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 储朝晖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唐智松
从教育史学角度看,《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一书对中国60年来的众多重大教育问题作了纵向的历史梳理。从1949-1956新中国教育的新篇,中间历经跃进、调整、混乱、恢复、改革、重启、跨越,到2003-2009期间发展,作者用较大篇幅描绘了中国教育60年来曲折中前进的历程。作者对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扫盲、远程教育等60年来的规模与数量进行了系统的检视。作者注重让历史事实说话、让历史思想作结论!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摒弃了僵化的时间顺序递进、历史材料堆砌的史学手法,细致描述了中国60年教育纵向发展中的各个侧面的主题,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与你拉中国教育历史家常,这种作者自创一格的“集为人学法”的范式,显得语言亲切、让读者感同身受。
从教育原理角度看,该书对每个教育学理上的问题在中国60年的变化情况作了横向的思想清理。如对中国教育60年在发展历程、规模数量、品质评鉴、价值取向、体制设计、管理技术、决策运作、教师职业等方面系统阐述。再如对60年来中国各类型教育在效能、公平、开放、秩序、自主性等学理角度的系统思考,等等。如果单从章节结构上看这些内容,它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学“学理”味道,它对教育学体系中各重要主题做了历史层面的梳理、评价,可称为教育学课程各章内容的历史性辅助材料集!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沿用现在众多教育学类论作中的那种单纯而近乎苍白的“哲学思辩”范式的套路,而是欲确立一种论著新范式:即对中国60年教育的各重大主题从内涵厘定、历史演进、特征概括、问题剖析、方向探讨等角度进行系统阐述,像一位满腹经伦的辩士在向你阐述中国教育问题,这种论从史出的手法,显得学理清楚、让读者心悦诚服。
从整体角度看,该书史论融合的品味非常浓厚。比如关于中国教育方针、目的的演变,作者从个人与社会两极价值取向,对中国教育价值上60年来的变化,从向工农开门,到为政治、阶级斗争服务,再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自我设计问题、主体性问题、为人民服务,直至以人为本的回归,作者做了历史的、哲理的系统辨析。
同时,作为史著新典和论作新范的融合体,还体现在作者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关切上,如政治工作者管理学校、中国式校长负责制、教育家办学问题、教育决策个人权威化、有限存在的民主决策、缺乏理性的教育学术,等等。对这些较为敏感而又影响重大的问题,作者既没有学究们“拉风式”的炫耀,也没有决策者“上帝式”的口吻,而是以时间进程为线索、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禀持理性思考、科学论辩的态度,做了实事求是的剖析,并从理论再思考、制度重设计方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可以说,该书的品位就是对此精辟论断的诠释。正如作者指出的: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中国当今所处发展阶段和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趋势都需要中国教育在品质上整体提升。观察中国教育的现实,也不难理解作者的用心:当今中国教育改革虽然如火如荼,但却还存在不少有悖理性的杂草、不少非科学性的败笔。因此,作者指出:中国历史文化客观上提供了实现中国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前提,而现实中又存在不少阻碍提升的因素,能否创造条件使这一提升成为现实是该书力求探索的问题。
该书之所以能够在整体及纵、横层面形成如此格局,离不开作者自定规范:一者,所述内容有实际意义和价值,让事实表达观点,用历史人物的话表达观点。二者,尽可能利用多方面的材料,再在其中甄别精选,避免孤证,尽可能确保所写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
当然,对偌大中国长达60年的教育做近百万字的研评,本身就要受到很多限制。所幸的是,在有限篇幅里,作者以深厚的历史功底、雄厚的论说笔力,纵横厘清而又史论融合的功底,展现了力图开创史著新典、论作新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