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文令 艺术家不能对社会熟视无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15:4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文令 艺术家不能对社会熟视无睹
 陈文令正在展出的《城市公牛》是一个不锈钢材质的大型作品,他说,这个作品是将传统符号转成现代语言。
凭借《红色记忆》《幸福生活》等系列作品,艺术家陈文令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个案,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被一些城市作为城市景观陈列。近日,“陈文令新作展:异度风景”在798品画廊开幕。展出的《超验的方舟》《城市公牛》《葫芦亭》等雕塑及装置,显示了消费时代的视觉狂欢。
  接受专访时,陈文令指出,目前社会整体的能量场都极度超速发展,自己的作品正是对这种疯狂性的描述和揭示。做这种大体量的作品,市场流通性会慢,但他说:“大体量是我表达时的必须,市场我考虑得不是太多。”
  新作变化 与观众有互动挺好
  新京报:你的这批新作能走进内部,里外边界模糊,有着中国式的似是而非。
  陈文令: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艺术家要对每个生命有所尊重。看到有小孩在《造园》作品的荷塘中玩水,把脚搁在里面,我就觉得挺好的。
  新京报:你把梅枝、镂空、屏风元素与具有现代工业机械感的管道、船舱等结合,是怎么想到这么做的?
  陈文令:这与我以前学过中国画、书法有关。当代艺术创作中许多都是从民族根性中挖掘优秀的传统。
  我创作《城市公牛》时,运用了屏风、梅花等人文山水概念,但却将这些传统符号转换成具有陌生感的现代语言;也有将现代材料转换成古代意境的,比如《造园》营造的那个大荷塘,荷花枝干都是建筑工地捡来的废弃钢筋,上面枯萎的叶子则是用我在海边捡回来的工业产品的泡沫制作而成的。
  城市雕塑 社会缺乏慢的心态
  新京报:你的作品被一些地方作为户外陈列,你怎么看雕塑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陈文令:有说法认为城市雕塑是城市之魂,这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是一个城市“神采”的体现,没有城市雕塑的城市一定是个没有温度、冷冰冰的城市。
  新京报:最近有些城市雕塑的审美趣味引发广泛质疑,比如乌鲁木齐的“飞天”、桂林的“扶老”等。你怎么看?
  陈文令:这和其生成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现在城市极度发展,却是千城一面,每个地方都只追求商业利益,对于雕塑这种慢活,现代社会缺乏传统的慢工出细活的心态。同时,与我们的审美教育也有关,中国的美育普及非常缺失。
  新京报:在你看来,好的城市公共雕塑应该是怎样的?
  陈文令:应该观念和技术并重,但还要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普世性特征,才能经得起很多人目光的检验。
  ■ 展名由来
  为何是“异度风景”?
  我想呈现一种新的维度的风景,它们是工业文明残留物做成的风景雕塑。现在中国物质极度膨胀,到处是工地,也到处滋生建筑垃圾,而过度扩张又造成了社会异化等问题。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混沌的社会能量场。作为艺术家不能对此熟视无睹,而应该来反映和关注当下的各种问题,包括物质异化、人性异化以及工业生态下自然的缺失等。
  ■ 艺术普及
  ●推荐两本艺术雕塑类的普及读本?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写的《中国当代雕塑》、傅雷译《罗丹艺术论》。
  ●推荐三处必看的城市公共雕塑?
  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不锈钢雕塑《云门》(创作者:英国雕塑家安尼什卡普尔);法国巴黎的“大拇指”雕塑(创作者:法国雕塑家凯撒);德国卡塞尔火车站前广场上的《走向天空的人》(创作者:美国艺术家波洛夫斯基)。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8:25 , Processed in 0.07783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