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人活的有尊严 ----《人本体制论》与中国未来五环改革 (上)
常修泽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一场迟来的交流,2008年的时候,三味书屋曾经约我几次,让我对《人本体制论》作一次讲解,并与各位读者进行交流,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理念认为,一本书出来之后,作者最好先不说或少说,让读者评说,冷却或者说积淀一段时间以后再交流。这本书是2008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出版的,到现在也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来,国内和海外的学者给予了这本书很多的关注,包括在英国留学的中山大学的学者,他下月将发表一万多字的与这本书商榷的文章。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的陈she ying 教授也对这本书发表了他的一些意见和观点。所以,现在这本书提出的一些主张,还在讨论过程当中。最近,三味书屋刘老师说,高层提出来说“让中国人活的更有尊严”,你怎么也得来与大家谈一谈。所以,我今天就利用周末下午时间,与读者朋友一起交流。为了让我的观点比较明晰,我用简明的提纲来讲我的看法,分五方面的内容。
一、把握中国改革的实质
我在这本书(《人本体制论》)里讲到,改革的实质根本是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我这个思想是从哪得到的启发呢?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咱们国家的理论界和决策层有过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我当时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我看了双方的争论资料,也看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著作,以及当时20世纪最有名的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德)的《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此书中恩格斯有一个题词,对我特别有启发。恩格斯的题词实际上是一封信,是恩格斯在1894年给当时将要创刊的《新纪元》杂志的一封信,这个杂志是瑞士日内瓦一些年轻的共产主义者办的杂志,创刊号请恩格斯题词。这个时间是1894年,大家知道恩格斯1895年就过世,是在他过世的前一年,应该说是他思想最成熟、接近完成的阶段。我看到恩格斯给这个杂志的主编有一个复函,文中说,我不再专门给你这个刊物题词了,我把马克思著作里边,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段话录下来,姑且作为题词。而且文中后面一段话特别使我眼睛一亮。恩格斯说:“我除了引用这句话以外,恐怕没有比这句话更合适的了。”我就睁大眼睛看是哪一句话呢?就是“每个人的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里的精华。
我看了这句话以后就陷入了沉思,马克思著作几十卷,可以说浩如烟海。用最通俗的话说,马克思的道理千条万绪。在这千条万绪里边,恩格斯怎么就对这一句话情有独钟呢?为什么会说“除了这以外再也选不出更合适的了”呢?这个就对我大有启发,由此我去读相关的一些著作和论文。那么这个时候(1986年)正好国家有个高等学校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所以我就在南开大学向他们申请了关于建立“人本经济学”的课题申请,而且把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写到申请报告里边,我还列了准备展开的八个方面的提纲。在这里面,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我就以这个思想作为设立“人本经济学”课题的申请报告。但非常遗憾,在80年代中后期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课题申请未获批准。因为当时整个理论界,对于人的问题是有另外的一种看法。于是我只好作为自选研究项目。
到了90年代,我连着发了几篇关于人的文章。1995年我调到了北京之后,正好参与理论和决策问题的研究。在2001年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机会。2002年中共中央要召开十六大,十六大之前中央的起草组把一个基础理论研究交给了现在的国家发改委,研究题目是《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这个课题是由发改委交给我所在的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其中第一个专题《对前一段改革的评估和未来改革的思考》由我承担。我在思考中提出,整个中国的改革的轴心是什么?或者说核心是什么?我们只说改革、改革,改革应以什么为中心展开?我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提出四个观点:第一,我们中国的发展不仅仅着眼于一个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着眼于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当时把生产力提了很高,我说要促进人的发展。第 二,人的发展里,由计划人向自主人的转变,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是被压抑的。第三,就是我们国家,我带一点批评,至今并没有把人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指导性的理念提出。我认为这是很大的缺憾。第四,今后应该把人的自身发展作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我把这四个观点写进一个报告,然后发给了中央十六大报告的起草组,给他们提供一个理论的参考。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就把从1986年到2008年这20多年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些理论撰写成书出版了,大体是这么一个过程。
在把握中国改革的实质里边,我觉得有几个重要的观点和大家来讨论。
其一,从横向、纵向和内核三个层面准确把握“人”的含义
我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关于人怎么界定?”的讨论。我对人的把握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横向,第二层是纵向,第三层是内核。从三个角度来把握这个人。
(一)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我认为不应该是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该是指所谓的“多数人”。我们现在有些领导在有关报告里,还有在“两会”中,有些媒体就说“让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的话还比比皆是。我自己思考认为这个提法不妥。所谓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里涉及到共产党现在是什么党?你现在是执政党,你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作为一个执政党来说,你的视野应该着眼于全体公民,全体纳税人。你只说让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那么你所谓的少数人是谁?你不让哪一部分人共享发展成果?所以我经过思考,我给高层有关方面提出建议,我说不要用这个所谓多数人或者一部分人这样的思想,而是“全体公民”,或者用官方的语言叫“全体人民”,就是横向要达到边。我们现在在“人”的问题上达到边没有?我们有很多现实的举措和政策没有达到边,我们还缺乏这种广阔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草根阶层、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关怀不够。因为现在社会分化比较厉害,收入差距比较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眼睛更应盯住哪一部分人?我曾经在报告里写道,差距大本身就令人堪忧。但是更令人堪忧的是这种差距和分层定型化、制度化、凝固化,这更了不得。因为只要它不凝固,我们可以想办法拧过来,但一旦凝固化以后这事就很麻烦。因此,我们要想法给弱势(2002年刚提出“弱势”一词的时候,有关方面打招呼说不要用这个概念,最近这个概念开始复活了)的这一部分人,或者说要给草根阶层提供一个向上的管道,上升的通道。分化不可怕,关键是管道的阻塞。封建社会尚且还可以用科举制让一些寒门子弟通过苦读进入到权力的中枢里边去。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难道不更应该开辟这么一个新的轨道吗?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边,还有重要的遗漏,两边都有遗漏。
(二)从纵向来说,我认为这里的“人”,不应该仅指当代人,还应该包括后代人,是一个多代人、跨代人的概念。我在去年新出的《广义产权论——中国广领域多权能产权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书里边,我反思这场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在题记里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反思全球金融危机,我发现美国人透支的是家庭资产,因为他是高消费,低储蓄,多借债;中国人透支的是国民资源――从人力资源到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透支资产困于当前,透支资源危及长远。因此我后面的结论是,为寻求中国有未来有尊严的发展,本书提出广义产权。
(三)从内核上来分析。这里边不应该是单需求的人,而应该是多需求的人。什么是多需求呢?需求有四个方面: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的;三是生命和健康的;四是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那么我们国家经过前三十年,应该说是生存性的问题除了还有那么两三千万农村的贫困农民、城里的个别下岗职工以外,生存问题大体上从十三亿人来说,基本上已经跨过去了。但是其他的作为“人”的需求还远远得不到满足。而现在中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进入人的自身发展的新阶段。今年国家要制定2011-2015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在开始研究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思路。秋后中共中央高层讨论,如果通过将作为共产党的一个建议,在明年3月5号向全国人大提出。如果人大通过,就变成为国家的意志。因此今年很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研究国家的“十二五规划”,除“十二五规划”以外,我还要讲我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国家经过前30年,我们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由生存阶段到人的自身发展阶段。现在不是“单需”的人,而是“多需”的人。有的人说你怎么那么多事,吃饱了、喝足了,不就拉倒了。这里就涉及到对人的内涵的把握,人绝不仅是一个生存性的人,他的精神需求,生命和健康的需求,政治和社会的需求都相当强烈。你作为一个治国安邦者,你能不能摸到老百姓的脉?比如说,政治需求,现在至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知情权,老百姓要知情。一个事情出来以后,往往是捂着,不让老百姓知道,这不行,老百姓天生的就有知情权。你得想着怎么把情况告诉群众,这不是恩赐,这是老百姓的权利,老百姓应该知道这个事情。我到北欧芬兰去考察,我觉得芬兰这点做的不错。他们是社会民主党人掌权,社会民主党人当初跟共产党是一个祖先,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后来分叉了,列宁搞了一拨,社会民主党搞了一拨,PK了这么多年了。社会民主党怎么掌权?我到芬兰赫尔辛基,有关方面请我们吃饭,说今天咱们吃饭的饭单和费用都要上网站的,吃什么,跟谁吃,花多少钱都要公开。这给我的思想很大震撼,他们就想到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我说我们国家现在还没到这一步,我们现在比这事大得多的事还不知道呢,我们老百姓还没说要求政府你吃饭得告诉我,现在只问你能不能不贪啊。我们还没做到,但是,我觉得将来有一天也得搞这一步。公费每年吃好几千亿了。二是参与权,老百姓还要参与权。三是表达权,我要用各种方式表达我的诉求,应该有这种权利。各种方式、各种管道、各种形态包括用身体的形态。我看到通州拆迁把那个画家村给拆了,那些画家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一边黑色一边白色,写上“拆哪”――行为艺术,这也是一种表达。四是监督权。五是选举权,是普世性而且同等的选举权,城里人和乡下人同等的选举权利。在今天你至少要满足中国人这五个方面的要求――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选举权,这是最基本的权利。
其二,抛弃“人本工具论”,树立“人本实质论”
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思考和提炼。我2001年上书,后来大家知道“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了。但是再经过七年多的思考,虽然有关方面也讲“以人为本”,但是“以人为本”的涵义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现在中国有两种“以人为本”。一种是工具论的“以人为本”,另一种是实质论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据我现在查到的词源是2000多年前齐国的宰相管仲在《管子•中篇•霸言》中首次提出,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我看到很多报纸说,“以人为本”是20世纪首次提出。怎么会是现在才提出呢?是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管子早就提出来了。那么管子的“以人为本”的真谛是什么?初衷是什么?“夫霸王之所始也”,这个“始”字值得玩味。管子一个好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本理则国固”,意思是把这个本给理顺了,人给理顺了,国家就稳固了;“本乱则国危”,这个本乱了,国家就危亡了。这两句话是很好的,对于执政者来讲是很有用的。但使我更陷于一种深层的思考,你认识到“本理”和“国固”的关系,认识到“本乱”和“国危”的关系,这非常难得。但是你的初衷是什么?我发现就是“霸王之所始也”,他的出发点是为了齐王霸业,或者用现在的语言讲,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为了统治者利益,也许对老百姓也有好处,拿人们当工具,也维护和延续了统治者的利益。
那么,另外一种就是不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呢?我这里也给诸位朋友提供一个就是我当年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得到的启发。书中讲到“人”的“解放”时,马克思特意在旁边加了边注:“哲学的和真正的解放”是“一般人。唯一者。个人。” 我理解他的这样一种思想,是指站在人的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讲人本。所以我们今天讲“人本体制论”和“人本思想”,你到底是从哪一个立足点出发,你是为了什么来讲这个“人本”,是秉持工具论还是实质论?
其三,由“不完全的、基础性人本”,向“全面的、高端性人本”渐进式提升 。
我这个观点是两层意思:第一,我认为现在讲的“人本”还是不完全的、基础性的,因为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阶段,要解决例如就业、减贫、社保等的基本需求。有的时候我的报告或论文里,用的是“低端的人本”。比如,上一周3月12日的新华网刊登了我的一个长篇报告,那是一篇对话体,赶在两会期间公开发表,题目是《中国正面临第三波历史性大转型》。我在文中就提出,我们现在还是属于低端的人本,下一步要向全面的高端的人本提升。但是,提升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不应该试图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这里边就得掌握一个度,宽度要适度,高度要适中,要有个渐进的过程。
以上是我针对怎么把握“人”的实质,讲了三个观点:一是三层涵义论;二是人本实质论,三是渐进提升论。
二、“双线均衡”: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
这个观点涉及到对改革的战略的思考。我认为我们国家在谋求人的发展的过程当中,在未来下一个30年,在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上,应该寻求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这是两条线,市场化一条线,公正化一条线。首先这两个东西能不能兼容?理论界有分歧,有人说不能兼容。我经过研究,认为这两个东西可以兼容。你主张市场化,不一定就肯定是不公平,市场化会造成不公平,但是你可以提出跟公平化相结合的东西。反过来说,你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也未必就要否定市场化。你把这两个东西不要看成是水火不容、有你无它这么一个状态。这两个东西可以兼容,当然要做一些调整,兼容的难度比较大,但是能够兼容。
如何能够兼容,针对中国当前的现实,我在这本书里边提出一个思想。首先,决策部门即各级决策部门、就是社会运转的主体应该学会在社会公平和市场化这两个“鸡蛋”上跳舞,有人把这个俗称“两个鸡蛋”理论,一个“鸡蛋”是市场化,一个“鸡蛋”是公平化。国家的决策部门一定要在这两个“鸡蛋”上很巧妙很均衡地跳舞,不要踩破任何一个,当然更不能把两个“鸡蛋”都踩破了。如果你踩破了市场化这个“鸡蛋”,这个国家肯定会倒退。有人说倒退会怎么样?计划经济最大的弊端就是对人性的压抑,对人的尊严和对人的权利的贬斥。现在我们很多朋友感受不到,这可以看很多思想家写的著作里共有的切身的体会。比如,索尔仁尼琴,1942年是苏联红军的一个下级军官,还是卫国战争的英雄,他只是在给朋友私人信件里边对斯大林某些政策提出不满,并没有公开表示对斯大林不太恭敬,结果有人检举了,就把他判了八年监狱。后来他在监狱里边写了书以后又被流放。后来追查他的书稿,他的一个女朋友被迫把书稿拿出来了,书稿拿出来了以后使他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后来他的女朋友感到良心上对不起他,于是自杀了。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它的效率低下,更在于它对人性的扼杀压抑。表面上都是社会的主人,其实主人是工具。所以如果打破市场化,我觉得它会走向这样的反面;同时如果打破了公正化的话,再考虑到目前社会的腐败,再考虑到目前的房价居高不下,正如 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说到两极分化、差距扩大、腐败加上通货膨胀,特别是物价、房价,这个国家就很麻烦。所以,公正化这个“鸡蛋”也不能打破。
因此,今后要在这双线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里我选用老子的《道德经》里的“知常容,容乃公”这句话来说明。我们这个国家要寻求一种公平、公正,怎么做到公呢?老子跟我们说“容乃公”,就是你决策者、治国者的心胸要宽广,容量大,有容乃大,不是一家,一派,一宗,而是胸怀广阔,这样才公平,公正。如果只考虑自己一拨的利益,那就不好,不公平。我们现在一些事情不公平,容量不够。我到英国去,在白金汉宫的那条路上有各个国家二战的纪念碑,大国家、小国家的都有。而在中国很少见到。北京卢沟桥有抗日战争纪念碑,重庆市中心曾经有一个抗战胜利碑,但后来给更名就没有了。怎么能做到公平?去年在这方面有个好的迹象,表明对国民党爱国将领,我们开始承认了,但是承认的不够。我到云南看见八九十岁的那些当年到缅甸的老兵,现在过的生活很凄惨。怎么能做到公平?容量要大。怎么做到容量大?老子说了,关键你要“知常容”。这句话老子最核心的思想就这个“常”字。这个“常”是什么?是常规,规律,客观规律,客观的经济规律,客观的社会规律,客观的自然规律,客观的人的发展规律。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你只有掌握这个规律才能容量大。你容量大以后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要探究一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能够把握这个规律,这里边我试图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双线均衡”,这两个东西我觉得今天提出来非常重要。你看2009年,我们在抗击世界金融危机,有很多值得总结,有关方面讲了一、二、三、四怎么怎么样,但是2009我们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我星期二(三天以后)有一本新书要举行新闻发布会,书名叫做《产权人本共进论》,副标题是“论国有制改革”。我在前言里讲了一句话,2009年有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就是我们120多家央企中,有78家去搞房地产。这是官方网站公布的。这个现象引起了我很大思考。当初不是说央企定下来不能够搞房地产吗?只规定的是十几家可以搞。但是现在情况是什么样?因为国家有这么多资金支持国有企业,有钱了,看哪个行当最挣钱?房地产是暴利行业。央企一共才120多家,居然78家蜂拥而上,制造了一个个“地王”神话。3月14日两会闭幕,温家宝答记者问,谈到“让人们活的更有尊严“,表明“一定要把房价遏制下去。”话音未落,两天,三个央企的“地王”神话就创造出来了。好几十个亿,给了高层一记耳光,可以说很没面子。一方面讲抑制房价,一方面央企继续制造“地王”的神话。你土地搞得这么贵,光地都好几万了,房价就更没法说了。因为你们拿资金支撑。这样能够把房价抑制下去吗?
我昨天去广州调研考察。广州市朱小丹同志刚刚上来,做常务副省长。今天的消息,广州一年内要解决基本的住房问题。而且昨天有一个很大的消息,国资委明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关注的新闻。这78家,不是指的二级公司、三级公司,是母公司,一级的大集团。其实这个事情老百姓反应已久了,为什么这么多的大财团要进军暴利性的行业?你不是市场化吗?你不是公正化吗?所以昨天的国资委明令只是迟来的告白,去年就应该出来,怎么到老百姓意见这么大以后才出来?当然总比不出来好。我那个书里头是去年年底我说的,2009年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70%的央企大财团卷到了房地产行业。我提出要进廉租房的领域,退出商品房,或者叫“进保(保障房)退商”。
现实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知道这个规律、掌握这个规律,只是个理论上的认识,实践上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我去年在我写的一本书里头说,制造了一个个“地王”神话。出版社也很重视,一再斟酌这句话怎么写,应不应该出版。三天之后,在燕京饭店举行新书的发布会,有些发行部门的同志也去,不光我这一本,还有其他的书一块推出。
在双线均衡点怎么把握里边,我觉得有具体的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个问题,推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缓解社会财富“三个倾斜”。我的书里做的分析。一是向政府倾斜;二是向垄断行业倾斜;三是向非劳动者倾斜。关于向政府倾斜,现在蛋糕做的越来越大,去年达到了335300亿人民币,1978年才3600亿人民币。从3600亿到33 5300亿,你可以想想这个财富增长如何迅速。但是分配不好,创造是一回事,分配是另一回事。初次分配大有问题,再次分配也有问题。眼下需要的是如何缓解。我这里用了一个比较客气的词汇“缓解”。三个倾斜别太严重。因为解决它非常困难,至少要缓解。政府在国民所得的比重是上升的趋势。政府储蓄率在过去几年里涨了八个百分点,企业涨了四个百分点,居民涨了两个百分点。三个台阶,居民储蓄是低台阶,企业储蓄是中台阶,政府储蓄是高台阶。中国现在当务之急是缓解“三个倾斜”。我在网上有一个内部报告,题目叫《中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三个提升》,有兴趣大家可以看,《中国改革论坛网》发布的,我今天不展开讲了。
第二个问题,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解决资源价格和税收不合理产生的分配不公。这又是一个角度。现在所讲的产权内含比较窄,实际上产权是一个大体系,我比较关注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广义产权理论指的是,天上有环境产权,地下有资源产权,人间有劳动力产权,是天、地、人的关系。中国眼下缺失资源环境产权观念,造成了很多的社会弊端。比如说采矿,由于资源环境产权不落实,出现不完全的成本。不完全的成本是指你挖了煤,你应该把周围环境给修复。但是很多煤老板没有修复,这笔成本没有支出,挖完煤走了,给当地留下一个烂摊子。安全成本也不足,你应当给工人的很多安全设施都不足。采矿权取得的成本也有很大的不足。由于修复成本,安全成本都不足,因此他的成本比较低廉,而煤价格比较高。这里头有一部分利润就是不合理的利润。这是解释为什么这几年中国煤老板收入暴富的奥秘,是我们中国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出了问题。北京三环里头不少都是山西煤老板买的房子。
第三个问题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这是解决市场化和公正化的第三个重点问题。我们现在一般的消费品应该说是供求平衡或者供大于求,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现在中国供求是什么格局呢?你讲的是一般的私人消费品还是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果是一般消费品,除了房子等大宗的以外,大体上还是供求平衡,甚至不少地方还是供过于求,以至出现所谓“产能过剩”问题,但是在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供给不足。因此,你要想让中国人活得有尊严,就要解决这方面的供给问题。这里包括什么?第一应该是医疗,第二是义务教育,第三是社会保障,第四还有公共文化。可惜我们社会对这方面呼吁不够,只关注教育医疗,文化供给也不够。还有公共安全。前年有个“三聚氰胺事件”,前几天又有个“山西疫苗”问题。要解决在公共产品和服务问题上,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联手运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简称PPP)”机制来解决。
我在《人本体制论》这个书里头写了三句话,叫“政府管基本保障,市场管超值服务,社会管广济善助。”在公共服务里,第一政府有责任。政府的责任是管基本,仅此而已。医疗基本的由政府管理,超过基本线,政府不应该管也管不了。医疗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是分层次的。政府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歌星那英同志三、四年前在北京一家医院生小孩,住院不到10天,两万美金,这是中美合资的医院。可以吗?可以。她是高收入阶层,社会应该提供给她这么个条件。但政府可管不了这个事情,政府只能管基本。你要想超值,请你走市场。另外,还有社会应该管广济善助,这是中国大陆的一个缺失。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方面不健全,我到台湾去,有一位证严法师,是个女士,打小也是穷人出身。她办了个慈济功德会,全球有500万信众。有慈济医学院,有慈济医院,整个一套系列。台湾社会的广济善助很发达,我们相对而言不够。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三方入手,政府管一块,市场管一块,社会管一块。当前重点是以上这三个问题。
三、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并使三者产生互动
这“三个解放及其互动”观点是1998年的时候提出的。一个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一个生产关系的解放和发展,一个是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关键词是富强和繁荣,这是我们谋求的目标。生产关系的解放和发展的关键词是市场和民主,因为生产关系解决人和人的关系问题,因此,经济领域是市场,政治领域是民主。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的关键词是自由和人权,我认为应该很鲜明的提出这个问题。人自身要解放和发展,要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自由、人权。我们对这个东西应该说是深有教训的,躲躲闪闪,其实这是一个好理念。马克思最初提的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现在提马克思的理论的时候,把“自由”给去掉了,只讲人的全面发展,不妥。这三个“解放和发展”要使它互动起来。怎么互动,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了。
四、在“上”、“下”、“内”、“外”四方位推进经济领域体制创新
未来“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在经济领域里我们干什么?怎么按照人本的思想来推进体制创新?我归纳成“上”、“下”、“内”、“外”四个方面。
(一)“上”创政府管理的新体制。这里边重点就是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这里边有三个“不”,应该明确提出:一是政府不应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现在干预的太厉害了。二是政府不应该代替企业进行微观决策。这也是干预,但是我把它单独挑出来。三是政府不应该去代替企业招商引资。政府是政府,政府不应该经济活动微观化,但现在地方政府很热衷这些事情,和房地产商打得火热。所以,为什么房价这么涨,我觉得跟政府内在冲动有一定的关系。一定要界定政府的行政边界。政府职能要转型,是第一个大的问题。
(二)“下”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的新格局。刚才我也讲到了微观的问题。我认为未来很长时间国家在微观上应该实行“三足鼎立”的格局,即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当然不一定恰好都是三分之一,但大体上是三足鼎立之势。微观经济这些年有些新的更替和变局,社会上有很多反映,包括房地产行业,刚才说的78家央企纷纷进入房地产业,这是对微观基础变局的一个重要迹象。因为微观的改革基本上是涉及两个领域:一个是垄断性行业,一个是竞争性行业。垄断性行业,我们基本上还没有实质性推进。我们下一步改革的任务很重。
过去总结竞争性行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2009年,恰好是竞争性行业出问题最多,房地产业就是竞争性行业,竞争性行业现在国有资本又进来了,而且在跟老百姓争利,很不应该。除了竞争性行业,垄断性行业下一步是个看点。微观基础下一步,竞争性这个领域继续改,第二开辟垄断性这个领域改革。垄断性现有很多问题。比如手机短信,一条一毛。我问过有关部门,发这条短信成本多少钱?有关部门告诉我,微乎其微,不能说是零成本,恐怕一分钱成本到不了。多少手机用户?七个亿。不说一年,只一天,七亿用户发多少短信?尤其春节。一个月多少?一年多少?得进多少钱?成本多高?需要不需要改革?因为人家垄断。我们吃的盐,我问了下,成本少钱?有的说300~400元一吨,有的说400~500元一吨,不同的盐场可能成本不一样。盐场生产出来以后交给批发商,这是垄断行业。然后加碘得加成本40~50元一吨。卖给超市和零售商,多少钱?2000元一吨。为什么?我一家干,你干是私盐,我是官盐。现在要改革,有些同志说不能改,这是从汉武帝下来有个“盐铁论”不是?盐铁官营。现在铁不是官营了,但说“这盐可不能够让民营进入”。只要民营一进入就会把价格拉下来,一家独办,我就垄断着,你奈何我不得。我就举这个小小的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我们垄断行业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改革“战车”在竞争性行业推进的同时,重点应向垄断性行业和领域推进。
(三)“内”创民生性和可持续发展体制
当前要关注三个问题:一个是当前农村的问题,一个是民生的问题,一个是绿色的问题。我去年给有关方面提供的国家发展的研究报告里边就说,中国,第一个是人本问题,人本主要是民生,第二是绿色,第三是创新,第四是协调,这是我的“八字方略”。这两天在广东就是调查研究怎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广东的领导同志对这件事很重视,在广州要率先绿色。因为现在水的问题,气候问题等等,污染严重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全世界一年排272亿吨碳,中国现在排60亿吨,占20%多。当然美国人压我们是一回事,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自己也要减排。看昨天的广州日报《少生3200万,一年少排1.3亿吨碳》,这条消息很有意思,减碳问题,多管齐下。这也是一个管道,就是减少人口,因为你只要活动就有碳足迹。我今天从广州坐飞机回来,我多排了多少碳?
尤其是工业,工业现在是占整个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0.77%。我们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推进阶段。大陆是48%的二产。工业占了第一位的比重,三产40%,一产11点几。基本上是一个“一五四”结构,一产占一成,二产占五成,三产占四成。我前年被邀请去台湾考察,台湾的一产是1%,二产27%,剩下都是三产70%多。他们碳排就少。两个板块目前处的阶段不一样,没法类比。但是怎么样减少碳的排放,这是个大问题。
我这个《广义产权论》,要跟诸位朋友再分析。广义产权论有个突破性进展即环境产权。天上排的二氧化碳是个物质,虽然肉眼看不到。但是几千年来它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不是资产,更没有产权关系。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甚至上万年来的一个现实,但是这个现实要变。不是商品的要让它商品化,不是资产要让它资产化,没有产权要让它产权化。碳指标,每个国家都要定减排多少,国家定了以后每个省减排多少,每个市减多少,每个行业减多少,都有指标。有了指标以后,这个东西就有了经济的稀缺性。过去这个东西不值钱。现在比如说,我没有指标,得找人家去买。我节约了减排指标就可以卖别人。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碳的交易,这种交易就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化,不是产权的东西,有了产权关系。这是我在《广义产权论》这本书里所着力要分析的内容。
2007年全世界交易多少碳,27亿吨碳指标。卖多少钱?卖400亿欧元。欧元比人民币大十倍,相当4000亿人民币。大体可以算一吨的碳指标是10~20欧元,100~200人民币。这个价格现在是被炒得越来越高,这里边有新思路。
(四)“外”创适应和应对全球化体制
这个现在对中国更为迫切。这两天炒外汇的汇率问题,前两天炒贸易战问题,再前两天炒谷歌问题。打过了元旦就不消停,先是卖武器,然后见达赖,又是谷歌,而后贸易战,又是汇率,又是人权,又是伊朗,又是气候变化。从经济领域来讲就有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它,一方面要有个应对之策。各国有各国利益,也是个正常的现象。在没有实现大同之前,利益是国家化的。当然中国在这些方面也要考虑中国人的利益,民族的利益。
这里从利益上来讲有个互利的问题,从文明上来讲有个交往的问题。一周前我在新华网的报告中谈到,未来中国的第三波转型,第一,由边缘到前沿。我们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很多方面还是边缘,别看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第三大的经济体,边缘化的还不少。比如货币,全世界的货币基本上还是美元为主导,人民币现在基本上还是靠边站。货币体系格局是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格局,我们基本没有参与进去。所以从这里想来,中国有从边缘到前沿转型的问题。第二,由隔阂到融合。现在隔阂比较深,怎么融合?一下融合不了,可以兼容。兼容并包。由兼容到交融,经过很长时间以后,进而融合一块。所以兼容,交融,融合。我这两天在广州,广州的小北路一带,我到那以后发现很多黑人朋友。非洲人在广州做生意,有个大厦叫陶瓷大厦,基本上黑人朋友在那掌握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的我们关注的现象。国际友人到中国来,这是我们国力增强的标志。问题是要用什么胸怀来看。我说由隔阂到融合。融合,让他们来,我们要包容,兼容,交融,融合,这么一个步骤,这是一个国家很重要的文明。亨廷顿有本书叫《文明冲突论》,我现在写的《中国第三波转型》这本书,我试图用“文明融合论”来做基调。我觉得未来要想办法促进融合,一时做不到就兼容包容,最后交融,这是涉及到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真正做点事,你还是要用文明说话。台湾的龙应台女士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请用文明来说服我》,我觉得这个实力应该比33.5万亿人民币要难的多。我们可以在经济上居于第三位,但是在文明上我们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这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一条跛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