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的互联网
(一)
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下载网站的备份。自从前段时间IDC机房被关后,学乖了,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象天气一样无法预测: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彻底消失了。
中国的互联网有很多的教训,你可以脱光了在网上晃荡都没有人管你,但是,你如果想不和谐,那你就死定了。
历经磨难,会把人变得神经质,或者耐性暴好。
早上的时候,从网络上下载东西很快。上网的人很少。但是,你还是会遇到一些麻烦。服务器放在电信的机房,小区的宽带是铁通的。下着下着,速度越来越小,断线,又重新来过。
跟消失相比,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我暗自庆幸:自家的宽带,幸亏不是网通的。
你没听人说吗?这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和你之间的距离,而是电信到网通的距离。
(二)
吃过早饭后,开始工作。
我自已用一个rss的阅读软件开始阅读。大约20个左右的网站,很快的浏览,看看标题、内容,把好看的东西筛出来。
我会偏重一些比较有情感的内容,这是所有人喜欢阅读的理由之一。每个人其实最关心的是自己,任何跟自己有连接的东西,才有价值。
事实上,我把网站当成了一个实时的收藏夹一样,我把自己认为的好东西都放在里面,也让其他人也能看到。我从来没有把博客当成是只能放自己东西的一个家伙。
我觉得博客就是个人的传媒工具,就是不需要自己去考虑编程这些复杂而又细节活儿的开放平台。
所以,我更喜欢用“频道”这样的词。这表示你也可以自己聚合,即使是人肉聚合。
因为人们最终关心的是内容,所以,只要别把自己想的太重要就行。
加完内容,就去抓虾(
www.zhuaxia.com)。
抓虾是一个相当不错在线的网页聚合阅读器。它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阅读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站推广渠道。1年前,我把喷嚏网的rss频道加上,到今天有1784个订阅者。
在抓虾,你会看到各种风格的文章和内容。有一次,我看见一篇介绍Adsense的文章,照着上面的做了一下广告的优化,第二天,当天的广告翻了好几十倍。简直是不可思议。
互联网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人谦虚:牛人太多。武功秘籍也太多。
我会收藏一些感兴趣的东西,然后,看看当天推荐的帖子,找到一些读者的偏好。我能大致推测出是什么样的一些职业和爱好的人常来这样的网站。
我也发现:即使是职业不同,爱好不同,但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爱好。人性中的共性比区分,还是要大得多。
如果内容过于专注,你接触到的东西就会很狭窄,但是内容过于宽泛,又会显得太过稀释,无所适从。
专注,还是宽泛,这是一个问题。
早上在家里工作1小时后,然后,去公司上班。
(三)
进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然后同时连上QQ和MSN。
最开始,公司都是用msn。因为据说白领都用MSN,所以,大家觉得自己该用MSN。
后来,海底光纤断了。MSN整死也连不上了,这样,自然转移到QQ上了。
我们的客户都用QQ,QQ的普及程度惊人。很多五六十岁的人,也会用这个。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用电脑的:开机,上网、word、聊qq。很多时候,是左右开弓、多核并行处理。
我一直认为:盗版10年,普及了全国人民的word和Excel水平,使用qq,则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打字水平。
我问过很多大人,他们为何用QQ?他们说:要炒股的嘛,大家回家后,还可以沟通!
小朋友QQ聊天,大人想赚钱也用,相互找人方便,空闲的时候,也跟小朋友一样闲聊。殊途同归。
当然,QQ群是公司里最常用的功能。
通常,客户google或百度到公司网站,加入到QQ的产品群中,然后,我们通过QQ了解需求,给客户传试用版,远程帮助客户安装。
更多的时候,是在公司内部:谁迟到了?什么时候开会了?华南虎的情况又进展到哪一步了?
八卦是人生的需要,你会看见很拉风的QQ签名:顶你个叶子!或者:做人不能太关克!
QQ的坏处就是:你可能随时被打断。
这使得工作,看起来就是:不在QQ的岸上,就在被QQ骚扰的洪水中。
(四)
我喜欢gmail:速度够快,空间够大。你不用删除任何旧文件,而且垃圾邮件也屏蔽的很好。
最主要的是不被打扰。这是电子邮件比即时通讯好的地方。
邮件的内容大致如此:订阅的网络杂志;厂家的新品发布会邀请函;卓越网订的书发货了;豆瓣上有豆友要求加好友;杂志社的书评约稿......
扫描完邮件后,马上开始工作。
QQ、手机、电话、Word、PPT、开会、喝水、WC.......
中午饭后,一般会在网上闲逛。查查网上的书为何走了两周还没有到:你可以查到货什么时候发出的,是哪家公司在负责运送,什么时候发出的,应该什么时候到。查到服务电话。直接打电话过去,对对方不负责任表示愤慨。然后,不到1小时,书就送过来了。
有时,我会收到一条短信,这是我在Google日历中,为自己定制的个别信息,比如:什么时候,该给哪个客户打个预约电话;或者过去公司的同事什么时候该聚一下了。
(五)
我不太习惯直接在网络上写东西,主要是觉得不保险:网络掉线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宁愿写到word或写字板里,写完后,才粘过去。因为这样做,更保险。我要保证自己劳动的安全。
有时,我看到好的笑话,就会随手拷贝到QQ群里,与大家同乐。有些精彩的回贴、语录,就放在饭否里面。
大家都把饭否这类的叫迷你博客。我觉得这很象一个小的记事本。我的好友不多,说老实话,我很少看大家的发言。我用了几个月,回头看自己收集的东西,总能帮我想起很多东西。
饭否受人欢迎的一点是有开放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也就是说,我们的控制是双向的。这跟国内的很多的博客不同:他们只允许把别人的东西搬到自家的网站上,却不愿意提供反向的功能。
但我平时真正重要的东西,都不会首先记在网上或电子设备里:手机有可能掉、硬盘有可能会坏;网络又不太安全。
我觉得最好用简单的设备就是:一只笔和普通的日记本。
跟客户的沟通、承诺;一闪而过的思路;重要的密码和联系人。我觉得纸张的感觉是最好的:迅速、实在,而且有亲和力。
我享受信息时代的所有好处,但是,可靠性和隐私,使我有切肤之痛。关键是,你并不总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电脑,或者网络。
(六)
一天忙过后,晚上会去豆瓣逛一趟。
豆瓣是国内做书评最热闹的地方。上周豆瓣改版,支持改版的和不支持改版的人吵得鸡飞狗跳。
我在豆瓣算这样一类用户:我把铂程斋的原创书评,基本上都放了一个拷贝到那里。大概有100多篇。估计约莫有10多万字吧。
这种Web 2.0的方式两者受益:我通过豆瓣网宣传自己,而且有平面媒体向我约稿。他们通常就是直接在豆瓣里看了后,就圈定了目标。我当然是乐得其中。
当然,豆瓣也因为我这样的人(相信很多),而支持了它低成本的商业模式。
显然,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和无言的默契。我们都是交易,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媒体特性:传播也有价值。
我觉得豆瓣改版对我意义不大。因为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增值的做法。我更希望它能做到1000万用户后,给豆瓣的原创用户,讨论一下收入分成的问题。
用户体验只是战术上的问题,但或许不是战略问题。如果有钱分的话,改得怎么烂,我都很大声叫好的:)
上去豆瓣两件事情:贴最新的书评,然后,回豆友的信。
我很少直接在豆瓣上选书,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在晚饭后散步的时候,顺便拐到周边的书吧里看看。其实,最好的书并不总是出现在网上。
网上的排行榜上总是最热门的书。但并不总是你需要的书。
我喜欢豆瓣,但我还不会为它过于激动,因为我有自己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社区只是一种接触朋友的途径。
(七)
我觉得对每个人来说,他的生活才是最主要的轨迹,其他的东西只是镶嵌其中。
恕我愚昧,我对有些词语大感不惑:比如,粘性。
我觉得你生活需要就有粘性,如果同样的东西,比别人做的好就有粘性。
我也不能理解这样的修饰词:最。
全世界最大的中文....
这些词的营销意义很大,说句直白的话: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了。
在巨大的噪音后面,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理解:
亚马逊的杰弗瑞·贝索斯在面对“中国最大”质疑的时候,只是说了句:“我们不关心对手!我们只在乎用户是否满意!”
FaceBook的创始人也说:我们不是社区,我们只是社交工具。
YouTube的陈士骏说:我们从来没想自己是一家所谓的Web2.0或Web3.0的公司,甚至是“网络的什么”,其实无论是在服务、点子、公司等各方面,我们思考只有如何才能提供用户最大利益,创造出使用者喜爱的东西,尽可能的为他们简化普遍性的问题。
这些言论的根本在于:无论何时,人才是支持的中心。围绕互联网的一切,都是用来支持人的工具。这是一种谦卑的言论,严重靠谱的言论。
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一点。但每个人,在互联网时代生活过的人,只要想想每天使用网络的情况,你就会发现这是事实:
网络是我们迈向信息时代的一扇门,它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延伸我们的体验,但并不构成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忘掉那些夸大其辞、装腔作势的烟幕弹,去考虑生活中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互联网中哪种形式是最重要的。
用简单的方式去生活:爱互联网,爱拉风,但更爱自己。
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