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青年班主任的小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1:4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给青年班主任的小建议

                     张万祥



青年教师刚当班主任,既要有雄心大志,更要从小事小节入手。教育无小事,小事蕴大理。在此,我将殚精竭虑而成的十二个小建议献给青年班主任朋友。

第一个小建议:随身携带一支笔、几张纸。

班主任,是走进青少年心灵世界的使者。班主任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的教育都是新的,每天孩子们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切,都应该随时记下来。你不妨随身携带一支笔,有什么感悟,有什么想法,记下来。你开始记下的可能是一鳞半爪,根须枝叶,可这些都是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天长日久,积累多了,你就会看到一片森林。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手机、各种卡甚至化妆品都随身携带,但往往却忘记带笔和纸。

一支笔、几张纸,在你的包中不会占多大地方,不会增添多少负担,作用却很大。你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视野会越来越广,精彩会越来越多,你前进的步伐会越来越稳。

第二个小建议:在台历上写下第二天必须办的事情。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很容易在忙忙碌碌中忘记必须做的事情。有的班主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结果到头一看,两手空空。有的班主任也想在一个学期读几本教育书,写几篇教育随笔,可是在昏头昏脑中,时光流逝,多年之后,只留下后悔和遗憾。

为防止将第二天必须办的事情遗漏,建议你在一天结束的时候,用一两分钟思考一下,按轻重缓急排个次序,然后记在台历上。你记下的事情是必须办的,可办可不办的不要写,想办却没有时间办的更不能写。否则,罗列的事情太多完不成,反倒欠下一笔债,心里不安;天天欠债,天天不安;天长日久,会影响你的情绪。

你形成这个习惯后,可以推而广之。每个周末,定好下周计划;每个月末,定好下月计划;每个学期开始之际,定个学期计划。如此有条不紊,你的工作效率自然会提高。

第三个小建议:把本届学生的特色东西留下来。

每届学生中都有特长生。他们或有独特的学习方法,或在文艺方面有天份,或擅长科技小制作,心灵手巧……我们不妨把这些特长生的作品等材料保存下来,展示给下一届的学生,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学习。

第四个小建议:订一份面向班主任的刊物,每学期做一份目录索引。

青年班主任每年要订阅一份教育报刊,如《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等。你不仅要经常阅读,而且要在报刊页面的边边角角写一写心得。

每学期结束的时候,你要给自己订购的教育报刊做一份目录索引。你日后思考什么问题,参考什么课题,可以利用目录索引寻找相关文章。

每年订购一份报刊是最低要求。你每月少买一件衣服,或者少买一包烟、一瓶酒,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这个最低要求了。

第五个小建议:网站只选一个或两个,只到一个或两个论坛上活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认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他们通过上网冲浪,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增加了知识储备,结交了不少新老朋友。这是与时俱进的学习交流方式。但不少老师上网,东瞅瞅,西望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热闹就到哪里去。结果,在热热闹闹中,让宝贵的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这样上网,时间不短,收获甚微。

你最好选一个或两个网站集中浏览。现在,每个网站有几十个论坛,几十个栏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你最好选一两个论坛,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发帖跟帖。

第六个小建议:每周写两千字班主任工作随笔。

青年班主任要重视写作。你不要为自己不写文章寻找借口:工作忙,没有时间动笔;自己不是学文的,不会写作;年纪大了,脑筋跟不上,不能写作等。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你必须克服这些困难,不要找什么借口。

写作初始阶段,可以不写正儿八经的论文,只记述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故事,记叙班级成长的故事,记叙自己学生的发展变化……这些都是你亲历的事情,写起来会得心应手。你开始写作时最好订个目标,如每周不少于两千字,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慢慢突破。

第七个小建议:节日里给自己的老师发短信或电子邮件致以问候。

青年班主任都有老师,或是求学期间曾给自己慷慨帮助、热情激励的学业老师,或是工作后学校给安排的指导老师,或是在网上结交的知心老师……在节日里,一定要给他们发个手机短信或是电子邮件,用词一定要情真意切,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把网络流行的问候语转发一下了事。你的真诚感谢,会赢得更多真诚的帮助。这正是促进你获得专业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

有的班主任在请求帮助时,对老师十分热情,过后却把老师忘在脑后,不理不睬;再去求助时,老师的热情自然也会减半。

所以,节日给自己的老师发短信或者发个电子邮件致以问候,应该养成习惯。

第八个小建议:从打一壶水、沏一杯茶做起。

打壶水、沏杯茶是件小事,却能反映青年教师对前辈老师谦虚恭敬的态度。如能持之以恒,既可培养做小事的毅力,又能砥砺良好的品德。小事也能促成自己所追求的大业。

第九个小建议:每周到教师阅览室浏览半个小时报刊。

开卷有益。每周哪怕挤出半小时的时间,到教师阅览室浏览教育报刊,即便是走马观花,也会受到一些启迪。

第十个小建议:一个月读一本书。

奥斯勒是加拿大著名的医师、医学教育家,因成功地研究血小板等医学问题而扬名四海。他对事业极其热爱并兼任多种社会工作,时间非常紧张。但为了读书,他仍规定自己在睡觉前必须抽出至少15分钟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就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一分钟可以读300字,15分钟可以读4500字。按此推算,一星期可以读3.15万字左右,一个月可以读12.6万字。这样下来,一年就可以阅读约8万字的书20本。奥斯勒睡前坚持读15分钟书长达半个多世纪,共读了8235万字,约1098本书。

有人说,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时间读书。按奥斯勒坚持的读书方法去做,一个月读一本书应该不费吹灰之力。

第十一小建议:每周给自己的家人照一张相。

如果有了孩子,每周给孩子照一张相;如果还没有孩子,每周给自己的父母亲照一张相。每周都这样,坚持一两年,坚持5年、10年、20年、30年。你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对老人的爱;用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爱心;用这种方式,享受生活;用这种方式,记载我们生命的轨迹。若干年后,当你欣赏这些照片时,该是多么惬意、多么温馨的事情啊!这不只是在照相,这是在留存一颗年轻的心呀!教育事业是年轻的事业。我们必须保持一颗青春的心。这是为事业,为孩子,更是为自己。我们常说年轻人不能未老先衰,不能过于沉重,不能忧心忡忡,不能满怀牢骚,不能怨声载道……照相,正是保持青春活力和消除职业倦怠的有效方式之一。

第十二个小建议:每周记下一个德育故事。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德育故事。年轻班主任必须关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随时记下它,记下一百个或承载英才睿智、或启迪学子感悟、或充盈世人情感、或饱含生活哲理、或揭示成功真谛、或歌颂理想信念的德育故事。你有了这一百个故事,就会成为讲故事的高手。这些故事自然成会为你做班主任的助手。■

(原载湖北《班主任之友》)



吴来富:在深山单人教学点扎根十一载

●   安徽休宁 程 周



2001年新学年开学前,从教16年的吴来富老师从离家很近的休宁县山斗镇中心小学,来到五城镇西南部大山深处的上岩行政村教学点,在这个“山旮旯”里一教就是11年。                    

上岩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2006年之前,村民外出还靠步行,到镇上一个来回就得花6个小时。这个教学点只有三个年级二十几个学生。吴来富教师、班主任、校长一肩挑,同时任三个年级七八门课,而且教得像模像样,各科成绩与全镇其他学校不相上下。过去,不少村民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山外的学校。几年后,他们又纷纷将孩子们接回来,连一些随打工父母在外省读书的孩子也回来了。村民们都说,大山里也有好老师,不必舍近求远了。

在上岩教学点11年,吴老师一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山里的学生。学生只要没在规定的时间到校,他就立即打电话给家长询问原因;他怕孩子带铅笔刀进教室不安全,自己买来铅笔刨放在教室里;学生缺少课外读物,他就自费买来一些;家长无力辅导孩子,下午学放后,他总要将一些孩子留下做完作业,再让家长接走;农忙时节,为了让家长全心干农活,他总是一个一个将孩子送到家门口;学生在校期间生病了,他一面联系家长,一面送学生去村卫生室治疗,并护送回家。有一位同学的脚崴了,行动不便,他一连几天都背他回家。家长们都感动地说,吴老师既是好老师,又像好爸爸。

11年来,吴老师为上岩村的孩子们付出了太多,对自己家庭的照顾却太少。他一个星期顶多回家一趟,既无力照顾年迈的父母,也帮不了因慢性肾病干不了重体力活的妻子大忙。2008年初,他的父亲在清除门前积雪时不慎摔倒,跌断了颈椎骨;他的妻子2006年患病后,每年都孤身一人到南京复诊六七次。妻子识字不多,出门很少,有时在南京迷路了,只能靠打电话询问他怎么办。吴老师说他一人一校,实在走不开,自己欠家庭和亲人的太多了。

2008年,镇中心校准备将他调到离家近一点的学校,村民们得知后联名写了挽留书,并按下红手印,硬是把他留了下来。今年8月6日,一场车祸无情地夺走他妻子的生命,女儿也身受重伤,但他仍没有动摇坚守大山的信念。他说,这些年一家家吃了多轮派饭;村民们农忙时自发帮他家干活;妻子病后,送来慰问费;村里还为教学点安装电话,送来一台大彩电,乡村公路通车后,又赞助1000元让他买摩托车。上岩村“两委”及全体学生家长还几次送给他“辛勤园丁”锦旗。“这里的村民对我实在太好了,太看重老师了,我怎么舍得离开呢!”

2007年以来,休宁县人民政府两次授予吴来富 “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他先后被评为县“师德标兵”、省“金历乡村教师育人奖”获得者和 “全国模范教师”,2011年,又获 “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殊荣。





“老师,这是我送你的微笑”

●   安徽歙县 方有良 汪惠民



2010年新学年开学前,歙县王村镇中心学校郑永红老师翻山越岭,来到本镇边远的岭后村小支教。进校那天,孩子们在半山腰的黄土操场上一溜儿排开,都看着她笑,一位老师还让几个孩子献上带着露珠的野花。郑老师说她那一刻眼睛湿润了,她从孩子的眼眸里看到纯真和渴望……

郑老师被安排教一二年级复式班。这里的孩子家境都不是很好,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来自单亲家庭,不少孩子每天来回都独自走山路……第一天上课,她发现教室的角落里一个衣着破旧的小女孩总是低着头,偶尔怯生生地向她瞟上一眼。她刚要问这孩子叫什么名字时,一个男孩大声说:“她叫大鸭蛋,每次考试十几分。她不会笑也不会说话。”郑老师说,当时,她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猛刺了一下。

第一天上课,她发现一个衣着破旧的小女孩总是低着头,偶尔怯生生地向她瞟上一眼。她叫小静,平时不说话,也不笑,从不跟同学玩,就像墙角里整日见不到阳光的小花一样。

针对小静的现状,郑老师悄悄地实施了“小静阳光计划”……

郑老师了解到这女孩叫小静,父母离异,与姥姥相依为命,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小静反映比较慢,学习跟不上趟,平时没有要好的伙伴,她便变得很自卑了,不太说话,也不喜欢玩,就像墙角里整日见不到阳光的小花一样,久而久之,竟被人看作“弱智”了。郑老师想,自己是教师,也是母亲,要用母亲一样的胸怀接纳这可怜的孩子。美国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那么多奇迹,自己不也能让这孩子会学、会笑、会说,做一个“阳光儿童”吗?

针对小静的现状,郑老师悄悄地实施了“小静阳光计划”。第一步,她征得小静姥姥的同意,叫孩子重读一年级,好让她轻松地学习,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成功的快乐。第二步是给她单独“开小灶”,重点辅导她完成每天作业。第三步是引导她参与课余师生玩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绳子翻叉开等游戏活动。渐渐地,她由怯生生的样子变得阳光起来,有时玩得并不比别的同学差。第四步,每天下午上课前,郑老师都让孩子围成一圈,并特意把小静拉到身边,给他们表演小猫、小兔等手偶故事,读安徒生、王尔德、格林和郑渊洁的童话。小静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时而抬起头,眼睛也亮多了。



一个雪天中午,郑老师读了小豌豆扮演圣诞老人的故事。第二天一大早,小静就敲开郑老师办公室的门,她小脸涨得通红,磕磕巴巴地说:“老师,您……您想要什么礼物呢?我要像小豌豆一样送您礼物。”郑老师说这是小静第一次主动和她说话。她激动地把小静揽入怀里,边流泪边说:“小静,老师只想要你的微笑!”小静怔怔地看着郑老师,仍没有笑出来。

一转眼,夏天来了。一天午休后,郑老师发现桌上有一幅用杂粮粘贴的手工画,画上的小女孩像小静一样扎着辫子,笑得异常灿烂;画的右边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老师,这是我送你的微笑!小静。

郑老师说,这不单是一幅画,而是一颗可爱的童心,是师爱阳光催开的一朵小花,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郑老师以身教言传告诉我的

●   安徽六安 陈绪敏





1997年,我考上六安师范。郑晓然老师教我们数学。开始,我们对她印象还好,可对她每节课提前三分钟来到教室走廊上,上课铃一落就上课很反感。大家都想下课后多玩一会,她偏早早来候课,害得我们也跑回教室乖乖地坐好。现在想来,她习惯候课,就像名演员登台前静坐默然进入角色一样,与“观众”何干!名演员这样做是艺德,教师这样做是师德。我们也太孩子气了。

三年中,我发现教我们课的老师,或多或少都有迟到甚至缺课现象,但郑老师却一直提前三分钟到,更没缺过一节课。毕业后在和郑老师的交谈中,我也才知道,她有时即使身体不舒服,也会坚持给我们上完课再休息。我后来从教,也学着郑老师那样候课,有时虽做不到,但决不迟到或风风火火地赶课。我想,这正是郑老师身教的结果。不过,我比不上郑老师,一学期偶尔因为这样那样的事缺个几节课还是有的。

郑老师讲课总是用不紧不慢的语调,一遍一遍地讲,直到我们弄懂。在她的影响下,我慢慢地喜欢上了数学,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一次,郑老师让我上黑板做题,我想了半天没做出来。我面红耳赤,自尊心全没了。我就这水平,还当数学课代表呢!我以为郑老师一定会狠狠地批评我一顿。没想到,她却用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然后温和地说:“没事的,别难过。”这话好宽心呀!我当老师后,只要遇到提问答不出、作业做不来的学生,尤其上讲台板书“挂黑板”的,就想到郑老师那句话,也会轻柔地说:“没事的,别难过。”

三年级时,我们去县城一所小学实习。一个星期不到,我就满肚子委屈:我一丝不苟地备课,有时查资料甚至忙到夜里11点;我认认真真地上课,每个教学环节都组织得井井有条。可是,原任课老师却对我们很冷淡,总觉得我们没有经验;家长也不大信任,甚至盼着我们早点结束实习。

一天,我忍不住和郑老师说了这些苦恼。郑老师反问我:“班里的学生喜欢你吗?”我说:“学生倒挺喜欢我的。”郑老师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说:“那不就行了嘛!学生才最有资格评价你,其他的都别太在意。”郑老师还给我举了自己的例子,说前段时间学校有一个优秀教师名额,学校领导准备给她,她推辞了,让给了一位年轻教师。她觉得别人喜欢自己,就是最大的奖励,其他的都不重要。她说她追求的是一辈子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只想着怎样把课上得更好。

听了郑老师的一番话,我郁闷的心窗豁然开朗。接下来的日子,我备课更精心,上课更投入。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记着郑老师的这些话,要把学生的评价当做最高标准,不必在乎其他人怎么看你。■





张老师退休前精彩的一课

●   安徽合肥 丛 山





2012年1月5日(星期四)下午,冬日的阳光洒满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操场,张晓天老师正在上体育课。

这是寒假前两节寻常的“跳远考核”课。张老师和往常一样,在课前温习了教案,准备好器材,用沙扒松好沙坑,再把沙池前的跑道清理干净。课铃一响,他就站在学生队列前,立正,稍息,点名;检查学生着装;介绍本次课程内容;接下来是准备活动,一千米慢跑,他边跑边喊着节奏,并不时招呼掉队的同学;最后是八节徒手操,他和学生一道伸展,下蹲,转腰,跳跃……

对张老师来说,这又是非同寻常的两节课。学生们哪会想到,与他朝夕相处三年,一道流汗、一同欢笑的张老师上完这次课就退休了。

张老师从大学毕业当体育教师30多年来,带过的课数不清,教的学生数以万计,每一次上课都这样严谨认真,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体贴关心。他曾多次评为学校和电力行业的先进工作者,是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课和全省电力行业群体活动的知名教师和教练员。

“跳远考核”开始了。沙池前,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动作要领:起跑,调节步点,加速,踏准起跳板,腾空,屈腿,身体前倾,落地。他边说边示范,虽然跳不了多远,可每个动作还是那么准确、连贯、协调。30多年来,无论上什么课,教哪个项目,张老师都重视“以身示范”。他经常对年轻教师说,体育项目各个动作模仿性强,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言传身教”,既讲明要领,更要做给学生看。老师自己做不好,就不能教会学生。

正式考核前,张老师先让学生每人自由练习两次,再安排学生逐个试跳,并不时作出点评,对动作做得好成绩提高很快的同学予以肯定,对动作不够规范的同学指出问题并给予鼓励。30多年来,张老师一直坚持这样的体育教学理念:运动成绩是次要的,让学生通过练习不断超越自我,通过运动获得健康和快乐是最重要的。学生试跳时,他的每一句恰如其分、幽默风趣的评点都引来阵阵欢笑声。

在考核结束、集合整队、总评小结后,张老师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宣布下课,而是提高嗓门重新发出 “立正”的口令。在队列前,他平静地说:“今天我要给同学们多说几句,不是因为你们,而是因为我自己。”同学们一听都愣住了。张老师接着动情地说:“上完这节课,老师就退休了。你们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一班学生,也可以说是我的关门弟子。谢谢同学们!老师在这个操场上站了几十年,今天的这节课你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你们的表现太好了!你们将我的最后一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谢谢同学们!”

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张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一边鼓掌,一边齐声高喊:“谢谢张老师!张老师辛苦了!”

此时,天色近晚,冬日的余晖是那样美丽、暖人……■





为庐江中学“均衡分班”叫好



庐江中学早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就坚持取消高一新生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做法,实行公开、公正、公平分班。其具体做法是,高一班主任竞聘产生,课任教师合理搭配,班级学生构成坚持“几个一致”——人数一致,入学平均分一致,男女生比例一致,城乡生源一致,前些年有择校生,还有统招生与择校生一致。这“几个一致”已实行了10年。学校的多种形式跟踪调查表明,学生、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和社会对此举措均表示满意。

各级各类示范性学校,理应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作出示范,其中包括示教育公平、公正之范。庐江中学是百年名校、省示范高中,他们“公平分班”的做法无疑为构建“和谐教育”提供了又一个好的示范样本。

多年来,不少名优高中都按照考分对高一新生编班,教师也按照层次分出高低相应配备。这种做法虽然弊病甚多,但众多学校仍然“乐此不疲”。庐江中学却敢于对这种习以为常的做法说不。他们认为,以中考分数高低分班,有违教育公平,有悖育人规律。这样去做,并不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而是把大量有潜力的学生人为地打入另册,让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失去应有的发展机会。校长钟社生说,办不办重点班,不是看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是我应该怎么做。他介绍说,庐江中学10年“公平分班”,不仅减少了各种人为的矛盾,而且高考本科录取率始终没有落下,不少入校时总分排名很后的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

近几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发文,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普通高中分快慢班,但时至今日,有的学校还在明里暗里地办着,有的学校也有过措施,但走了一段“媒体广而告之——同行络绎参观——经验总结连篇”之路后,便不知下文了。庐江中学从2003年推行“公平分班”后,一直扎实行动,低调宣传,不断完善,坚持不变。早在2007年,学校就申报了省级教科研课题《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此课题已通过专家评审。庐江中学的做法值得称道。

(南 阳)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   上海 李以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前来咨询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厌学,其中学龄前儿童占了34%。叶斌认为:各年龄层的孩子都会产生厌学情绪,而学龄前儿童厌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造成的,必须引起注意。

沪上某知名育儿论坛上,一则关于《5岁多的儿子厌学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帖子令人反思。

发帖的家长说,自己的儿子5岁多,正在上幼儿园大班,本来是个精力充沛的孩子。可最近一段时间,儿子出现了厌学和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原来,从中班开始,妈妈就给儿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如思维、绘画、英语、数学班,最近又增加了钢琴班。当兴趣班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妈妈发现孩子不对劲了,出现了逆反情绪。

“妈妈,我一天到晚都在上课,烦死了!”妈妈第一次听到儿子抱怨并没有在意,以为他习惯一段日子就好了。没想到,儿子这种情绪的爆发越来越频繁,后来变得不爱学习,一学习就神游,已从心里抵触学习了。这时,妈妈才猛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担心自己的安排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为何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少心理学专家分析,从学生内部因素考虑,大致分为几种:心理压力大而导致的倦怠型厌学;经常学业失败而引起的自卑型厌学;心智不成熟、学习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适应不良型厌学等。

至于孩子是否因为学习负担太重而导致厌学,专家分析,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没有一定的规律。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分析说,案例中5岁的孩子明显感到了几个兴趣班的负荷,确实是学得太多了,应该根据孩子的意愿减少几门。在厌学儿童中,有的才上幼儿园就要学高尔夫、游泳,还要学两门乐器,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对于5岁儿童来说,在玩耍中学习才是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刻意地让他上各种兴趣班显然是太多了。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厌学情绪表达各有不同。学龄前的孩子厌学情绪较之中小学生来说更隐蔽,也更难察觉。但是一旦孩子开始抱怨,家长如果还不注意,那么下一次再抱怨时,这孩子已经有本能的抵触学习情绪了。

叶斌教授分析,有时候孩子通过很小的细节流露出来的厌学情绪,值得家长关注。如案例中的孩子抱怨“我一天到晚都在上课,烦死了”,就是一种很强烈的厌学信号。孩子在抱怨前,应该已经有了一些迹象,比如注意力不太集中,学习时讲过的事要讲好几遍孩子才注意等,只不过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家长一旦忽视孩子的厌学情绪,并以强硬的态度暂时压制孩子这种思想,其结果常常会加重孩子抵触学习的情绪。

小学生厌学最隐蔽的症状就是做功课时间很长,看上去一直在做作业,从下午四五点做到晚上11点,双休日全天都在做。叶斌教授称,看上去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很低。这就是厌学的症状了。家长这时在干什么?其实,家长可以关注一下,这么长时间写作业,孩子的眼神是恍惚的,思维是凝滞的。

“ 通常小学生刚开始会屈从于父母的施压,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开始变成大人在旁边就好好学习,大人不在就逃避学习。”叶斌说,此时,家长若没有发现厌学的原因,仍以超重负荷的学业相逼,那孩子就会彻底厌学。一些初中生的厌学表现则更为直接,索性不去学校、逃课、沉迷于网络,并拒绝和家长沟通,结果成绩一落千丈。

心理咨询师也提醒,家长在不清楚孩子是否真正厌学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主动沟通,先问问孩子怎么想,再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可以带孩子到心理门诊咨询。一般来说,轻度厌学是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的,但是重度厌学,甚至出现极端的思想行为,产生神经官能症,就要通过物理方法配合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防止孩子厌学,最重要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经常问问孩子“你快乐吗”,也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快乐吗?”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曾小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名叫天天的女孩酷爱运动,从小学习游泳、溜冰,最近又迷上了跆拳道,几次提出要去参加培训班。但是天天的数学成绩却在下降。妈妈对此非常担心。其实妈妈最想做的就是让她去参加数学提高班,但孩子对这种培训班已有了本能的抵抗力,硬逼着她去,恐怕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于是,天天妈妈就给她报了跆拳道培训班。妈妈说:“我看周六下午你可以先去上两节数学课,然后去练你喜欢的跆拳道,权当是上体育课,放松身心,如何?”“好啊,好啊!”天天欣然答应。

有一次,妈妈打趣问她:“上数学课一定比练跆拳道累多了啊?”“没有啊,我觉得两节课时间都过得特别快呢!”接下来的日子,每当天天数学方面有了进步,妈妈都会开玩笑地说:“多亏了跆拳道啊!”

这是曾校长举的例子。我们总是说孩子的成功不能等同于成绩;科学的家庭教育不应该将着眼点仅仅放在学习成绩上,而应该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孩子的感受。但如今社会教育评价的成功标准与孩子快乐成长之间总是有矛盾。“作为家长,我们要在两者之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在完成自己事情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曾小妍说道。

“  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家长一定要努力呵护孩子的梦想,一旦学业压力让孩子失去梦想,学习不再是奔向快乐的目标,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会失去乐趣。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叶斌发现,学业压力让这些孩子都忘了自己有梦想存在。学前的宝宝们还没有来得及让自己形成梦想,就背上了沉沉的学业压力。不少中小学生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年级的上升,有梦想的也越来越少。在不少孩子的脑海里,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工作、赚钱。他们在这种动力推动下投入学海,越游越累。家长们在这种动力助推下,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辅导班,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变成各种压力强行施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没有自由,没有玩耍的时间。孩子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自由,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当然不快乐。

在叶斌看来,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寻找到快乐的根源,孩子觉得快乐的事,自然会满怀兴趣去做。

“教育工作者也要参与到对厌学孩子的心理干预中来,尝试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更具生命力。”叶斌说,一位好的老师能够对孩子的厌学症状起到一半以上的改善作用。学生喜欢老师,必然会喜欢学习。老师让孩子爱上课堂,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减少他们厌学这个“成长的烦恼”。■

(                                        原载《文汇报·文汇教育》)





怎样布置课外作业



2013年1—3月话题征稿:

1月:有的中小学教师喜欢在中午或傍晚放学后,把一些作业拖拉或作业出错较多的学生留下来。您对这种“留堂”的做法有何看法?

2月:不少中小学生的书包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教辅书。您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书?您在解决学生教辅资料过多过滥问题方面有何好的做法?

3月:有的老师上课时发现有学生违纪,或把他赶出教室“旁听”,或交给班主任带去教育。您对这种做法有何看法?



课外作业布置力求“五宜”

●安徽宿松 曹新民



教师适当地布置课外作业,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如果把握不当,乱布置、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无法完成,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厌学。

近几年,我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采用了“五宜”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题目宜精挑细选。我选取课外作业严格遵守以下原则:巩固性原则——让学生巩固、消化、理解所学知识;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所学知识重点、难点、知识盲点,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实际水平,不出偏题、难题、怪题;适合性原则——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效性原则——不是走形式,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追求实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任务宜因人而异。学生虽在同一个班级,接受同一位老师的指导,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题速度不尽相同。因此,我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会根据生情,分层布置。首先是题量分层。学生基础较好、解题能力较强的,布置少量的选做题,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对基础不大过硬的同学,题量可以减少,以免加重课业负担。其次是题目难度分层。基本功扎实、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指导他们做一些难度稍大的题,为他们提供冒尖的机会;对那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多做一般性的题。

难度宜由浅入深。每次布置课外作业时,在题序上我会费一番心思,先出一两道容易题,接着是一两道稍难题,最后是难度较大的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成绩好的同学必做,基础差的可做可不做。

题型宜统筹兼顾。布置课外作业,既考虑题目要覆盖主要知识点,又要兼顾常见题型,如选做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等,每周都要轮流出现两三次,好让学生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做后宜检查点评。课外作业有布置、有检查(批改)、有表扬、有点评。如果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以后布置课外作业就没人理睬了。每次检查或批改课外作业后,发现普遍性问题,就在全班讲评;如果属个别现象,则个别指导。



少而精,重激趣

●安徽明光 阮华君



课外作业布置既要有效,又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必须做到两条:一要少而精,二要有趣味。

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作文则是大作文小作文一起上。几年后,发现其他教师并不像我这样做,学生未必就差。我的班有些学生虽然按要求完成了作业,可学习成绩并不见到有多大起色。

于是,我对这一做法作了调整,不再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作文除了每学期规定的不少于6篇,不再加码。写日记、周记等对提高作文水平的确有好处,但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是一门语文。如果语文课总是让他们疲于应付,不仅影响其他科目学习,天长日久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

现在,我的语文课除了写作文,抄古诗文,基本就没有书面作业了,甚至连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训练》等课外作业,我也是挑着让学生做,绝不求全贪多。

这样做能保证教学效果吗?我认为,多而滥的作业实际上好布置,但不一定有实效。我取消了日记周记、少写作文后,采取另一种办法,反而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现在,每一次作文批改以后,我都挑出最好的几篇加以润色,然后发给报纸学生作文版和专门刊登学生作文的杂志。这些报刊发表了学生优秀习作,就可以激发很多学生的作文热情。几年来,我的学生已有不少作文上了报刊,所引发的“作文热”持续不减,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在报刊上露一手。

除了作文,我每周都会抽出一节课开展语文活动:全班学生分组抄一首著名诗词,朗读一篇优美的短文,介绍几个新发现的生字词,说一条报上新闻,讲一个故事或笑话。学生对这“五个一”都有兴趣,课外一有空就读书看报,并不感到课业负担重。



光抄抄写写不行

●安徽芜湖 庄华涛



我认为,课外作业不是该不该有的问题,关键是所布置的作业是否适合学生。

就语文作业而言,我反对课外布置抄写类的作业。这种过于机械的作业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可能影响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几年,我给学生所留的课外作业基本都是阅读型、课外实践型的。

课外阅读,较为固定的作业就是每天半小时阅读。每天我都会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前一天的阅读心得,一周还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门的阅读交流。我班的教室墙报专门辟有“课外书屋”一栏,学生随时可将自己的读后感贴上去。这样做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能提升阅读兴趣。

课外实践作业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可操作性较强,如以《农村农田保护现状报告》为题进行课外调查,引导学生运用拍照、访谈、上网搜索等方式去收集资料,再整理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此外,还有日记类的家庭作业,目的是教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字数不作要求,好的则在班级展示。



舍老套,重创新

●云南禄丰 张耀丹



读刘春生老师《作业的革命》一书,由最初的疑惑、好奇到惊叹不已,又到主动尝试。我想,布置作业被辅导材料、练习册、模拟卷牵着走使不得,也要像刘老师那样让学生在作业中享受乐趣。

我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设定了作业的基本类型。

一、自主设计型作业(预习作业)。预习时,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作业,题型不限,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做。

二、自由选择型作业(巩固提高作业)。一是教师提供作业“超市”。对当天所学的新知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作业形式。教师提供“作业小超市”,学生根据自己的作业速度与能力,选择1 — 2题完成。学生有了自主权,而且只需要做一两题,都能接受,有的还会多做两题来证明自己的解题速度和能力。二是分组轮流出题。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天让一个小组根据当天学习的内容,出二至三道习题,题型不能和课本原题一模一样,要出基本题与提高题。每个小组选出的习题,不仅必须先做出来,还要能讲出解题过程,本组解不出来的难题不要出。这样,每组学生都有机会找题、出题,并先行解题。为了能表现自己的出题水平,他们会精挑细选,自然而然地提升钻研教材和解疑释难的能力。

三、教师指定型作业(检测作业)。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掌握的情况,将要做的题先整理一下,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要求每次一题,题量小,灵活、有趣,又有思考价值。二是由老师针对在批改作业中反馈的问题,为每个孩子量身设计作业。这是一对一地出题,实施起来很难,但效果显著,教师贵在坚持。

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多花一点儿心思和精力,掌握好适时、适量、适度灵活的原则,就能给学生带来兴趣和收获。



学中玩,玩中学

●安徽芜湖 方根秀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外作业,多是抄抄写写,机械重复,既引不起学生兴趣,教师也觉得乏味。于是我尝试出一些趣味作业。

做卡片。自制拼音字母卡片给学生认读,并要求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学生带回各种色彩、各种造型的卡片,就是现成的教具,太精彩了。学生手头的卡片越来越多,我又带领学生玩卡片,抽出几张,凑成音节,相互拼读,还从卡片里找出相应的字母给生字注音。这样的作业和游戏配合,学生很喜欢,既是玩,又是学。

搜集“字宝宝”。我将洗衣粉、牙膏盒等包装上的字剪下来,贴到教室墙上的“识字园”里,并让学生把家里的“字宝宝”也带来加入“识字园”。课外时间,孩子们争着当小老师,教同学认自己带来的“作品”,识字量像滚雪球一样。

我来“画话”。每上一篇课文,让学生画一幅小画,并写一两句话贴在文后,作为课文的自配插图,大家一同欣赏。时间一长,学生的画越来越精致,话越写越有味。再过些日子,学生“画话”的内容自然而然涉及到课外读物时,我便奖励画本,让他们在本上画画、写话。画画写写,难度不大,也为下一步写小日记、小作文打下了基础。



形式多样,自主选择

●安徽泗县 陈 玲



我一直反对形式单一的课外作业。我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外作业应该富有色彩、充满情趣,尽可能让学生“我的作业我做主。”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形式多样化,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结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文中有一段话:“秋天的田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布置课外作业时,我就让学生用绘画、诗歌、摄影等形式来表现这一段文字所描写的景象。学生对完成这样的作业兴致极高,都快乐地以自己的特长自选作业类型,有的画水彩画,有的做剪贴画,有的写赞美秋天的诗句,有的带着相机到田野里拍下“举起燃烧的火把”的红高粱……这种自主选择的作业,学生有趣,老师开心,家长称赞,可谓一举多得。



“三定”不可少

●湖北南漳 彭华清



课外作业设计要凸显人文性,增强趣味性,立足于促进孩子智力和身心同步发展。为此,须做到以下三点。

定量。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严格控制作业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我发现,有的教师缺乏整体观念,喜欢与其他学科抢时间,在布置作业时总是以量制人,弄得学生疲于应付,负担极重,不做、迟交、抄袭等现象屡有发生。定量就是不能出“高耗低效”的作业,应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设计一些事半功倍的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感受到轻松,甚至认为是一种享受。

贴近。作业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搞“高空作业”。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实际,尽量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作业。如文科课外作业,关注学生的敏感话题、困惑话题和一些带有共性的话题,巧妙设计题型,采取多种作业形式。学生做这样的题目,效果会更好一些。有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为了自己节时省力,总是东拼西凑一些题目,从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种远离学生的做法应当改变。

丰富。设计文科类某些作业,还要体现出答案的丰富性,让学生在符合题意的大体框架内去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教师喜欢惟标准答案是从,不让越标准答案半步。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住了,反而无从下手,不能袒露思想、表明心迹、发表观点。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应本着“近意即可”的原则,让学生张扬个性、有话能说、有话好说、有东西可写,一看作业就觉得能做好。



少而精,求高效

●安徽六安 梁朝平



从去年开始,我在课外作业布置上换了一种思维,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繁多而低效”的局面。

一、学生在课堂内完全掌握的我不再布置作业。除了一些生僻的词语和需要熟背的古诗词还需抄写以强化记忆外,其他的抄写多遍的作业不再布置。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上课时要留心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分层布置。任何班级学生都存在学习成绩好中差的状况。课外作业一般情况下针对中等生命题即可,但对学优生和学困生则区别对待,因为容易的题目,学优生做多了是在浪费时间,而学困生面对中等水平的题目又会觉得难度不小。因此,每次布置作业,除了满足中等生的要求外,我还要额外备二套,一套稍难一些的,一套容易的,让学优生、学困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来做。应该注意的是,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存在人格上的歧视,而完全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成绩为目的,尤其要把选择题目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掌握。

三是培养兴趣。学生面对索然无味的题目,一定会感到是一种负担。他们对题目有兴趣,即使题目难一点,也乐意去做。作业设计时,我尽量避开那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如布置作文,我依据学生的兴趣,哪段时间觉得无话可写,可暂时停笔;哪段时间觉得有话可写,便赶快提笔。如果在写的过程中又发现其他主题或题材,可再写一遍。学生对某个话题、某道题目感兴趣,有话可写,越写越有劲头,越写越想写,甚至会觉得老师布置得太少了。



少花式,求实效

●江苏兴化 薛茂红



近几年,我在布置英语作业方面作了多种尝试。

首先是课内多做口语作业。我不在课堂布置过多的书面作业。每节课前五分钟,我安排两名学生用英语进行演讲,一次一个主题,班级以四十人计算,每二十天一轮,每学期每个学生都可以讲五次,说的得到了锻炼,听的也得到了提高。每学期末,我还对学生进行一次演讲测验,列出一些主题与要求,让学生抽签,准备10分钟后,当场演讲,其他同学听后可提问题。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口头作业,课外他们会主动去准备。

其次坚持练写英语日记。为让学生多练,又不增加负担,每周至少写一篇英语日记,学力强的学生可自愿多写,其他愿意多写的同学也行。每一篇日记我都精心批改,或当面单独点评,或全班点评,每隔一段时间还评选出若干篇优秀的英语日记。我曾在省级英语培训班上结识了两位加拿大老师,获取了一些她们学生的邮箱,便让我班学生与他们进行联系,结为笔友,目的是给学生增加练笔的机会。这其实也是很好的课外作业。

其三是自选作业。班级授课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统一布置作业。这样的作业,容易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吃不了”。因此我尝试让学生自选作业。以每单元的背诵作业为例,我要求学生完成单词、词组、课文背诵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努力程度,自我选择一项、两项,选全部作业更好。



量大未必有效

●安徽枞阳 江道启



现在很多中小学布置的课外作业显得过多、过滥、过难,学生苦不堪言。那么,应该布置什么样的课外作业既有效又不增加学生负担呢?

首先,就作业的内容而言,不应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随意性、惩罚性、刁难性的作业。有的老师布置学生写生字,要求每个字写多少遍,错了一个甚至罚写多少遍。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居然将两支笔绑在一起写。其结果是字没记住、没写好,还产生了抵触甚至厌学情绪。课外作业必须少而精,以一当十。要针对教学目标而布置;要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开发潜能。

其次,要做到适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下达了相关的学生课外作业“限时令”,我们可以参照执行。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布置的作业是否太多,学生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同时要和其他科任老师沟通,或通过学生了解其他课程作业多少,从整体上考虑作业分量,切不可“独断专横”,盲目布置。

其三,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做起来轻松,有的却很吃力。所以,布置课外作业要有灵活性、层次性。一是不同学生要求不同,比如一篇课文,有能力的应全文背诵,“学困生”则可熟读或选段背诵。二是布置的作业题应有必做题和选择题之分,必做题是基本要求,选择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这样的课外作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取消课外作业未尝不可

●安徽亳州 亮 特



在“不能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节假日不准补课”等硬性规定面前,很多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便将大量的课外作业强行布置给学生。每年放假拿到海量作业,很多学生都抱怨说:“还不如节假日补课呢,那样倒还清闲些!”由上可见,尽管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间,可执行起来并不尽如人意。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还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认为,课外作业应该取消才好。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戴兰·威廉姆教授指出:“研究显示,课外作业不起什么作用,往往是为了完成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作业。”原江苏省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有80%的教师都不知不觉地把教学目标降低了,他们的教学根本没有达标。这就是我们的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所在。”蔡林森所讲的教学没有达标,指的是很多老师因为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总认为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至于“运用”应该是课堂之外的事情。于是,他们便把本该“运用”的目标降低到“理解”的层次。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没有达标,极其低效。很多老师正因为没有在课堂上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就把本该在课堂上完成的“运用”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作业的形式留到了课外。

成年人尚且需要“8小时之外”,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呢?他们每天在学校已经学习了7个多小时,为什么还要再花几个小时去做什么课外作业呢?我们一直抱怨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不高,实践能力差,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知识面狭窄,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不关心国内外大事等,其实这都是“课外作业”惹的祸。为了让孩子们完成课外作业,家长们不辞辛苦地为孩子们代劳了一切,比如洗衣服,比如整理杂物,甚至为了给孩子节省时间,有些家长连煮鸡蛋外壳都给孩子剥去了。长此以往,孩子们怎么会自理?综合素质怎么能提升?就作业本身而言,孩子们辛辛苦苦地完成了那么多的课外作业,究竟得到了什么呢?研究显示,优秀生在大量的机械训练中,丧失了固有的灵性,学困生则在无尽的作业中活得很累。

其实,正常状态下,孩子们7小时之外的生活应该是玩耍,是游戏,是参加家务劳动,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总之是做他们乐意去做的事情。也许有些人担心取消课外作业后,孩子们的学习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我认为这样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中指出:“课外作业与学业成就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对于课外作业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时间管理、自律能力等‘益处’,也只是人们先接受了课外作业这项事实,再努力构想出来的好处。”

我想,当我们取消了课外作业,把孩子们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归还给孩子,他们在自由地享受课外生活之余,自然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比如优秀生会自由地探索他们深感兴趣的未知世界,学困生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补习自己学业上的缺欠等。所不同的是,这个时段的学习完全是自发的、主动的,绝对感觉不到什么过重负担。对教师来说,由于取消了“课外作业”这张王牌,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向45分钟要质量,必须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构建高效课堂。综上所述,取消课外作业决非故作惊人之语,它无疑是考量教师真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一环,势在必行。■





试着试着真的成功了

●   安徽马鞍山 张文娟



“张老师,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去年5月的一天,我正站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发呆”,姜老师拍拍我的肩膀,一脸严肃地说道。我随口回应:“就来,什么事?”姜老师微微一笑:“你来了就知道了。”多大事啊,他这么神秘兮兮的。

我随着姜老师来到他的办公室。他拉开抽屉,拿出一封信说:“早上我去收发室帮你领回的。是不是发表什么作品了?这回一定得请客!”

我接过一看,信封长长的,落款是极为常见的印刷字体。我说:“您误会了,八成是什么骗钱的广告。现在的广告满天飞,我早就见怪不怪了。”

我随手拆开信封,看看是什么广告——一本崭新的《教育文汇》跃入眼帘。寄错了吧?我给他们投过稿吗?我的心咚咚地跳着,这不会是什么“乌龙”吧!不,也许是给作者寄的样本呢!我匆忙翻到目录,目光上下滑动,一点也不敢错过——“张文娟”,我的名字在里面!

姜老师立即凑过来看。“我成功啦!”我大喊一声,惊得姜老师一愣一愣地看着我。我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兴奋地说:“感谢您,是您这双手给我带来了好运!”姜老师笑声说:“请客请客!”我直点头说:“一定,一定!”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篇文章,原来是我写的一篇教育叙事,编辑老师改了题目,语句有细微的调整。这里面每个字都像我的孩子,浸润着我日日夜夜的期盼。今天,它们安安静静地露脸了。

过去,我一直希望自己写的文章能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但又觉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同事梅子老师可了不得,已发表了两百多篇童话。我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着自己的文字也能发表。我向梅子请教有何决窍。梅子还是那句话:“试着试着,就成功了。”

试着试着,就成功了?这话听着怎么有点玄啊?难道真的没有写作技巧方面的秘诀吗?我不以为然,总觉得发表文章高不可攀,但依然不停地写,不断地寄,然后是一天天地等待。

等待是焦灼的,越等越对自己没信心。我写的那些东西太小儿科了,编辑肯定看不上,我灰心丧气地猜想着。没想到,正当我“屡败屡战”时,一篇“小儿科”文章发表出来了。

姜老师抢过《教育文汇》读起来。我在一旁安静地等待着,成功感蹭蹭地往上蹿。姜老师看完后,高兴地说:“了不起啊!在乡村小学,一位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极为难得。”

我小心翼翼地将杂志装回了信封,捧着它回到办公室后,又打开它,一遍又一遍地翻开,合上,翻开……“试着试着,就成功了。”我只要不停地试下去,相信会获取更多的成功。■





太想念我的学生了

●   安徽五河 李星涛



我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上班几个月了,每天还在想念着我在新集中学的学生。

  1993年,我从头铺初中调到临北初中,带两个班语文课,每天和一百多个学生相处。2008年,我从临北初中调到新集中学,带高中一个班语文课,学生每天都站起来向我问好。如今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不仅远离了熟悉的铃声,还远离了可爱的学生,心里空荡荡的,有时坐在办公室看书,看着看着,就会觉得我的学生扒开一行行文字,叽叽喳喳地冒出来,对着我嘻嘻哈哈地说笑……

我在新集中学带的是高二(6)班语文课。这个班一共有43个学生,34个女生,9个男生,最大的18岁,最小的16岁,和我儿子处在同一个年龄段。每天只要我一进班,班长一声“起立”,43个学生像43棵漂亮的白杨树“唰”地站起来,一片碧绿。“老师好!”整齐的问候声,像是从白杨树叶上吹过来的一阵晨风,是那样的清爽。我上起课来,立马神采飞扬,滔滔不绝。

刚接这个班时,正好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第一天语文课,我将《湘夫人》的背诵任务布置下去,第二天一检查,全班竟然无一人背全。我正要发怒,突然一位男生在下面小声嘀咕道:“你也不会背呀!”我一听勃然大怒,正欲罚他站起,但立马平静下来。我说:“同学们不会背,可能是怪老师不会,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本,我范背一遍,包括标点符号——帝子降兮北渚(逗号),目眇眇兮愁予(句号)……”我一口气背完全篇,教室里鸦雀无声,43双晶亮的眼睛敬佩地望着我。我有些得意,干脆又背起了高一语文必修2第五课的《离骚》。同学们都被震住了,热烈的掌声响起了。

诗歌散文欣赏课关键是要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开始,学生分析课文没有边际,第一单元上完之后,他们才基本上掌握了诗歌散文欣赏的步骤环节,回答起问题也像那么回事了。我抓住时机,主动让出讲台,让全班同学轮换着讲课,自己“垂帘听政”,最后进行点评。孩子毕竟是孩子,要面子,好表现,喜欢出风头。黑板前,这个同学刚讲完,下一个同学马上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你说你的,他讲他的,同一个问题会得出好几个答案。他们讲到关键之处,我大手一挥,适时点拨一下,答案水到渠成。从学生一双双闪亮的眼睛中,从收交上来的异彩纷呈的作业中,我知道我的学生已经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法。那一阵,我又一次品尝到教学相长的愉悦。

一天晚上临上自习课之前,胡子璇笑嘻嘻地跑到我的办公室说:“老师,今天晚上我们全班同学请你看电影。”胡子璇是班里语文成绩最好的女生,鬼点子也最多。我一听就觉得她又在搞什么创意。到教室一看,中间第三排课桌上垫起两个大书包,上面放着一体机,黑板上悬挂着投影的屏幕,六扇大窗户全都严严实实地拉上了帘子。电影放的是《老人与海》,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我却老老实实地站在门口放哨,提防着巡课的老师进来。两节课后,教室灯光大开,屏幕上出现最后的画面:桑提亚哥疲惫地摇着小船,后面拖着大马林鱼的骨架,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海岸。第三节课,胡子璇霸占了我的讲台不算,还让我静坐台下当旁听生。她拿起粉笔,微微踮起脚,在黑板上流利地写下四个问题:一,电影中大海象征意义是什么?二,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象征着什么?三、桑提亚哥有哪些性格?四、老人老是梦见狮子的隐喻意义是什么?四个问号一出来,我这才明白他们一整晚上看电影的双重意义。                         这节课全班同学讨论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才在胡子璇的调停下达成一致意见:大海象征着变幻莫测的生活和人生;大马林鱼象征着收获和成绩,各种鲨鱼象征着生活的磨难、困苦和挫折;桑提亚哥是有血性的硬汉形象;他梦见狮子隐喻着永不言败的倔强性格。总结完毕,胡子璇放下手中的教鞭,走下讲台,请我点评。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站在座位上,不住地为全班同学鼓掌。

2012年5月30日上午,我接到电话,教育局要给我重新安排工作,下午五点到新学校报到。接完电话,正好第三节课上课铃响了,这意味着我上的是最后一课。那节课,我带着同学们复习《张衡传》,这一课用到的关于古代官员调动的词语比较多。我在黑板上用工整的柳体写着“举、升、贬、迁、拜、擢、徙、引、下车……”,全班同学争相补充着相关词语。他们说得很快,我写得很慢。写着写着,一阵阵难言的酸楚涌上心头,好像这些词语一千年以前就在等待着我来总结似的。我知道,上完这节课,我就要离开新集中学,离开这些可爱孩子了。

临走前,我到办公室,准备彻底收拾一下教本、导学案以及其它材料。当时学校已放学,我刚进办公室,胡子璇和胡悦两位同学就闯了进来。她们一左一右站在我的旁边,一边流着泪,一边埋怨我,要调走的事不该不告诉全班同学。我安慰她们说:“要听新老师的话,过段时间我就来看望你们。”可心里却在不停地讲:“对不起!对不起!……”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勇气去和我的43个学生告别,只是在心里一遍又一遍默念着那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名字:胡子璇、周民、胡悦、李皖、刘双、毛雪梦、王丁、丁梦雪……■





学生为何玩这个“把戏”

●   安徽萧县 唐文亮



去年四月的一天下午,离第一节课上课大约还有十多分钟,九(1)班物理课代表朱志伟走进我的办公室。

“有事吗?”我问他。朱志伟是一个物理迷,经常向我问一些稀奇古怪的物理问题。

“有,想请您去一下我们班教室。”他一脸笑意地回答我,神情似乎有点诡秘。

“什么事这么神秘?这都快上课了。”我一边说一边扭头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

“去了就知道了。”他用双手轻扯我的胳膊。

我只好随朱志伟一起走向九(1)班教室。我推门刚迈进教室。“起立!”“老师好!”班长和全班学生的声音都比平时响亮很多。

我一头雾水。这个班的物理课上午我已上过了,现在我并没有他们班的课,此时应该上数学自习课呀!

我和悦地请同学们坐下。他们并没有立刻坐下,一直站立着。正当我莫名其妙的时候,英语老师却从他们座位中走出来。我俩相互微笑了一下,她走出了教室,全班学生这才坐了下来。

我十分尴尬,虽然朱志伟跟他的同桌拿出了两个物理问题当场向我请教,但我从学生偷偷望我的神情中明白了,我被他们“忽悠”了。

回到办公室,我立即找到那位英语老师,满脸歉意地向她说明实情。当天晚上,朱志伟带着班长和几位同学找我赔礼道歉,说他们不该那样做。他们知道了我已经看穿了那个“把戏”。

长期以来,九(1)班的大多数自习课被几位科任老师占领,有的老师连课前、课间一点有限的时间也不放过。这让学生感觉到很烦,但又很无奈。他们理解老师那样做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对老师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于是,便想了一招,让我当一回他们发泄不满情绪的“道具”。

现在,很多学校都存在老师占领学生自习时间的现象,特别一些所谓的“实验班”、“加强班”老师占得更多。不少老师怕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不如人,不仅想尽一切方法“恶补”,强行占领学生的自习课,而且占领那些本来属于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我有一位好友,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数学老师。他曾向我们炫耀他的制胜法宝之一:占领学生晚上在家时的宝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放学前,他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大多是试卷的形式,并且强调第二天上午上课前收交检查。这一招还真有效,听说他任教的班级数学成绩一直很优秀呢!

谁能尽可能多的占领学生的学习时间,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就会取得优异成绩吗?

我在中学读书时,也经常遇到老师占领我们自习时间的现象。记得高二一个早自习时间,我们早操后刚回到教室,部分学生没有落座,教生物的老师就走进教室。“今天下午生物课时我们要进行一次检测,你们要积极做好准备。”他说过后便在教室慢慢转了一周,看到每个同学都在看生物,他微笑着走了。十分钟不到,语文老师又走进教室。“怎么大早上全是看生物?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会大量提问,不会的都罚站!”语文老师动怒了。这是一位一直严厉得让我们感觉有点恐惧的老师。我们赶紧放下手中的生物书,快速翻开语文书。语文老师在教室站了十多分钟姗姗离开后,我们才长舒了一口气。但好景不长,政治老师兼班主任的身影出现了。我们快速反应,马上捧起了《辩证唯物主义》。你看,这一个早自习把我们折腾的,这还能静心读书吗?

其实,教师抢占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只是想自己所教的学科成绩不落后于别人,而不是真正关心、关爱学生的全面发展,说白了是一种自私行为,是狭隘的功利行为,也是教师不自信的表现 —— 很多老师不相信自己能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四十五分钟里创造出奇迹。

我们在当学生时都不赞同老师抢占自习时间的做法,可为何还要再将自己曾经的讨厌行为强加给现在的学生呢?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抢占学生那十分可怜自由支配时间时为何就没有想到这句话?某些老师或许能通过这种抢占方式使自己所教学的单科成绩有所提高,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失去的可能是其他学科成绩的下降,更失去了享受自由学习的快乐,甚至会厌倦学习。我们这代人当学生时都唱过“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年轻人就该放声歌唱”,可一转身却变成了剥夺学生享受自由“歌唱”的人,这不令人反思吗?这不需要矫正吗?■





怎样看待孩子的这类画作

●安徽合肥 阮肇兴



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叫学生画小鸭子,有一个孩子把鸭脖子画得比鹅脖子还长。老师说,鸭子怎么能这样画呢?老师说着用多媒体打出一张小鸭浮水的画:看,这就是小鸭子!你画的是鹅还是长颈鹿?

一位老师要求一年级的孩子画太阳,有一个孩子画的太阳是绿色的。老师说,谁见过这样的太阳?你画的是青苹果吧!

我认为,这两位老师的评价观有问题。为什么孩子的画必须像老师要求的那样,像成人眼中见到的那样?

我们知道,儿童的认知天地、儿童的心理世界与成人与老师有天壤之别。儿童是在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世界,用童真表现世界,而且在不同孩子眼中、心中、笔下,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的差异,这种感受、反映和表达是不一样的。案例一的那个孩子,妈妈在外打工,每隔几个月才回家一次。这孩子生活中最大的期盼是在路口看到妈妈归来的身影。他天天数日子,天天望着路口。他画小鸭,便想到它也有妈妈,也在盼妈妈早点回来,盼着盼着,这脖子不就长了吗?案例二的孩子后来告诉老师说,太阳在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烤人,如果绿色的,像青苹果一样,不就给人清凉了吗?原来,第一个孩子把渴盼妈妈的感情和行动托付在小鸭子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感!这是多么合乎儿童心理的想像!第二个孩子的想像虽与现实距离特大,但他就是这么想的,是童话,是科幻。也许有那么一天,太阳就会变成绿色的。据说日本的一位小朋友嫌西瓜圆滚滚的不好放,便把它画成方形的。现在,日本还真的育出方形西瓜呢!

儿童就是儿童,他想的画的就是与成人的要求不一样。这就是童心,这就是他们那个年龄的特性。我们为什么偏要用生活化、标准化、成人化的眼光来评价它像不像呢?2008年,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一次吸引了各国儿童参与的现代艺术比赛。赛前,举办方出示了上届冠军作品,其中有一张英国儿童的画:三个不同肤色的小朋友,像是三根火柴,哪像我们眼中的英国孩子,简直不是“人”。他们手拉手,裂开嘴笑着。这画线条简单,上面的字母歪歪扭扭,色彩涂成一团麻,但却把孩子天真质朴的情感表现出来,让你真想傻乎乎地同这几根“火柴”一道放声歌唱呢!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看欧美国家的儿童画感觉很轻松,觉得画者是在自觉自愿地作画,而看到中国的儿童画感觉很精美、很专业,能看出中国孩子在作画时一定很辛苦、很累。”这是因为欧美的学校教画,不去限制儿童的想像力,是放手让儿童自己去操作,尽情地去想,欢快地去画;教师和家长只需做“解读者”,欣赏儿童绘画中精彩的亮点,鼓励儿童激发绘画的兴趣与愿望。我们却缺乏童心和想像,总是以专业化的标准引导儿童画创作,总是以功利化的眼光左右儿童美术的原生态创作。我们的大多数家长也是以 “像不像”来衡量孩子的绘画水平。我们总是以成人的逻辑思维和个人经验来解释孩子的画,认为既然是画就应该像,不像就没有意义。其实儿童画是不能简单地用“像不像”来评判的,即使是成人画作,很多时候也不能用“像不像”来衡量,那些印象画、抽象画等现代派作品,你能说“像不像”吗?不少绘画大师在介绍自己创作经验时,都会讲到从孩子画中找到灵感。毕加索说过:“我十六岁时可以画得像大师那样,但我却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毕加索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他说的“像儿童那样作画”,就是告诉人们,成人作画应该学习儿童,随心所欲,像儿童那样感受、认识、表现事物,像儿童那样,具有想像力。作画如此,评画不也该这样吗?我参与的那次现代艺术比赛上,中国小朋友张曦丹用几张废旧电话卡拼出一块带她遨游世界的飞毯。她的想像力征服了所有评委,成为本届比赛冠军。如果她遵从成人的思路,客观、真实地去作画,只是想让一些成人认同看懂,她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吗?

然而,我们在日复一日辅导儿童学画中,却没有特别看重孩子的想像力。在学校日常教学和大大小小的社会美术辅导班里,不少老师是习惯范画,让学生照画。这些画表面看像儿童画,其实离儿童画甚远,都是相似的构图、一样的思维,甚至可以说就是成人画的复制品:太阳、云彩、房子、树都是一样的,都学老师的画,缺了葫芦难画瓢。在一些老师的心中,标准化最重要,一致最重要,符合自己想法最重要,唯独童心、童趣、童真不重要,儿童想像力、创造力不重要。所以在我们的不少老师眼里,鸭子就是鸭子,脖子就不能长;太阳就是红的,不能有其它颜色;西瓜就是圆的,不可能画方的。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从科学知识来看,鸭子不可能有长脖子,太阳是红的。但是科学知识并不等于是儿童眼中的知识,讲科学知识也不能扼杀儿童的个性特征,特别是想像力。儿童总是从所知的事物中想像出其他事物。有个孩子想知道星星是从哪儿来的?他从看母亲做包子的过程中展开联想,认为“星星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这种奇想听起来很幼稚,孩子却是这么想的。这个比喻是他观察了做包子,通过形体大小的类推,再把这些印象与脑中已有的问题联系起来,经过创造性的想像而推演出来的。我们的美术教学就要珍视孩子的这种看似天真的联想,用童心激发儿童的创作热情,鼓励孩子逆向思考,发散思维,而不能以成人标准“一刀切”地评价孩子的作品。





第一缕桂香

●安徽阜阳 赵文汉



毕竟是秋天了,夜空格外的朗,繁星格外的亮,天气格外的凉,微风格外的清,人也就格外的爽。眼下照例要走过日日走过的那户人家门前,离那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时,忽然一丝似烟如雾般飘渺的暗香似有若无地飘过来,清幽且淡雅。这肯定是桂花香,是今年以来闻到的第一缕桂花香。她香得清楚,香得惊艳,香得入骨入髓。

哪一棵桂树的花这么早就开了?寻香而去,终于找到了那棵树。然而,夜色朦胧,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看到花开的样子,便怏然离开了。

第二天,再来到那棵树下仔细观察,终于看到了刚刚开放的桂花模样。她在叶与枝的连接处,只有针尖那么大的一点点一簇簇的金黄,不留心是绝对看不到的。然而,她却散发出了透人心脾的香味,远闻丝丝缕缕,近嗅浓郁扑鼻。

第三天,树下驻足了许多路人,个个仰着脑袋,歪着脖子,紧眯着眼睛,微张着嘴巴,一边寻找着花朵,一边大口大口地吮吸那浓郁的香气。有的人眼睛里似乎流露着攫取的光,恨不能把整棵树香都吞进自己的肚子里,仿佛是一个打了几十年的光棍,突然看到了一个漂亮的新娘。不少人虽然即闻即走,但走时还不停地吮吸着那带着香味的空气,且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

第四天,蜜蜂拖着疲倦的身段来了,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但飞到桂花的花朵上便来了精神,兴奋得“嗡嗡”直叫,从这一朵飞到另一朵,从那一朵上飞到了这一朵,个个都不知道哪一朵才是自己的所需。

第四天中午经过那棵桂花树时,看到了一位老太太。她右手拿着一把大剪刀,左手握着一大把已经剪下来的桂花枝。她仍不满足,仍努力地踮起脚尖向更高处攀援,想剪下她心目中那一枝。她很胖,行动迟缓,很难够到她想要的那根桂枝。她把脚尖尽量往上提,屏住呼吸,脸憋得通红。我很为她担心,富态的老人大多有高血压,如此用力和憋气,万一用力过猛,患了脑溢血,那可怎么办啊!好在她并没有锲而不舍,没够着也就作罢。离开时,她手捧那把桂枝,还不时地回头看着没能剪下的那一枝。

又过两天,那一排桂花树的花全开了,棵棵树上都洒满了点点金色,分外耀眼。微风过后,香气布满了整个小区,塞满了每一个角落,直往人鼻里钻。人从此走过,花香如影相随,走到哪里,香到哪里,你回家了,半夜醒来还是扑鼻的桂花香。

花开就有花谢。当所有桂树都繁花绽放的时候,那棵最先开花的桂树已开始凋零了:一枚一枚又一枚地零落,地上落满了厚厚的一层。花是金黄的,落在地上就变成了枯黄,没人注意,更无人拾取,任由尘土把她们变成尘土了。现在,没有人再在那棵桂花树下驻足,老太太的身影早已不见,蜜蜂也不知逃向了何方,那一棵、那一排桂花树都空落落的了。

如今桂香依然浓郁在我的记忆里,那晚上的第一缕清香,那一缕尚未被人们亵玩的清香。■





在乔家大院看“联”

●安徽东至 张峪铭



山西晋中盆地的乔家大院,因电视剧《乔家大院》而闻名。在骄阳如火的正午,我们抵达乔家堡村,穿小巷,走胡同,折进一高门,就进了乔家大院。我感觉到这里与到乡村的高门大户家走亲戚没什么两样。

乔家大院跨越两个世纪。如今,曲径回廊、雕梁画栋仍保存完好。院中有院,门里有门,无不显示着曾经的富足与辉煌。想不到的是,这个富足与辉煌是靠苦心孤诣的勤勉换来的,没有一点点资本积累的血腥与污秽。这是值得探究的历史。我们想透过这些墙头砖雕寻找一点端倪,但这些有形之物因被岁月淘洗而经年翻修,终究找不出半点故事,而只能在乔家大院的“联”中找一些精神遗存了。

我没有去数乔家大院到底有多少副对联,但每读一联,总让人若有所思。

迎门的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是李鸿章拟书的。相传大清库虚,军备无足,乔家鼎力相助,解了李鸿章的燃眉之急;李鸿章投桃报李,便欣然拟写此联。李鸿章联中的关键词是“贤”和“睦”,贤是族大的原因,睦是富足的根源。想当初乔家没有为富不仁,而是富不骄奢,赈济穷困,没黔敖嗟来之食,无冯谖市义之心,故贤名远播,族大家兴。兄弟不阋墙,长幼不僭越,一家和睦,家哪有不富裕的。李鸿章此联高度概括了乔家兴盛的核心点。

再看砖雕百岁图照壁上的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这是李鸿章的学生左宗棠所书。此联从人的修为出发,指出行事要依乎天理,顺应规律,要节制个人欲望;加强道德修养,积善成德,方能做出人生大文章。此联意义可谓深刻。人的堕落和消亡并不是偶然的,往往与欲望的放纵有关。攒钱好比针挑土,花钱犹如浪淘沙。你花天酒地,你暴殄天物,你为富不义,你涉黑吸毒,纵有千万贯家产,终有挥尽之日;而只有违法事不做,逆德事不为,你的富贵生活才能保持久远而“五世不斩”。

一座庭院其实没有什么好看的,无非是多个院落的组合叠加,无非是一点故事的附会和渲染。过往看过的许多庭院,给人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但乔家大院的“联”,却着实值得玩味。同行的两位女老师,竟掏出了小本子,将联句一一记下,说是教育自己正在读书的小孩。可见,这些联语无论对古人还是对今人,都有诲人诲世的哲理在。这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分。

乔家大院门门有联,联联有味。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乔家主人室内的一副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是啊,当小孩子提出不当购买需求时,我们不想很快满足他们,不是吝啬小气,不是守财奴,而是“惜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惜”,如今几人懂得?杜牧《阿房宫赋》写道:“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没有惜福,秦国的祸亡自然就来了。我从不反对名利的正当之求,适度的名利追求对一个人的人生是有积极影响的。但千万不能沽名钓誉,不能名利当头,也不能被名利所累所困。名利从来都是躲在汗水的背后。当汗水流到一定程度,名利自然随之而来,所以说求名求利不如求己。现在,一些地方那种形象工程所换得的名,会因建筑的倒塌毁于一旦;一些人那种见不得阳光的利,也会在廉贤的光照下荡然无存。不能取的丝毫莫取,不能得的半点不得。一个真正的人要的就是实至名归和心安理得。

联是浓缩之理,理是处世之道。有人说“画栋雕梁也会成为旷野上遗弃的、被啮啃净尽的荒凉的骨骸”,但道理与精神是永不泯灭的。行走在三晋大地的乔家大院观联赏联,不正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吗?■





不能忘却的记忆

●安徽休宁 汪红兴



逶迤陡峭的青山,乳白色的山岚,变幻莫测,在山谷间悠悠飘荡;波光粼粼的率水河,水面上不时翻飞着三五只白鹭,悠闲而自在。

山之麓,水之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这里曾经有一所职中,从创立到撤并,走过33载的光阴。如今校舍依旧,花香依旧,只是空山不听人语响,它早已隐匿在时光隧道的深处。

这里曾是我人生的一个驿站,我的青春在此滑过六个春秋。

我是这里最后的守望者。2003年中考结束之日,我带学生从县城赶回时天色已晚,有两位远路的学生不能返家。我是班主任,必须尽我的职责,坚守最后一班岗。当晚停电,伸手不见五指,电闪雷鸣,乌云翻滚,狂风暴雨,偌大的校园,我们三个人像是躲在一个阴森恐怖的古堡中,不时会听到对面山中传来的野兽嚎叫声。

这是这所学校消逝前的最后一晚。

学校面积不小,占地约14公顷,但办学规模不大,最盛时也只有300来个学生。可是学校影响甚炽,它所提出的农科教统筹思想,写进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至今依然被人提起。农科教是从这里开花的。这在全国的乡村中学中,可能是极其罕见的。

学校前身是一群知青下放的农场,后来知青回城,这里就成了镇上学校劳动实习基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戴一副深度眼镜、着一身粗布中山装、寡言少语的第一任校长,发动师生自力更生,砌起土墙房,创办了农职高中班,半工半读。山里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硬是一锄头,一砍刀,雨水加汗水,从荒草荆棘的山坡上,开出了一大片200多亩的茶园,一畦畦,一层层,宛如春天的诗行;又育出近百亩杉树林,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犹如茶园的屏障。

学校离镇上有2公里山路。我们读小学一年级时,文革尚未结束,每个星期四,我们都会沿着山道,肩抬手提,将猪屎、牛粪、火灰这些农家肥料送到农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茶季时要帮忙采茶。第一任校长勤恳务实,励精图治,靠自己的力量,从牙缝中节省,又建起了一幢幢新瓦房。学校办得有模有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重视。遗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校长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患上绝症,几个月后,英年早逝。当时,县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光明日报》记者专程前来采访。他的事迹十分感人,稿子刊登后,轰动一时。他的名字还载入了县志,这在我们县当代中小学校长中是唯一的。

第二任校长人高马大,风风火火,能言善语,教学管理颇有一套。他在职业教育改革上有新思路新举措,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当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成立了农科教结合协会。学校不挤高考独木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理论,直接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办起了兽医班、食用菌班、林业班、科技示范班等,走多种经营、立体种养殖的道路。那时,校园的水中是游弋的鱼儿,水面上是戏水的群鸭群鹅,田里是生机勃发的香菇木耳,不远处起伏的群山是一畦畦茶树和中药材,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即社会。学校与社会结合,闯出了一条路,渐渐地火了起来,荣誉接踵而至,省市级的,一直到国家教委的。第二任校长作为全省唯一职业学校校长代表曾赴德国进行过考察学习。

记得有一天,省委书记来了,看了很振奋;不久他又重来,决定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将这里的办学经历向全省推广。开会那天,全省党政领导及与会代表200多人,浩浩荡荡,云集古镇。其后,全国各地的教育考察团像海边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涌来。那几年,小镇可以说是名流政要云集,我就亲见时任省长亲临古镇职中视察过。

1989年10月,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亲临该校视察,并且亲笔题词,给予肯定和鼓励,那幅题词后来成了镇校之宝。

学校出名了,上面的资金支持有了,新的教学大楼、综合楼等陆续拔地而起了。不久,校办涂料厂、车木厂、挂毯厂等一个接一个办起来了。但由于地处大山,信息交通不便,结果是办一个倒一个。厂校攸关,厂不景气,校受影响,学生人数也开始逐渐下降了。

1997年,学校为重振雄风,借鉴外地经验,创办了3+1班,即三年初中,另加一年高中即可毕业。我就是那年从镇上初中部调过去担任老师的。那时大中专毕业生包分配,中专毕业就有一只铁饭碗等着你端。所以,就读的学生不少,第一年的升学率很高,乐煞了不少人。1998年,国家取消了包分配制度,3+1班便随之黯淡下来了。

第二年,镇上的初中部并入职中,使学校规模一下变大,有了300多名学生。学校又变热闹了,生龙活虎了。但不久,撤并学校之风在全国刮起,很快便波及本县及本镇。有的领导认为,300来人的学校还是小了,缺少规模效应。他们一拍板,决定将扩大了的职中一同撤并至我如今所在的中学,我自然也随之“乔迁”了。至此,曾经风光多年的职中偃旗息鼓了。

这所学校从地图上悄然无声地消失了,但这些年它常常被人提起,因为它的贡献人们是不能忘却的。听说不久前在安徽召开的一次农业科技教育会议上,还有高层领导再度肯定了农科教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可是,创造这个经验的这所职中已没有了。

转眼就是十年。今年栀子花开时节,我又一次来到了学校旧址,但见满眼皆绿,山更清,水更秀,依然有白鹭翻飞,曾经矮小的树,如今冠盖如云。惜乎物是人非,空旷寂静,杂草丛生,校舍已成了私人养殖场,山上的茶园也砍掉了,种上了一种新型水果。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世间的事物总是变化的,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它究竟怎样变为好。一所声名远播的名校就这样从人们的视野里永远地消失了,该不该变成这样呢?这所职中,它曾经默默无闻地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子,它曾经创造了农村教育改革的辉煌业绩,它曾经演绎过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如今,它的莘莘学子却没有了母校,这变得多么叫人不可思议啊!■





童诗星落南湖湾

●   安徽临泉 牛红军



临泉县有一条玉带般的小河叫南湖湾,河畔有一所小学叫牛庄乡孔庄小学。

2009年春天,孔庄小学成立了“南湖湾娃娃诗社”。每天清晨,孩子们都在河畔朗诵自己创作的童诗,那一声声悦耳的童音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穿行在校园的鲜花绿树中,又像一颗颗小星星洒落在平静的南湖湾上。

三年多来,“南湖湾娃娃诗社”的小社员们读童诗、诵童诗、写童诗,已在市、省和全国报刊上发表诗歌200多首。

这些土生土长的娃娃写的诗饱含童真童趣,有浓厚的泥土味,有沁人的稻谷香。

请看刘志同学写的《桃花》:

桃树开花/醉了人家//一群风娃娃/闻香而来/包围了满面笑容的桃花//风娃娃/请您的脚步轻些再轻些/别惊动了/醉在春光下的桃花//

小作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家乡的春天,通过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风的轻柔,“醉”、“闻”、“满脸笑容”、“惊动”等词写出了对春天特别的爱。

再看刘辉同学的《晒太阳》:

大大的被子被小小的我搭在绳上/它懒洋洋地晒太阳//晚上/被子暖暖的软软的/散发着阵阵的太阳香//哦,原来太阳躲在被子里/与我捉迷藏//

小作者捕捉了这一带乡村生活中十分平常的场景,通过自己的视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独特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也暖暖的。

“    南湖湾娃娃诗社”常举办诗赛。每次比赛,小作者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富有诗意的美好生活。

爸爸说,年来了/瑞雪也来了/万里雪飘/世界尽妖娆//妈妈说,年来了/欢笑也来了/家人朋友齐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和美味佳肴//我们说,年来了/幸运也来了/抹蜜的嘴巴一开/红包就会钻进口袋//

今年春节后的一次诗赛,刘慧同学写了这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年味、家庭团圆的气氛和乡村纯朴的风俗。小作者的父母是那么有文化,小作者本人也那么天真、可爱。

这次比赛还有一首《春天来了》:

春天来到小河旁/小河睁开沉睡一冬的睡眼/哗啦啦地唱着流动的歌/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春天来到树林里/树儿换上了新装/柳枝吐出新芽/风儿裹着一丝丝清香//春天来到田野里/庄稼越长越旺/油菜花一片金黄/蜂歌燕舞,鸟儿欢唱//春天来到校园里/我们心花怒放/甩掉沉重的冬装/颂春的歌儿开怀唱响//

又一次诗赛,一位小作者写了《寒假来临的时候》:

寒假来临的时候/我像小鹿一样快乐/可以在庭院里跑步/也可以对着电视唱歌//寒假来临的时候/我像小猫一样懒惰/忘记山一样的作业/寻找短暂的解脱//寒假来临的时候/就有快乐与自由降落/渴望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我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

这首诗真实、艺术地写出了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和心理。他们平时不堪重负,叫苦不迭,假期并不想去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也不想天天去做没完没了的作业,而渴望像小鹿、小猫一样,享受快乐与自由。

近几年来,省、市和全国多家报刊对“南湖湾娃娃诗社”进行了报道。“南湖湾娃娃诗社”的小社员们是幸福的。他们在充满诗情的校园里,练就了一双想像的翅膀。他们像南湖湾边的小白杨,在春日的和风和金秋的艳阳中快乐地成长。小社员高宏亮同学用稚嫩的笔写下了他在“娃娃诗社”的感受:

娃娃诗社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是那最鲜艳的一朵/阳光、雨露、花香/伴着我幸福地成长//娃娃诗社是一条清澈的河/我是那最干净的一滴水/小鱼、河蚌、水草/伴着我快乐地歌唱//娃娃诗社是一首动人的歌/我是一个小小的音符/在纯真的心灵里/自由自在地唱着对明天的渴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7:50 , Processed in 0.0914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