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诗人厉以宁
肖跃华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厉以宁先生的大名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创始人,历任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两届全国政协常委,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制定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研究作出了奠基性、开拓性、历史性贡献。
这么一位电视里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名的经济界新闻人物,却是功底深厚的填词妙手、温文尔雅的学者诗人。我从吴小如先生大作《笑待来年绿满枝——记厉以宁教授与我的文字因缘》中得此信息,既十分诧异,又充满好奇,连忙请吴先生作曹丘之引,曾写信向厉先生求赐诗词墨宝,我由此与厉先生有了数年的交往。
厉先生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仪征,四岁举家迁往上海,小学毕业考入南洋模范中学。日军占领上海,厉先生全家避难湖南沅陵,他转入长沙迁到沅陵的雅礼中学。抗战胜利不久,厉先生回到南京,入金陵大学附中继续学业。他深受化学老师影响,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乃工业落后,当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金陵大学时,便毫不犹豫选择了化学工程系。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厉先生的人生轨迹。他接到录取通知书不久,毛泽东主席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厉先生决定投身新中国建设,回到沅陵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县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会计、县修建委员会事务员。书到用时方恨少。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贫乏,必须到大学充电学习方能有所作为,于是工作的第二年(即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深造。
《厉以宁诗词选集》共六百六十六首,囊括了厉先生1947年至2007年的大部分作品。它既是历史烟云,又是生活浪花,同时也是厉先生六十年个人经历的写照,深刻反映了六十年来国家、社会的变化。厉先生写童年,写求学,写工作,写恋爱,写结婚,写获子,写下放,写成功的喜悦,写挫折的痛苦,写历史的转折,写宏伟的蓝图……经济学家与诗人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在“厉股份”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可以说,它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交响曲。然而,这一切都出之以清新、典雅的诗的语言,传统笔墨与时代气息结合得那么自然和谐,新而不俗,陈而不迂,没有丝毫‘旧瓶装新酒’的痕迹。这确非凡手所能及”(范敬宜语)。
窃以为,《厉以宁诗词选集》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其一,抒发理想信念。
诗言志,词述臆,歌咏言。厉先生无论是下放北京门头沟区斋堂乡劳动、到湖北江陵参加“四清”,还是在北大监改大院、昌平监改大院劳动改造,抑或是到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坐冷板凳,他意志从未消沉,总是睿智乐观,诗词爱好确实给厉先生多年沉闷而又艰辛的生活带来了无穷慰藉。
“四人帮”倒台的前一年,厉先生弟弟厉以平全家自大兴安岭来京探亲,兄弟同游香山,哥哥劝弟弟稍安勿躁,时局必有转变,仿佛是先知先觉的哲人。他填《渔家傲》相赠:“又上西山观远景,绿杨夹道遮花径,有志终将登绝顶,添自信,昆明湖水清如镜。不怕阴云埋峻岭,好诗暂且藏心井,时下纵然难违命,人先静,大潮走势今初定。”
1978年初,厉先生洞察国内形势变化,洋溢着异样的欢欣与深沉的自信,喜作《木兰花·校园初春》:“湖边残雪风吹去,墙外麦苗青几许。一行燕子报春来,小径花丛闻笑语。黄昏忽又潇潇雨,乍暖还寒何足虑。隆冬已尽再难回,历史无情终有序。”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厉先生欢欣鼓舞,决心投身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填《南歌子·元旦有感》:“坡险人烟少,沟深草木稀,路标令我暗生疑,遇阻绕行见否小山溪?乐曲应重谱,文章再破题,有心攀上最高梯,此去何方一览尽无遗。”他廿年磨一剑,已做好筚路蓝缕的思想准备。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巨大成效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这些政策有人拥护,有人观望,有人怀疑。中央决定召开劳动工资座谈会,讨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厉先生应邀参加会议,期间作《七绝·无题》:“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
厉先生对改革开放盼望已久,思考很深,充满信心,身体力行。他的经济学理论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其理论观点也贯穿于他诗词创造的全过程。
其二,关注社稷民生。
“诗圣”杜甫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三吏》、《三别》、《兵车行》等,真实反映民生疾苦,故有“诗史”美誉。厉先生亦主动关注社会、记录社会,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而为诗词,写下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佳篇。
厉先生忧国忧民,他看到河北农村大炼钢铁,作《七绝》记录历史:“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可谓慧眼灵光,不同凡响,于全民盲从盲干中洞察出“大跃进”的荒唐,这时他不及而立之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干部班学员毕业重返工作岗位,厉先生填《南歌子》相勉:“手掌官衙印,须知百姓情,犹如晒谷盼秋睛,最怕连绵细雨下难停。慎独人人敬,兼听心内明,秉公执法似天平,切莫一头偏重一头轻。”当时,社会上贪污腐败现象滋长蔓延,厉先生及时提醒、忠告门人,希望他们做一个心系黎民百姓的清官好官。
最值得一提的是厉先生《苏州枫桥》这两首七绝。“熙熙闹市石桥边,画意诗情已荡然。空有寒山名寺在,钟声再不似当年”。“钟声何必似当年,新事新风闹市前。若是乡民皆菜色,诗人能不带愁眠”?世俗诗人慨叹的是寒山寺前成为熙熙攘攘的闹市,缺少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情画意,而厉先生却从这里的变化中看到了市场经济给农村带来的繁荣。如果唐人张继再世,我想他也会从“诗意”与“生意”中选择后者的。这就不同于一般诗人的吟风弄月,而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了。
厉先生的可贵之处,就是身处高位始终关注社稷民生。他不顾高龄亲自担任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频繁奔波于偏远落后地区,满腔热忱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献计献策。他关于就业问题、教育公平问题、集体林权制改革问题、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等学术观点,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大概是厉先生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根本原因。
其三,牵挂祖国统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代表了随国民政府溃退台湾的千万游子思念故土的无奈。厉先生的舅舅袁是璋就是其中一员。
袁是璋国立商学院毕业,1948年去台湾后杳无音信。
厉先生在金陵中学读高三时,周末常和舅舅一起逛夫子庙的旧书店。厉先生女儿厉放、儿子厉伟出生后,全靠外祖母范志庄细心照料。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知道独子去台湾后的下落,但始终未能如愿。外祖母八十九岁高龄仙逝,厉先生填《鹧鸪天》:“蔬菜养身淡饭香,老来清静自安康。终将归去无遗憾,唯念亲人各一方。烟霭霭,海茫茫,小船难越几重洋。他年有幸回乡见,代转心思盼吉祥。”他告慰外祖母,有机会一定把她的无穷思念转告归来游子。
外祖母逝世的第二年,厉先生接到母亲上海来信,告知已将外祖母骨灰撒入长江。他浮想联翩,填《采桑子》:“骨灰流向何方去,咫尺天涯。咫尺天涯,海峡那边也有家。当年叮嘱须常记,积善为佳。积善为佳,利禄功名镜里花。”外祖母大陆有闺女、台湾有儿子,海峡两岸都有她的家。
袁是璋阔别大陆四十年后来京探亲,厉先生领着年过六旬的舅舅游览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填《南歌子》抒发久别重逢的喜悦。两年后舅舅再次探亲,厉先生又领着他游览雍和宫、卢沟桥,填《南乡子》:“相隔海西东,难卜何时直线通,回首当初江下别,朦胧,屈指流年四十冬。来去太匆匆,今夕分离几日逢?对岸山青花似锦,从容,与世无争幸福中。”
此时,海峡两岸“小三通”已十一年,厉先生不满足现状,希望尽快直通,他的美好愿望十八年后变为现实。2008年12月15日,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参与并见证了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历史时刻。好风凭借力,扬帆再起航。我揣摩,厉先生接下来关注的就是两岸和平统一的问题了。
其四,讴歌妇唱夫随。
厉先生和夫人何玉春的缘分始于湖南沅陵。当时还是七岁小女孩的何玉春,对哥哥何重义的这个同学没有多少印象。何玉春大学毕业分配到辽宁鞍山工作,不久她来清华大学探望随哥哥定居的母亲,“偶然”机会认识了厉先生。厉先生那时还是个普通资料员,月薪比何玉春还少两块钱,但因缘际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厉先生的诗词作品,十之有一与何玉春相关。他给妻子写诗填词,从青春年少写到满头白发,当今诗坛、词坛实无人能出其右。
思念女友时,厉先生以词代笺,填《十六字令·无题》:“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
洞房花烛夜,厉先生以词相庆,填《浣溪沙·除夕》:“静院深庭小雪霏,炉边相聚说春归,窗灯掩映辫儿垂。笑忆初逢询玉镜,含羞不语指红梅,劝尝甜酒换银杯。”
两地相思时,厉先生以词解忧,填《鹧鸪天·中秋》:“一纸家书两地思,忍看明月照秋池。邻家夫妇团圆夜,正是门前盼信时。情脉脉,意丝丝,试将心事付新词。几回搁笔难成曲,纵使曲成只自知。”
厉先生新婚第五天就开始牛郎织女生活,他多次申请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报告如泥牛入海。他把思念和痛苦寄予诗词,夜深人静时付诸笔端。夫人放弃城镇户口来南昌农村落户,夫人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返回母校,夫人第一次出国旅游观光,陪夫人骑自行车城内购衣等,厉先生都有留意之作。
少年夫妻老来伴。如今,厉先生晨起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夫人量血压,反复三次,功课认真专业,记录密密麻麻。夫人晚年爱上摄影,他就为照片配诗填词,乐此不疲。夫人晚年学绘梅花,他就在作品上写三两句诗情画意的话语,有时还配配诗,落款“何玉春绘,厉以宁题”,钤印夫妻印章,可谓妇唱夫随。
“构思辛苦浑如醉,待到画时心内明。飞雪梅花相似否,跃然纸上供君评”。厉先生见夫人房中画梅,忽忆吕本中《踏莎行》,写下这首《七绝》。这对患难夫妻志同道合,其乐也融融,其喜也融融。
其五,思念同窗学友。
厉先生早年就读的学校,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延伸而搬迁变化。因此,他比常人多了不少同学,多了不少阅历,同时也多了不少牵挂,多了不少思念。
高中毕业四十五周年之际,厉先生与金陵中学在京校友聚餐,席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料时隔七年聚会同学相继离世,厉先生悲伤不已,赋《七绝》予以悼怀:“暗香竹影忆同窗,带雨微风绿水塘。离合悲欢皆是梦,此身虽在却凄凉。”人生如白驹过隙,厉先生心中无限惆怅。
雅礼中学同窗赵辉杰,是决定厉先生人生走向的关键人物。赵辉杰代老同学报名,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他深思熟虑的智慧之举,造就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赵辉杰不写诗,厉先生剃头挑子一头热。他与赵辉杰合译的《赫尔岑和奥加略夫的经济观点》出版发行,他填《相见欢》庆贺。赵辉杰研究生毕业赴兰州大学任教,他填《天仙子》欢送。赵辉杰暑期来京小叙,厉先生陪游八大处,填《长相思》纪念。厉先生访问退居林下的赵辉杰夫妇,亦不忘填《生查子》:“相逢沅水春,几度秋冬夏。古道热心肠,总为他人嫁。灯前长夜谈,最忆红楼下。松竹耐冰霜,知己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学友情铭刻骨心。
马雍是厉先生在沙滩校园结识的诗友,他们常有诗词酬答,相互嘘寒问暖。改革开放后马雍事业刚有起色,不幸英年早逝,幼女马楠刚上小学。厉先生悲痛欲绝,作《七古》追忆友人,告慰亡灵:“……我知君走有牵挂,小女年幼难舍下,成人尚待十一春,待字更有几冬夏。君且好去自悠悠,令爱聪慧切莫愁,我辈子女如手足,风雨甘苦皆同舟。”
马雍逝世一个月,厉先生步原韵奉和马雍病中所赠《菩萨蛮》,仿佛诗友在天之灵还能听到他的奉和。马雍逝世一周年,厉先生又填《江城子》回味艰辛岁月,不弃不离的同学情光彩照人。
厉先生无论地位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寒窗学子本色。同学恋爱受挫,他填词予以宽慰;同学大学毕业,他填词予以勉励;同学发配边疆,他填词予以送行;同学事业有成,他填词予以祝贺;同学平反昭雪,他填词予以纪念;同学久别重逢,他填词予以助兴。厉先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学友词人。
其六,情系第二故乡。
厉先生与湖南有前世因缘。他少年求学、青年工作的地方以及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选区都在湖南,湖南是他情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厉先生考察过湖南的每一个地(市),去过湖南百分之八十的县(市)。他还忙中偷闲,写下八十多首与湖南相关的诗词,表达他难以割舍的湖湘情结。
厉先生离开沅陵后,三十多年没有回去过。1985年,同学蔡士德夫妇来访,他关切地询问家乡近况,得知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喜上眉梢,填《捣练子》:“乡土恋,故园情,老友重逢话不停,且问辰州江上景,丛山那有旧时青。”辰州即沅陵。这词的口吻,比地地道道的辰州人还辰州人。
五强溪水电站即将竣工,沅陵老县城将不复存在。1992年,时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的厉以京约哥哥同返湘西,同游少年居住过的县城。厉先生叹时光之流逝、县城之将淹,填《江城子》:“山城一别几多秋,少年游,梦中留,为觅旧踪、相约返辰州。漫步长街河岸去,春尚在,柳枝头。瞬间高坝截江流,水悠悠,好行舟,淹没关厢、岭上有芳洲。昔日繁华将再现,云起处,尽新楼。”纪念儿时洒满足迹、留下欢笑的古城。
厉先生念初中时,寒假去过沅陵乌宿,留下深刻印象。四十八年后故地重游,他感叹:“摆渡小舟泊浅沙,石街两侧旧人家。依稀犹记当年路,只是油桐落尽花。”后来厉先生和家人商议,在此捐建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宗琳学校,将对第二故乡的怀念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湖南省委、省政府邀请厉先生赴湘讲学,他欣然前往。厉先生迈步湘江桥头,流连千年学府,眺望湘西辰州,诗兴大发:“重过湘江人渐老,难忘去日方年少。少年气盛未知愁,坎坷几经盛气收。而今再到湘江渡,桥头仍有当时树。新株老树竞飞花,江边不见旧人家。”
学通四水,德润三湘。厉先生热爱第二故乡,关心第二故乡,三湘儿女也把他当亲人一样呵护和爱戴。湖南人民以拥有厉先生这样的老乡而无比自豪。
其七,推崇断代词人。
所谓断代词人,就是遭遇易代之变的词人。国家不幸诗人幸。这些词人生活在国破山河碎,金戈铁马飞的战乱岁月,有了借予诗词怀念故国,表达人生无常深刻哲理的空间。厉先生始终关注着这部分特殊的断代词人。
南唐后主李煜在宋兵南下金陵后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陇西郡公,死后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李后主精书画、谙音律、工诗文,词为五代之冠,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厉先生非常喜欢李后主的词作,时而把玩赏析,收获新的感悟,其《秋波媚·重读李后主词》云:“玉树琼枝竞奢华,烟火照流霞。兴亡有道,风摧朽木,大浪淘沙。人间何处无生路,偏入帝王家。朝冠易改,娇妻难护,此恨无涯。”词人感叹后主如不入帝王之家,哪来“朝冠易改,娇妻难护”的无涯悔恨!
蒋捷,宋末四大家之一,因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句,时称“樱桃进士”。他生活在南宋灭亡之时,元朝多次征召坚决不仕,有《竹山词》传世,其《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等,将词人一生心境转折表露无遗。
厉先生的法眼中,蒋捷词承苏、辛一路,内容多为山河之恸。他与古人对话,先有《菩萨蛮·重读蒋捷词》:“云低江阔随舟去,西风断雁潇潇雨。前事已茫茫,花红心也凉。僧庐檐下坐,淡泊从容过。愁闷酒难浇,且停洗客袍。”后有《七绝·游宜兴重温蒋捷词〈贺新郎〉有感》:“浮云苍狗变无形,客岁吴中待雨停。犹忆旧游寻酒去,谁人应诺写《牛经》?”
厉先生写断代词人吴文英、张孝祥、张炎,写女词人李清照、薛涛、朱淑真,写词人晏殊、辛弃疾、温庭筠、秦观、仲殊、晏几道、柳永、姜夔、萨都刺、纳兰性德……均颇有见地。
“余事”成为厉先生终其一生的爱好。他艺海泛舟,诗词兼擅,盖由来有自。厉先生的中学语文老师擅长诗词,他受其诱导和影响,韵律了然于胸,不及弱冠就吟诗作赋。他告诫门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千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定理打交道。诗词写作一方面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另一方面还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所谓物艺相通是也。”
其八,赞颂园丁精神。
厉先生虽盛名华夏,然其尊师之情天地可鉴。他晚年深情回忆:“如果说我在经济学方面有所收获的话,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教诲,他们是我在经济学领域内从事探索的最初引路人。”
厉先生特有的学术风格,是陈岱孙、罗志如、陈振汉等先生们的言传身教所形成的。他天资聪颖,勤奋异常,四年大学的寒暑假全泡在图书馆,学业突飞猛进,基础日益厚实。经济系代主任陈振汉教授非常喜欢这个刻苦用功的弟子,深信他是大有前途的学术接班人,给予了“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的高度评价。厉先生从陈教授那里学来了进行经济史比较研究的方法,更从恩师身上获得了“闹中取静”的读书习惯,明确了终身奋斗目标。
厉先生有许多诗词作品是赞颂园丁精神的。
如《鹊桥仙》:“无中生有,万般挑剔,岂止捕风捉影?腹诽史实忆犹新,叹大地何时苏醒。一朝蛇咬,十年惊恐,怕入草丛花径。从今只在道中行,也免得忧疑成病。”这是罗志如教授反右运动中遭到无情批判,心情沉重,慎言少写的时候,厉先生深夜登门探望,送去门人关怀,途中归来的有感之作。
如《清平乐》:“翠湖春晓,黄雀枝头叫,月季丛中双蝶绕,诗意增添多少。先生须发苍苍,门人永记慈祥,忆昔香山野宴,人间又一沧桑。”这是厉先生应恩师赵迺抟、师母骆涵素之邀同游陶然亭,叹人世变化之大,嘘唏不已。二十五年前,厉先生曾陪恩师、师母同游香山、颐和园,亦有诗词留念。
如《七绝》:“旧事模糊淡淡痕,只知冬冷未知春。先生不顾潮流议,夜半邀谈深闭门。”这是周炳琳教授逝世三十周年之际,厉先生想起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师生“顶风作案”、促膝谈心的那些夜晚。厉先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资料员,协助周炳琳教授整理外国经济史资料。
还有马寅初、潘光旦、闵庆全等教授,厉先生都有诗词怀念。
厉先生成为经济学巨匠后,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但他像恩师一样坚守三尺讲台,倾心教书育人。他的教学总量期期超过规定课时,还不断开设新的讲座,传道授业解惑,惠及更多门生。厉先生堪称为人师表的典范和楷模。
2010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厉以宁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五十五周年庆典”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李源潮、乌云其木格、张梅颖或专门发来贺信,或参加庆典活动。当厉先生携夫人何玉春女士步入座无虚席的会场时,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地回荡在百年纪念讲堂。厉先生是那样的恬淡,那样的平静,那样的超然。
“北大有这样高境界的教授、民盟有这样优秀的成员、政协有这样杰出的会员、中国有这样卓越的知识分子,我们无法不感动,我们不能不肃然起敬!”张梅颖副主席高度评价厉先生大道直行、贡献卓越,亲自填词表达最美好的祝愿:“春秋沉浮忽八秩,知也艰辛,行也艰辛,经邦济世暖生民。高标见疾多毁誉,穷亦率真,达亦率真,铁肩道义起鸿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