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喜欢写作业的重要途径是,让孩子感到“我总是有方法”“我可以越来越好”
陈 虹 【案例1】一位七岁的男孩,刚上小学一年级三个星期,回家就说:再也不想上学了。去爷爷奶奶家,爷爷问他,上学好玩吗?男孩说:一点都不好玩。奶奶说:快去写作业。男孩说:又写那破玩意儿。妈妈形容儿子,每天早晨都磨磨蹭蹭不出门,不愿意去学校;晚上写作业也是拖拖拉拉,不熬到最后我跟他急,他就不写。勉强写了的作业也是乱七八糟,老师有时还给他画大叉子。这可怎么办哪,以后要读十几年书,孩子不得熬死。 当平凡的妈妈有了积极语言的意识,在陪伴孩子时将会做出非凡的事情。看下例: 【案例2】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一天写语文作业,作业的要求是把拼音和相应的图片连接起来。女儿连得正确,但连得比较乱。 妈妈说:“这道题作得不错,都连对了。” 女儿很高兴。 妈妈接着说:“就是吧……这个有点像蜘蛛网。如果能用尺子连,肯定会特别漂亮。你试试。” 女儿听后很高兴地把线擦了,认真地用尺子重写了一遍。写完后还说:“是挺好看的。”妈妈只是用了鼓励的方法,就让孩子高兴地把这道题重新做了一遍。但这个鼓励非常具体,是有方法的,而不仅仅是“你真棒”“真不错”。这会让孩子知道,如果变得棒或变得好,总是可以找到好方法的。 案例2的妈妈跟案例1的男孩家长交流时,男孩妈妈说:“我让我们家孩子擦了线段重写,结果这孩子把作业本给撕了。”出现这样的问题,肯定有孩子的原因,也必然有家长的原因。 从男孩家长对孩子的描述“写作业拖拖拉拉”,“不熬到最后就不写”“写了的也是乱七八糟”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没有积极期待,不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而且妈妈还说 “孩子得熬死” “我跟他急”“这可怎么办哪”,虽然妈妈说的是孩子在熬着,其实是说明妈妈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没有体会出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自己就是在“熬”着,被“熬”着的家长不跟孩子急才怪呢,被苦“熬”着,又总是处于“急”的状态的家长,怎么能静下心来、想出办法让孩子感到“我写作业时总是有方法”“我可以越来越好的”,所以,她只能仰天长叹:“这可怎么办哪。” 在这里,我想来说说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西方很早就有一个社会认同理论,其含义是所有社会团体的成员都会下意识地夸大自己团体的正面形象和作用,因为对自己团体的夸大也就是对自我的扬伸。但社会认同理论并不总是成立。有一个现象可能大家都意识得到,即中国人特别爱骂自己人,一些中国人倾向于贬低自己的团队,如某领导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是:“我这里没一个能人,是能人的都走光了。无能的人呆在这儿,搞得我这企业天天在等死。”和朋友吃饭聊天,一会就聊到“我单位那头简直是白痴,我算瞎了眼跟着他”。某奶奶逢人便说:“我孙子不聪明,因为我那媳妇傻。”难道是中国人真的没有自尊心吗?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认知现象而已,与我们的辩证自我有关:中国人能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短处,但会更倾向于揭示自己的短处。 [1]这样看来,中国家长们抱怨、唠叨或“骂”自己孩子的短处,看孩子不顺眼就可以理解了。 事实上,如果家长不贬低自己的孩子,不用责骂的语言去揭孩子的短处,而是能先肯定孩子做正确了,再指出改进的方法,孩子会乐于接受的。如果我们做不到像西方那样,去夸大孩子的正面形象及作用,那么,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到并肯定孩子的正确之处也是很有意义的。 案例2中的妈妈,在应用积极语言模式培养孩子成功的例子中,体会出了几点有效的做法: 1、在一开始引导孩子时,一定要有肯定和积极的暗示 这一点非常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的积极肯定会是成功的多一半。 一个家长说:我一说我们家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就跟我顶嘴,说她自己是猪,说我是猪她妈。这就是家长平时总说孩子是猪,零智商。孩子听后很伤自尊心,每当家长刚一教育她,孩子就把这句话拿出来当挡箭牌。以至于家长都无语,无奈了。 先肯定孩子的进步,再指出孩子的问题,目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和不足,但孩子却没有逆反,就是因为家长在一开始肯定了孩子,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够写好作业的人。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很高兴地改正了。 2、给予正确的、具体的指导 在孩子知道自己要改变之后,还要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这样才会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效果。 如果仅仅告诉孩子连得不好看,说“你应该把拼音和图画连得好看”,而不说要用尺子的话,孩子可能会用老办法重新连一遍,或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办,依旧做不好。 3、孩子完成任务后,给予及时的反馈 在孩子完成了家长的要求后,家长要及时给孩子反馈,和孩子一起总结。比如写作业用尺子连好后,妈妈鼓励女儿:做得很好。一看这个这作业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写的。还跟她说:以后所有的连线题都要这样做,作业中的每一个字都要写清楚等等。女儿都记住了。虽然女儿的作业并不完美,也有涂改的痕迹,有错题,但女儿总会很认真地完成,不糊弄。妈妈非常相信,女儿会慢慢地越来越好。 妈妈总是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孩子,每一个字都可以写得清清楚楚,总会很认真完成作业的”,这是对孩子的奖赏。这个奖赏会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快乐,“写字”的时候感到快乐,“完成作业”时感到快乐。这三件事对于孩子成长非常有用、非常有意义,但如果孩子不喜欢,不想做,就失去了意义。而如果孩子喜欢,在做这三件事孩子感到快乐,虽然是不得不做(have to)的,但孩子会快乐地、自己愿意地做这些事情(want to),当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化为又快乐又有意义又愿意做时,孩子幸福感就会提高 [2]。幸福感的来源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人是否努力了,二是人是否思考了,三是人是否是自主控制的。孩子快乐,她会努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被鼓励去找方法,她会思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自愿的,她有自由性。 由此看来,妈妈会鼓励孩子有多重要,会奖赏孩子有多重要。这里的鼓励不仅是“太棒了”“你能行”,而是具体、有效的指导,这里的奖赏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1]节选自http://web3.fimmu.com/xljk/show.asp?id=322彭凯平:利用文化心理学弘扬中国文化,2011-01-11 10:57:10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
[2]《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尔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7月,P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