有伤害的。所以对网络的运用,应该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好的,用的不好,如果学生接受的信息不准确、不正确、非科学,这就是一种教育的扭曲、信息的扭曲。因此我们现在看,高中在实施一个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做课题。现在做的课题都是网上下载,我是上海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我今年看了36篇论文,我觉得老师的论文,包括校长的论文都有水份。网络是一种非现实的学习,真实的学习一定强调学习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这种实践才是一种对知识的巩固、对知识的拓展,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

第二个人,苏格拉底。他讲:“智慧就是美德。”教育教学生,培养学生,首先是培养他成人,学会做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0多年前就提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人的问题说到底实际上就是这个人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就是一个公民,如果从小在家庭的教育不够好、学校的教育不够好,他的道德水平、他的行为习惯不好,他走上社会有什么用呢?没多大用处的。所以苏格拉底说:“智慧是什么,指挥是一切事物都系于灵魂,而如果灵魂本身要成为美,就都系于智慧。”

心灵美比形象美更重要。心灵美指什么?他观察事物的方法,社会价值观,社会责任,这是他的美德。所以各位老师你们想一想,现在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德育工作实际上最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灵魂美。通过学校教育对他形成的除了知识以外,还有道德操行,这就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三个是得到教育家,里弗。他认为智慧是对情境的感知、辨别和顿悟,是一种领会力、理解力。

领会力、理解力一定是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突发点,一定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这种领会力、理解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他一定要有情境,一定是在一个共同学习环境里面,在这种情境里面老师给他激发,这个时候他感知了。这个感知就是把脑袋里面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经验都调动起来了,调动起来之后突然之间领悟了。现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间,我非常强调学生的参与。老师不要一讲到底,一讲到底学生就不动脑筋。学生动脑筋实际上是顿悟的前提,你没有给他顿悟的前提要他顿悟,他永远不会理解、永远不会领会。因为他所有得到的知识和方法,都是老师你传授给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是多元智能的创立者。他认为:“智慧是人的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里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

我举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证明潜能是如此之重要,而且潜能是怎么样被激发的。我们学校每年有秋季运动会,有一年学生会给我提出:“都是学生在跑、学生跳,老师也要参与。”我说:好,老师也要参与。我说:不能项目太多啊,老师都是成人,都是老骨头了。一个是60米跑,一个是跳远。我带头跑60米跑。我想,我不能跑的太差啊,我要练一练。每次学生放学走了,我都在操场上掐秒表,再怎么努力的跑都是13秒几。你们知道我在运动会上跑多少?跑了13秒。为什么啊?什么发生变化了?环境。我还一样跑啊,我一样卖力啊。因为我在练的时候面对的是体育教师,我在运动会上跑面对的是3千多个学生。我也不觉得我那天跑的特别卖力,以前练的时候也是这么用力。但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之下,我的潜力被激发了。我想一个人从多元智能的理念来讲,语言智能、音乐艺术智能、运动智能、创造智能等等,每个人都有他的强项。

班主任拿到学生的资料看首先会问:有几个特长生?因为特长生是降分录取的,这些人越多影响班级的平均分数越多。小学还没有这个,初中、高中非常明显。所以这些孩子平时365天里面364天都是有压力的,惟有一天扬眉吐气。哪一天?如果开运动会,班主任对班里面的体育特长生一定是笑脸相迎。为什么?因为他可以给他们带来荣誉。艺术特长生在学校搞艺术节的时候,这时候学生可以为这个班争得荣誉。我们的老师往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人的潜能是不一样的,人的强项智能是不一样的。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评估就是学习成绩。这科学吗?不科学。

钱学森对智慧有一个解读,他说:“智慧包括量智和性智。他认为人的智慧由两大部分组成:量智和性智却一不成智慧。量智主要是科学技术,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性智更多的是人文科学,从整体感受去理解事物,去认识世界。

我们读数学的时候,老师先出道题,这道题学生都不会做老师才会讲。然后他再出一道题,我们都会做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个定律。所有的知识通过年段的加深,知识的积累,最后从量变到质变。

性智就不一样。最典型的案例,每个学校组织学生去看电影,学生评价:好看。不好看。这本书好看不好看?我们有一个大概的评价。专门的演员的演技是专业人员去评价。我今天报告完了之后,主办方了解一下。是还可以、一般、不怎么样。你不会说我们哪一个字错了,不会的。你是总体判断。

思想价值对人文、社会、哲学、艺术,这些学科一定是先从整体把握、然后细部分析。我们所有的文科、理科,有的文科强、理科弱,有的理科强、文科弱。实际上都有一点偏科,偏科说明认知有偏差、思维性能有偏差,而不是说这门课学的好,那一门课学不好。

除了单向灌输还有什么?

我们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吗?没有。他的学习能力强吗?没有。我们教学、学校教育要思考一个重大的转变,学习应该是合作的。合作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

杜威说过一句话,他说:“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协同生存的方式。”

这个话展开一点说,以一个班为例。50个学生有穷人家的孩子,有富人家的孩子,有胖孩子、有瘦孩子等等,各种各样的都有。这些人由于学习的需求到了一个共同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班级,在大一点就是学校。老师也是一样,有男的、有女的、有教不同学科的等等,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脾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知识结构就造成了学校的类型一定是丰富型。所以一定是协同的,而不是一种单一的。

下面我讲合作学习的三个原则。

合作学习的原则有三条:

(1)信任的彼此依赖。

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现在农业越来越强调合作形,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单干开始、承包开始。现在你们关注到没有?越来越多的单干现在合作了。最典型的案例就在河南,刚开始承包的时候把大片的平原分割成小块、拖拉机都进不去、收割机用不上,刚一踩油门到头了,再调头压倒一大片麦子。后来把田埂产平,然后统一耕作。拖拉机在里面纵横驰骋,效率就高了、产量也就高了、成本也就低了。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我们要学知识,每一个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全,那他耗费的时间是巨大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间,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去进行学习侧重。这种学习就是一种互补的学习,因为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信任的依赖,而不是缺我。因此我们说现代教育强调学习的合作形,是基于每个人都有他的学习特长,每个人的特长和另外一个人的短处进行互相取长补短,那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有一个木桶理论,木桶的水位高低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决定于最高的那一块板。我们要解决学习的均衡化的问题,必须要把最短的板抬高,这样水平也就提高了。

相互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2)积极的知识互补。

所谓积极的知识互补是指什么?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不同、先天认知差异等等,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上海的孩子和内蒙的孩子在一起,上海的孩子一定是没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感觉,他没有实地的视野感觉。这次达人秀里面有一个来自内蒙的小孩子,他发出的音律、宽阔度在城市里面是没法练得出来的,一定是在宽阔的草原上面,他看着蓝天白云、看着风吹草动见牛羊的场景、这种视野就出来了。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可以取长补短,文科可以和理科学习互补;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比较熟悉,城市的孩子对城市比较熟悉。外国的学生到了中国的学生家里面,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家里面人都不说话。为什么不说话?吃完饭以后学生就到房间里面做作业了,父母亲外语不大行,跟外国的孩子没法交流,他们就大眼瞪小眼看电视,看电视外国小朋友又看不懂。

知识互补的学习过程是必须要通过合作学习形式来的。

(3)独立的个体责任。

我们当老师,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面我们组织一点讨论。提一个问题4个同学一组,你们去观察哪一个同学最认真。组长。因为什么?因为等会儿老师要让每个组汇报的时候,这个组长是要起来发言的。但是三个组员会不会积极的投入?绝对达不到组长的努力程度,因为他不是没有责任感,他是不需要代表小组起来交流的。

我们现在讲的课堂教学的讨论模式,实际上最终要解决的不是讨论。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有责任。我在云南的时候看到昆明34中,他小组讨论是很有特色的。一个是新闻发言人,一个记录员,还有一个是材料整理员,还有一个召集人。新闻发言人要把大家的观点整合起来,材料整理员要把相关的资料提供出来,记录员要把讨论的话记下来给发言人,召集人要组织。第二个问题是原来的新闻发言人变成了记录人员了等等,第三个又变了。这才是真正的合作讨论。

除了机械的训练还有什么?

我们现在要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机械训练要,但是只有机械训练是不够的,必须关注他的阅读。阅读的问题我举一个简单的事例。

(1)每年高考英语学科的单词量上海是要掌握5千个单词,从小学读到高中、你去高考,5千个单词量。香港8千个,台湾9千个,俄罗斯1.2万,美国2万个。

我们从英语单词量的掌握就知道了,中国学校的教科书是薄而又薄,教辅书是多而又多。国外的教材厚而越厚,教辅材料基本没有。因为我教材里面给你的东西,你到课外要自己去学习,传授给你的是一种方法,让你更多的运动方法去自我学习。阅读我们现在比较担心的问题,一个民族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

(2)我在东京、香港、台北、上海,用目测的方式对地铁里面阅读的比例做过目测调查。

东京地铁大概阅读的人群比例是在70%-80%,也就是说10个人里面7、8个人在看书、看报,而且东京的地铁没人打手机,手机都是静音的,没有大声说话的,安静的不得了。在台北和香港地铁里面差不多50%,在上海的地铁里20%左右。

大家想,坐地铁是哪些人?成功人士、有钱人士有私家车,打工的人是骑自行车,坐地铁的人都是那些小白领,他们在努力奋斗、他们都是今后成为社会的中产阶级的。这部分人是社会的大多数,这部分人的阅读习惯觉得了他的阅读素质。

我在这里面引述三个事例:

1.你读什么就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美国人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1)专业。(2)除了专业以外的一种文化精神的、文化的阅读。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说一个人只有专业阅读是不够的,专业之外的阅读可以打开他的视野,可以使他的学习领域不断的扩展、兴趣不断的提升。

如果说我们整个国民素质要提升,一定要提高阅读的能级。不但是量的多,更重要的是质的高。

2.以色列的案例。

一个小小的以色列战争不断,资源极缺。他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冠。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所以我们知道以色列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犹太人先天聪明?不一定。犹太人对子女的教育不输于中国人,但是他对孩子的阅读培养简直是非常惊人的。我们学校有一个校友在美国哈佛医学院,他的儿子娶了一个以色列媳妇。他的儿媳妇从检查怀孕开始每天3次祷告,每天早晨天一定时间的音乐,每天晚上朗诵诗歌,而且不管在哪里她都坚持做这样一件事情。早期教育,胎教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了。现在《纲要》已经把0-5岁的教育也纳入到整个的国民教育体系,这就是家庭教育。

有时候开家长会老师跟家长说:1.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笨。学习成绩不好就说“你这孩子这么笨。”实际上是在骂自己。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基因的遗传是无法违抗的。第二个问题出在哪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3.去年暑期我在江西发展学院看到一副对联非常有意思——让读书人有钱,让有钱人读书。

让读书人有钱也就告诉我们,中国的读书人还不够有钱,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把应该读书的时间花在挣钱上。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进一步重视知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有钱人读书”也就告诉我们,中国目前有钱人读书还不多。有钱人读书不多一定会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大学、中学、小学里面教师;我不是说他们师德不好,我不是很赞同什么事情都讲老师的师德,老师的师德实际上一定程度表现社会的压力,但是也确实可以看到教师队伍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我们必须要提升它。让我们读书人都有钱了,大家都来读书了,觉得可以通过读书有钱,或者不用担心钱的多少而安心的读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和谐社会。

我们休息10分钟。

[中场休息 10分钟]

二、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我觉得教师比较关注的教学问题应该怎么处理?我觉得教师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理解教学的真谛是什么。

[PPT图这张图片有意思吧?一个外国的小女孩头顶着一个邮箱。我们思考一下邮箱的功能是什么?收集。也就是说所有的投递人员把信投到里面,然后邮递员来把开启。它是暂时的储存功能。另外一张是小男孩头上有一片土壤,然后是郁郁葱葱的秧苗。]我们到底是把学生的脑袋作为土壤,我们给他播种、施肥、建苗,让他得到最好的呵护还是把他作为一个邮箱。这两种学习方式决定了教学追求的价值不是把知识简单的投到学生的邮箱里面去,而是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土壤里,然后让他自己成长。这两张图片从哪里来的?英国的一个总督学。

中国、外国搞教育的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学的价值是什么?是让学生能够自己生长,这种生长出来的东西是他自己脑袋里面长出来的,所以是扎根的,不是暂时的储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如果说我们过去研究教材比较多,研究教学的方法比较多,教的方法比较多,那么现在要改变。教的方法要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什么?怎么学。要研究学生,研究怎么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学的更好。

所以我们有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追问。

1.我们若干年前的“一桶水”,现在尚存几许?

我教了5年书,教了10年书,原先师范的一桶水现在只剩半桶水了。那么教师知识就要补充,这种补充是从知识量进行补充。语文、数学,每一门学科都在发展,知识爆炸,我们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后续补充,所以现在强调老师的进修、校长的研修。这就是老师成长必须要做的一件自己的事情。

2.我们现有桶水的“水质”如何?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问我们知识的量,第二个问题就是问我们知识的质。你的质怎么样?我们知道现在所有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是过去几千年人类对自然认知的一个结果,那是过去的知识。我们培养的人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现在学习的方式是现在进行式。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本学科的知识、还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更广阔视野的全科知识。所以老师知识的质量要提升。

3.学生的那“一杯水”非得全部由老师倒给他吗?

这实际上是对“满堂灌”的反思。10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的学习能力强,我们称之为“找水”的能力强。你不必给他倒满一杯水,倒满一杯水就没有能力培养机会了。有的学生找水能力差,原来水杯里的水又少,那么老师就要给他。倒水要因材施教,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你少给他一点,更多的让他自己去找水。学习能力弱的,学习能力差的你多给他一点,这就是传统教学里面讲的“因材施教”。

4.你教给学生“汲水”的本领了吗?

就是取水。第四个问题是强调我们的“学法”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你不能说:“我会学了,我教你们就像我这样学。”因材施教应该不同的学生给他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指导。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河里的水跟井里的水取法是不一样的。城市里的孩子到农村去到井里打水就是打不上来,然后要老师、老农民告诉他们。

知识的获得有的时候获取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比如:网络。穷人家的孩子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所以你说:“大家到网上去下载资料。”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有网络,农村的孩子或者家里贫困的孩子就没办法。所以你必须要使得你的学习方法指导越来越多的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条件。

这4个问题我是讲了3年改了无数次,一开始是7个追问,现在把它浓缩为4个。

第一个问题讲教师的知识量,第二个问题讲知识的质,第三个问题讲教学方法的改变,第四个问题讲学法指导。

教师专业素养一定要从4个方面全面的去考虑,知识很丰富没有方法就是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他一定是讲求方法的,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水源、不同的取水的方法就是不同的学习方法。

[PPT图这张图片是青蛙在岸上,小鱼在河里面。青蛙小时候是蝌蚪,和鱼儿一起在水里面生长,后来长大腿到岸上去了,尾巴消失了,它可以作为两栖的,它的生活环境改编了。有一天回到了岸边遇到儿时的伙伴有一段对话。青蛙告诉小鱼水里面看不到的动物,有奶牛。内蒙古奶牛最多了。看到奶牛了,还看到什么了?看到长角的是什么呀?牛、羊。还告诉它看到了长胡须的是山羊。这些信息是鱼儿没有看到过的,它在获取这些信息的时候,它根据它的生活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它建构的东西像四不象,但是有一样基本的形态像鱼,因为它生活的世界里面看到的是鱼。]

这就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从书本到书本是不够的,学习一定要有更多的经历,看得多了就知道的多,看得少一定知道的少。他还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任何的学习都是外在信息输入,要靠自己来建构的。他生成的知识是学习者自己生成的,老师教给他的都是各个点,最后合成是要靠学生自己的。所以老师给他再多,他就是各种信息堆杂在一起,所以形成了一个“四不象”。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故事,就是:学习应该是拓宽他的学习领域,使他的学习经验越来越丰富,这样使得他学习经验的时候能够调动原来的经验。

学生可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面学的最好?有5种情况。

1.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的时候。

我们有的时候看学生上副课都不听,主课都听。为什么啊?因为要考试。有的同学文科考,理科学习不感兴趣,所以他上课就效率不高。我们老师能做的是什么?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引入,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听了一节课,有一个数学老师讲的内容是数学的内容,但是他开始引入是什么?他说:“同学们我们再过一个礼拜就要去春游了。”他提供了历史上面前3年这一天的气象情况,然后又设定了一个3天之前上海的天气是什么,让他们去推论今年春游的这一天天气是什么?数学课提这个问题设计的多么精巧?一下子调查了所有学习的兴趣。因为春游是每个学生所期盼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在讨论、计算,在推论。然后有不同的结论,然后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老师用一个数学的算例告诉同学们怎么推测。

学习的内容要有好的切入作为一种引导。

2.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会学的更好。

学生发高烧、胃疼一定学不好。学生的心理也很重要,昨天晚上父母在家里吵架,第二天小孩上课一定心里不稳定。他在担心父母亲吵什么。要离婚?要分家产?

3.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的时候。

同样是一堂课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既有讨论的、又有演示的,又有实验的、又有头脑风暴的等等。好的教师擅于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根据内容进行组合。

4.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时候。

当这个时候一定学的最好。我讲一所美国学校的校训,中国学校的校长用这句校训就得下台。三句话:(1)让我听,我记不住。(2)让我看,我会忘记。这两句话实际上讲的是对的,当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让学生不能忘记、不能忘记家长讲的任何一句话。做得到吗?做不到。因为你老师也会忘记校长关照你的事,家长也会在单位里面忘记领导关照的事。都有这个可能嘛。第一句话大家猜一猜是什么?(3)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如果一堂课学生参与,每个学生的参与那就是最高境界了;部分同学的参与可以调动整个班级的气氛。所以老师应该擅于调动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5.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事情的时候他一定做的好,一定学的好。

这个话怎么说?你们所在学校的校长或者教导主任让你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他说:“这件事情只有你能做,只有你能做得好。”你会怎么样?你会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你会加倍投入的去做。学习也是这样,学生也需要调动。当你对你的学生说:“某某同学,你今天回去准备一个课件明天对我们全班同学讲一讲。”这个学生晚上做到再晚也不会感到累,因为他觉得老师信任他。

我们对学习方式进行一些比较。

1.能够知道答案,能够提出问题。

前者是什么?前者是老师讲了我懂了,他懂的东西是老师教他的。后者是什么?能够提出问题,他能够从老师讲的里面悟出新的东西来。所以老师不要觉得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捣蛋,一定程度上面说,一个老师被学生问倒,这是你教育的成功。你要保护学生提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因为他在思考你讲的问题以外的问题,这就是一种主动学习。

2.带着兴趣去听,表达有力观点。

这个前者是听,是被动的;后者是表达,是主动的。如果今天我说第一排的人报告结束要到台上来表达,这一排的老师一定会是听的最仔细。如果没有这样的那就是被动的,表达和我无论,我就是被动的听。

3.能够抓住要领,能够演绎推理。

前者的思维特征是收缩的、归纳的,他是一种归纳能力,是对所有信息的归纳。那么信息哪儿来?老师那儿来。他只是给老师的信息进行归纳。后者是能够演绎推理,老师讲出“1”,他可以推出“2”、推出“3”。

4.善于循序操作,善于创意发明。

前者是守规矩,后者是不受规矩。我们说:先要守规矩,再不守规矩。你不能说一开始就不守规矩,教育首先让他守规矩,然后不能满足于守规矩,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我提两个问题,不是测验大家智商。第一个问题,世界最高的山峰是哪一座。不用回答。第二个问题,世界第二高的山峰是哪一座。肯定不是100%的人知道,乔戈里峰。这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们容易记住“第一”,而且容易记住“第一次第一”。一个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那是人无我有的。如果是人无我有的境界太高,那么人有我优是可以做到的。大家都有,我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这是可以追求的。

人才、人才,就是人无我有,他有竞争力。产品也是这样。如果说大家都做了,我做的比其它品牌要好,你又有竞争力了。所以学习一定要鼓励后者,但是鼓励后者有一个前提,前者一定要做得好,没有前者后者也不可能做的好。

教学的作用系统可以用这样一个图式。用一个比喻,就是导游和游客。我归纳了三种导游:1.只导不游。2.只游不导。3.又游又导的。只导不游的是举一个旗子,景点快跑,然后出来到了卖场拉着大家去购物。只游不导的是什么呢?到了这个景点,一个小时后在这儿集中,然后门票一发他就不管了。教师是什么啊?又导又游。导是把学习领进知识领域,然后带着他们探究这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景点,一个难点就是一个景点。整个导的过程中间,给游客介绍这个地方景点什么特点,有什么典故,绘声绘色,这样游客就游的很高兴,觉得这个导游好。

所以我们把教师和学生做这么一个回路系统,教师主导型主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学习的过程就像游客对这个景点,你觉得这个景点怎么样?我觉得这个景点不怎么样,我喜欢另外一个景点。可以吧?可以。所以学生应该是发展性的主体。老师要考虑学生的要求调整,学生要根据老师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对知识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从被动到互动的根本转变。被动到互动,那就是合作。

学生的学能素养有5个指数,A表示优秀者。

1.注意力。

我今天非常高兴,我讲到现在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非常集中,可能是尊重我。注意力的稳定对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起很大作用的。上课三五分钟就坐不住了,有的学生坐40分钟可以纹丝不动,全神贯注。

2.记忆力。

注意力高、注意力稳定了记忆的效率就高了。背一篇课文,理解和不理解背是不一样的。理解了很容易背,不理解死记硬背。所以记忆力和注意力有关。

3.观察力。

我说我们的老师现在出题就是设陷阱,一路设陷阱。观察能力强的就知道老师可能在这个地方设陷阱,仔细观察、敏锐的发现问题。一到题这次测验做了,下次测验改了一个数据他就发现不了了,他就掉下陷阱了。

4.思维力。

缜密的思维。创造发明一定基于思维是缜密的,思维的缜密是基础。

5.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教师研究教学问题,首先要研究学生问题。研究透了学生问题,教学一定有效果。

教师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他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教师是严禁的研究者,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让研究成为习惯,什么问题都研究研究、教材要研究、学法要研究、教法要研究。教师还应该是个积极的创新者,让创新成为一种追求。如果说一个教师三种角色都做的非常好,一定是一个优秀教师。

最后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这个是澳大利亚的一位农夫,当年61岁。在1983年参与了875公里的马拉松,最后他跑了5天15个小时,比第二名快了9小时。可以对这个案例做不同的解读,我的解读是什么?因为这个人不知道这个长跑比赛的规则里面规定每个运动员,最多每天可以休息6小时、睡眠6小时,他不知道,所以他一天到晚跑。他不知道规则,所以规则的缺失是一个原因。

老师们,现在教育改革,你说哪一种模式最好?很难说。哪一个地方的教学改革最好?也很难说。上海的模式放到内蒙古不一定行,内蒙古的形式放到上海来也不一定行。所以我是鼓励所有的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头创造自己的规则。

谢谢大家,谢谢!

我这个课件可以拷给主办方。

(全文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0:06 , Processed in 0.0802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