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孝昌刘国琼]:系马高楼垂柳边——《沽酒与何人》阅读记===[管季超红字读札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3 08:3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系马高楼垂柳边
——《沽酒与何人》阅读记

文/[湖北孝昌刘国琼]




==管季超读札:
1,谈及一本读唐诗的书,用一句古诗为题,是相宜的;
2,请注意:是‘阅读记’,不是仅仅的‘书评’!或者说,作者写此文的最初动因,是谈读此书引起的自我感受。
      能引发如此丰沛的读感,也只有比较好的书,才做得到。



                                   1
    孤独的酒,实系挣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是绝望,挣扎过了。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是提示着希望,让无数的年轻人热闹着扑身广阔的天地去,企望大有作为。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梦醒后是挣扎的。普通人在生死、得失、爱恨、名利与淡泊之间也是会挣扎的,是挣扎着的,我们概莫能外。
    时间这东西稳步向前,翻过一道道山丘无声无息,将我们弄得尴尬不已。在我们尝试望一望星空时,不小心都老了。在我们试着喘息一会儿时,乌龟王八已经跑到前面去了。包括我们曾经唱过的歌,演唱者都死了。我们每一步选择所收获的几乎都是苦果,因为总有更好的在彼岸。我们活在永远的遗憾中。
    活着,没有意义。扫帚到了,我们肯定会灰飞烟灭,就像此刻一只蚂蚁的生命取决于我,他们自己决定不了——我们的生命也取决于未可知的自然,病者可能一活再活,好人或许即遭天灾人祸,转瞬即逝。所以古人讲好人不长寿,坏人万万年。因为好人在减少,坏人在衍生。况且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的二分法是靠不住的。



===管季超读札:文学作品能引发读者的人生思考,不同年龄和经历的读者,思考的角度会不尽相同。
                             这一段话中,甚至连该书作者周芳的名字也没提及。但总是由读到某篇周文所引起的。

                            2
    周芳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随后的成长也是几乎一帆风顺、让人心生羡慕的,这孕育出她的理想主义。七十年代人的理想主义是稀有的,即是曾经怀抱着理想的,也往往在市场的惊涛拍岸里消解。当一部分人在昏黄的路灯下握手言欢,一部分人在喧嚣的市井中交易交欢,周芳藏在城市某处的阁楼里读书、思考,执手文字。不甘堕落、不甘沉沦、不甘平庸成为她精神的特质,生活选择之一种。这种理想主义的种子注定在现实面前充满焦虑、紧张、纠结、执着乃至冒险的成分。周芳式勤奋的跋涉者,行走的愈远愈不见当初出发地的憧憬,那是会寂寥的,孤独的,困惑的,疏离的。当所有的努力指向徒劳,这种理想主义沉淀为感伤主义。



====管季超读札:‘文学评论’基本上成了‘文学吹捧’,熟识的朋友间也得多说好话,出于欣赏/出于鼓励/出于友情,都可理解。
                                  国琼是将周芳放到整个70后作家的大的群体中,去分析判断的。这视域,也就较为宏阔。

                              3
    何以回到故乡即是胜利?因为故乡中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仅是生产分配的关系、经济动物的关系,而是在祖祖辈辈长相厮守中所建立起来的依赖和关怀。也正因为此,人与人、人与天地、人与这土地上事事物物的关系便一直保持着和谐与平衡。就在这和谐与平衡中,不仅人有了尊严,即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各种花草树木都有了尊严,也各自尊重彼此的尊严。这是周芳记忆中最深切温暖的色彩与图景,是她执着于文字的如黄永玉言“永不枯竭的故乡思维”。随着从乡下进城市的步履,这色彩与图景被功利主义、物欲主义冲刷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皮鞋锃亮而冰冷,草鞋的童话再也拾不回了。永恒的失败已经铸就。故乡之可追忆,之要寄信,之要“近”,之要“相见”,乃在于“打错电话的父亲”,乃在于“携来土特产的母亲”,乃在于儿时之味道,儿时的游戏,儿时的环境天地。这些美好的自然之物事,在城市里呈现就显得怪异可怖,让人无法接受。我和邻里的相安无事与所有城市人一样都因为母亲之串门问候而紧张不安,乡下的正常成为城市的不正常,母亲的正常成为我的不正常。我们已经不关心邻人是谁了,因为“远亲不如近邻”已经淡化烟花,远亲已消解,兄弟姐妹都可能消匿。在独生子女政策这一人类奇葩之下,兄弟姐妹关系都消灭了,何况是邻里关系呢?这样一看,贺知章一声你从哪里来、找谁的沧桑问候竟然有些喜剧色彩。毕竟人事已非,故乡犹在。而如今呢,“故乡已沦陷”,我已无能为力。

===管季超读札:推想国琼君是真细心读过《沽酒。。》的,边读边思,乃有这若干文字。



                               4
    城市化、工业化、物欲化滚涌而来。生命的焦虑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愈来愈深,像冰一样冷漠。当现实无力改变,幻想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奢侈的。每个人都会寻找自己的呼吸之孔。一次病中醒来,周芳发现了唐诗。她执着于“古”。古,距今远矣,距时尚远矣,是时间的概念,更是心里的尺度。爱好唐诗的人,不肯随波逐流,不相信时间可以改变永恒的美。他们固执的坚守着,心里充满悲愁,也可能充满快乐。

=====管季超读札:间接地点出了此书的精神价值。

                               5
    然而中年人,大多还裹在形而下的物欲里。处于焦虑之中,对世间发生的许多事情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周芳有所不甘,还清醒着观。她有她的良知,她有她的担当。作为一个底层小女子于家国人生怀抱着匹夫之责。这种品质在当代中国愈见稀有,也就愈难能可贵。当许多人逃离变革的祖国,把子女送到异域他乡的时候,她在坚守故园凋谢的草木、惨白的院墙、没落的晚霞。故园之念成为她最后的寄托,是理想国。很多时候,她是在这理想国里收获喜悦、回味幸福、眺望未来。故园之思是向后看,即是向前看,原是同一条路,隔着千山万水,可能是不归之路,也可能是柳暗花明。


===管季超读札:将周芳放在‘中年人’‘小女子’这个群体里来夸。夸得比较‘散文笔调’,不是直白地‘硬夸’。


                               6
    “五月,我目睹一场杀戮”。阁楼里的周芳偶尔会走近窗前,看看窗外的那几棵树,“记得故乡老房子前面那一株杨树”。她会看见广场上卖栀子花的妇人,邮局认真寄信的七旬老翁,月光下被风折腾来折腾去的一只空酒瓶。周芳是悲悯的,她怀着人间的大爱,将目光投向那些弱小的生命,微末的事情。于这弱小与微末里溅出人性的光,自然的光。或许这也是周芳所以孤独的根子。



                                7
    我读唐诗,是日常之美。在古人的生活里凌波微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一首首唐诗,是窖藏千年的老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唇不沾酒而齿颊生香,千年之远的长安与近在咫尺的白兆山都是酒仙味道。想象那杯,那壶,那樽,那陶罐,亦必唐三彩模样,倾国倾城,风华绝代。周芳在唐诗里沉醉过、惊醒过、嗟叹过。之余不甘,她要借唐朝那杯酒,浇她心中这“块垒”,现代人心中的“块垒”。那是怎样的块垒呢?论者以为宏大情怀,以为精神探险,而我要说的是普通女子的块垒,不甘于平庸,于这平庸里再造一个茧,又一个茧,放出幽明的光,终于自己在这光环里束缚住。她写自己的亲人,几乎都是直见性情,寥寥几笔即形神兼备。她笔下的父亲、母亲、女儿莫不如此。而于女性最重要的一个关系,即夫君她却极少提及,甚或搁置自己,顾左右而言他。个中曲折是旁人所不好管窥的吧?而作为女人,又如何真回避得了呢?“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悔”也是纠结的吧。



====管季超读札:唐诗是说不尽的。
                                刘国琼和周芳也没说尽。
                               其实我们不是在说唐诗,是在说唐诗里映照的我们。



                               8
     我佛慈悲,投身饲虎。囫囵中的顾准折下肋骨当火把照不亮民主法治的通途。小女子周芳投身唐诗的酒窖里,酿造一壶现代的女儿红。她不知道,大麦高粱已不是长安那时候的大麦高粱了,长江黄河的水也不是清泉石上流了,纪叟酿的老春也只怕黄泉里才有吧。一杯鸡尾酒注定是苦涩的,寂寞的。



=====管季超读札:精神,是与先贤相接的;女儿红,滋味醇厚;真能进到书里的读者,不会太多吧?

                                9
    一再地比照,古人与今人、国人与洋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古诗与现代意象、人与土地及事事物物,是周芳切入唐诗的酿造法。不比不知道,一比飞流直下三千尺。此岸与彼岸,摆渡不止。于这间距,可以是飞,小鸟一般掠过。也可以是狮虎盘踞。我不忍柔骨嫩肩、小鸟依人的周芳如狮虎盘踞的样子,我更愿意见得鸟儿飞翔之姿。四卷五十四句诗何如是四个人来玩的一局牌呢?斗地主也好,打升级也好,消遣时光总要轻松得多。


===管季超读札:赏析《沽酒。。。》一书的写作特点,也或许,作为读者的他,对周芳的某些文字,有偏爱。对另一些文字,还大到用‘激赏’来作表达。



                                10
     周芳的才情、积累与见识是屈指可数的。然而过于经营的文字、叠加的意象,会妨碍文字的灵动与圆润。灵动与圆润,才是她的才情与性情所在呀。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固然值得尊敬;而人生苦不短,行乐须及春更可以效法。听说周芳要写小说了。小说的人生,香港董桥引西人的话说:情节要淡,情味要浓;记忆要远,念忆要近。接下来我要说,偶尔笔调太像小说还要收一收: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生活那点意思原只在这里。


===管季超读札:‘屈指可数’,这个评价既使加上‘在孝感的作家圈里’这个定语,也不低。

           ‘过于经营的文字、叠加的意象,会妨碍文字的灵动与圆润。灵动与圆润,才是她的才情与性情所在呀。’------这一句,最是当紧!!!

             这一段,是本文作者读书------读了很多,写作------有写作甘苦,也形成了风格,交友-------估计还眼光蛮高,之后,真诚地,说出来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8:42:46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4:36:23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23:03:10 | 只看该作者
门前风景雨来佳
--------王瑛和她的文




文/【湖北孝昌】刘国琼

    “早就不后悔了,人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用双手垦出这方沃土,没有理由不喜欢。(《仰望星空》)”在这小城里有二十年成长的时刻,读到王瑛这句话,我是佩服的。因为她是由衷的,而我是没有勇气说这句话的。

        二十年前的六月夏日,我和王瑛成为同事,一块从孝感来到称作“花园”的地方。我是故土归来,她是嫁夫随夫,还孕着子;她是从发达的南部来到北边,我是从贫瘠的山村来到城镇。一南一北、一城一乡、一男一女就这样相识、同事、同学朋友、同好文字二十年了。

       在这个过程中,王瑛逐渐学会“用入世的眼,出世的心感受生命中的一切”,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十几万字置诸我的案前,让我惊讶。在这浮躁的社会里,做女人能够从麻将场、家务事、自己的工作中超然出来,经年笔耕不辍,实属难能可贵。

        一路读下来,良有感焉。文化不是空穴来风,文学不是嫦娥奔月。文字要建立在日常生活的磐石之上,也唯有构建于日常生活之上的文字,才经得起日晒雨淋。这是眼前这些文字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即是王瑛做的有别于一些文艺青年的地方。她不是网络文艺青年,不热衷于风花雪月或者形容词藻,她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朝暮行走、晨夕对读中发现美、审鉴美、歌咏美。她的每一个文字符号几乎都是有着气息、气味和气温的。她的笔下,平凡人生的一切琐屑都涵有温度、温情和温暖,都可以诉诸文字而长久:亲人、同学、朋友、门卫、村支书、农民作家、病房室友……。

       王瑛是一位“执着于生命的人”,如她评说好友白鸽语。唯此执着,才能葆有健康的身,发现的眼,审美的心和快乐之灵。她写的很多人、事、活动,都是我曾经的,甚或与我很有关联的,而我没有记下只言片语,借口是熟视无睹,实在是淡漠了审美之心,近视了发现之眼。许多人大抵也如我一般吧。如她写《浸润在时光里的余香》的“老李”,写的是我们共同的朋友。我跟他交往更早、更多、更深,却至今未置一辞。或许是如她说白鸽“天高任鸟飞”,天高不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飞”。“让心飞呗”,方得有滋有味。其实朋友之情谊,或如一坛老酒,从来不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就酿在那儿,在某处平凡的土地下。“陈姐”是我高中隔壁班的女生,邻家女孩,毕业后有一面之缘,最近也有异国他乡的联通,酸甜苦辣、人生早晚,大家都是有所怀念或感知的,而如王瑛直见性情,则难能一见。于是我也想,一些人事物,倘能放一放,酿一酿,或许是另外一重天,另外一坛女儿红了。

      “我的生活一直是平淡的、简单的、顺利的。”王瑛如是说。我们当然知道。我在这“平淡”中见出“不平淡”,“简单”中见出“不简单”,“顺利”中见出“曲径通幽”,悲欢离合中见出“向上的路、明丽的光”,真是十分难得。她写的书评,也都是为身边朋友的说话,所以亲切可味,“知尔甚深”。如写白鸽的,说出了我们很多朋友所未曾道出话。

        王瑛是良善的。她用良善的眼光观察万物,万物可以善良的形姿呈现。实际上,万物是良善之姿态,而人人可有不同。善者味其善,恶者呈其恶。对于一只小小的麻雀,王瑛对爱人说:“不要用手去捉它,会弄伤它(《小麻雀》)。”一颗善良的心给予小小的麻雀,说小就小。说大,是看重生命,放眼自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形态与自然相处,与人相处,我们这个社会将美好得多,我们所处的自然亦将美丽得多。

        王瑛的良善尤体现在她的为人之道,为妇之道。热情、真诚、爽快、乐观是几乎所有认识她的人所首肯的吧。朋友场合,有王瑛在的地方,想听不到笑声都难。在夫家,按理说她是二媳妇(二儿子媳妇),属于可以当甩手掌柜的那种。而实际是,她担负起大家庭的主妇之责。大小事情尽量打点均匀,人情往来不厌其烦,老少都照应得周全,此不惟为妇之道,根子里是良善。她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周围人身上,有时不免忽略了女人的讲究。衣饰之美,是上苍给女人的特定规制,何妨全盘接受呢?

       一万亿人有一万亿人的生活,三百六十五日有三百六十五日的风景。王瑛坚守着“过简单的生活,做喜欢的事情,或装裱字画,或静静看书,抑或在电脑上敲敲文字。(《幸福了吗?》)”于是,她获得了平实的幸福。这平实是可羡慕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水流淌着的,徜徉其间,无须这山望着那山高,随处安分、安生,即是幸福。

        这里的文字没有按时间排序,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她在趣味上的取舍、文字上的精练、眼界上的开阔与读书方面的长进。单单趣味,她注目于地方风物人情,“故乡的风物才是最美的”;像文字,近年来写得《武夷山水一壶茶》、《我来了,只为你》,不再是平铺直叙地絮叨;像眼界,最近于病中作的《611病房手记》,全然不是一个病人的自我呻吟,而是将目光与触角伸向病友、病友的家庭、病友外的社会,进而触及深层的生命律动;像读书,“也许是书香的浸润,年近五旬的她,面色红润,气质优雅,跟以前相比好像换了一个人。(《枕上诗书闲处好》)’这是王瑛说朋友,何倘不是说自己呢。《又是一年高考时》里一个明智的母亲。《情忆旧居》里为人妇的年轮见证。病中的“两个母亲”,拳拳之心,溢于纸墨间。《如花女人》、《吾家有女》里对女性生命的由衷赞美与乐观眺望,都是可感佩的。

       王瑛不属于那种会编故事的人,她是那种见证生活的人。实实在在生活的人,按她自己引用的说法“在场主义者”,这是“天涯论坛”曾经的一场争论,我不太赞同。“在场主义”太无趣,人生不是“在场主义”,凡事跟“主义”扯上亲戚都不会太妙。

       我都说了些什么呢,是王瑛引用的一句话:“门前风景雨来佳。”这里的文字、故事真正是我们门前的风景吧。而这“雨”,则是她的记录,她用心的符号。这“雨”当然令人低徊流连。而我想,这“雨”,倘还能下得大一点,变化多一点,那色彩与流响将必是异样的吧。

       王瑛的文字是愈发精粹的。较我认识之时,删繁就简,去冗沉静,这都是难得的,弥足珍贵的。她的古诗词造诣是我所不能说三道四的,而不以辞害义,不以韵害义,则是我所坚持的,也是向她点出的门外汉的忠告。因为毕竟:生活是必不可省的,而平仄有时是可有可无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01:00:44 | 只看该作者
从“唐诗新闻”挖掘新闻写作“短实新”宝藏中国网-传媒经济 [url]http://media.china.com.cn[/url] | 发布时间:2013-08-04


摘 要: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关键词:唐诗;新闻;“短实新”的典范

新闻与文学看似对立的两极,因为新闻以真实为本,文学以虚构为基。然而,就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来说,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literature in a hurry)”,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news that stays news)”。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1],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一、唐诗“新闻”的范本——《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2]。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从“车辚辚,马萧萧”到“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以栩栩如生的诗句,展现了一个人哭马嘶、肝肠寸断的凄惨送别图景,触目惊心,震人心弦。紧接着,通过“道旁过者”即诗人提问,引出“诗眼”或“新闻主题”——“行人但云点行频”,即统治者穷兵黩武、频繁征兵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至此,以历历如在目前的现场描写引入的“导语”完成。

从“或从十五北防河”起,诗人引用了“行人”的话提供了一个“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鲜活典型案例,有力地阐述印证了导语。接着诗人从眼前的场景荡开,将自己在各地的所见所闻,浓缩在“边庭流血成海水”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八句中,实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拓展深化了主题。再下来,诗人又回到现场,引用“役夫”的话,说出“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的无奈和愤懑。紧接着,诗人又跳出眼前情景,发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千古喟叹,最后用鬼哭白骨、天阴雨湿的阴森惨淡画面结束全篇。

综上,在这首现实主义杰作中,诗人有如一位出色的“记者”,亲临现场,细致观察,深入采访,撷取典型案例、细节和引语,融入宏大的时代背景,辅以类“倒金字塔”式的谋篇布局,最终成就了这一“常新的新闻”。

二、针砭时弊、忧国忧民——唐诗“新闻”的主旋律

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他们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同情百姓,嫉恶如仇,针砭暴政、乱政、苛政、腐政,矛头所向,直至宫廷皇家。

风雅比兴、针砭时弊一直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之一。他自述“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1]”唐宪宗元和三年至四年间,江南等地大旱,白居易上疏请求“减免租税”获准,唐宪宗还下了罪己诏。诗人没有居功自赏,也没有歌颂“皇恩浩荡”,因为他发现,尽管“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但为了政绩,“长史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时,才传达免除租税诏令,让百姓“虚受吾君蠲免恩”。在《杜陵叟》中,诗人通过“岁种薄田一顷余”的杜陵叟的经历,揭露了皇帝和地方官员合演的“蠲而不免”的“双簧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唐朝许多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为己任,以诗人的敏感洞察现实,留下许多名篇佳作,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天宝十四载十月,“骊山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杜甫途经骊山,在歌舞升平中看到了社会大动乱的端倪,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疾呼和“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辍”的感慨。可惜,唐玄宗听不到“杜陵布衣”用“葵霍倾太阳”之心写成的这份“调研报告”或“深度报道”。十一月,安禄山举兵造反,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从此衰落。千百年后,俞平伯评价说,“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不为人所叹服。[3]”

以议论入诗,是杜诗的一大特点。 “自比稷与契”的诗人关心国事,感时议政,留下不少堪称“时评”的佳作。如嘲讽朝廷将帅无能、边患难除的《诸将五首》之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首联引述前贤“韩公”大败突厥伟业,颔联以 “诸将”屡屡借助回纥骑兵作对比,接下来点出借助回纥骑兵的危害,最后直斥“诸将”无能却坐享升平。全篇环环相扣,鞭辟入里。

三、唐诗“新闻”的写作借鉴

“辞达而已矣。[4]”新闻在写作上,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准确表达、传达、通达新闻主旨。唐诗“新闻”千百年脍炙人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写作技巧炉火纯青,曲尽其妙,值得当代新闻工作者借鉴。

(一)以人为本

任何新闻事件、任何政策措施,最终都必须落到每个人身上,从具体的人着眼,最能引起受众推己及人、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共鸣。

杜甫的《三吏》、《三别》正是因为塑造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典型人物,才使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跃然纸上,千百年后仍让人一唱三叹。《三别》主要用人物独白塑造人物形象,如泣如诉,锥心刺骨。《新婚别》中,“暮婚晨告别”的新娘身陷“妾身未分明”的窘境,心怀“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的牵挂,却深明大义,鼓励新郎“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无家别》中,“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回来却发现“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即使这样,“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最后,“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的“贱子”发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的浩叹。《垂老别》中,“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幸有牙齿在,所悲骨髓干”的老人原想对老妻不辞而别,不料“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情感、生离死别的情景,至今读来,仍令人“塌然摧肺肝”。

(二)闻声见人

新闻写作要求尽量客观呈现,避免主观陈述,引用受访者的语言,尤其是精彩的直接引语,是行之有效的有手段。

《三吏》主要用问答对话体写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潼关吏》中,关吏“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后说,“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古人评价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5],让人仿佛看到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士昂然挺立。

刘禹锡的《平蔡州三首》之二有异曲同工之妙。元和十二年,名将李愬雪夜奔袭蔡州,兵不血刃,破城擒敌,诗人用“路旁老人前致辞”,盛赞这一重大胜利:“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寥寥数句,抵得千言万语。

(三)细节传神

新闻写作中,细节运用得好,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最终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往往是那些似乎不经意间展示的富有人情味的细节。

白居易的《买花》大半篇幅讲述富贵人家赏牡丹挥金如土、极尽奢华:“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最后诗人没有发表空洞的批判议论,而是巧妙地用了一生动细节,对这种畸型事态进行有力抨击:“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田舍翁”的“长叹”不仅令人悲愤,更点出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的根源——赋税。

(四)言简意赅

既要短,又要言之有物、“言必有中”[5],这是对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但往往也是最高要求。在微博时代,叠床架屋、拖沓冗长、堆砌“美言”的写作方式,更是新闻的“杀手”。

唐诗“新闻”的精炼,令人叹为观止。杜甫的《石壕吏》全篇仅一百二十字,却生动形象、平白如话地讲述了一个“有吏夜捉人”的曲折故事,堪称“其事何长、其言何简”的典范,微博体最需要这种洗练文字。

诗人以“暮投石壕村”开头,不仅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成功地烘托出紧张诡异的氛围;紧接着诗人直入主题——“有吏夜捉人”,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经过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慌乱后,诗人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纲,借老妇泣诉,串起“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妇夜往”的惨绝人寰的遭遇。最后,诗人以“夜久语声绝,独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头,既交待故事结局,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幽咽”之声,至今犹萦回读者耳际。霍松林评价说:“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6]”其实这不正是对新闻写作的要求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包括唐诗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值得新闻工作者细细品读探究,应用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与元九书,古文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78.

[2] 杜甫.兵车行,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6.

[5] 浦起龙.读杜心解[M].上海:中华书局,1961.

[6] 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1:28:55 | 只看该作者
  阿零[孝感]:能饮一杯无 ———《沽酒与何人》书边小札

  秋天的美,来得匆忙,走得更匆忙,来不及细看,就已过完。酷暑一退,第一枚落叶便开始飘零,开学后诸多杂事缠绕,脚步鲜有停顿,思绪更难厘清,唯一悦心的是收到周芳签名的新著《沽酒与何人》,一喜。

  床头叠书乱如砖,并不喜拣,随手拿起,随意翻开,不论从哪一页走进去,读上几页,都能找回内心的安宁。合上书本,梦境安逸。算是癖。

  冬天于我,是视睡如归的蛰伏期,偎被捧读,别是一番的滋味。《沽酒与何人》在床头放了近两月,摩挲之余,纸上的文字便有了瓷釉的光泽,词语的温润,在台灯下生出温馨的暖意来。

  周芳的文字,氤氲着一种开瓶的幽香,是陶罐盛酒的清冽,适合沉醉。初识周芳的时候,是在四年前的一次酒会上,她端杯,腼腆地笑,朴素,干净,是文学青年的缩影,有才华,却一点也不灼人。

  过了两年,她送给我她新出的散文集,这个年轻的写作者在孝感不动声色地耕耘,像一朵静静开放在墙角屋檐的兰花,不动声色,却花香四溢。

  现在,展读《沽酒与何人》,我又闻到了浓烈的花香,且有微醺,如饮一碗地地道道的孝感米酒。比起《执手何须倾城》,它是一种新的文本尝试,每篇文章以唐诗为引子和架构,把父母、旧居、童年、邻里还有异国他乡的诸事串联其中,新的探索让文字灵动飞扬,又千回百转,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另一个沉醉的理由是她描写的细腻和观察的入微,这是匠心,亦是一份情怀。她写的是如今的事,是身边的事,可诸事的本意并非如今浮泛表象的事,她视野中的叙述,事物和人情,往往又偏离了它们原本的位置。在她安静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事情的本质被读者慢慢体察到,像亮光划过夜空,过了很久,才看到它拖曳的痕迹均指向已逝的古典时代。

  回到唐朝,那里有她喜欢的气息,舒缓,从容。旅行和写诗,情怀与况味,文字中有音乐的宕荡起伏,相忘江湖却又生死缠绵。每一条路都峰回路转,无限宽阔;玄衣仗剑,独行侠女,信手铺排文字的阵法,每一段都有一剑封喉的酣畅淋漓。但那剑透着仁爱,不取性命,只击要穴。当你在痛彻中愕然,她已剑锋回鞘,绝尘而去。

  周芳到底是何等灵异的女子?共同举杯的次数越多,见面的机会愈密,我就愈困惑。眼前见到的,分明是温婉清雅,在俗世的规则里谨言慎行。工作之余,沉溺家务,钟情文学,暗夜写作。当她写作的时候,总有把她当成窗前绣花的恍惚,在文字的后面,她是女儿,是母亲,是妻子,不再有仗剑天涯的不合时宜,安守一份岁月静好。

  一些小小的美,一些轻轻的善,这是我在《沽酒与何人》中更多的发现。即便激越,波纹漾开,还是轻,轻到叹息。这一点,别人模仿不来,就像我每次见到她时,她浅浅的笑中隐藏的小小的喜悦。

  她的亲戚很多,那些植物花卉,那些树,那些小动物,那些故乡的湖水,那些亲人,她们平等共生,水乳交融。写到母亲,她的笔都软了,写到她一次次按下的抽水马桶,心便一次缩紧。这样的叙事虽是日常琐碎,却烛照深远,涓涓细流达成广博。

  读完最后一篇,有“月色正好”的句子,抬头恰好应景。扉页上有签名的话:“但愿阿零喜欢!”,喜欢自在心中。合上书本,我在想:“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酒呢?端在白瓷杯里,泛着碧绿,细沫如蚁,暗香浮动。“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饮过周芳的这坛文字佳酿,便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1:37 , Processed in 0.06695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